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讀《三國演義》有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三國演義》有感1
自古以來,許許多多人都有嫉妒之心,當別人比他能干,比他強時,他不是努力超過他,而是不擇手段的去陷害別人。三國演義中的周渝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在三國演義中,心胸狹窄的周渝知道才華橫溢的諸葛亮比他出色時,他就想出;月度年個軍中少箭為借口讓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枝箭,而獨具慧眼的諸葛亮卻滿口答應了。趁這天大霧彌漫,就像曹營“借”了十萬枝箭提前七天就順利完成了任務,周渝的陰謀又一次失敗,他氣的直吐血。
聽了這個故事,我就想起了四年級上冊我們學的說勤奮,故事里的童第周,他小的時候成績十分的差,可是他卻一點也不氣餒,急起直追,每天,天剛剛亮他就在學校里讀書每天在睡覺之前,他還會,習慣的復習一下當天的內容,就這樣日復一日經理了半年,終于他在班里的成績名列前茅,后來他遠渡重洋,完成可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在歐洲生物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由此可見:知識基礎比別人差一些,不過只要肯下工夫,那是一定能成才的。
小時候基礎差的人還與很多如華羅庚等等,可是華羅庚最后還是成為了以為十分有名的數學家。他還說了一句名言:“勤能不拙是良訓一分才。
看來只要我們肯下工夫的那就一定會成為像,童第周,諸葛亮,華羅庚一樣會名聲遠洋給我們的朋友們留下一個十分美好的映像,不過,不要學周渝那樣心胸狹窄,而要學諸葛亮一樣想出十分多的辦法來幫助自己的家人和國家。
想到展開,我有的時候也會這樣,現在想起來是多么慚愧呀!
讀《三國演義》有感2
在這個暑假中,一本有意義的書又走進了我的眼簾,那就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講的主要是以蜀漢興亡為主線,打造了諸葛亮、關羽等一系列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通過這本書,使我知道了所謂的三國分別為魏國、蜀國和吳國。其中以劉備為主,帶領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和英勇善戰的趙云組成的精英團建立了蜀國。吳國的重要人物有智勇雙全又有些嫉妒人才的周瑜,有主管大權的孫權等。一提到魏國,我就會想起心狠手辣,心懷鬼胎的曹操。最讓我敬佩的還是蜀國的關羽,在第二十三章奇謀奪荊州里關羽中了毒箭,必需刮骨療毒,但關羽忍痛,一邊跟別人下棋一邊讓華佗療傷。
在這本書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聰明的諸葛亮,人稱臥龍,可安天下。在十三章草船借箭中就見識了諸葛亮的睿知,短短三天就巧妙的拿取了十萬枝箭,可真是了不起呀。
通過這本書,又讓我增長了許多知識。
讀《三國演義》有感3
三國,這是一段神秘的歷史。這段歷史有三種面目: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羅貫中,就寫了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說《三國演義》。現在,我就通過“劉玄德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簡單地品讀一下《三國演義》以及羅貫中。
諸葛亮出山,《三國志》中僅用了一句話來描寫:“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羅貫中依照這句話,寫出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這個故事由于太精彩了,被人們一再傳唱。從這里,可以看出羅貫中的文字功夫非常深,描寫場面也很出神入化。
羅貫中在這個故事中簡直要把諸葛亮捧到天上去了:劉備一顧茅廬,只見隆中的山“清景異常”,景“觀之不已”,農民會唱歌,童子不懂事,朋友知識淵博。這一切,讓劉備大開眼界,也讓我們覺得臥龍先生肯定也不一般。二顧茅廬,只見諸葛亮的朋友、弟弟和岳父都很厲害,劉備想見、想用孔明的心情就更加急切了。所以,第三次去時,離草廬半里,劉備便下馬步行;到草堂門口,他就拱立階下;諸葛亮在睡覺,劉備當然會等到底。借用易中天先生的一句話:“那心情,已不像一個禮賢下士的招聘者,倒像是上門求婚的癡情人。”
“三顧茅廬”的故事,盡管被羅貫中說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但仔細一琢磨,就能發現破綻。劉備去隆中,每次都能遇到一些特別牛的人,比如會唱歌的農民、滿腹經綸的朋友,道貌岸然的丈人,都是諸葛亮特意安排好的,就是想讓劉備知道,自己是個非同尋常的高人,讓劉備打心眼里佩服他,“出大價錢把自己買斷”(易中天語)。諸葛亮很聰明,三顧茅廬才能見到他,擺足了架子,做足了文章。
那么,羅貫中這樣寫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原因之一,當然是為了好看,能吸引人。而另外一個原因呢,可能是包含了自己的志向。據《稗史匯編》記載,他“有志圖王”,不過壯志未能實現。所以他寫這個故事的時候,就把自己的抱負投射到具體的某個人物身上。古代的讀書人,都希望機遇不用自己去求、去考,而是人家給你恭恭敬敬的送來。諸葛亮享受的就是這種高級待遇,劉備請了他三回才答應出山。這很讓人羨慕,羅貫中就利用手上這支筆,把這個故事吹的玄乎玄乎的,把其他故事里的孔明寫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可謂是個奇才,好像諸葛亮干的事就是神干的事。所以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
