《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
看完《孩子你慢慢來》是一個內心糾結的過程。一邊,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更多的安安的成長趣事;一邊,我又擔心太快把它看完了,怕那美麗就如曇花一現。后來真的就看完了,平平淡淡地過渡到最后,毫無察覺。因為,這并不是故事的最后,安安還在繼續著他的生活。所以小說的結束也就不需要一個形式上的結局。而我也不再懼怕美麗就這樣被畫上句點,因為我知道,更多的好作品在等著我。我想要在大學還剩不到兩年的時間里看更多自己喜歡的作品。畢竟畢業后,無論是直接工作還是繼續學習都好,我可能都不再有這樣好的機會和心境來品味這些簡單樸實的文字。
或許那時,我會整天埋在學生的作業里忙著批改;又或許,我會沒日沒夜地忙于搜集各種數據信息,然后廢寢忘食地寫學術論文和分析報告。這樣的心情有點趁年輕趕緊游戲人生的感覺,可是誰也沒法說這有什么不好。我知道,沒有哪個應聘者會把自己看過幾部童話、幾部親情故事寫進工作簡歷,也沒有哪位學者會把童話里的故事當作論證的例子來支持自己的一套理論,這樣看起來,即使是莎士比亞的劇作也是無用的。可是,什么才是有用的呢?很多時候很多人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這樣誰又能看清真諦在世界哪個角落呢?
越來越愛純粹樸實的東西。因為最真最美最動人的情感往往孕育于樸實。你看,一個憨厚淳樸的果農和一個雍容華貴的國王種的果樹結出的果子,誰的會更芳香更甜美呢?
我讀安安和媽媽的故事將續于《親愛的安德烈》……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2
《孩子你慢慢來》,一個“慢”字,體現了一個母親對孩子的理解、包容與允許,理解孩子各個年齡階段的個性與特點,允許孩子慢慢來,就像書中所寫:“我坐在斜陽淺笑照的石階上,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孩子從從容容把那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孩子奔忙于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誤導了多少家長,人生是一場長跑,絕不是百米賽跑,是允許孩子慢慢成長還是拔苗助長?
龍應臺寫到安德烈從學校到家,只不過十幾分鐘的路程,要走一個多小時才到家時,我有深刻感受,我們離學校只有5.6分鐘的時間,孩子有時也是一個多小時才回來,當你不停的在窗口張望,想回來一定能問問他去哪里了,他卻說:“我和同學走著聊著就有遠了,然后才返回來,有時在哪里轉了一圈才回來,”你可能就沒事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有好奇、探索的眼睛,也許發現了一只螞蟻,又發現了別的東西玩了一會,時間就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而我們大人只顧趕路,哪里有心情欣賞風景呢?這是不是正是我們缺少的探索精神呢?如果我們不允許孩子探索,孩子的天性就會被我們抹殺,長大也會成為一個沒有目標、沒有追求的平庸之人。
允許孩子慢慢做事也是允許自己放下急躁以及功利之心,孩子教會我們放慢腳步,多一點時間,多一點陪伴,時不時給予鼓勵與支持,孩子就像一顆小樹苗,常常會出現旁枝末節,及時修剪,還是會長成參天大樹!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3
這本書是大作家龍應臺記錄她的兩個孩子-華安和華飛的成長經歷。
