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朝花夕拾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朝花夕拾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朝花夕拾讀后感1
魯迅,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以文筆犀利、詼諧著稱,可謂是近代中國黑暗社會中的一支醒世之筆。而在讀過《朝花夕拾》后,我認識到,少年時與青年時的經歷正是促使魯迅先生后來發展的主要動力。
《朝花夕拾》共10篇散文,外加《小引》、《后記》各一篇。其中《狗、貓、鼠》中,交代了魯迅仇貓的原因,仇貓實際是魯迅先生對貓一樣兇殘奴性角色的諷刺與厭惡,也是他對現代評論的感情由來;《二十四孝圖》是魯迅先生對違背人倫,毒害社會的“孝”的諷刺,對封建禮教的抨擊;;《五猖會》則以童年看會經歷,含蓄的表達了他對封建教育與思想的不滿;《無常》中,活潑可愛的無常鬼充分表現了魯迅先生對廣大人民的喜愛,更有力地批判了不平等的社會制度,竟使廣大人民要到陰間尋“公正的裁判”。魯迅先生之后的求學歷程,則鋪就了他通向革命的一條道路。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魯迅先生的棄醫從文,用文學喚醒人們是必然的。因為他童年時無論美好或否的記憶,都化作了他之后前進的力量,魯迅先生善于從中汲取教訓,思考探索,對現實有進一步的認識。即使痛心,也能決心改變。
“朝花”雖然“夕拾”,但卻并不晚。只要能領悟,總結經驗,將回憶化作力量,我們就能在前進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順暢。
當然,“回憶”并不單指個人,祖輩與父母的回憶,國家與民族的回憶,都能給我們力量。
縱觀古今,每一個王朝的覆滅,總能讓新王朝的統治者吸取教訓,清明治國。如秦與漢,隋與唐,元與明,皆是如此。新中國的大步邁進,也是以舊中國的殘酷記憶為力量,走上復興之路。
而橫覽各國,每個國家必須重視歷史,才能開創未來,若不從歷史回憶中總結經驗。國家也不會長治久安。這就是全球推行歷史教育,要求人們了解歷史的原因。
無論從國家發展還是個人成長,將回憶化作力量,都是人們必備的功課。
偉大的詩人杜甫,飽受國破家亡之苦,可他卻沒有因此頹廢消極,而是滿懷救國的決心與志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他的詩句中,書寫出了杜甫一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的步步成長。
總而言之,回憶亦或美好亦或悲傷,能阻我們前進又能給我們力量。對于美好的回憶,一味沉溺只會滯留不前。對于悲傷的回憶,一味傷痛只會抑郁難行。將回憶化作力量,實是人進步的上上之策。
過去的只是回憶,而我們需面對的是將來。將回憶的包裹卸下,只留下經驗與力量與我們同行,我們才能走向成功。
朝花夕拾讀后感2
爺爺去世快十年了,我對他的記憶也越來越模糊,但爸爸說他對爺爺的記憶非常清晰。聽爸爸說,爺爺特別喜歡讀書,寫的文章也特別的漂亮,后來在廣播電視局當領導時依然不丟書本和寫作,時常讀書寫作到深夜。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爺爺考入揚州大學學習中文,從那時起,他就特別喜歡魯迅先生的作品,特別敬佩先生憂國憂民、為中華命運覺醒甘當孺子牛的精神。爸爸和媽媽結婚時,爺爺把自己上學時買的《魯迅文集》送給了爸爸。爸爸知道這是爺爺的寶貝兒,當然,爺爺之所以把心愛的寶貝兒送給他,是因為爸爸是他的心肝寶貝兒。爸爸知道爺爺的心意,是鼓勵他多讀書,做一個正派有作為的人,做一個有益家國的男子漢。我二年級放暑假的時候,有一項語文作業是抄寫名人名句,于是爸爸就指著書柜里的《魯迅文集》說:“你可以從這套書里找些好句子,其中有好多美妙文章,你可以試著讀讀。”奶奶聽爸爸這話后,立即沖著他叫道:“她才多大呀,這文章是好,但不太好讀懂你是知道的呀。”我聽奶奶這樣說,就問爸爸:“假如我想讀會讀懂嗎?”爸爸回答說:“現在讀,不一定要懂,但是閱讀頂級文章能讓你境界高的種子算是種在心里了,等你長大再讀,就會明白其中的意義啦。”于是,我選了文集中一本從中找“好句子”抄起來,起先是《范愛農》中“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寒素。談起自己的經歷來,他說后來沒有了學費,不能再留學,便回來了。”后來又抄《藤野先生》中“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寫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在抄寫名言名句子的時候,我會讀中間的故事,不懂我就問媽媽,媽媽就十分細心地跟我講故事的來龍去脈,于是我喜歡上了魯迅。