假的終歸是假的,不可能變成真的,編的再好也會露出破綻。對于這種文學的形象,大可以一笑了之,而對于歷史形象,就必須要深究到底了。
讀《三國演義》有感4
〈〈三國演義〉〉是一部名著經典,在羅貫中的筆下,敘訴了一個又一個的情節,塑造出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在這些人物里,我最佩服義薄云天的關羽了。
在桃園三結義之前,張飛和劉備認識了關羽,他說的一句話使我感慨萬千:“快拿酒來!別誤了我去投軍!”這說明了關羽是個有血性的漢子,愿站起來為國家,為百姓做點事。
在曹操正為華雄而苦惱時,一個雄渾的聲音便喊道:“我愿意出去斬下華雄的人頭!”那就是關羽。在袁紹看不起關羽時,關羽卻無所畏懼,并立下軍令狀,說如果不勝華雄,甘愿被砍頭。不出所料,在曹操為關羽斟上熱酒等待那會兒,酒還未冷,關羽便提著華雄的人頭走了進來。這也是關羽的“義”。
劉備徐州戰敗之后,關羽被困,曹操看重關羽,他馬上派張遼去勸降。可關羽是個有血性的漢子,寧可頭斷,也不屈服。可他為了兩位嫂嫂,也只能忍辱負重。他的做法也可以說是“義”。雖然曹操給關羽許多金銀、美女,關羽也無動于衷,全部交給兩位嫂嫂。曹操給他新戰袍,他也把新袍穿在里面,仍把劉備送的新袍穿在外面,說看到舊袍就仿佛看見兄長劉備了。真是個義氣人士。
和關羽相比,呂布就“不義”了,他貪圖美色,本是董卓的義子,司徒王允為了保住大漢的江山,就必須鏟除董卓和呂布。于是他派出舞女貂禪,讓他們為貂禪而爭起來。最后,呂布聽從王允,殺死了董卓。真可稱之為小人。
如今,人們已對這個“義”看得
很輕,經常為一些小利而出賣朋友、民族、國家的利益。我想,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講個義與誠信。中國人一向以誠信為本嘛。一個人如無小“義”,絕難成大氣候。
讀《三國演義》有感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每當讀到這首詩,我就想起了羅貫中先生所作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主要講了魏、蜀、吳三國之間由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到最后三國歸晉的故事。
三國,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可以說,古往今來,沒有一個時代能像三國這樣,誕生這么多的英雄,留下這么多的故事。在三國英雄中,我最佩服趙云趙子龍,俗話說“子龍一身都是膽,更有仁心并義肝。”趙云就是這么一個忠勇膽大而又細心的人。趙云曾兩次單槍匹馬救出少主劉禪,也就是阿斗,一次是在新野逃難,大戰長坂坡,另一次則是有名的趙云截江救阿斗。從而可以體現出趙云的忠勇護主和武藝超群。
我還佩服諸葛亮。自劉備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便死心塌地地輔佐劉備,火燒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計,火燒新野……每一次都是諸葛亮出謀劃策。最后,劉備駕崩,死前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不能做一個好國君,就讓諸葛亮繼位。諸葛亮卻不然,一心輔佐劉禪,從沒想過要登上王位。
關羽也是一個值得我敬佩的人。溫酒斬華雄,顯示出關羽的勇猛;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護二嫂,顯示出關羽的忠心;華容道義釋曹操,顯示出關羽的仁義;下棋刮骨療毒,顯示出關羽的堅毅。關羽的這些品格都是值得我好好學習的。在學習生活中,我要像關羽一樣,面對困難,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毫不退縮;碰到失敗,毫不氣餒。“三國英雄誰復古,船頭煙浪坐吹簫。”
三國這本書告訴了我許多人生的哲理,克服困難的方法,以及如何為人處事等等。《三國演義》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
讀《三國演義》有感6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出自四大名著中最廣為人知的《三國演義》。這部書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如關羽千里走單騎、諸葛亮草船借、趙子龍單騎救主等等。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九州四處戰火紛飛,一些實力招兵買馬,四處征戰,不是爾虞就是我詐。魏、蜀、吳三國爭霸,沒想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被司馬家族奪得了天下。
在眾多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一向嫉妒諸葛亮的才華,總想借機除掉他。一日,他讓諸葛亮造十萬之箭,可諸葛亮不僅說只用三天,還立下了軍令狀,周瑜很高興自己的計劃將要成功。可是諸葛亮早已謀劃好了一切,他利用大霧和曹操多疑的性格,成功“借”到了十萬支箭。諸葛亮可真是神機妙算,他早就知道周瑜想害他,便故意說只用三天,并且立下軍令狀,讓周瑜開心,其實他早已想好了對策,好像把周瑜當成一個小屁孩耍似的,使周瑜又氣又惱,自嘆不如。而周瑜也太沒有氣量了,他好歹也是個大都督,居然因嫉妒而生害人之心。既然覺得自己不如諸葛亮,那就堂堂正正地贏他一把,何必要用陰險的手段呢?