書中每一個小故事都能體現出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們的尊重。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華安和一個同伴的盜竊行為。華安的同學弗瑞第進了一家超市,趁售貨員小姐不注意,藏了一包糖,就溜出這家超市,找到了華安,請他一起吃糖果。華安當然不問糖果是怎么來的,就與他一起分享了。超市的老板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等他“欣賞”完這一切后,第一時間把華安的母親找來。這位母親來后,并沒用罵他們倆是小偷,而是溫柔而嚴肅地問了弗瑞第當時的情況,并告訴他亂“拿”東西是不對的,從弗瑞第的口中還了解到華安是他的“共犯”。當然,這位母親也還是用同種語氣告訴了華安“共犯”是什么,并讓他寫檢討。
從這件事中,就可以感受到這位母親對孩子的尊重;假若她當時直接就罵那兩個孩子“小偷”,那么就不知道他們將來會不會因為這句話而去偷更大的東西了?對孩子的尊重真的很重要。
生活中,還有類似的事情。有一件事,發生在我小時候。那時,家里有一盒進口的巧克力,不但氣味很香,而且味道很甜。還小的我,覺得有好東西應該和別人分享,于是竟把它拿進廚房,切成一小塊一小塊,放在地上喂起螞蟻來了。晚上,我興沖沖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當時夸我了一句很有愛心,就忙著做家務了。現在想想,媽媽真是太偉大了。我做了這樣一件大“好”事,媽媽不僅沒批評我還夸了我的獨立選擇和獨立做法,這比起一個一不小心弄臟了衣服上一個角就要被父母批評的孩子要幸福多了。
尊重的力量可真強大。這本書不光是記錄兩個孩子的成長經歷,還是一本會告訴你人與人溝通的秘訣的寶典,所以我建議大家去看一看。作文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4
那還是一個老師推薦的一本書,雖然是女作家龍應臺寫給兩個混血兒子的成長故事,但是作為教師不能不好好看一看。
龍應臺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溫情;其中帶著女性細膩的美與善,又有令人傾慕的大智。我喜歡上這部作品之前并沒有看過任何簡介和引言,只這樣一行字就足以讓我陷于其中。看《孩子你慢慢來》,心中有這樣一些情愫在蕩漾——感受做一個媽媽的甜蜜和幸福、回憶做一個孩子的童真和快樂、親近小植物小動物時的歡欣和好奇。這些感受凝在一起,讓人很難說出到底因為什么而感動,而喜悅,而舒暢,可確實就是能聽到自己的笑聲不斷,輕輕帶過的那種笑。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純真、可愛、充滿好奇心,無意中能給成人最大的喜悅和安慰,但不是每個媽媽都像安安的媽媽一般耐心、細心。而我們面對著這么多孩子的教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孩子們從感知父母家人的撫愛開始,認識周邊的寸土、花木、蟲魚,了解身邊的人和語言,然后再漸漸接觸更多無形的東西,他們開始知道人間有美麗的傳說和信仰,也有殘酷的戰爭和殺戮。這一條長長的細細的成長之路,一切都要慢慢來。在一個班級的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家庭環境地的不同也使每一個個體的成長不同。我們老師是不是也能對慢一些的孩子們說一聲:孩子你慢慢來呢?
越來越愛純粹樸實的東西。因為最真最美最動人的情感往往孕育于樸實。你看,一個憨厚淳樸的果農和一個雍容華貴的國王種的果樹結出的果子,誰的會更芳香更甜美呢?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5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書《孩子,你慢慢來》這個充滿詩意的書名,成功的把我的心提了起來,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龍應臺充滿母愛的字眼,深深刻在我的內心里,是的,世界上,哪有一位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呢?