文集中,我特別喜歡由十篇散文構成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讀完了全部的十篇文章,也似乎讀懂了一點點道理。比如這個“范愛農”,他是一個沒有多大抱負的留日學生,后來回到中國又只是為了一口飯而活著,一點血性都沒有,心里只有自己的小算盤,魯迅先生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在日本學醫時的老師,為人正直,很有愛心,他讓先生時時保持著向上的精神。我還特別喜歡《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長媽媽和《瑣記》中的衍太太,她們一個是質樸長工,一個是開放的文化女青年。通過閱讀,我明白為何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如何做一個有益民族的人,如何做一個幸福的人。
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這個散文集原名是《舊事重提》,今天我寫這文章,算是對我爺爺的紀念,我還要告訴他:我會努力讀書,做一個健康幸福、有責任感的人。
朝花夕拾讀后感3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著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于我們的逍遙日子。
每每讀到“浪費時間就等于慢性自殺”的時候,腦袋里就會浮現出《朝花夕拾》里的各種回憶。
魯迅,在他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朝花夕拾》。
在每個人老了、累了的時候,會不會回憶童年發生過的美好事情。答案是肯定的。當然,魯迅也如此,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花,在晨曦顯得如此鮮艷,但是,到了夕陽西下時,再去摘采,就少了一份鮮艷,少了一份嬌嫩。這也正是《朝花夕拾》的真正核心意義。
魯迅是一個鄉下人,卻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樣讀書學習。與鄉下的孩子相比,魯迅先生少了一份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與城里的孩子相比,魯迅先生少了一份嬌氣,多了一份大方。在《朝花夕拾》中,他懷念百草園的日子。“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 霄里去了。”魯迅與小蟲子為伍,這樣的童年是多么快樂,輕松。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然而,枯燥、乏味就是他在三味書屋的最好體現。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閑來無趣。
魯迅從書香深處給我們詮釋了什么是童年的快樂和煩惱。這也正是他用那孩子般處世不深的眼光,與我產生了共鳴。
老師也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要看一個人會不會寫好的文章,就是要看他的用情。魯迅之所以把文章寫的有血有肉的,就是因為他的感情在這文章中。他的語言雖平淡,雖樸素,但他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能讓你折服。他希望與大自然相擁,與大自然在一起玩耍。回憶并向往著,與小蟲子打成一片的日子。但是時間是無情的,讀著讀著,魯迅彷如一位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一個活力四射的小孩。
小的時候,我也曾有那樣美好的回憶。一個人坐在河邊,看著一只母鴨子帶著一群小鴨子,慢慢悠悠的從我面前晃過。看得無聊了,就下河抓泥鰍。直到自己滿身弄臟為止。雨天的時候,坐等在地上,不一會,螃蟹和龍蝦就慢慢的浮出來了。拿著一個小桶,慢慢悠悠,不慌不忙的把它們撿起來。然后再自豪的和媽媽說:“瞧,這就是今天的晚飯。”想到這里,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么。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朝花夕拾讀后感4
童年是春日野外那盛開的百花;童年是夏日那聲聲的蟬鳴;童年更是冬日那可愛的雪人。
你記憶中的童年是什么樣子的呢?合上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不禁想大聲問一問我的朋友們。
兒時的魯迅在美麗的百草園快樂無拘無束地玩耍,在這個被他稱為“樂園”的地方,他和伙伴們一起聽蟋蟀們彈琴,聽油蛉歌唱,拔何首烏根吃,摘覆盆子,冬天下雪還會和小伙伴一起在雪地捕鳥, 這樣的童年是多么美好而又自由自在。
曾幾何時,我們的童年也是如此的愜意!