這本書讓我了解到東漢末年的生靈涂炭,而且使我懂得了要“以德服人”,比如劉備正是因為仁德,才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得到很多人的援助。我也懂得了做人不能“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要多動動腦子。
讀《三國演義》有感7
在寒假里,我讀了發多書,其中有《百分百好》、《三國演義》等。我最喜歡看《三國演義》,里面有劉、關、張桃園三節義,三人成為異姓兄弟,雖非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生,有這份魄力讓我深受感動,三人中劉備為大哥,替關羽打造了一支重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為張飛鑄造了一根一丈八尺長的的蛇矛。如此看來,劉備真是情深意重,我喜歡讀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讓諸葛亮三日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答應了他在晚上大霧來臨時,命三十條船周圍扎著稻草人,向曹操進攻,曹操以為有人偷襲,派一萬人拚命射箭,諸葛亮是不費吹灰之力取得十萬支箭,夠聰明吧?還有關羽刮骨療毒,劉備三顧茅廬,曹丕篡位,諸葛亮火燒連營,都很精彩,我看了之后,被諸葛亮的聰明佩服,為關羽的英勇神武而驚住。說關羽左臂中了毒箭,需要趕快醫治,華佗說:“需要把肉切開。刮去骨頭上的毒,再把肉縫合”,關羽說:“快開始吧。”華佗用刀把肉刮開,讓人用盆接血,血流了一盆,而關羽神情自如,邊下棋邊喝酒吃肉,傷口縫好了,關羽說:“先生真是神醫,手臂真不那么痛了,太謝謝了。”華佗卻說:“沒事,今日真見了將軍英勇,百聞不如一見,真是名不虛傳。”關羽說:“哪里,哪里。”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后,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后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_,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后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呂布所殺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后,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再后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
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國中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后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對于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于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來。
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于有才干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后,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么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攬人才,還在于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后,曹操并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并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8
說起《三國演義》,大家便會很自然的想起了胸懷大志、仁義之至的劉皇叔;想到智謀超群、神機妙算、為蜀漢大業鞠躬精粹的諸葛孔明先生;想到英武非凡、忠心耿耿、義重如山的漢壽亭候關羽;想起藝高勇猛、正氣凜然、堅不可摧的莽張飛;想起老奸巨猾、假仁假義、居心不良的曹孟德;忘恩負義、陽奉陽違的孫權。
《三國演義》共一百三十回,回回引人入勝。無論是“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還是“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無不叫讀者拍手稱快,就連我也被書中諸葛亮那料事如神的英雄氣概所打動,所吸引。
他未出茅廬先知“魏蜀吳三分天下”“博望坡”設計燒曹營,”“新野”留空再敗曹營,又以“三寸不爛之舌”舌戰群儒,使東吳百官無言以對;智激周公瑾,聯吳蜀之同力共謀興漢大業;又以火燒赤壁而使曹操望而生畏。使周瑜區區小計費盡機關,諸葛孔明之謀略,豈是管仲樂毅力能幾乎?
