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有感(合集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弟子規》有感1
今天,老師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非常難的數學題,我不管怎么想,就是想不出來,當老師問我們會還是不會時,我原本想不懂裝懂,蒙混過關,可是,我忽然想到《弟子規》中講到的:“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便把那道數學題記在了本子上,下課后,我就跑到老師辦公室去問老師,最后,老師教會了我那道題。第二天,數學老師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夸獎了我勤學好問呢!!!!!!!
讀《弟子規》有感2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弟子規》。雖然表面上很枯燥,但讀起來還是挺有學問的。里面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意思就是——借用別人物品,一定要事先講明,請求允許。如果沒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竊行為,借來的物品,要愛惜使用,并準時歸還,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
又一次,我看到一位同學,沒有經過主人同意,就用了他的鋼筆,誰知道那支鋼筆現在已經絕版了,連主人都很少用,而那位同學還把那支鋼筆弄壞了,害的主人傷心得要命。后來我們發現,那位同學有急事向別人借東西的時候,別人都不借給他。
我們以后使用別人的物品一定要經過同意才能使用,這樣才能安安心心做人。
讀《弟子規》有感3
所以這本書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圣賢經典、效仿圣賢的人都應該讀的。這本書以孝悌仁愛勤謹信義為核心,具體列舉出了做子女或學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行為規范,概括了歷代對童蒙的要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弟子規》中,第一條的內容就是“入則孝”,由此可以看出《弟子規》非常注重感恩教育,入則孝”條目有六層意思,講的都是在家里與父母相處時的角色規范。聽父母話,接受教誨,照顧父母起居,讓父母安心,不任性,不藏私,滿足父母心愿,不講條件,父母有錯誤時,用委婉的方式規勸、精心侍候病中父母,辦喪事要心存哀戚、合乎禮節,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從“感恩”這兩個字出發。
“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都告訴我們要感恩父母,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之情。讀了這本書,以前的我覺得對父母已經非常孝順了,但對照書中所說,才發現自己做得并不是很好。就拿《弟子規》里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來說,這短短的12個字就告訴我們,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在這一點上,現實生活中的我就做得很不好。有時爸爸媽媽叫我的名字讓我去做事,喊了好幾遍,我才慢慢地答應一聲。做事時也總是慢慢吞吞,父母催了好幾遍才加快速度把它做完,為此父母說了我好幾遍,我都不當回事。讀了這句話,我很是羞愧,以后一定要把這個壞毛病改掉,因為這不僅是對父母的不尊敬,也是對父母不知道感恩的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知恩圖報的故事。在玉樹大地震期間,當救援人員把一位被困12小時的小姑娘從廢墟中救出來時,小姑娘對救援人員說的第一句話是:“謝謝你們,打擾你們,我一輩子都忘不了你們!”小姑娘在生死存亡之時,還具有一顆感恩的心,實屬讓我們敬佩!花瓣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花朵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駿馬在麥綠的草原奔馳,舒展著一幅動人的畫面,那是駿馬對哺育它草原的感恩。讀完《弟子規》,感恩之心在我的心中扎根,讓我們在生活中學會感恩,那就要從生活中點滴小事做起,從言行到行動,在快樂成長中同時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讀《弟子規》有感4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對你來說可能是簡單的幾句話,但是對我來說它是一盞啟明燈,時時刻刻叮囑著我做人的道理。它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來自《弟子規》這本書。
我的性格很倔強,總惹父母生氣。有一次我和媽媽頂嘴,她說一句我還一句,氣得她掉下了眼淚,晚飯也沒吃。我卻堅持自己沒錯,拒不認錯。最后還是爸爸出面,給我講了很多道理,又勸了媽媽我們才和好如初。《弟子規》中講到“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看到古人都是這樣孝順父母的,我感到很慚愧。想起每天天不亮爸爸媽媽就起床為我做早飯,每天接送我四趟,晚上陪我學習,陪我練琴,滿足我各種各樣的需求,而我卻總是讓他們生氣傷心,這是多么不應該啊!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我們更要把這些美德代代相傳,使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
讀《弟子規》有感5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找出了我身上的許多缺點,我雖然成績較好,可是驕傲自滿,經常看不起那些學習差的人,干的很多缺德事:在學校老師不讓吃零食,我放在書包里偷偷吃;和同學斤斤計較;放學了該回家了還在外邊玩,讓父母擔心;父母生病了,還嫌棄他們沒給自己做飯;做了好吃的,自己搶著吃......《弟子規》告訴我品德比知識珍貴。知識使人有學問本領,而道德知識則教人做人做事。
