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史記》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史記》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記》讀后感1
夜空漫漫,歷史的星空里有許多英雄。《史記》中,到底有幾個算的上真正的英雄呢?
或許有人說:“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可謂英雄。”我認為秦始皇不可。原因有四:第一、秦始皇雖然掃六合,但統治極其腐朽。焚書坑儒,摧殘文化;求取仙丹,耗費國力。第二、秦始皇教子不當,其子胡亥同李斯、呂不韋謀權篡位。第三、秦始皇自認功勞勝過三皇五帝,過于驕傲。第四、統治之間太過殘暴,死后,還讓許許多多無辜的人陪葬。所以,秦始皇不能算為英雄。
再有人說:“西楚霸王項羽可謂英雄。”項羽此人優點極多——懂得愛民,英勇無比,破釜沉舟打敗章邯。但項羽不懂得用人,未能重用亞父范增等一大批人才,雖在戰場上揚言愿與劉邦決一雌雄,最終兵敗自刎未能統一天下。假如項羽能重用范增等人,我想劉邦也未必能稱帝。不懂得用人,所以,西楚霸王也項羽不能謂之英雄。
“那漢高祖劉邦可謂之英雄?”我認為不可當做英雄,漢高祖此人雖在破秦之時善于用人,但自從建漢后便開始大肆殺戮良臣,韓信、彭越、黥布三大開國功臣先后以“謀反罪”被殺,但還好有張良、曹參、蕭何三人幫助,不然早就亡國了。
文種、伍子胥、蘇秦等不知功成名就之時隱逸歸田,而偏偏去與君王同喜同憂,結果只落得自殺歸天,也不能謂之英雄。
蒙恬蒙毅兄弟二人,雖為秦始皇立下汗馬功勞,但終究被胡亥所殺,而蒙恬卻怪罪于修長城,不荒唐嗎!更不能謂之英雄。
但我認為春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可以當選為英雄。因為二人都曾在外流亡過,知道百姓疾苦,又有管仲、狐偃等忠臣輔佐,故能稱霸一方。
專諸報恩刺殺王僚,雖成但身死;豫讓報智伯之恩二刺趙襄子,臨死斬空衣報仇;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還有荊軻刺秦王未成被殺身亡……一生舍己為國,“義”字當先,個個都可當做所謂的英雄!
讀《史記》可嘗得從古至今的英雄所績。英雄的“義”字!
浩瀚的歷史星空中,英雄繁星點點;淵博的《史記》故事中,篇篇讓人激動。
《史記》讀后感2
在暑假里,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史記故事》。
這本書是由司馬遷寫的史記縮短而來的,司馬遷身殘志堅的精神讓我很佩服。書中的孔子、商鞅、西門豹也都是歷史上了不起的人物。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英雄項羽的故事:有一次,項被幾千名漢軍圍住,自己只有800名隨從,項羽就趕忙逃走。渡過淮河后,只剩100名隨從,到了東城,只剩28名。于是,項羽把它們分成4隊,每隊7人,向四個方向沖出去。結果,漢軍損失了好幾百名精兵。這時,烏江亭長說:“我有船,請您急速渡江。”項羽說:“我沒有臉再去見父老鄉親。”于是,就自殺了。
在讀了這本書之后,讓我終身受益。
我讀了《史記》里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故事以后,得知一個人要是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國家的安危,國家就會受到別的國家的進攻。這是我今天的收獲。讀了《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故事,我還得知廉頗和藺相如的性格特點。廉頗是指錯就改,用該善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人;藺相如是顧全大局,勇敢機智,臨危不懼的人。
這個故事講了三個小故事,最讓我喜歡的是‘負荊請罪’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天,藺相如剛要坐車出去看見廉頗騎著馬過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這時,他手下的人看不順眼了,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貌貓似的,為什么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連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趙國,是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秦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我們要像藺相如一樣顧全大局,臨危不懼。
《史記》讀后感3
在歷史的長河中,《史記》記載了一些豐富的歷史知識,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一些歷史知識,使我收獲不小啊!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本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后來了解歷朝歷代的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秦始皇到唐朝這一段期間,是這本書的重點,在這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廣為將廉潔,常把皇上給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四十多年的官,家里沒有多余的財務,即使皇上下令賞賜他也從不談購置家具的事情,深得官民的愛戴。李廣身材高大,臂長如猿,有射箭的天賦,他的子孫和同僚的子孫向李廣學習射箭的技術,但最后都不及李廣。李廣不善言辭,與人亦已射箭賭酒為樂,一生都以射箭為消遣。李廣愛兵如子,凡事都身先士卒。行軍打仗遇到缺水斷食之時,遇見水、食物的時候,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部吃飽,他不嘗飯食。李廣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為他甘愿出死力。李廣射殺敵人時,要求自己箭無虛發,所以非在數十步之內不射,常常是箭一離弦,敵人應聲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敵人圍射,射猛獸時也由于距離太近而幾次受傷,但李廣從不畏懼。
這么一位可敬的大將,在最后還是自盡了,哎,這真是可惜中的可惜啊!