在讀“諸葛亮三氣周公瑾”時,我再一次佩服諸葛亮的計謀,而為周瑜才智出眾,但終因心胸狹窄而氣絕身亡感動惋惜。在聯想我們學的《古代英雄的石像》一課,都是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嫉賢妒能,心胸狹窄,更不能瞧不起別人。如果想方設法陷害別人,自己最終會嘗到苦果的。
“為將者,而不通天文,不是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軍事,是以庸地……”古人在沒有任何先進儀器的情況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再瞧瞧我們,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刻苦學習呢?
孔明一生是短暫的,但他耗盡心血、鞠躬盡瘁、效犬馬之勞,為蜀漢基業奉獻多少力量。可還沒來得及享受一下榮華富貴便“大漢丞相歸天”了。想到這,我的心便隱隱作痛。唉!諸葛孔明先生一身坎坷,不顧身體虛弱,為蜀漢日夜操勞,真可謂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呀!我們不也應該向他學習嗎?我們雖然沒有諸葛孔明先生那樣聰明的頭腦,但應該效仿古人,用心學習,勤奮刻苦,開創屬于我們新生一代的美好未來。不是?未來是我們的,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拼搏一把!不然,我們怎么又對得起英雄呢?
我愿立諸葛候武之志,為國為民進我全部力量,振興中華!!!
讀《三國演義》有感9
這次是我第三次翻開《三國演義》這本書了,但是我每一次讀完后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和不一樣的體驗,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主要描寫的是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書中的每個人物都具有不一樣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讓人看了仿佛身臨其境。氣量狹小的周瑜;忠厚老實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情重義的關羽;招賢才的劉備;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等等。其中,我最欣賞的是諸葛亮和劉備。首先是劉備,從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讓我對劉備產生了很深的印象,他十分重情義,也很顧全大局,就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來說,劉備為了統一大業,三次才請到了諸葛亮,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十分敬佩。
說起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并且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百戰百勝。《草船借箭》這一章節中更加突出了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聰明博學的人,致使草船借箭成功,使得周瑜不得不嘆服:“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諸葛亮還曾巧借東風,火燒赤壁,使號稱有八十萬大軍的曹操敗走華容道,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每讀一遍都感觸頗深。從劉備和關羽的身上,我們又能想到哪些呢?在生活中,干什么事情都要堅持不懈,遇事要冷靜對待,對待朋友要忠誠,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
在學習中,我們應該虛心聽取老師和家長的勸告,不應該因為一次考試失利就失去信心。我們應該像諸葛亮一樣,心胸寬闊,寬宏大量,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和挑戰。只要我們團結一致,相互取長補短,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假期,我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不僅描寫細致,還有精彩的戰斗,使我看了就不忍心放下。里面主要講了三個國家——魏、吳、蜀三國從開始到司馬炎一統天下的過程。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在三國中,諸葛亮就如一個下棋的人,周瑜、蔣干、張允都是諸葛亮的棋子。