上學路上,路過小百貨商店,一毛錢買上十個米花糖,和小伙伴一起分享,邊走邊吃,童年的快樂便在這嘎嘣嘎嘣的聲音中;放學回家,書包一背,“回家嘍!”父母還沒從地里歸來,便和小伙伴三五成群在家門口的石墩子上開始寫作業,童年的美好在這里匯聚成一個個漢字音符……
夏收時節,我們會跟著大人一起在打麥場幫著大人攢麥子,即便汗流浹背,也樂在其中;太陽西沉,月亮升起,瘋玩了一天的我們會躺在堆起的麥秸堆上和小伙伴一起數天上的星星,一個回合還沒結束,眼睛沉重地再也睜不開,睡得正香,耳邊響起媽媽的叫聲“回家睡覺了!”;收完麥子,我們和小伙伴拿上袋子相約去地里撿麥穗,金黃的麥穗好似一個個待歸的娃娃等待著我們把它們帶回家,袋子裝滿,滿載而歸,因為這袋子里裝的不僅僅是麥穗,更是我們期盼已久的零食。
麥假結束,返回學校的我們會期待著下一個假期的來臨。秋天到了,柿子熟了,黃澄澄的柿子掛滿枝頭,秋風中,一搖一擺,招呼著人們快點把它帶回家,每天下午放學,我們會三五成群,一起去田野里摘軟柿子。站在柿樹下,仰起頭仔細地尋覓,“看,那邊”,太陽照耀下,立刻有身手敏捷的小伙伴爬上樹梢,小心翼翼地摘下來、剝皮,“吸溜——”一聲,吃到嘴里,軟乎乎、甜津津,瞬間甜到心里。
轉眼,我們從兒時的自由快樂步入了青年中年時代的柴米油鹽,那些逝去的童年時光只能在回憶中一遍遍在我們腦海中閃現。
那天,孩子和他的小伙伴一起玩“編花籃”的游戲,“編、編、編花籃,花籃里面有小孩……”,熟悉的旋律,熟悉的場景,變了的是我只能站在一邊,做一名看客,在孩子們歡快的笑聲中追悼那逝去的童年時光。
但值得慶幸的是,當我們白發蒼蒼,垂垂暮老時,翻開記憶的閘門,我們也會如魯迅先生一樣,有那么一段美好的時光,有那么一個值得被記住的童年樂園,足矣!
后記:謹以此文送給有共同美好童年記憶的七零、八零后的小伙伴們,致敬我們遠逝的童年生活。
朝花夕拾讀后感5
近來,我看了一本書——魯迅的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講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風雨故園”。
這部電影講述的正是魯迅童年的事情。
魯迅的爺爺——周福清是被皇帝點中的翰林,全家都以此為榮。但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后來他的爺爺犯了罪,被抓到了京城,判了個死刑。從此,周家敗落了,魯迅父親的病也就因此越來越嚴重。魯迅從此“家、三味書屋、當鋪”來回跑。在這期中,魯迅也曾想過從此不讀書,因為他想到了他的爺爺、子凌公公(魯迅的長輩,考了一輩子,結果連秀才都沒考上,最后變瘋了)、父親、三味書屋的壽先生都讀了一輩子的書,結果到頭來什么也沒有。但是,魯迅的父親就希望他們三兄弟能讀好書,將來好給周家增光。結果真的給他盼到了,魯迅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成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了解了魯迅的童年,我覺得看《朝花夕拾》也就比原來更易懂了,因為我已經初步了解了魯迅——這位偉人的童年生活。
《朝花夕拾》有十篇文章,再加上一頭一尾的小引和后記,一共有十二篇。剛開始看這本書是一頁一頁、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地接著看,但后來我發現有幾篇文章太深奧了,我根本看不懂,所以只好跳過去不看。可是有些文章,就好比《狗貓鼠》吧,我雖然可以從文中看出魯迅對小動物的關心、愛護,但是我卻看不到更深層的意思——《狗貓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的“流言”,表達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嗥叫”、時而“一幅媚態”等特性的憎惡。
還有,《無常》我根本看不懂,但是,我可以從導讀中理解一點意思,主要還是為了諷刺那些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
在“風雨故園”里,我真的看到了《父親的病》中所說的那樣“要原配的蟋蟀一對”,還有更離譜的呢,要什么了生三年霉的豆腐渣熬成灰,什么三年的陳倉米……唉,那些“名醫”真是想得出什么說什么啊!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也反映了舊中國的科學、醫術的落后和平民的愚昧無知。
成語正人君子:舊時指品行端正的人。現多作諷刺的用法,指假裝正經的人。如:《舊唐書·崔胤傳》:“胤所悅者阘茸下輩,所惡者正人君子。人人悚懼,朝不保夕。”又如:旬這樣的才是斯文骨肉朋友,有意氣,有肝膽,相與了這樣正人君子,也不枉了。——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成語了不起:極好或令人欽佩的,不平凡,優點突出。如: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七回:“本縣看她處心行事,竟是一個了不起的大豪杰,斷不肯等閑失身。”又如:毛澤東是中國歷史上了不起的大人物。
朝花夕拾讀后感6
寒假是放松和休閑的時間。但是偶爾拿一本名著來讀一讀,不僅能豐富假期生活,還能增加文學知識,讓它變得賞心悅目。當我讀完文學大師魯迅寫的《朝花夕拾》時,不禁被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深厚的思想感情所折服。
《朝花夕拾》看似回憶錄隨筆集,卻不是對過去的單調記錄,而是用嫻熟的文學手法對當時社會現實的黑暗與丑惡的深刻揭露。作者捕捉到令人難忘的生活片段并生動地描述出來,選擇具有個性的情節和細節來刻畫人物,使作品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生動的人物形象,從側面有力地抨擊了對社會的不公和對現實的不滿。
魯迅的童年和青年時代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中度過的,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飽受列強的欺凌和屈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少年時代生活的真實寫照,既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生活,又與封建科舉制度作斗爭,同時也為魯迅的文學救國思想鋪路。
與魯迅的童年相比,我們是在新中國長大的。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生活可以說是無憂無慮,衣食無憂,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拿著吃的張嘴,拿著衣服伸手,偶爾還會撒嬌,發威,用“小脾氣”來搗亂。他們是父母眼中的“小皇帝”,永遠不知道生活的艱辛。
經常聽爺爺和父母說他們這一代人的童年生活是多么的貧窮和簡單,經常吃不飽飯,尤其是沒有見面的時候。連衣服都是哥哥姐姐打補丁后穿的。穿新衣服是一種奢望,只能在過年的時候穿。如果平時做一件新衣服,像嬰兒一樣藏起來,就舍不得穿,只有過年和出門做客的時候才拿出來穿。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父母說的這些話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不可思議。再看看自己。我不想吃這個也不想穿那個。太可惜了!
