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集錦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后感1
這是一本20xx年6月份出版的新書,雖然說是《新論語》,但書中論述的論語是重新進行了編寫。其實是對于孔子有一個全新的解說,非常值得一讀并且會收獲良多。我曾經看過《論語》的注解與解說,但一直沒有能從大處理解與掌握《論語》,無法深度地學習到核心。拿到了此書,學習我們老祖宗的寶貴的財富,就有了一種新的途徑與方法。
《新論語》是一本重構的經典,是以孔子的思想脈絡重構《論語》原文,不增不刪一字一句,令孔子思想的邏輯和深刻直接顯現。將孔子和弟子的言論分列內編和外編,保持了孔子思想的純粹和完整。文本的新意仁為核心,孝悌信為呈現形態,禮為外化形式,學習和修身是求取途徑,治國和處世是實踐方式。孔子抨擊時政、評論人物,則如案例教學,旨在讓弟子學習如何在事例中評判仁。重構后《論語》變得有主題、有論證、有展開、有層次、有案例;成為無需繁瑣注釋、人人都能讀懂的經典。
看過《新論語》后我才真正的發現《論語》的核心,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渴望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它對于當今社會,每一個人的生活,有著實際的意義。書中涵括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讀了《新論語》后我才知道,它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以及后人,讓每個人都成為一粒種子,把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論語讀后感2
《論語》是一本對話錄,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同時也是對孔子的思想的體現,特別是對“仁”的體現。但是本人才疏學淺,對《論語》無法做出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下面摘錄《論語》中我個人印象比較深詞句進行分享。
一、“君子不器”對于我這個文學常識比較淺薄的人來說,第一個反應便是:“器”是器皿的意思,翻譯過來便是君子不是東西?但真的是這樣嗎,大家都知道“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也是孔子說的,但是這句話的意思不能直意,如果直意我想我會挨打。后來查閱資料發現意思就是:我們要博學多才,不能局限某一方面。對于一個老師,可能會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教學知識。可能還需要應對某一天學生問的“宇宙是什么?”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二、有教無類。在孔子那個時代,學習知識是有社會地位人所做的事情,對于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基本出頭無望。而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在當時可能是一個“異類”,這也許也是他偉大的原因吧。而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實現了“有教無類”。
三、“以德報怨”,如果真的是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也幸虧讀了《論語》,知道有時在日常聽到也許是斷章取義。
四、“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意識就不說了,但這句話體現在邏輯有一點辯證的關系,前半句說不是說因為父母在不能離家太遠,單純看前半句,個人感覺是太片面甚至是錯的,但是加上后面這一句“游必有方”,成功把到底要不要“遠游”這件事表達的全面了。
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幾千年前提出了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最后《論語》中的一句話警醒自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讀后感3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于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論語讀后感4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里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鉆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論語讀后感5
《論語》一部集結孔子及其門徒智慧結晶的大書,蘊涵亙古以來不變的生活道理,給予我們無盡的啟發。
小學時,每天上課前,老師都要我們念一段《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瑯瑯的讀書聲中,還摻雜著一些吵鬧聲、笑聲,偶爾還有紙飛機飛過,在這樣的情形下,每天不斷重復的念著。那時,我還不懂《論語》里的任何一句道理,只知道這是每天例行的公事。
直到五年級,老師開始在早修抽空解釋《論語》蘊含的道理,每天講解一小段,而我聽得似懂非懂,只知道這是至圣先師孔子所說的人生道理,總覺得需要親自體會才較能了解。直到有一天,我把上學期的課本拿出來,重新看了一遍,突然覺得其中一篇當時不求甚解的課文,我已忘了作者真正的意涵,另一篇我曾用心思索、體會的文章,現在又有了新的體悟。這時,腦中浮現了小時候朗朗上口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又一句,我現在都了解了。
《論語》不再只是書里的一字一句,對我來說,在生活中常常可以找到它的蹤跡,比如說:交朋友時就會想到孔子曾說過的:“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我會注意朋友的.個性,選擇興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要出門時,我會記得“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說好去哪里,幾點回家,不讓父母擔心。
就這樣,我讀《論語》,從生活中。
論語讀后感6
今天,我終于讀到論語的第8篇了,回想著原來讀的辛苦。有許多字不會讀,都要一個字一個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雖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禮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從課前導讀上也讀到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每個人都應有受教育的機會。
我讀論語時發現了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以為并沒有什么大的含義便直接看譯文了。譯文上是這樣寫的: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時說話辦事的有把握;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歲時凡聽到的都能辨別是非;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我從這句子中隱約體會到一個含義。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悟的階段;
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
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進過長時間的鍛煉和學習,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說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論語》是一本好書大家好好讀吧,我相信大家。
論語讀后感7
閱讀《新論語》才發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俗易懂,可讀性非常強。通過這次認真地閱讀,我竟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新論語》把孔子評價弟子的所有言論都集中在一起,便于初學者閱讀和理解,最吸引我的就是孔子對顏淵、子路、子貢三位弟子的評價。