《弟子規》中告誡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何況是我們的父母,他們為我們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慚愧的是我沒有在父母勞累后送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自制的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句安慰的話語。過生日時,母親總是給我買上一個大大的蛋糕,全家為我祝福,母親的生日呢,我為母親做了什么?真的慚愧呀,他們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我沒能體會得到他們的勞累,沒能看明白那一條條皺紋里藏著多少辛勞。感恩需要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弟子規》中告誡我們: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就教我們要學會忘記怨恨,記得他人給自己的恩典。感恩授予我知識的老師。感恩哺育我的父母。感恩幫助我的人。感恩需要我幫助的人,是你們啟發了我做人的道理。
讀《弟子規》有感6
暑假里,我按照老師的推薦,在爸爸媽媽的指導下,學習了國學文章《弟子規》,雖然還有一些意思不太明白,但也從中學習到了很多東西,通過自己的理解,明白了很多道理。
“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第一段。教育,首先是教做人,而我們現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現在我們雖然也有品德課,卻只是背書、考試,之后就什么也沒有了,我們還是應該要多多學習做人的道理。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它充分體現出了做人要講信用,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是不可取的。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一句,主要告訴我們對于父母的呼喚,我們要及時答應,對于父母的吩咐,不能遲遲不去行動。
如此良句,還有很多很多,總之,通過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我要把其中學到的道理應用到學習、生活中去。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讀《弟子規》有感7
在學習這一段的時候,我們部長說出則悌,不只是在兄弟親戚之間,在公司里,我們相互之間也要表現出一種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愛與團結;就是走在大街上,面對一個陌生人,我們都應該保持一種禮貌和謙讓。我很有感觸,為往日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每天早晚上下班要做廠車往返于宿舍與公司之間,車上的座位并不能總是滿足人人有位。于是,我們就要在車子停下來時往車門前擠,或者是在車子沒來的時候就要先往前跨幾步,以便能早些上車,占到一個位置。我們是一個公司的員工,就像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在相互擠攘的過程中,我們漠視了這種感情。
有一次我搭公交車的時候,車上上來一個老奶奶,一個小姑娘要站起來讓位,卻被她的媽媽攔阻了。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情,家庭教育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家長對孩子有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父母良好的指引會讓孩子的身心更加美好,有時候要示范給他們看,而不是阻止他做正確的事。
當今教育倡導的是對孩子進行全面素質教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是家長的主要任務,而做人的教育首先是道德教育,人品是第一位的,才學是其次的。孔子說過:“驥不稱其力、而稱其德”,被稱為騏驥的馬,不是因為它日行千里,而是因為它有忠義的美德。沒有優良的好品質,即使才華蓋世也不為人們所齒。現實生活、中損人利己的茍且之徒,其中不乏知識高深之士。作為家長應給予孩子正面引導,千萬不可只重知識,忽視基本品德教育。一個人若能擁有一個優良的品質,自然會贏得人們的尊重,他的生活、事業、愛情也會因優良品質的滋養和支持,得到幸福、成功和美滿。對于子女的道德教育應該從小做起,而弟子規這種書籍恰是一種很好的指導;如果你有孩子,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也應該教教你的孩子。
我感覺我說的有些多了,有時候該則么做,每個人心里都很明白,我們都是成年人,是非黑白應該能分得清楚,別人對你說教反而會引起你的反感,我應該熱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讀《弟子規》有感8
通過單位集中組織學習《弟子規》后,我深有感觸。《弟子規》總的思想是要把圣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人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德行。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領導、同事、兄長朋友。其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講信用,也就是誠信為本。最后是說我們與人交往要平等仁和,要親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們學習。在空余時間里,要學習各種方面的知識來充實自己。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缺點,從各個方面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入則孝、出則悌:孝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父母,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幫助許許多多的人。悌,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的規矩。通過學習這些規矩,可以使孩子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那樣就很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而我們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不同的人,也會扮演不同的角色。那么在公司的領導、長輩面前我們便是弟子,我們應該對他們有尊敬、敬仰之情;在同事、同學、朋友面前,我們便是兄弟姐妹,相互之間要相互學習、幫助,相互關愛。所以,孝悌之義不只教會我們如何對待家中的長輩