看了《朝花夕拾》,聽了父母對過去的敘述,看了歷史課本,感受到了我們偉大的祖國發生的巨大變化,深刻體會到了“貧窮落后必然挨打”這一不變的真理。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民族復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享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就的同時,我們不應忘記中華民族所遭受的欺凌和屈辱,也不應忘記革命先輩為民族解放、獨立、復興和繁榮所進行的不懈斗爭和努力。當然,為了祖國現在的繁榮昌盛,我們什么也做不了。最重要的是努力學習,克服學習道路上的困難和挫折,增加我們的才能,將來為祖國服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自己微薄的力量。
朝花夕拾讀后感7
(一)
魯迅的文筆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和一位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于是,今天我向姐姐借來魯迅的《朝花夕拾》,悶了自己一天,品味了一番。
在此書中,當然也有魯迅先生一貫的諷刺辛辣,但更多的,卻是一位老年人回憶往事時的脈脈溫情。
書中的十則故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話,便沒有來由地心痛起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都不知道“尊重”二字為何意。作者在此則中更著力描寫的,是藤野先生嚴謹的教學作風,對作者真誠的關懷。作品的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魯迅對這位恩師的贊揚與牽掛。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耐心輔導,是希望將日本精湛的醫學技術傳入中國,為中國的人們治療疾病。為了所有人的健康而學醫,著實可敬!
《朝花夕拾》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有沁人的馨香襲來;郁悶不樂的時候,有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在魯迅筆下確實能真切的感受到。
(二)
每個人都有自已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已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但在魯迅寫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寫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憶。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他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魯迅把自已的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真情的流露出來。說明他在童年和青年時所難忘的經歷,在他的童年里不是很好,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得不到長輩們的認同,這使他感到很難過,但是他沒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來了,他則是將這長輩們的不認同改為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訴我們,把童年和青年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也給一些家長們一個理解和同情的心態對我們像魯迅在童年里那種不被長輩重視的警鐘。
在《朝花夕拾》,給我最深的一篇則是《狗,貓,鼠》。在這篇有趣的散文中,并不是題目吸引了我,也不是內容吸引了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魯迅在童年里與一只仇貓的故事。魯迅與貓的關系和對貓的討厭,這說明了魯迅在童年里的無知和單純,也寫出他在童年與一只的貓的博斗。
從魯迅寫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到在他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但這也時時刻刻充滿了美好的回憶。
魯迅的童年和青年是辛酸的,也是快樂的,我們的童年也像魯迅的一樣,無論過得好壞,它都會給我們留下美好的回憶。
朝花夕拾讀后感8