對顏淵的評價——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對子路的評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對子貢的評價——女,器也。(瑚璉也)
孔子對三個弟子評價不同,在顏淵身上,他看到了“仁”;在子路身上,他看到了“勇”;在子貢身上,他看到了“智”。“人無完人,孰能無缺”,孔子是一個大圣人,他怎能不知道?可是,他看人,最先看到了他們的優點,而且在后面的言論中,他也充分地發揮每一個弟子的優點和長處,擇其長處而用之。
這讓我想到了,孔子手下弟子多,卻都能和諧相處,這可以看出他統籌有方、協調能力強,因而他對弟子的評價,就顯得很重要。協調能力、溝通能力是做好工作的重要能力之一,對公司各部門的協調,與外界的溝通合作都是至關重要的,哪一個環節做得不好,都有可能導致前功盡棄,使工作成為一盤散沙。因此,協調能力、溝通能力是一門必修課,孔老先生的智慧是我們取之不竭的寶庫,我一定要下一番功夫再好好學學《新論語》,從中擷取所需,為我所用,從中學到更多的關于為人處事、做好工作的方法和點子,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來。
論語讀后感8
我在寒假的時候看了《論語》這本書,知道了很多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書。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成為現代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建立和諧社會的有力思想勸導。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論語》是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片片斷斷,留下來的課堂筆記,他的學生把這些給編起來,后來就成了論語。
看了《論語》后,我從中悟到學習應腳踏實地外,還從中得到不少的學習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就會從中領會更多的新知識。“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卻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它告訴了我們學習的態度和為人的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的意思就是:幾個人走路,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其中,選取他們的長處來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也告訴了我們無論我們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呢?這些話都告訴了我們要重視品德的修養。
讀完了《論語》的我,從書中收獲的人生哲理,將會在我今后的生活中不斷的自我吸收和體會,它將伴隨著我成長,成為我人生的指路標。
論語讀后感9
《論語》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經典,過去被稱為“中國人的 ‘圣經’”,是人人必讀的書。有幸的是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我接觸了《論語》,慢慢地了解了《論語》,最后《論語》成了我的朋友,我的老師,我從《論語》中學到了怎樣做人,怎樣處事。
《論語》的思想核心是講做人的道理,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待人處事,如何修養自己,使我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能擔當大事、有益于社會的人。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是在儒學、孔子思想的影響下發展過來的。我們常用的許多成語、家喻戶曉的禮俗和普遍遵循的道德價值標準,都與傳統文化和儒學分不開。
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在青少年時期形成的。我們在學校里學了許多的知識,但是做人的道理學得少之又少,《論語》就像是甘霖一樣滋潤著我的思想這棵幼苗,讓那棵幼苗茁壯成長起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雖然是從領導者的角度來說的,但是我讀出了為人的品行要端正,做事要堂堂正正,這樣才能服人;“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辨證地告訴我一些基本的道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貪圖小利;“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告訴我怎樣與人相處,怎樣交朋友……
《論語》用最簡潔而又最深刻地語言讓我情操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了凈化。讀了《論語》我懂得了要尊敬長輩,誠信,友愛,節儉等道理。非常感謝有這部優秀的國學經典伴我健康成長。
論語讀后感10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故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里給人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么,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后一則說了“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是說幾個人在一起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對人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因材施教”恐怕是孔子在教育上最大的特點。子路問∶”聞斯行諸?“在這個問題前,孔子對于冉求和仲由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冉求辦事猶豫畏縮,要多多鼓勵他;仲由膽大過人,要抑制約束他。在孔子的弟子問"仁"的問題時,他對弟子們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孔子還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是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服務,但是如今,有些教師不去研究自己所面對的學生,他們以為了解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了解學生的共性,課就能講好。人是有差異的,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樣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記因材施教式的教育,要為不同的學生提供最適合于他們的教育,這才文是最大的公平。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是一個長久、艱苦的過程,“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孔子在此勉勵再求知難而進,這樣才能得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是孔子的思想。迎難而上,無所畏懼,積極地接受挫折和困難,把挫折和困難當作磨礪自己的機會。在困難中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疾風知勁草、烈火貝真金,正如孔子所說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讀后感11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圣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讀后感1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論語》,小時候我雖然背的朗朗上口,但是當時的我還不太明白為什么要讀國學課程,我們這么小的孩子學這些有用嗎?慢慢地就明白了,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權利也有義務了解為什么我們所歸屬的民族叫做中華民族?它為什么值得我們為之驕傲?它到底有些什么樣輝煌的思想文化藝術在通過我們的血脈傳承?