想起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卷首語:“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開來,于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里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我好感動,龍應臺充滿詩意的語言每個字都體現出龍應臺深深地母愛,轉眼望見我的媽媽,看見她眼角的皺紋,有點說不出的心酸。孩子的到來,給了母親很多,同時也失去了更多……
龍應臺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出書、旅游、社會調查、制作電視節目……但,最終,為了兩個寶貝,她都放棄了。我深深地感覺到母愛的偉大和母親無私的奉獻,母親不在乎自己的體型只為寶貝,無論是呵護,還是責罵,母親為了我們付出了太多的辛酸。
龍應臺這樣寫道:“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胸口,就能使我感覺得到幸福……”母親眼里那流露出的溫情,絕對不是沒生育過的女人可以顯現的,那就是母愛。
夜晚,靠在窗邊,我又想起了龍應臺和那本書,母親在客廳里打掃,拖著她略顯蹣跚的身子,她手上的老繭如針一般刺痛著我。“媽媽,我來幫你。”媽媽笑了,笑得是那么燦爛。母親不要太多,就算一個擁抱也能深深地感動她,這就是母愛。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6
最近,不愛看書的我,居然把《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看完了,當我打開《孩子你慢慢來》的第一頁的時候,我便被這本書吸引了。
《孩子你慢慢來》這篇文章,是本書的開篇。作者描述了在花店買花時看到的一個情景:一個5歲的孩子,非要自己動手給花束系上蝴蝶結,而作者就那樣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愿意靜靜地等。在等待的過程中,作者追敘了一個昔日冰冷的事實:一個追不上別的孩子功課的女學生,帶著自己的弟妹,跳進了冰冷的河里。由那凄慘的一幕,作者想到了,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心中有這樣一些情愫在蕩漾——感受做一個媽媽的甜蜜和幸福、回憶做一個孩子的童真和快樂、親近小植物小動物時的歡欣和好奇。這些感受凝在一齊,讓人很難說出到底正因什么而感動,而喜悅,而舒暢,可確實就是能聽到自己的笑聲不斷,輕輕帶過的那種笑。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純真、可愛、充滿好奇心,無意中能給成人最大的喜悅和安慰,但不是每個媽媽都像安安的媽媽一般耐心、細心。而我們應對著這么多孩子的教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孩子們從感知父母家人的撫愛開始,認識周邊的寸土、花木、蟲魚,了解身邊的人和語言,然后再漸漸接觸更多無形的東西,他們開始知道人間有美麗的傳說和信仰,也有殘酷的戰爭和殺戮。這一條長長的細細的成長之路,一切都要慢慢來。在一個班級的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家庭環境地的不一樣也使每一個個體的成長不一樣。我們老師是不是也能對慢一些的孩子們說一聲:孩子你慢慢來呢?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值得每個人都去看一下,十分的精彩和搞笑。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7
游學期間,閑暇便拿出《孩子,你慢慢來》看看。
翻看的時候,感覺自己在與這位母親一起分享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
用心,感覺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他們成長中的喜悅和淚水。
文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峰回路轉的曲折離奇。但又無數次的忍俊不禁,嘴角的一次次不經意間的上揚。
龍應臺,讓我在她與兩個孩子的交流相處中,感受到她是一個聰明的母親。而她的孩子是幸運的,同樣她也是幸福的。
在孩子的問題上,他有自己的教育智慧,《孩子,你慢慢來》是的,慢一點,我可以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豐盛禮物,更真切的感受,我們才會生出更多溫柔,更多愛。
看過《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我深刻感悟到,應當有寬容與等待中長大,慢慢的,等待生命的成長,這需要堅持,更需要溫柔的等待。
想起文中龍應臺在買花時,遇到幫她包花非常吃力的五歲男孩,她這樣寫道:“我,坐在敘陽殘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孩子,專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她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龍應臺有著用一生的等待的耐心和勇氣。而我,面對我的親弟弟時,我沒有耐心等待他一點一點的長大,更沒有勇氣窮盡一生去等待,而龍應臺卻為了不相熟的孩子瀝盡心血,她比我們少了一點怨氣,多一點愛心,少一點急躁,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指責,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菲薄,她的心境是那樣明亮。