看《史記》就仿佛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你進入他們的世界。讀《史記》就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地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增長的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歷史中的寶書,可貴的史書!
《史記》讀后感4
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我們身處的地方是一片延綿了上千年的肥沃土地,是一個擁有著”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的豪邁氣息之國度,是一個散發著東方神秘氣息的九州之地。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完《史記》后,更是深刻感受到了這段從夏到西漢這漫長的3500年歷史的豪邁,悲壯和辛酸。
魯迅先生曾在文中寫道: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但也許項羽便是例外,他定是一位英雄,一人在上,萬人在下,為了大好江山奮力打拼;也擁有著韌性的`反抗和敢單身鏖戰的精神,面對上萬追兵毫不膽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含恨而終。他完全可以選擇搭船回家修身養性,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卷土回來重新報仇,但卻并沒有這么干,僅僅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殺掉船夫,封住了自己的唯一退路與敵軍死戰到底。我們可以說他就是傻,為了面子連命都不要,但我認為這更是一種性情中人的表現,他不愿放棄的精神令人敬佩。在中華文明之中如項羽般為追求正義二字所謂的英雄又哪只一個?姬昌父子召集兵力抵抗在當時強大的商王朝為的是因為炮烙之刑慘死的冤魂,為的是比干的一顆赤膽忠心,勾踐夫婦臥薪嘗膽,為的是報滅國之仇,重耳在外流浪多少載,為的是重登帝位流傳千古;哪怕是太史公司馬遷為了撰寫《史記》自選宮刑,強忍著屈辱堅強生活,他們所做的一切又何嘗不是一種英雄的表現呢?