心目中,有兩位文人一生銘記,一位是現代童話大王鄭淵潔,他給了我最初的啟蒙;另一位便是魯迅,那位“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
人們常說,一本好書,見證了一段歷史,《朝花夕拾》便是如此。
一本僅有十篇文章的回憶散文集,見證了近代中國三十年的文化變遷,也留給了讀者太多太多的感觸。封建思想,帝國主意的壓迫,中國六億人民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那時的魯迅,僅有十四歲。
十四歲,父親去世,魯迅陰遭受誹謗而遠離紹興,到了南京進入雷電學堂。十八歲,只身一人又開始了怨毒日本求學之路。不該那些年齡承受的苦楚,魯迅用他瘦弱的肩膀擔著。初到日本,魯迅和孫中山先生一樣,懷著相同的夢想——學醫救國而努力。不一樣的是,一場講述日俄戰爭的電影,改變了魯迅今后的人生,從此棄醫從文。這是莫大的勇氣啊!一介平民,硬是用短小的筆尖,劃開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埋下的陰霾,讓一縷縷陽光,溫暖了無數愛國青年的內心。
之后,魯迅在北京東交民巷的舊屋里,多了一張藤野嚴九郎先生的照片,沒有了完好的講義,卻給魯迅今后的生涯做出了無限的鋪墊……
在幼時的魯迅,也有著平常的童年:“謀殺”自我隱鼠的阿長,卻幫自我買來了夢寐以求的《山海經》;背完了《孟子見梁惠王》的前三卷,也傷逝了去看五猖會的熱情;告別了逸趣橫生的百草園,隨著大多數學子一齊,進入了三味書屋,請教了鏡壽吾先生。仿佛人生都不會有偏差,直到自我父親瀕危,家境衰落。魯迅的人生也從此逆轉。
《朝花夕拾》并不如《百草集》那樣有著濃厚的諷刺意味。相反,書中的背景,沒有了夸張的手法,沒有了能夠的抨擊,留下的只是一張張回憶的影子和一段段歷史的記憶。腐朽的封建教育,崇洋媚外的社會風尚,還有大鬧牛鬼蛇神的迷信之事,這些在《朝花夕拾》的任務里充分的體現出來。魯迅就是魯迅,僅有經歷了許多常人無法經歷的故事,才會有今日所見的《朝花夕拾》。
魯迅再給日本友人增田涉的信中曾提到:這十篇,原文載莽原上,之后被集成書了,原名叫“舊事重提”之后想一想覺得……于是改名為《朝花夕拾》。起初,魯迅準備寫的十一篇,結果只寫了最終一篇《范愛農》便草草結尾了。據回憶錄中講述:這篇寫法較差,大概是路途奔波,思路有點亂罷!其實知曉魯迅當時狀況的人都知曉,魯迅再用一種什么樣的心態,住在廈門大學圖書館的閣樓上,一邊與“名人志士”作斗爭的同時,望著一輪明月,寫著這十篇——《朝花夕拾》。
魯迅的遺體上蓋著毛主席親手寫的“民族魂”三個紅字。這也是當今社會所缺少的。區別于日本的民族排擠,中國人至少應當團結起來,應對未來許許多多魯迅先生還未曾面臨過的,民族危難……
朝花夕拾讀后感9
其中我認為最感人的是《父親的病》這篇文章,《父親的病》追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那段往事,描寫了幾位“名醫”所引用的藥引均是稀奇古怪、一場罕見而又充滿迷信色彩的東西,如什么“原配的蟋蟀一對,經霜三年的蔗,敗鼓皮丸”等。這些“名醫”實質是巫術醫道不分,故弄玄虛,草菅人命。騙取錢財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在他們身上,作者清醒地洞穿了醫學醫道的虛假、荒誕乃至罪惡的本質。
作者為了父親的病到處奔走,我想他的父親有他這樣的兒子應該很幸福。提起魯迅先生,腦海里揮之不去的總是那個“早”字。年少時的他,因為父親的病而遲到后,便在學桌上刻下了“早”字來激勵自己,警示自己從此不再遲到。讀了《父親的病》后我覺得,魯迅刻下的“早”不僅是惜時的早,更是提示中國人:事事都要早,思想、技術、科技、國力,都應該爭先于他人,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才能富強。但在那個時候,卻讓魯迅東奔西走四處求醫,最終魯迅的父親還是難逃一死。表面上看,是當時醫生水平的低下,但實質上應歸咎于醫學的落后,導致魯迅的`父親病程拖延,最終撒手人世間,不禁叫人潸然淚下。那時的社會就像魯迅的父親一樣病重了。魯迅似乎就是在吶喊著,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的批判。
面對我們自己的家人,要孝順還有關心;面對那樣子的庸醫,我們要能識別;面對沒有科學依據的事情,我們不能相信。我們要像孫悟空一樣,擁有火眼金睛,看清所有事物的正反兩面,不要心急看病,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清晨,花香拂過,花瓣兒迎著晨風輕輕展開。凝脂般的心形花瓣上,閃爍著點點晃動的淚水。花朵是如此嬌小,遠看頗有一種“細看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意境。只可嘆此時已不再是蘇軾筆下“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的時令,而是輕愁洗淚的暮秋了。
“雖早已無花可摘,但如果有,我還是愿意在黃昏中將她摘下。雖無那冰涼的滋潤,可看見殘花映著斜陽,此般不是更有意義嗎?”