和兄妹,同樣也是在告訴我們在其它環境中如何與他人相處,教會我們做人的根本。當然,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孝悌之義在工作當中并不是一種阿諛奉承,而是一種相互之間的關懷。古話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對的,并不只是單方面的順從、尊敬。所以我們不應過分抬高他人,貶低自己,而是應該保持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互相關愛互相幫助。
謹:弟子規當中,謹的篇幅所用的筆墨最多,可見謹的重要性。行為謹慎,不給自己和家人,還有其他人添麻煩。穿著服裝,言談舉止行為,符合身份。走中道,不偏不過分,不走極端,修習德善。我們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穿著,給人一種簡潔大方,干凈利落的感覺。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他人。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注重禮節,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事要事無巨細,悉究本末,認真努力的完成自己每一項工作。
信:凡出言,信為先。孔夫子說“人無信不立”,一個沒有信用的.人很難在社會立足。所以凡是說出的話,首先要講究信用。話說的多不如說的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花言巧語,戒除奸邪巧辯。沒看到事實真相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于事情了解不夠清楚,就不要輕易傳播;覺得事情不恰當,就不要輕易答應別人什么,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做錯事,不要故意去掩蓋,如果故意掩蓋就是又增加了一個新的錯誤。所以,對于以往的過錯,要想辦法彌補,堅決改正。
泛愛眾: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品行高尚的人,
名聲自然高,因為人們敬重他的德行。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因為人們信服他的真才。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以謙卑為原則,做到不自私自利,以平等心待人接物;不說人是非,不揭人短處,注意發現別人的優點;要時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與人相處時,要多幫助別人,多給予別人;要求別人做的事,自己要先做到;注意換位思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能要求別人去做;時刻記得別人對自己的幫助,找機會報答;與別人發生的矛盾,要盡快找機會化解;多為別人著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社會。
親仁:晉代文學家、哲學家傅玄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三六九等,良莠不齊。時代發展到今天,社會分工已經極為細致,同樣是為了生活奔波勞碌,難免會沾染上世俗之氣。也正因此那些仁德的人顯得更加稀少。能夠親近仁者,向他們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自己的品德自然也會提高,過錯也會相應的減少。所謂“大隱隱于市”,真正仁德的人會悄居鬧市,布仁施愛,德濟蒼生。當今,有很多成功人士,為慈善四處奔走。例如:李連杰從藝多年來一直用實際行動支持和參與慈善事業,更是于20xx年創辦了“壹基金”,全身心的投入了慈善,甚至計劃把慈善作為自己終身的事業,這恰好體現了一位仁者應有的社會價值。 余力學文:指那些對于“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做到的本份,卻不肯力行。而只在學問上研究探索,這樣容易養成虛幻浮華的習性。所以。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
君子要廣博的研究各種學問,然后用禮節來約束言行。”所以,我們要珍惜剩余的時間,并在有限的時間里,努力的學習充實自己。 總之,在《弟子規》的教導下。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虛度時間?而從《弟子規》里,我們了解到總綱領所教導我們的五項要領,都是很值得我們重新來省思的。過去我們沒有學習《弟子規》,所以不是很明白。但現在我們深刻的學習了《弟子規》,那么我們應該重新改造自己,這樣我們的生命也將過的更加有意義。
讀《弟子規》有感9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綿延五千年而不曾終絕的。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諸多國學經典,滲透著眾多國學精髓。正如我手中的《弟子規》,使人受益終生。
翻開《弟子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孔圣人的教誨。“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就為此奠定基礎,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謹慎、守信用、有善心、有仁德的人,還要多學知識、充實自己。