”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于泰山。“在我們看來高高在上的《史記》,細細品讀后更是一本揭示了跌宕人生的故事集。那一句句太史公曰令人記憶猶新,永遠銘記在心。其實,《史記》又只不過是我們泱泱中華的一部分罷了,無數發生在西漢后的激昂歷史也會令人好奇心倍增,也許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史記》讀后感5
歷史是現實的寫照,人類社會發展每天都在我們眼前不斷更迭。有人說歷史是最最好的教輔書。是的,我們可以通過歷史看見我們的過去,預測我們的未來。這讓我們在歷史的輪回和變遷過程中,我們能夠更加從容,這些都是歷史教給我們的。
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從來對《史記》不吝嗇贊美之詞,它也完全配得上的這樣的贊頌。《史記》是文學和歷史的兩座高峰,幾千年后的今天也一直都是學界,探討學習的典范,足可見其影響力。司馬遷在受到極大屈辱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經典,他的精神令人驚嘆。正如他在《史記》中所提及的那樣,成就偉業的人誰不是輕易享受俗人之福的,他不是一個追求功名利綠的人,他只是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就算是沒有受天底下最大的屈辱,我相信他依然能夠創作出這篇經典,只不過這樣的遭遇讓人能夠更清楚的認識到這部作品和作者的偉大。換言之,是理想讓他有屈辱著活下去的勇氣和意志。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于泰山。死很簡單,但是如何活下來卻不易。茍且偷生,享受殘生不是司馬遷所想的,他是以這樣的方式明志,他有比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因為他知道就這樣死去,歷史上將只會留下茶余飯后的笑談。
歷史上有很多像司馬遷這樣身處逆境的人物創作出偉大的作品的,蓋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孫臏,呂不韋,韓非……他們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不僅僅因為他們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精神,他們都領悟了人生的真諦。我們當代人不應該學習他們這種常人很難擁有的毅力嗎?圣人之所以為圣人的道理大概都清楚了。
《史記》讀后感6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我國三千多年的偉大歷史。而這本《史記故事》則是由《史記》中記載的一些事件改編而成,總共有五十九個小故事,其中的人物有:華夏始祖黃帝、荒唐殘忍的商紂王,以及忍辱負重的越王勾踐等等。其中令我感想最大的便是:《臥薪嘗膽》和《將相和》了。
《臥薪嘗膽》講述得是: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成為了春秋最后一任霸主的故事。其中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刻苦自勵、發憤圖強的精神令我深受感觸,同時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即使自己吃了虧或遇到困難,一定要像越王勾踐那樣,忍辱負重、刻苦自勵、發憤圖強,同時也不能像吳王夫差那樣,剛得了便宜就驕傲起來,不聽人勸。其實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有一次,我家電腦音響壞了,我一看原來是線斷了,媽媽說要把線接上。緊接著我開始嘗試第一次試接,可惜失敗了,就在我準備放棄時,我突然想起了《臥薪嘗膽》里的越王勾踐,于是我便開始嘗試接第二次,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音響被我接好了。所以這種例子特別常見,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家中的雞毛蒜皮。
《將相和》講的是趙國大將廉頗與藺相如是如何從一對冤家從而變成好兄弟的故事。其中兩人的性格分別是:藺相如顧全大局、始終以國家的利益為主,廉頗耿直真誠、勇于承認錯誤。所以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好榜樣。
《史記故事》通過對人物特點的描寫,給我們傳達了許多人生道理,是一本非常好的課外書。
《史記》讀后感7
史記是西漢司馬遷寫的。司馬遷(前145—?),字長,中國西漢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龍門人,夏陽(今陜西韓城)人。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傳記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絕唱”。