寫這段話的紙片一直夾在發黃的書里。朝花夕拾雖然沒有晨曦的那份豐滿,可落花卻有古老,淡雅的美,就像西邊浣紗的西子。花開是生命的開始,花落卻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的又一次延續。
黃昏時凋零,我同李易安那樣“東籬把酒后”雖無“暗香盈釉”卻依然能感覺似乎有陣隱隱的春風,如同那陣風夾雜著片片的花瓣“拂了一身還滿。”
朝花夕拾,拾來的是安逸,是無心,是如水般平靜的傳說。
朝花夕拾讀后感10
偉大的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曾經說過:“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讀一本好書,才能讓自己的思想、知識甚至于內涵得到很大的提升。
我是個愛讀書的女孩,我讀過的各種好書中,只有魯迅先生的《花夕拾">朝花夕拾》才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魯迅先生的這本著作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包含了對黑暗社會的批判,更讓我們了解到了20世紀初期的中國社會。
《朝花夕拾》中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相結合,也塑造了許許多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如:方正、質樸、博學、嚴而不厲的壽鏡吾老先生,嚴厲、慈愛、受封建思想影響嚴重的父親,不拘小節、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樸實勤勞的長媽媽,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衍太太等,但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卻還是范愛農。
范愛農是個耿直孤傲的愛國者,他在日本時與魯迅相識,兩人因電報爭執相互憎惡,后來魯迅回國后重新見到了落魄的范愛農,他們因一起喝酒成了好友。范愛農在辛亥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革命后卻又備受打擊,受人排擠,既不能在黑暗的社會立足,內心非常痛苦,最終無法忍受,只得與這個社會妥協——跳河自殺了。
我喜歡這篇文章,可能是同情他的遭遇吧,但我卻又覺得這篇文章中的范愛農有些像作者本人。耿直善良,備受排擠,這又何嘗不是魯迅先生的遭遇呢?但這樣的社會風氣也造就了魯迅先生顯微鏡般的雙眼,他的每篇文章中都含有批判和嘲諷。
從魯迅先生的童年開始,就受到封建思想的壓制,父親在他興沖沖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對他的童年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在那段壓抑而又沉悶的日子里,雖遇到了許多人生坎坷,但卻又有對過去溫馨的回憶。
在他長大后去日本留學,也因來自貧弱的中國而備受歧視。魯迅先生在生活中處處細心的觀察,造就了他對舊社會丑陋現象深刻的理解。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出魯迅先生敏銳地抨擊封建舊道德與舊制度。他揭露了中國當時落后的封建教育,揭露了那些會傷害孩子幼小心靈的偽孝、愚孝的民間故事,揭露了不務正業、“趕時髦”的“清國留學生”速成班,揭露了草菅人命、謀財害命、甚至給開“死”藥的庸醫……,這些充滿激昂憤慨的言辭,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
讀了《朝花夕拾》,讓我明白了要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努力學習,長大之后報效祖國。我們知道,只有努力上進,國家強盛,才能擺脫受欺壓的命運。
朝花夕拾讀后感11
斷墻處,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彈琴。朦朧中,園里有一位少年,伴隨著他的笑聲,時而見他捉弄小動物,時而調皮地連根拔起何首烏,時而小心地采摘覆盆子……這個少年就是昔日的魯迅。也正應了他那句話:“唯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朝花夕拾》里彌散著一股淡淡的回憶與感思。對長媽媽的感念,對藤野先生的崇敬,對范愛農的緬懷……然而真正刻骨銘心的,是魯迅先生深沉的思想,源于對現實中腐化現象的憤慨與譴責。他的筆尖如同一把雙刃劍,直抵人們心靈……《二十四孝圖》中的“臥冰求鯉”,“郭巨埋兒”皆是孝的典范。魯迅卻不這么認為。“臥冰求鯉”即使冰破,鯉魚還不及游走,必然性命不顧。最恐怖的是“郭巨埋兒”:正玩著“搖咕咚”的小兒,被抱在母親臂膀里,而父親卻正掘窟窿要埋他,著實令人同情。魯迅這樣評價:“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原來自然而本能的愛,變得復雜,扭曲,殘忍。魯迅以尖銳諷刺的筆觸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殘忍和荒謬。我不禁感嘆:“先生眼睛雪亮!”