在《草船借箭》這一章回,周瑜讓諸葛亮三日內造十萬支箭,不然就殺了他。我讀到這兒時,緊張萬分,為他捏了一把汗。誰知他倒輕松,不借做箭的工具,只借了十條船和許多稻草人。在第三天夜晚,他趁著大霧,悄悄來到曹操兵寨。曹操聽見鑼鼓齊鳴,以為有人要攻打,便令人放箭,一會兒功夫,就射滿了十萬支箭。讀到了這里,我為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
諸葛亮知道有大霧,是因為他博覽群書,善于預知天氣。而且,他也知道對手的特點,因為曹操多疑,才在大霧下貿然進兵,使他不肯出兵,只能放箭。這樣,他就成功借到了十萬支箭。并且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知道某天會刮西北風,也知曹操會相信鳳雛用連環鎖船計,才使曹操敗得慘不忍睹。而我們現在有足夠的時間用來看書、學習,但我們卻把時間都白白浪費掉了。
回想起我,我以前只愛看一些文學類的書,爸爸媽媽買回來的科普書和歷史書我都不知道丟在哪兒去了。所以我知識面才狹窄,無法博古通今。以后,我一定更努力,加大我的知識范圍。
當然,我們也要學習諸葛亮那種遇到困難不放棄,機智地解決問題的精神。而我每遇到難題,就“不戰自敗”。讀完《三國演義》,我才知道和諸葛亮一比,我就連他的棋子還不如。往后,要是遇到難題,我一定從容面對,冥思苦想,想不出來也不能空著,要及時請家長、老師來幫忙。
看完《三國演義》,我不僅被故事的情節精彩而叫好,更被諸葛亮的機智和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所敬佩。在《三國演義》中,我明白了要博覽群書,做個知識豐富的人!
讀《三國演義》有感11
《三國演義》我已經不是第一次看了,書中的大致內容我都了解了,去年的寒假我也讀了這本書,并且在那次的開學考試時我還得了99分,可見我對《三國演義》還是比較了解的。不過孔子曾經說過:“溫故而知新”,再次閱讀《三國演義》以后我發現了一些新的東西。
我以前看這本書時,我曾經說過:“這本書講述了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群雄混戰的故事,生動地再現了三國時期的歷史。”不過現在我知道了,它只不過是根據歷史改編成的小說而已,所以我不得不失望地說,《三國演義》與真正的三國歷史有出入,有很多像“過五關斬六將”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都是羅貫中虛構的。但這就是小說的魅力,《三國演義》因為有了這樣雖然虛構但是精彩的段子,它才會顯得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因而流傳至今還聞名于世。
我們知道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解放全中國并把它建設得如此強大,是因為我們的黨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支持是革命勝利和國家穩定的根本。那么把這種觀點代入三國時期后,我們就會知道為什么三個政權在建立時想盡辦法讓天下人信服,最后卻都沒能擺脫亡國的厄運。人民和國家領導人的理想是不同的,人民渴望和平的生活,而三國的統治者們都想吃掉另外兩國奪取天下,因此,盡管魏國有著最多的地盤和人口,吳國有厲害得使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殞命的'領導集體,蜀國有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的諸葛亮,他們還是回天乏術,被淹沒在了歷史的滾滾洪流之中。
其實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人民的支持都是革命成功和國家穩定的根本。三國之前,有商湯革命、武王伐紂、秦末亂世,這樣代表多數人利益的政權推翻失去民心支持的歷史事件,三國之后隋唐亂世、五代十國、元末大起義、明末李闖王、清末辛亥革命、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也在講述同一個道理。
我們經常說,少數服從多數,人民永遠是多數群體,人民的利益永遠是領導人應服從的利益,我從《三國演義》中讀出了這樣一個大道理。
讀《三國演義》有感12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認識周瑜,周瑜是三國時期孫權手下的一員有勇有謀將領,他雖諸葛亮多計謀但也算是足智多謀,在戰場上吪剎風云,在歷史的舞臺上閃耀光輝,在生活的棋盤中舉足輕重。也堪稱一代天驕,似乎是人們敬佩的,事實并非如此,原因很簡單,是人才的周瑜小人,例子很明了:
《草船借箭》一小故事則體現了周瑜的心胸是何等狹窄,他看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處處高一招,便心懷妒意,甚至想置諸葛亮于死地。他以軍中缺箭為由,讓諸葛亮十天造出十萬支箭,想以此來除了諸葛亮。由此觀之,周瑜妒忌心強,且狡猾險惡。而聰明能干智慧過人的孔明則漂亮地了任務,使其無話可說。這更地體現了周瑜的心胸狹窄,小人氣度。
周瑜的死更是鮮明的例子,他因賠了夫人又折兵而吐血身亡,若心胸狹窄又怎會落得如此下場呢?