《史記》記載了從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元壽元年(公元前122年)的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學天人,通古今之變,成家之言”的歷史知識,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傳記通史《史記》。這樣,史記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人物。比如說先帝嬴政,春秋第一君劉邦,越王勾踐。
在中國歷史上,漢朝的編年史和漢朝的三國志也被稱為前四部歷史
這是我最喜歡的故事。節選。吳赦多,茍堅反國。他又苦又急,不敢坐。坐在他背上就是害怕,吃飯也是害怕。他說:“你忘了你將承受的恥辱和邪惡嗎?”身體自己修煉,妻子自己編織;吃飯不吃肉,不挑衣服;賢者下折,厚遇客;振窮吊死,民以其勞。這意味著吳王赦免了越王。(讓他回岳去。)越王勾踐,老是想著如何恢復國家,于是天天疲憊地琢磨,座位上掛著一顆苦膽。每天在他坐下來休息和躺下睡覺之前,他必須抬頭嘗一嘗膽汁。他還必須在吃東西和喝水之前嘗一下膽汁。他常常自言自語道:“你忘了你在快濟山所受的恥辱了嗎?”他親自去田里種地,他的妻子穿著自己織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頓飯幾乎沒有葷菜,穿的衣服也沒有鮮艷的顏色。他把自己的地位降低到下面的智者,給客人送禮,幫助窮人,哀悼死者,和人民一起努力工作。終于,服務了20年的吳終于被淘汰了。最后勾踐成為五霸之一。
《史記》讀后感8
前不久看了王立群老師的讀史記,其中就說到了項羽的故事,項羽是古代著名的人物,可以這么說項羽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重要的功勞,中國歷史上許多成語與他有關系,我們熟知的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都是與他有關系的。
項羽的祖父是楚國著名的大將軍項燕,項羽的父親沒有在史記中記載,項羽是由他的伯父項伯養大的,項羽小時候對讀書沒有興趣。等項羽看到巡游的秦始皇的時候說了我可以取而代之。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繼承了皇位,二世昏庸無能,百姓民不聊生,陳勝吳廣率先起義,后來劉邦項羽也紛紛加入,最后同樣是楚國人的劉邦和項羽成為滅到秦朝的力量。
當天下初定,劉邦和項羽卻起了矛盾,于是劉邦和項羽又經過的幾次的戰爭,大部分時候,劉邦被打的慘敗,然而每次打敗以后劉邦的政策就是逃跑,有一次連妻兒老小都不要自己一個人跑了。等到后來劉邦和項羽決定和談,這個就是著名的鴻溝之盟,項羽相信了劉邦率先撤兵,然而劉邦的謀士給劉邦出了主意,讓劉邦反過去打項羽一個措手不及。
結果項羽被圍,后來項羽沖出了包圍圈,帶著兩百個子弟兵倉皇出逃,但因為路上被騙,最后項羽一個人還是沖到了烏江邊,烏江亭亭長想讓項羽過江,然而與劉邦不同項羽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后選擇了烏江自刎。
讀完史記這一段其實覺得有點可惜,論文化和武功項羽絕對在劉邦之上,然而項羽卻過分自信。最后,沒有一個人相信他。面對失敗劉邦選擇原地爬起,而項羽卻因為失誤一次選擇自殺。
在人生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對困難我們千萬不要選擇和項羽一樣的道路。
《史記》讀后感9
毛主席愛讀《史記》,因為它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更因為它的作者——司馬遷有著豐富的社會實踐,能夠妥帖的安排史實。
司馬遷“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乙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走訪名山大川,拜訪鄉里老人,搜集了十分豐富的歷史資料。他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幾乎每篇史記后都有發表意見的“論贊”,哪怕身“在阘茸之中”還希望自己能“卯首舒眉,論列是非”。讀《史記》,不僅是讀其中的歷史故事,更是要在那一篇篇凝結著作者心血的“論贊”中感受司馬遷哪怕身受奇恥大辱還要為理想茍活的偉大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說: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明代方孝孺曾評價《史記》“如決江河而注之海,不勞余力,順流直趨,終焉萬里;勢之所觸,裂山轉石,襄陵蕩壑,鼓之如雷霆,蒸之如煙云,登之如太空,攢之如綺縠,回旋曲折,抑揚噴伏,而不見艱難辛苦之態,必至于極而后止”。它氣勢磅礴,“拾遺補缺,成一家之言”,它“不虛美,不隱惡”。
都說“史不寫當代”,可身為推翻了秦朝的漢朝臣子,既肯定了秦朝的歷史意義,又批判了當朝皇帝劉徹迷信求仙的事實。不惜得罪統治者也要寫出真實的歷史。正因《史記》有這種突出的成就,才使它高標獨樹于我國史林。他是一顆不落的星辰,永遠照耀在歷史長河之上;它是不倒一棵樹,上面結滿了歷史的碩果;它是一座山,永遠矗立與世界文化之林!