其中《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愛國首先要孝敬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父母就為這個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媽媽工作多么辛苦,回到家后,為我洗衣做飯,輔導我功課。父母經常教導我做人要有愛心,要學會體貼父母,關心別人,也可以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長大后會更加孝順父母,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人與人之間都要和睦相處,互相關愛,別人做錯了,就要以理服人,盡量與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學習他們的優點,幫助自己改正壞習慣。學習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見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問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只要明白了這些,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完美。
論語讀后感13
今天,我們學完了《論語》十二章和《論語》十章,經過幾節課的學習,我有了一些心得和感觸。
孔子雖然已經去世了兩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話語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仍然是耳熟能詳,這些話仍然在影響這我們,指導著我們。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以君子乎?”孔子教導我們要做一個君子,要愛學習,樂交友,做有修養的人。現在人們依然保持這種追求,要做一個德才兼備人格高尚的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用自己的經歷來教導我們,要循循漸進,終身學習,還告訴我們學思結合的重要性,短短的三十八個字,孔子敘述了自己的一生,這三十八個字成為多數人都要達到的為之奮斗的人生理想。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教導我們,當正義和財富發生沖突時,要堅守道義正義。君子不是不愛財,但要通過正當的手段來獲取。現在,有多少人因為貪污受賄而被判刑,他們之中不乏都是一些大官員,他們雖說,學識淵博,單絕對不是君子。
我知道孔子頗有盛名,但在學了《論語》中的一點兒之后,我才正真意識到孔子的偉大,他絕對擔的起圣人的稱號。正因為有孔子他們這樣的人存在,我們才能被稱為“禮儀之邦”之一,我們的民族得以延續才有了文化紐帶。《論語》這本書的語句已經融入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那一串串話語早已成了了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性格基因。
論語讀后感14
學習知識以后,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以來加強原有知識的見解和鞏固,另一方面學習,提高普及西方文化,對教師的整體素質水平有所有提高及改善,以下則是本人學習較深刻的內容和了解。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當權者本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會執行;當權者行為不正,即使下命令,百姓也不會服從。總結來說,就是要以身作則,在官場和職場中,只有領導帶頭清廉做官,下屬和人民才會從心底服從;在教育教學中,老師就是學生的榜樣,在去除家長的影響,學生能接觸的模仿對象也就只有老師而已,若不謹記,做出了壞的榜樣,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在社會中,有的人其身不正,常常抱著僥幸的心理,來避免災禍,按照事物的發展的邏輯推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一時的僥幸并不是永遠,只有堂堂正正才能走得久遠。
俗話常說不成功便成仁,仁,在孔子這也有番學問。“仁,這個主要是被用來對有善良品德人美的贊美詞。孔子說,在家要恭敬有禮,辦事要嚴肅謹慎,帶人忠厚誠實,則顯現仁德的本色。
孔子的道理自然是也有不可取的,畢竟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撇去不好的,帶著對事物正確的方向走下去才會有好的結果,吸取他人的優點,切記他人的缺點,通過這次的學習收獲頗多,也希望自己能更好的運用到生活及教育教學中去。
論語讀后感15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張輕徭薄稅,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他主張治理國家“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的這些思想,為后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為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張仁愛。
“愛人”就是對一切人的尊重和愛敬之情,把人當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對待,即”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時代已出現,意為二人以上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友善的關系。,孔子繼承了仁的基本內涵并作了重要發展,明確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第七
《論語》是從生活中來的,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實踐它。否則,《論語》對我們來說僅僅是一些古奧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樣,鉆研《論語》多年,然后帶著火藥味地和別人爭論仁義君子。我是不太贊同的。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讀后感12-31
論語讀后感12-31
《論語》的讀后感01-19
精選《論語》讀后感03-02
論語的讀后感01-26
論語讀后感05-23
《論語》讀后感06-28
小學論語讀后感01-18
精彩的論語讀后感01-18
論語的讀后感3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