“入則孝”講述要尊敬孝順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對自己兒女的關愛是無微不至的。有時父母的一句句啰嗦、一聲聲叮嚀、一次次囑托正是對我們的關懷和愛護。正值學習緊張的我們,在埋頭苦讀圣賢書時要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哪怕手中的事再多、再忙,也應該停下來到他們面前;正值青春期的我們,在面對父母的教導與責備時,也要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犯了錯,面對父母的責罰,我們不能一錯再錯、越陷越深,而是要冷靜地接受,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平時我們要盡力了解父母的好惡,所作所為要體貼父母,若讓父母擔憂、傷心,此乃不孝之舉。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愛護自己、注重品德修養。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文明,父母把最好的東西全部留給兒女,我們在父母年老時也要做到這樣。烏鴉尚返哺,羔羊猶跪足;人若不孝親,不如禽與獸。西漢漢文帝為母親嘗藥,常常衣不解帶;晉朝的王祥為不喜歡他的繼母在臘月臥冰求鯉的故事都深刻體現了反哺之情。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出則悌”教育我們對待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對待長輩要謹記“長者先,幼者后”的教導。在古代,對待長輩要凡事都為長者尊,如若晚輩先行,見長輩沒大沒小,便會被眾人認為是沒有修養、素質低下的粗人。對待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長輩或兄長,也要像對待自己的長輩、兄長一樣畢恭畢敬。漢朝大臣張釋之尚能跪地為一位素不相識的老人系帶,劉邦謀士張良亦可為老人拾鞋三次并為其穿上,更何況如今我們這些朝氣蓬勃的青春少年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誰都能說出這句話,可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呢?千經萬典,孝悌為先。
“謹”闡明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道德規范行為。“朝起早,夜眠遲”,歲月不等人,一定要珍惜現在的時間。我國是“禮儀之邦”,作為中國人就更要做到“禮”字。春秋衛國士大夫蘧伯玉在過宮殿時扶輪步行,怕打擾君王;孔融四歲讓梨,我們又怎能不做有“禮”的人呢?禮者,人道之極也。
“信”道出做人基本信用、說話做事的方式。信近于義,言可復也。
“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分別描述友善、感恩、讀書。
一本《弟子規》在手,我可真是一生受益不盡!
讀《弟子規》有感10
張愛玲說,于千萬年之中,在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就趕上了…讀《錢文忠解讀弟子規>》這本書,給我的就是“剛好趕上”的這種感覺。雖說《弟子規》是一本啟蒙讀物,不過我要是在孩提時代就已經讀過的話,恐怕不會有多么深刻的見解,甚至于會因為半知半解而淺嘗輒止,錯過經典。誠然,在適當的年齡讀相應的書籍也是很重要的。
以本人為例,相信現在很多學生跟我一樣,特別是理工類的學生,對文學經典幾乎沒有一點嗅覺,更別說文言文類的讀本了,平常肯定也沒怎么讀過這類書籍,讀了也會是一知半解,很少會聯想到現實當中,產生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本書作者錢文忠先生風趣幽默,以全新的視角,借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對現實的深層次思考,為我們解讀《弟子規》這一經典,使其所表達的思想更加淺顯易懂,耐人尋味。
本書按照《弟子規》總序的順序為我們見解弟子規,分別詳細的講解“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這七個部分。百善孝為先,讀弟子規,我覺得關于孝,我還是做的不錯的,幾乎每兩天就給家里打一次電話,跟爸爸媽媽聊聊身邊的人和發生的事,常常報喜不報憂,怕他們會過多擔心我,我希望他們過得開心幸福。在讀這部分時,常常不覺眼睛會澀澀的,覺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但卻很偉大,老爸雖然會去小賭,但為人老實,勤奮,很愛我們,常常跟我說,“我努力賺錢,你也要努力讀書哦”。老媽每次吃飯都會把最好的夾給我們,雖然啰嗦,卻是滿滿的愛意,每次打電話,都會跟我說“別太省了,多吃點好吃的”,而我常常會回答“放心啦,你們在家才別太省,您兒子在學校生活的很好,一點都不省”。對他們的愛,我從不吝嗇表達,雖然對于一個男孩子來說,這著實會有點矯情,但我無所謂,因為我要讓他們感受到,他們兒子也是愛他們的。()記得高中時每次回校前我都會給我媽媽和奶奶一個擁抱,記得去年幫老爸買了部手機后我在鎖屏界面上寫了“爸,我愛你”四個字。誠然,有一些方面我還是做的不夠好的,不過我會努力去做好,我知道《弟子規》教我們的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我們實實在在去做到,因為說容易,做不易,對父母的愛,有些人很難啟齒而我比較喜歡直率點的表達方式。
《弟子規》幾乎囊括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事情,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大到為人處世,小到行走站立,無論社會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雖然有些部分已經不合時宜,當從中引申出來的思想精髓還是值得我們繼承發揚的。
最后,以《弟子規》中,我最喜歡的一句很美的話作為結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讀《弟子規》有感11
新學期來到了,我們班級的背誦內容改成了《弟子規》。
《弟子規》主要講的就是我們做孩子,學生應該做的事。比如說:孝順、有禮貌,書里其中有一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馬上回答,父母讓我們做什么事的時候,不能偷懶。
可是想一想我自己呢。爸爸媽媽讓我干什么事的時候,我總是拖拖拉拉。而且他們招呼我過去的時候,我也緩緩慢慢,有時候我還不答應他們。不過以后我一定服從爸爸媽媽,他們讓我做事我也會盡我的全力去做。
書中還有一條: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講的是如果父母有病了的話,爸爸媽媽吃的藥要我們先嘗一下。要晝夜侍候父母,不能離開一步。
我又回想起我小的時候:那次,我生病了。晚上的時候,爸爸媽媽一會兒給我拿藥,一會兒給我量體溫,忙的不可開交。一夜都沒有睡覺,一直守在我的身邊寸步不離。
而媽媽有病的時候我卻沒有一步不離地守在她身邊。我也就給她拿了一下水。不過以后我也會像她對我那樣寸步不離地守在她身邊。
在生活中,爸爸媽媽為我做了很多事。而我卻沒有給爸爸媽媽他們做太多事。不過以后我決定一定幫助爸爸媽媽干一些活來回報他們。我一生也不會忘記父母對我的恩情的!