《史記》讀后感10
翻看《史記》,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后的幾千年里,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司馬遷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樣,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然而命運的捉弄,使得他飽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備受屈辱。但值得贊嘆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于出色的完成了作為一個史學家最頂尖的杰作——《史記》。單憑這一點,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馬遷先生,他的執著,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跡,這很容易就會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為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里曾多么洶涌,多么絢爛,我都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但他們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恒,他們將化為炎黃子孫心中亙古的傳說。一切皆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一種榮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史記》讀后感11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范,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后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后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史記》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史記》與司馬遷讀后感。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史記》第一次以人為本位來觀照、審視、記載歷史,表現出對多種人物在歷史中的地位與作用的高度重視、對歷史人物心靈與命運的極大關注。
許多人都知道司馬遷,也都知道他所著的《史記故事,我買到了《史記故事》認真地閱讀了一遍。《史記故事》是從“五帝”講到“張騫”,把中國古代黃帝時期到西漢時期這一段歷史幾乎都寫了進去。這本書是我國第一部偉大的紀傳體通史,體現著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無論是體例還是寫作風格都影響著后代史書的撰寫和編纂,讀《史記故事》這本書有很多值得我佩服的人,比如:知識淵博的黃帝,“飛將軍”李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和“把皇位禪讓給舜”的堯等等而我最崇拜的是屈原,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的人。為了抒發自己的不快和抑郁,寫下了名垂千古的詩——《離騷》。而且中秋的劃龍舟等等傳說是源于屈原飲恨投河的。《史記故事》這本書,不僅讓我了解了中國過去的許多歷史,還讓我時時警醒。讀了《史記故事》,真可說:“人一生的朋友是書,人一生最好的朋友是一本好書。”《史記故事》就是一本好書!
《史記》讀后感12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這首詩贊揚了項羽寧死不茍活的精神,但讀過了《史記》中關于項羽的部分后,我對項羽有了自己的看法。項羽是一個大英雄。項羽是一個武藝高強的人,轉瞬的時間就可以殺死敵百個。他用兵很大膽,敢于“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后生,我很佩服他的膽量和勇猛。觀看秦始皇出行時,他竟敢說自己可以取而代之。
千古英雄,誰敢如他一般出此狂言?從這點看項羽的確是一個人人敬佩的大英雄。但有一點項羽是一位失敗的英雄。首先,我認為他不愛文化學習,只愛學武功。他甚至認為讀書無用,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可他沒有想到,不學習,有些方面就會無知。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國家,沒有知識就會成為絆腳石。其次,我覺得他不善用人,不能把握好時機。無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于用人。張良、韓信都曾經投奔于他,可他竟不知人善任,使兩個不可以多得的人才為劉邦所用,自己被打的一敗涂地。總算有一個謀士范增為效力,可他連范增的才智也給浪費了。
要不執行范增的計劃,“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絕好的機會呀,可項羽偏偏痛失良機,要么中人家的計策,要么用人不當,導致范增離開他,在憂憤和疾病中逝世,使自己徹底失去一位謀士。項羽還是一位不善于總結自己失敗原因的一個大英雄。項羽在臨死之前說:“天要亡我”,而不從自身找原因,項羽英雄蓋世,卻是只會逞匹夫之勇,不能駕馭天下的英雄,到死都不會認識到自身的弱點,知識自欺欺人的把失敗的原因歸之于天。真是太可悲了呀!
《史記》讀后感13
我讀的《史記》,是節選自司馬遷《史記》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的白話本。這本書只節選了30篇史記中的故事。古人說過“一葉而知秋”,讀《史記》我完全可以領略《史記》的歷史、文化的精深。
仰望夜晚的蒼穹幽深而遙遠,繁星閃爍,又使多少人沉醉其中,迷戀、憧憬,感慨萬千。《史記》猶如這深邃的夜空一樣給人思考、哲理,前車之鑒的警醒。
走進《史記》一個個帝王將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談笑風生躍然紙上。跟隨他們的腳步,我目睹了他們在那個時代留下的串串印記。有的人圣德,有的殘暴,有的英武,有的昏庸,······帝堯禪讓開啟圣德,商紂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無不揭露其有多殘暴,周厲王防民之口,讓百姓道路以目的暴虐無道,周幽王為搏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的昏庸,項羽劉邦的楚漢相爭的風起云涌的治國策的較量,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的美談······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明的人物成為古今文學典范。這也許就是母親說的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厚重的文化底蘊,是我們的文化樹的根基。只有這如此豐厚的根基,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讀史使人明智”說的一點也不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讓我們這些后輩明白:身處絕境拼死一搏的能量有多么巨大!我們要多思考、多實踐。每一個故事,讓我們讀過之后,都是一種啟迪;每一個故事我們領會之后,都將變成我們的一種智慧!