有這樣一個人物,他渾身雪白,粉面朱唇,眉黑如漆,頭頂白紙高帽,手握一把破芭蕉扇。人稱:“活潑而詼諧,可怖而可愛,充滿同情。”他的名字叫“活無常”——一位由百姓所塑造的攝取生魂的使者,魯迅所鐘愛的形象。無常的出現是在許多人期待惡人的沒落的凝望中。符合老百姓希望惡有惡報的心理,以及他們那句飽含憤怒的怒吼:“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魯迅是與百姓,與無常站在一起的。他們同樣疾惡如仇。在當時的社會惡人當道,百姓受著無道的壓迫。他們沒有言論的自由,于是設計了“無常”——百姓的一個縮影。魯迅用活潑酣暢的筆調描繪了無常的可愛,更充塞了對社會惡人當道,毫無公正可言的無比憤怒與鞭撻。先生永遠與我們站在一起!《瑣記》一文里填塞了魯迅對現實的不滿,顯而可見,他嘲諷了曾經所就讀的學堂:標榜新學卻整天大讀古文。如文中所說:“這回不是it Kind。漢文依舊是‘穎考叔可謂純孝也依矣。’再如,那些漢文教員竟來問學生:“華盛頓是什么東西呀?”透過這些可笑的言行,我感受到魯迅對現實的不滿,對祖國前景的憂慮。聽!是一代青年向往新生活的呼聲。先生,您是在為全體人民而奮斗!在昏沉的社會漩渦中,在眾人皆醉的時代里,慶幸還有你先生,依然清醒執著。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他的兩句話:“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先生,你是人民忠實的兒子!你的出現,振奮了多少人企圖沖破牢籠,面向光明?!這時,我多么想高喊一聲:“魯迅!”
朝花夕拾讀后感12
愛,是要從小事之間挖掘出來的。
執著朝花,在夕陽中拾取,深刻腦海間的故事,卻只余阿長的那些零碎所片段。記得書中是這樣說的:年幼的“我”日日盼著《山海經》,無奈沒有機會可以得到,最后竟是那令“我”討厭的阿長將那四本求的畫本帶回。
是有著許多似阿長的人在我們人生的樂譜來來回回……
給予我們愛的他們或許令我們討厭。“但到憎惡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人水馬龍,望過窗外時,是否瞅見孫子孫女咧口朝年邁的身子吼去,聲如波將老人的手激的發抖。最后,千言萬語的氣憤,悲痛,無奈,都滑進了一聲長嘆。我們這些青少年似乎不僅討厭著自己的爺爺奶奶。偶爾在家時,面對媽媽的口水四飛,苦口婆心,字字句句,就像加了速的運動員進行曲在耳畔單曲循環,蕩的心間的湖面波濤洶涌,惹得眉頭鎖的似兩座大峰。
給予我們愛的他們或許有很多缺點。“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了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似乎所有父親都有這樣的毛病:抽煙、喝酒、打牌。時常在推開書房門時遇見,鋪天蓋地的地至于一股煙味往鼻尖鉆,連王熙鳳的“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都自愧不如這“未見其人,先聞其味”!時常在餐座上時,遙遙望見一杯如展示板在白熾光下盈盈閃爍的酒水,座上之人臉紅脖子粗,偶爾來兩句醉語,就差再舞上兩招醉拳。這還沒罷!完了,倒不是自個蹲著涼快去,而是來招惹其他人。扯扯你頭發,抽你兩張紙······這不正如“我”筆下謀死隱鼠的阿長一個樣么?
但,那些滿身缺點、惹人厭的正是無私給予我們愛的人。“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佝僂老人們曾經“力盡不知熱”般踏著破舊的三輪,在不成調的小曲里,搖搖晃晃送我們盡至天邊的學校,也許我們不知道如珠的汗水使那單薄的里衣嵌入干老的皮膚里。媽媽的啰嗦漫天滿地,但一個個音又何嘗不是黏在我們的身上?久之,索然無味的話語也能插上翅膀,成了小提琴家手下的音符,跳躍!爸爸的小動作,也僅僅體現著另一種愛,可曾想過他們也只是想刷刷“存在感”,讓我們從學習的苦潭間掙扎出來,深吸一口,聽聽花語云鳴?
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珍藏在這的愛。“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我們是他們的唯一······
莫等那一口棺槨入土方知后悔,莫等兩鬢已霜才懂得珍惜,莫等失去后才悲痛曾經的漠視,暴虎馮河。
魯迅先生只能用言語將感激獻上,卻無法真實的用雙手來捧起自己熾熱的心,撐起掩了他們心的幕布,為無私奉獻的愛畫上圓滿的句號。
從現在開始吧,從小事里,發覺他們的愛,從小事里回報他們的愛。
愿你們永安!