我相信孩子的世界中,總有大人理解不了的模樣,“慢”很重要,慢慢的等待。
“不要忘記這些過去的記憶,因為這些記憶,會跟著我們的人生,一生一世,只不過,它們不像我們兒時那么的明顯。”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8
最近,我在看一本書名叫《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看了這本書,也讓我想到了許多小時候的事情,書中每個故事都讓我印象深刻。
這本書寫的是一位臺灣的媽媽通過自己教導小孩的過程,告訴每一位家長,孩子是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的,通過引導和教育,讓孩子在正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不入歧途。
其中這句話讓我記憶猶新---
我,坐在夕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段話讓我很感動,因為只是扎一個蝴蝶結,媽媽卻可以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孩子扎好,讓我想起了我小的時候---
那一次,我正寫著作業,媽媽走過來看著我,我寫的更認真了,怕寫的不好媽媽會說我,我正想著,媽媽叫了下我“馬聞悅,你這是怎么寫的作業啊,你的握筆姿勢不對啊!”媽媽看著我,給我做了個示范接著說:“看到了吧,正確姿勢是這樣的,像你那樣握筆是寫不好字的。”
媽媽手把手教我握筆姿勢,生怕我以后的字寫的不好看。那天,我學了一下午,也耽誤了媽媽一下午時間什么也沒有干,但還是沒有學會,媽媽沒有說我,也沒有怨我,只是讓我慢慢地學慢慢地改,后來很久之后我才改了握筆姿勢。
這本書中的內容,我們很多人都會經歷過,這里面的許多事情我們都覺得很熟悉,內容也有很多感人的地方,我很喜歡這本書,相信看過這本書的同學也一定和我一樣,會很快地喜歡上它。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9
《孩子你慢慢來》這篇文章,是本書的開篇。作者描述了在花店買花時看到的一個情景:一個5歲的孩子,非要自己動手給花束系上蝴蝶結,而作者就那樣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愿意靜靜地等。在等待的過程中,作者追敘了一個昔日冰冷的事實:一個追不上別的孩子功課的女學生,帶著自己的弟妹,跳進了冰冷的河里。由那凄慘的一幕,作者想到了,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心中有這樣一些情愫在蕩漾--感受做一個媽媽的甜蜜和幸福、回憶做一個孩子的童真和快樂、親近小植物小動物時的歡欣和好奇。這些感受凝在一起,讓人很難說出到底因為什么而感動,而喜悅,而舒暢,可確實就是能聽到自己的笑聲不斷,輕輕帶過的那種笑。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純真、可愛、充滿好奇心,無意中能給成人最大的喜悅和安慰,但不是每個媽媽都像安安的媽媽一般耐心、細心。而我們面對著這么多孩子的教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孩子們從感知父母家人的撫愛開始,認識周邊的寸土、花木、蟲魚,了解身邊的人和語言,然后再漸漸接觸更多無形的東西,他們開始知道人間有美麗的傳說和信仰,也有殘酷的戰爭和殺戮。這一條長長的細細的成長之路,一切都要慢慢來。在一個班級的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家庭環境地的不同也使每一個個體的成長不同。我們老師是不是也能對慢一些的孩子們說一聲:孩子你慢慢來呢?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值得每個人都去看一下,非常的精彩和有趣。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0
花了兩個下午的時間,抽空把《孩子你慢慢來》看完了。龍應臺是我很喜歡的作家,她的文字看了很多。犀利的、樸實的、豪情的、溫情的……各種各樣的情感表述,我都很喜歡。
這本書的篇幅不長,一個個小短篇,其實記錄的無非是母親和兒子的一些生活片段,可就是這樣真實的文字,把那份濃濃的母愛一點點滲透給了讀者。
或許是做了媽媽的緣故,對于描寫親子關系的文章特別的喜歡。總能在這些文字里找到共鳴,找到感動,也學到與孩子的相處之道。看這本書的過程里,心里都懷著一份感動,能感受到龍應臺對兩個兒子的涓涓母愛;對上天把兩個可愛的天使送到她身邊的感恩之心;同時看到她和華安、華飛的交流又會讓你忍俊不禁。
欣賞她處理兩個孩子之間關系的智慧,喜歡看她與華安、華飛的互動,佩服她能那么坦然的和孩子交流生理方面的話題,贊許她面對犯錯孩子所采取的態度和方式……最重要的是那份感動,那是做了母親以后自然流露出的對孩子無私的愛與付出,是每一個身為母親的女人都會有的情感,不需要誰教你,那是天性,上天賜予每一個母親的母性。