我讀了至少五遍《史記》才敢拿起筆寫這篇讀后感,因為他的厚重、智慧、仁德,不容許我褻瀆!
《史記》讀后感14
在歷史的長河中,《史記》記載了一些豐富的歷史知識,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一些歷史知識,是我收獲不小呀。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后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秦始皇到唐朝這一段期間,是這本書的重點在這里面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李廣為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祿二千石的官,家里沒有多少多余的財物,始終不談購置家產的事,深得官兵愛戴。李廣身材高大,臂長如猿,有善射天賦,他的子孫和他人李廣學射箭,但都不及李廣。李廣不善言辭,與人亦以射箭來賭酒為樂,一生都以射箭為消遣。
李廣愛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軍遇到缺水斷食之時,見水,見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嘗飯食。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甘愿為他出死力。李廣射殺敵人時,要求自己箭無虛發,所以非在數十步之內不射,常常是箭一離弦,敵人應聲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敵人圍追,射猛獸時也由于距離太近而幾次受傷,但李廣從不畏懼。
這么一位可敬的大將,在最后還是自盡了,哎,這是可惜中的可惜。
看《史記》就仿佛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史記》就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歷史中的寶書,可貴的史書。
《史記》讀后感15
寒假里,我讀了許多書,其中,對我感觸比較深的還是《白話史記》——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轉體通史。
《白話史記》的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最初沒有固定名稱,一般稱為《太史公書》。“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只是美稱。
《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就是出自《史記》中的《周本紀》。《周本紀》講了:有個人叫棄,她的母親是邰氏的女兒,叫姜原。由于姜原出門到野外,看到巨人的足跡,就想用腳踩踩巨人的足跡。一踩上巨人的足跡,就感到身子一震,好像懷孕了一樣。日后就生下了個兒子。姜原認為很不吉利,想把他扔掉。可無論扔到哪里,都有動物幫助他。姜原認為他很神異,就養大他。因為最初想拋棄他,所以給他取名叫棄。棄的后代有個叫姬昌的,他敬重長輩,慈愛晚輩,對待手下的人也很好,于是就有許多才士歸附他。
后來因為紂王倒行逆施,貪戀財色,在姬昌的帶領下,百姓推翻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周朝。可最后還是由于周幽王為了博褒姒一笑,聽從了一個大臣的荒唐意見,點燃烽火,讓大臣們匆忙跑來,卻發現什么事也沒有,終于讓褒姒笑了出來。周幽王很高興,還賞賜了那個大臣。可是有一次,敵人真的來了。雖然周幽王及時點燃了烽火,可是大臣們不相信,沒有及時救援,使周朝從此滅亡了。
我覺得里面的姬昌是個真正的君子,可周幽王很糊涂,為了讓褒姒笑一笑,賠上了整個周朝。先輩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就這樣稀里糊涂地被葬送了。
其實,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和它相類似的例子。有些年輕人,不好好生活,不好好學習,抵不住電腦游戲的誘惑,經常花錢去上網,然后導致上網成癮,一有錢就去上網。經常上網不僅弄垮了身子,還傷害視力。沒錢時,還會去偷錢、搶錢,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史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史記》讀后感12-24
史記讀后感06-20
《史記》讀后感想06-18
《史記》讀后感01-09
史記讀后感06-10
《史記》讀后感06-08
《史記》的讀后感08-16
精選《史記》讀后感02-28
關于史記讀后感06-20
讀《史記》的讀后感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