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自古偉人、之人大都心胸寬廣,處處謙讓絕不斤斤計較,也不會妒忌別人比有才華,而是暗暗立誓努力學習從而超越別人,像華羅庚、蘇軾、王安石……而總以小人之腹渡君子之心的人都被人們所拋棄甚至唾棄,像秦檜謀害了岳飛留下了千古罵名……
人可以無錢無財但無氣度,沒了氣度,不只是做人失敗的體現,有時會害了,甚至是傷害了別人,不折不扣的小人,既然是技不如人就努力,妒忌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努力了才會進步,努力了,超過別人了也不要為此感到驕傲,就有成就感說明你小肚雞腸。
歲月匆匆流逝,風兒匆匆拂過。,千百年了,但千萬別忘情了三國的那個周瑜,忘了那一灘“血”的教訓。
讀《三國演義》有感13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國獻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于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與秦穆公爭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后的“五胡入華”時代還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晉“淝水之戰”。
秦王苻堅,它是各有眼光有氣度的君王。可惜他不幸輸了,加上其又是個胡人,所以被那些正統漢人史學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難堪。若比較當時的前秦與東晉,就可以發現其實在苻堅統治的秦國,可以說是朝氣蓬勃,與唐太宗的氣度和架勢有得比。只不過在“淝水之戰”離奇失敗,就被人說胡人是敗類。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讀了《三國演義》之后,卻自然而然地把曹操當成了壞人,我認為,曹操不會如小說中所說的沒用,只不過書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國,且次書以劉備開頭,讀者很自然的就把他當成主人翁,加上現在對劉備的仁慈之類的贊美太多,當然就把曹操發動的戰爭說成不仁不義的侵略。
仔細想想,武侯諸葛孔明幾次出征攻打魏國,不也是在侵略嗎?他以先帝遺命為由,討伐曹操收復中原,就成了愛國愛民的英雄了。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不是人?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誅之?他可能并不想發動戰爭,但1.不出祁山,發展困難。2.先帝遺命,怎敢不從?書中雖把諸葛亮神化了,卻不能改變歷史:臥龍、鳳雛,二者皆得,卻安不了天下。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于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于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讀《三國演義》有感14
“三國”里誰是英雄?
我曾看過《三國演義》的連環畫與《三國演義》的連續劇。今年,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著作,我也常常問自己,問老爸老媽,問小伙伴:“三國”里誰是英雄?