讀《弟子規》有感12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此書原名《訓蒙文》,作者李淑秀是清朝康欣年間的秀才,讀《弟子規》有感作文。這本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遵守的守則規范。本書分為總敘、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學文、總則六個小標題,每一個都講述一個道理,每一句都描繪一篇孝敬故事。這些故事都很令人感動。有一天,老媽喊我叫我幫她收衣服,我卻沒有回答,讀后感《讀《弟子規》有感作文》。因為我正在玩一個游戲的最后一關,如果放棄了,前面的二十九關都白打了。但當老媽喊到第二遍:“王昕,來幫媽媽收衣服!”時,我突然想到前幾天剛剛讀的《弟子規》小標題“入則孝出則悌”中的一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到這,我才二話沒說,“嗖”的一下來到老媽面前,把老媽手中的衣架和鉤子搶到手中,收起衣服來。看到老媽一臉開心又無奈的表情,我心中也漸漸笑了起來。我告訴你們,孝敬父母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不僅父母開心,我們自己也會感到快樂。所以,大家也一起來讀讀《弟子規》,一起孝敬自己的父母吧!······
讀《弟子規》有感13
山河歲月,綿綿地來,匆匆地去。即使行走萬里,亦抵不過這樣一處世外相遇。在這樣的地方,適合思考自己,抽離自己,回到另外一個時空,與另一個自己相遇。這樣的地方就是書的世界。進入書的世界,給人以樂趣,給人以才干,給人以光彩。
宛如中華遼闊的疆土,我華夏的傳統文化也在書的世界中占據著巨大的比重。其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孝道”。正所謂“百善孝為先”,我在讀《弟子規》中“入則孝”這一篇時受益匪淺。我最喜歡的兩句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兩句言簡意賅,簡潔明了地表達了為人子女應該恪守的本分:父母教育的時候,必須認真傾聽,父母責罵的時候,必須恭順承受。這句話精準地體現了“孝”作為我國基本道德規范,作為幾千年來傳統美德的的要求。
為何要以“孝”作為基本道德規范呢?我想,一切美德和善都源于對他人的關心和尊重,而父母正是我們生命之始,是我們第一關心與尊重的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個人若是連父母都無法關心與尊重,那又如何會關愛尊重其它人?所以說,一個要做大事的人必須要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而道德修養必先經過孝道教育來培養,沒有了“孝”,其它品質也就無從談起了。
所以,國人將“孝“作為評判君子的第一標準,國君也把“孝”作為審核官員的標尺。舜以孝德獲得堯帝的禪讓;東漢則直接以“舉孝廉”的形式選拔官員;魏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才有了為孝敬祖母而辭官的李密,才有了感動世人的《陳情表》。幾千年來,我們已經將“孝”之一字融入血脈,滲入骨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都以傳承孝道,贍養父母為己任。與西方追求自由獨立的思想文化不同,中國人重孝道,重家庭責任,國人從沒有因為成年就離開父母,成立自己的小家庭的習慣,而是選擇挑起家庭重任,將營造溫馨和睦的大家庭作為理想目標,讓老人有所養,而子女更是耳濡目染,將這品質代代相傳。所以四世同堂是國人最大的理想,而這一理想中透露出來的正是“孝”之精髓。
掩卷而思,我們自小就從書籍中不斷聆聽著“孝”的教育。《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教育著我們愛護小輩,尊敬長輩;《增廣賢文》里“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教育著我們當供養父母,回報恩情;《韓詩外傳》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教育著我們當及時行孝,莫要追悔終生。華夏兒女將生活的智慧,將”孝“之大道記入書冊,在書中將我中華文明之魂凝聚,形成我泱泱中華具有民族獨特性的精神支柱。它不僅是國家的根脈,更是我華夏兒女的血脈傳承。在”孝“之一字的血脈傳承中,中國人自成謙遜溫和的圓融品質,中華民族自成寬容仁愛的國風國格。
我慈孝之心,國人人人皆當有之。
讀《弟子規》有感14
在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里,有許許多多的古圣名著,但是,有一本可以拯救世界、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和促進社會和諧,那就是《弟子規》。