合上書,心里滿滿的感恩之心,濃的化不開。我希望自己能做一個智慧的母親,我珍惜和兒子相處的每一段時光,我愿意陪伴兒子慢慢成長,同時也希望把這本書分享給每一位準備做媽媽,和已經做媽媽的朋友們。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1
這是一本口碑很好的書,很早就聽過,提起龍應臺,第一反應是她的散文《野火集》。我會以為那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的散文。這里的龍應臺全然沒有《野火集》里的憂國憂民,呈現于書里眼前的只是一個母親,愛著她的兩個孩子,僅此而已,卻使我產生了更大感動與共鳴,差不多是一口氣讀完龍女士的這本《孩子你慢慢來》。這書適合所有已經或將會成為母親的人看,適合所有教育工作者看。不過,這本書里面的文章,大概是龍應臺所有文章中最特別的,它們完全是溫情與理性交融、母愛的光澤與孩童的諧趣洋溢的生活散文。誠如封底所言:“這本書里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它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
大部分的女作家在文章里都會流露出一點女性獨有的筆調,但是看她的文章一開始會讓人覺得是個男作家寫的。而這本書則完完全全是從一個女性的感受,一個媽媽的視角寫的,所以充滿了溫馨的感覺。如天上的云,一團團一塊塊的,有時白、有時黑,云的背后是藍色的天空,偶然飛機經過時有長長的尾巴,把天空分開,如此細膩的描寫,眼前彷佛出現龍應臺女士如何跟兒子相處和教導的畫面。諸如送孩子上學時見到一景一物,嚴選孩子看的故事書,孩子犯錯時循循善誘……這些平常的事,描寫得細膩動人,像有一股暖流注入心中。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2
最近一段時間,由于工作等方面的諸多不順,自己心浮氣躁,神態飄忽不定。為了讓自己的精神得以放松,為了讓自己的心靈得以凈化吧,我重新拾起《孩子,你慢慢來》細細品讀。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開來,于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里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是書中卷首的一段話,正是這段文字吸引我繼續讀完這本書。它在給了我無限感動的同時也給了我一些啟發。
青蛙有青蛙的世界,蝌蚪有蝌蚪的世界。作為青蛙的我已忘記自己是怎樣的長大,已不能切身的理解蝌蚪的想法,尤其是近階段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心態就明顯有心急的嫌疑。“你看你啊,講了幾遍還不明白嗎”“怎么到班里這么長時間還沒有把書拿出來”等的`話語經常不經過自己大腦就熟練地從口中蹦出,說完后意識不到有什么不妥卻也沒見起到什么效果,反而更讓自己心里添堵。文中的“媽媽”是個聰明、睿智、理性的母親,她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選擇了一個非常簡便卻又符合兒童身心生長的方法――孩子你慢慢來。這個在我們的教學中不是也可以較好的運用嗎?
班里的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發展水平不同,因此我們在教育時應提出不同的要求:發展水平高的學生,你有能力快點就快點,而對于水平稍低的學生,你慢點老師也等你啊!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3
冬日的陽光淺淺淡淡,透過玻璃窗,灑在桌上干凈柔和。路上行人不多,偶爾會從附近傳出幾聲鞭炮響,節日的城市沒有想像中的喧囂。兒子趴在書桌上寫作業,我倚在桌邊,展開書,心也安靜下來。今天要讀的,是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
這是一本記錄作者龍應臺的兩個孩子成長的散文,平凡的事件,淺顯的文字,展示著孩子的天真與母親的欣喜。印象中的龍應臺是《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里急公好義、言辭尖銳,為社會文明振臂疾呼的女中豪杰。而這里的龍應臺充滿母性的溫情,活潑溫暖的語言,還原出一幅幅溫馨的親子畫面。讓讀者看到、聽到、感受到,然后若有所思。
在教育孩子方面,她有自己的方法。她用母愛引領孩子認識世界,隨時隨地耐心地教孩子認識自然萬物——天上的云、地上的花、路上的車……她和孩子們一起救出落難老鼠、照顧陽臺上的“客人”、放飛蜻蜓……她用身教告訴孩子要善待生命,熱愛自然。孩子的教育任重道遠,做母親的有時也有迷惘:要不要讓孩子接受中國文化的傳統教育?怎么跟孩子解釋“神話、迷信、信仰”的不同?怎樣給孩子講《水滸》中的好漢行為?……母愛滲透在生活中的細微處。母親在耐心地付出,安靜地等待孩子的成長。因為她懂得:愛,首先必須是對幼小生命的尊重,而尊重緣于平等。因為她懂得:他的名字叫做“人”。也因此,她會考慮孩子的想法,哪怕孩子還很小;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會去簡單粗暴地指責……這個偉大的母親,不露聲色地給了孩子——善良、正直、誠實、擔當……