朝花夕拾讀后感13
《朝花夕拾》讀后感魯迅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五猖會》,描寫了兒時要去看五猖會,難逢的盛大的廟會,笑著跳著,興奮得不得了。正要出發,父親命令他背書: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他說:“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一盆冷水把他的興致全澆滅了。待他讀熟了,在父親面前“夢似的”背完了,大家高高興興陪他出門了,魯迅回憶道:我卻并沒有他們那么高興。開船以后,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于我似乎都沒有什么大意思。······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不知同學們覺得怎么樣,我每次重溫這些文字,都感同身受,佩服魯迅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忌孩子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真該反思反思了。這就是《朝花夕拾》。全書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記》,是魯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的生活經歷與體驗的文字,是記敘文,是回憶性散文。我們已經學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了,難道你不想再讀讀其余的幾篇嗎?比如《狗·貓·鼠》?現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是這類的“寵物”了——當然只限于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請隨便翻翻吧,看看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感情,以及關于他們的故事吧。還有《二十四孝圖》開頭就是:“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的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我們寫文章,敢于這樣不顧利害。大膽地直抒胸臆嗎?魯迅生活在一個縣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讀書人家,遭逢社會的變革和家庭的日漸敗落,因此他寫的雖是個人生活,卻具體生動地凸顯了當時中國的風習和社會情況,如家庭怎樣教育子女,孩子讀什么書,舊的書塾和新的學堂是怎樣的,留學日本受到的歧視和正直的老師對他的關愛,乃至革命風氣等等。由于魯迅執著與生活,洞察人情世故,而且犀燃燭照,時時發表卓異的見解,如在《二十四孝圖》中以“無論忤逆,無論孝順,小孩子多不愿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出于兒童的心理;在《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的評析,今天讀來,依然精辟卻不失生氣。《朝花夕拾》不是為少年兒童寫的,但卻寫了很多少年兒童的事。同學們盡可以隨便翻翻。待你長成大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閱歷,回憶所及,再來細讀,我敢說,你一定會溫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噓不已。
朝花夕拾讀后感14
自從我進了初中,就發現每本語文書上都有魯迅的文章,幾乎每一篇文章都選自一個好聽的名字——《朝花夕拾》。
一遇到魯迅的文章,老師都會細細地講,課文下邊的注釋也總是密密麻麻。《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后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
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因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
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讀者在腦子里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還有一位人物令我印象深刻,她就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仿佛有一些痛苦。”后來“父親”死了,這讓“我”覺得是“‘我’對于父親最大的錯處”。
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慫恿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贊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朝花夕拾讀后感15
曾經學過魯迅先生的多篇文章,如《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到三味書》。我無不佩服魯迅先生的文采和救國精神,這也激發起看原著的念頭。說到朝花夕拾,就不得不說說魯迅先生當時的處境。 1925年他因支持學生運動,受到“正人君子”們各種攻擊和fei謗,1926年北洋軍閥槍殺進步學生,魯迅先生受反動政府通緝,不得不到廈門任教,后又受守舊勢力排擠。可想而之,魯迅先生在寫這寫作品時正經受著北洋軍閥當局和各種敵對勢力嚴重壓迫。
著10篇文章都反映出當時斗爭痕跡,其文學價值也十分高。《朝花夕拾 》顧名思義,早晨花朵,傍晚拾起,屬于回憶文章,作者在夾敘夾議中,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嚴厲的嘲諷。列舉了以下幾篇:《狗、貓、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而寫的。主要用反語嘲諷了他們所散布的“流言”。對貓“盡情折磨”弱者、時而“一副媚態”等特點的憎恨,對童年救的一只“隱鼠”遭遇貓的摧殘經歷,表現對弱小者的同情。《無常》描述了兒時迎神會及戲劇舞臺上見到的“無常”形象“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公正的形象受民眾喜愛,最主要原因是當時的社會北京沒有公正。惡人不能得到惡報 ,“公正裁判在陰間”這無疑是對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所謂的民主 的有效打擊。
《朝花夕拾》中自然也記錄了作者生活中那些 有趣的童年生活和永遠追憶的人和事。如《阿長與〈山海經 〉》敘述了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刻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迷信、嘮叨的人物形象,當長媽媽為他買來自己渴求已久的《山海經》時,兒時的作者對長媽媽充滿尊敬和感激。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 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懷念《藤野先生》表達了作者高度的愛國情懷。本篇文章記敘了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的學習生活,記敘了他在仙臺學醫所受到侮辱,最終使他棄醫從文的經過。這也就煉造 一代文學大師。 當然本文也突出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這對作者后來的影響是深遠而銘刻。《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都是作用利用優美的文學手法寫成的優美文學作品,將平常生活中的難忘段落取出來。生動描述,進行細加工,語言清晰,樸實又十分親切,讓人讀了回味無窮。其中反語的運用更能突出作者對“正人君子”的諷刺,突出作者的愛國情懷。
【朝花夕拾讀后感】相關文章: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12-10
《朝花夕拾》讀后感03-10
朝花夕拾讀后感03-22
《朝花夕拾》讀后感05-09
朝花夕拾讀后感08-16
朝花夕拾精彩的讀后感01-05
朝花夕拾無常讀后感01-17
朝花夕拾讀后感作文01-01
《朝花夕拾》讀后感范文12-30
魯迅朝花夕拾讀后感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