《弟子規》主要講了學習七大主修課,分別是“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和“余力學文”。“入則孝”講了要孝順父母;“出則弟”講了在社會上能懂禮節;“謹”講了謹慎做事;“信”講了要有信用;“泛愛眾”講了愛一切事物;“親仁”講了向好人學習;“余力學文”講了要學習其它有用的知識。表達了作者想教好每個人如何做人遠大志向。
我認為《弟子規》里的“親仁”很重要。如果你有本事,不造福社會,也沒用。像地溝油,據專家分析,沒有博士學位的人是造不出的。這種人,就算他有一身本事,也是壞人。《弟子規》里有一句我特別欣賞,是“不親仁,無限害”。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親近君子,就會沾染不良風氣,從而變壞。
《弟子規》牽連到我們的生活太多了。但是,沒有學過《弟子規》的人把一切都顛倒了,本來是兒女孝順父母,現在是父母寵愛兒女,舉一個例子,一名教師很寵愛他的兒子。一次,那名教師為兒子裝水遲了,兒子就大罵出口。但學了《弟子規》,兒子再也不罵了,而且很孝順。《弟子規》確實可以拯救世界。
我沒學《弟子規》前,我在街上見到垃圾也不撿,心想:別人會撿的。可我學了之后,主動撿垃圾,扔到垃圾桶去,并想:我是21世紀的學生,要品德好;沒學之前,我不主動上三樓收衣服,學了以后,每次放學,放好書包,就上三樓收衣服。
有的人會說,就這么一本小冊子,可以起到這么大的作用嗎?我的答案是:沒錯。我再舉一個例子。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竟然用七張一百同時燒掉,是為了點一根煙抽,這個人學了《弟子規》后,脫胎換骨,去做義工。這樣的人竟然也可以教好,你說,《弟子規》威力大不大?
我相信,只要每個人都愿意學,一定可以變好。相信吧。
讀《弟子規》有感15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文明是唯一不曾終絕而綿延啟蒙教育的。
在眾多的啟蒙教材中,《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唐詩》等文字簡練、合轍押韻、內容豐富,讀起來朗朗上口,對我們語言能力的開發和良好品行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年輕時,在科舉不中之后,就放棄了仕進之途,終身為秀才,他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教育兒童為人處世規范的啟蒙書,是以倫理道德教育為主的蒙學讀物。對于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學習、如何“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最后養成健全的道德品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清朝后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
《弟子規》其內容以《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而愛,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主體精神,全文分為五個部分,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范,是啟蒙端正,養成忠義家風的最佳讀物。
讀完這本著作后我深有感觸,交給人們孝道、講誠信、關愛他人、努力學習等這些在人生路途上非常重要的東西,它不僅教我們學做人,還教給我們一些生活中的道理,,古代的人們把具有這些道德的人稱
為圣人,比如我們偉大的孔夫子,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道德理論一直流傳至今,為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在我們生活中真正做到這些道德行為言論的人非常的少。
我們為什么不做這種被所有人稱贊的人呢?讓我們一起傳承和弘揚偉大的中華文化,為祖國的偉大事業作出努力,作出貢獻!
【讀《弟子規》有感】相關文章:
讀弟子規有感01-27
讀《弟子規》有感04-06
讀《弟子規》有感05-10
讀《弟子規》有感作文04-06
讀《弟子規》有感【薦】08-19
讀《弟子規》有感【熱】08-19
【薦】讀《弟子規》有感08-19
【精】讀《弟子規》有感08-19
【推薦】讀《弟子規》有感08-16
讀《弟子規》有感【熱門】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