“有些經驗,是不可言傳的。”慢慢來的或許不僅僅是孩子,或者說我們還都是孩子。慢慢來,因為成長需要時間;慢慢來,因為享受和品位也都需要時間。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4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里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作為母親的龍應臺和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龍應臺有著豐富、激烈的內心沖突,而正是通過對這一沖突的訴說,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但它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這樣的生活散文。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讀著龍應臺者如水般溫潤柔情的文字,體會著母子間的款款深情,讓我如此享受。可愛的孩子,是這樣讓人心生溫柔;可敬的媽媽,是這樣慈愛和包容;慢慢的成長,又是這樣一個美好的過程。而最為感動的是“慢慢來”,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三個字,這是一種對生命最本真的敬重。
孩子總會慢慢長大,為什么我們總是等不及?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讓浮躁的我們似乎忘了一些更重要的東西。有多少孩子每天都是在“快一點”的催促聲中度過,“快點起床”,“快點吃飯”,“快點寫作業”……想說“慢慢”真的不容易。
萬物生長皆有規律,孩子亦如此,三歲孩子有三歲孩子的認知,五歲孩子有五歲孩子的快樂,七歲孩子有七歲孩子的興趣。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養孩子就像種花,父母要學會靜待花開,不要總想去催熟。正如思想家盧梭所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擾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曾讀過一首小詩,同樣給我很多啟發。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5
看到這個書名,或許很多人會覺得我母愛泛濫吧!其實,我們為什么不能換種角度去看這本書呢?從孩子的角度去閱讀這本書,或許我們會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當我們放學了,很久很久后沒見人,是父母的內心最著急;當我們犯錯了,是父母內心最掙扎是懲罰還是原諒;當我們誤解父母,是父母最難過。
這本書中龍應臺用最樸實,簡潔的文字把華安、華飛的生活趣事、有教育意義的事寫出來,這些童年的事與我們好像絲絲相連,仿佛我們也經歷過,而我們經歷時少的是父母的旁白,在這書中,龍應臺把我們缺少的旁白補上了,我們或許能從旁白中懂得父母內心的想法吧!
“母親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這句話是華安寫給媽媽龍應臺的信中的一句話,沒錯,在孩子面前,父母是榜樣,他們在孩子面前必須表現最好的一面,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是孩子的模仿對象。
可是如果我們從父母的角度想想,因為我們,父母有很多事情都放棄,他們也想一覺睡到自然醒,他們也想瘋狂的玩,他們也有很多大抱負,可是因為我們,他們選擇了退步,選擇以后在實現,而是把我們放在了生活的中心,一切都會考慮我們的感受在先。其實想想,我們真的欠父母太多了……
“我的母親也曾經坐在草地上遠遠地看著我爬行?現在,母親的手背上布滿了老人斑,那只曾經牽過我、撫過我頭的手。生命的來處與去處,我突然明白了,不透過書本和思考,透過那正在爬行的孩子。”
或許現在再多的道理,再多的理論,再多的勸解,我們都還不能完全明白父母的辛苦,而當我們為人父為人母時,不用一言一語我們就會完完全全理解。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相關文章: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01-08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2-28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02-25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09-18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06-14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1-06
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2-13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800字03-01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000字03-01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000字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