媽媽說:“曹操是英雄,他有雄才大略,善于打仗,以弱勝強,打敗了袁紹,平定了北方,百姓們得到了安定,老爸則把“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掛在嘴邊,說他是一個大詩人。
可我覺得曹操詭計多端,一點兒也不講義氣,不算是個英雄:有一次,曹操到朋友家去避難,忽然聽到磨刀的“嚓嚓嚓”聲,以為朋友要殺他了,便二話不說,一頭便把門撞開,不由分說,提著大刀就把朋友十幾口人全給殺了,然后奔上馬狂奔幾十里,后來才知道,朋友在外面磨刀是殺豬請他吃。可他卻一點兒不覺得羞愧,反而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真是個不知好歹的家伙。
看來,曹操不是英雄。
周瑜打仗善于用計策,可他心胸狹窄,幾次要害諸葛亮。孫權立場不堅定,今天和曹操結拜兄弟,明天又和劉備聯合起來打曹操。
表姐說:“劉備是英雄,他講義氣,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可我說,不見得,劉備雖然是英雄,他在作者羅貫中的筆下,可謂是大丈夫精忠報國,為國出力,還和關羽、張飛結為兄弟,老婆、孩子丟了,他沒有半點怨言,很講義氣。可他除了對兄弟和他的大軍師諸葛亮忠誠,還對誰忠誠呢?呂布武藝高強,號稱天下無敵,當時有句俗話叫“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他曾經救過劉備,令劉備非常感激。有一次,曹操抓到了呂布,曹操很愛惜他的才能,就轉過身來問劉備,到底殺不殺他,呂布心中暗喜,他想:劉備是一個將義氣的人,我曾經救過他,他肯定把我相報。”可誰知劉備卻冷冷地質問曹操:“難道,你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嗎?”
當年,董卓就是因為很愛惜呂布的才能,后來才被呂布等人刺殺了。曹操聽了,連忙抱著頭對隨從大叫:“快點拖出去斬了!”
你們看,劉備也不是英雄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里塑造了這么多活生生的人物,令我百讀不厭。但是他們很多“英雄”卻不惜出賣朋友,亂殺無辜,就是為了自己的一點兒利益。也許,這“英雄”用我們現實的眼光去衡量他,也許還算不上是一個真正的英雄呢!
讀《三國演義》有感15
戰官渡本初敗績、怯烏巢孟德燒糧。袁紹將七十萬,敵操七萬兵。紹不聽田豐,沮授不宜速戰的交戰的意見。第一次交鋒,操軍大敗。兩家在官渡對峙,各施攻術。袁紹派性剛好酒的淳于瓊守烏巢屯糧之所;不聽許攸分軍擊許昌的建議,反疑責許攸。許攸棄紹曹操,獻計曹操領兵燒烏巢,操從之。沮授急諫袁紹派重兵守烏巢,紹不聽。操領張頜,高覽敗而投操。從許攸計,作速戰起兵,大破紹軍。獲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而盡燒之,不予追究。沮授不降;操殺而厚葬之。用人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發現、發掘、發揮屬下的一技之長。用人不當事倍功半;用人得當,事半功倍。
曾經讀過這樣的一個故事:早年在美國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對年輕人結婚,婚后生育,他的太太因難產而死,遺下一孩子。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沒有人幫忙看孩子,就訓練一只狗,那狗聰明聽話,能照顧小孩,咬著奶瓶喂奶給孩子喝,撫養孩子。有一天,主人出門去了,叫它照顧孩子。他到了別的鄉村,因遇大雪,當日不能回來。第二天才趕回家,狗立即聞聲出來迎接主人。
他把房門開一看,到處是血,抬頭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見了,狗在身邊,滿口也是血,主人發現這種情形,以為狗性發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來向著狗頭一劈,把狗殺死了。之后,忽然聽到孩子的聲音,又見他從床下爬了出來,于是抱起孩子;雖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傷。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沒有了,旁邊有一只狼,口里還咬著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卻被主人誤殺了,這真是天下最令人驚奇的誤會。誤會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無理智、無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體諒對方,反省自己,感情極為沖動的情況之下所發生。
誤會一開始,即一直只想到對方的千錯萬錯;因此,會使誤會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對無知的動物小狗發生誤會,尚且會有如此可怕嚴重的后果,這樣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則其后果更是難以想像。
【讀《三國演義》有感】相關文章:
讀三國演義有感12-31
讀三國演義有感05-13
讀《三國演義》有感05-12
《三國演義》讀有感04-09
讀三國演義有感【熱門】05-18
【熱】讀三國演義有感05-18
讀三國演義有感【精】06-20
【熱】讀三國演義有感06-17
【精】讀三國演義有感06-16
暑假讀《三國演義》有感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