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活著》有感12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活著》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活著》有感 篇1
這段時間通過對《活著》的閱讀,這本書給我的感觸非常深。活著這本書主要是通過描寫福貴悲慘的一生來告訴讀者–我們在生活中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堅強的活下去,要時刻珍惜與家人一起生活的日子。
書中有很多故事情節讓我記憶深刻,尤其是家珍對福貴說的一段話給我印象最深:“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能給你做一雙鞋。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這段話是福貴被抓壯丁回來后家珍對福貴說的,充分體現了家珍對福貴的深切思念以及對安安穩穩地生活向往。從家珍的話中我能感受到她最大的期望就是一家人能夠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這就是她所盼望的幸福生活。
想想以往在家的'日子,每天都陪在家人身邊,那時的生活是多么地幸福。然而隨著我不斷的成長,現在我已經是一名解放軍軍人,能陪在家人身邊的時間越來越少。每每與家人視頻時,我的父母總是不自覺得流露出對我的深深思念。同時,我也未曾想到,那個不懂事的少年如今會無比懷念陪在父母身邊時的日子。
現在很多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和人生目標都在離家很遠的地方打拼,一年甚至幾年都沒有時間回家去看望父母。我覺得,父母對我們的要求并不高,哪怕你只是回家在他們眼前轉幾圈,他們都能高興很久。我們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也要多抽些時間陪陪父母,我們的父母不希望我們有多么的成功,只希望我們在外邊能夠踏踏實實地工作,平平安安地生活,有時間了能夠回家看看他們。
父母的生活重心永遠在我們身上,他們在我們身上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們也希望一家人能夠一直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所以我們在部隊時要多給家人打電話報個平安,說說自己的成長體會,關心關心他們的身體,了解了解他們的近期生活;休假探親時要多用一點時間陪伴在他們身邊,而不是用大把的時間去與朋友吃吃喝喝。父母用他們一輩子時間來養育我們,我們為什么不能在他們的晚年時光中,給予他們充足的關心與陪伴呢?這才是我們能給他們的最珍貴最溫暖的禮物。
讀《活著》有感 篇2
這星期天,我讀了余華的長篇小說《活著》。這本書講述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富貴的少爺。他本來是一個富家子弟,可他呢,整日好吃懶做,吃喝嫖賭,不但敗光了家產,還氣死了父親,他不得已帶著母親、妻子和兒女住進了茅草屋。貧窮的生活,煎熬的歲月,他的親人一個一個離他而去,最后只剩一頭老牛默默地陪在他身邊。
剛開始讀的時候我特別憤怒,氣得我飯都吃少了。我心想世界上怎么會有這樣無恥之徒。但是越往后讀越平靜,直到讀完了小說,我被富貴深深地感動了。
他本是一位富家子弟,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一場變故他活成了最底層的窮人。昔日好友的冷漠輕視,親人的離去都沒能打垮這個曾經的'紈绔子弟,他不抱怨生活,不消極怠慢,而是樂觀去面對生活。
富貴讓我想起了村里那個收破爛的爺爺。聽說那個爺爺原本是個大學生,不知道什么緣故,淪落成靠收廢品度日,但他卻那么樂觀。他有一條可愛的狗,是在路上撿來的,名叫長毛,他視若珍寶。每次我爺爺請他來我家,他都會把長毛帶過來跟我玩。
富貴的樂觀令我感動,收破爛爺爺的樂觀也令我感動,他們這種不怕困難,面對生活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學習的。《活著》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人物,去讀讀《活著》吧,它會讓你受益匪淺。
讀《活著》有感 篇3
我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想,活著的意義是什么?進一步來說,活著的定義是什么?在當今這個年代,我們所想的是如何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這是我們對活著的理解。然而,當活著都成了一種奢望,當自己生命都不能把握的時候,正如本書作者余華所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01故事從這里開始。
《活著》以一個老人的視角娓娓講述故事,講述的是一段關于命運與死亡的斗爭史。這位經歷了親人相繼離世的老人,他內心微小的希望一次次地在現實中破滅,他生命中的溫情一次次地被現實所剝奪,直到他唯一的外孫也離開了人世,活著成為了他人生最大的奢侈,他從此和一頭垂危的老牛相依為命,故事也至此結束。他的活著是一種結局,同樣是一種新的開始。在我看來,這位老人在人世經歷了這般遭遇之后,他的靈魂早已沒有了生命力,只剩下一個空蕩蕩的軀殼,活著僅僅是在維持肉體的生命力。他看淡了世間所有活著之外的事,沒有什么能再喚起他的靈魂。他甚至倦于死亡,只是靜靜地以一種活著的方式度日,不用思考,不用擔憂,只是靜靜等候。我們很難想象與理解主人公當時的心境,但透過文字我們能感受他對生活的無力感,所有的感情融為了一種緩慢的活著方式,一種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生存方式。這種結果的出現必然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而主人公福貴正是大部分勞動人民在那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總會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為了活著,人們經歷著層出不窮的逃亡和失去。為了活著,人們一次次失去了底線。我不禁認為,人本身一定是懼怕死亡的,人本身就是自私的,人越是活得艱苦,就越是艱苦的活著。
02我們一直在路上。
聯系實際生活,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不用為生存而過分擔憂,因而我們很少提到“活著”這個詞,似乎“活著”僅僅是一種維持生命的方式。相反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人們都在拼命地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我們提到更多的是“生活”,我們往往忽視了生命的脆弱性,往往會忘記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世人總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是我想說,不正是這些困難險阻讓我們不斷成長了嗎?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在與周圍的世界接觸周旋,明爭暗斗,我們都有著自己的掙扎,當我們開始抱怨社會越來越不近人情,世界越來越冷漠之時,我們不曾想過其實是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差了。你貪于安逸,貪欲享樂,才會在受到一點傷害時覺得世界不公,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活得離主流越來越遠。但請記得,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在一個和平年代里活著更是一種幸福。無論我們將來會遇到什么不如意之事,最起碼我們手里握著活著的幸福。而接下來,我們需要做的是保護好這最基本的幸福,之后用自己的雙手去打拼,獲得更大的幸福。
03愿你活出自我。
活著容易,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容易。在不同的時代里,人們的.生活水平是不同的。正如《活著》的小說創作背景為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人們無法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更多的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活著,能夠活下來是人們最大的奢侈。而在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滿足,人們更多的是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這也決定了你終將成為什么樣的人。活著容易,但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容易。我們身處于社會中,我們必然會面臨著各種誘惑,會有著各種選擇,會接受各種挑戰,當這些自己親身經歷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沮喪、會失望、會犯錯,甚至一不小心成為了自己討厭的人。書中說:“做人還是簡單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命。”的確如此,經歷了輪回好不容易來到人世走一遭,我們何不讓自己活得更快活呢?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所以在這個美好奇妙的過程中,讓我們把握美好青春年華,努力讓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輝!
讀《活著》有感 篇4
一位老人最終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只剩下一頭年邁的水牛伴其左右。他也曾經擁有富裕的家境,曾經擁有賢惠的妻子、乖巧的女兒、聰明的兒子,但它卻失去了所有的一切:父親被氣死了,因為他賭博輸光了田產;母親死了,因為沒錢治病;兒子死了,因為獻血過多;妻子死了,因為不治之癥;女兒死了,因為難產;女婿死了,因為意外事故;年僅七歲的外孫最后也死了,因為用藥不當。
一切都走了,所有和他有關的生命活體都死了,死的合情合理,但是,唯有他活著,在這觸目驚心的“死”中活著,用他的韌性承受著千斤的重壓,走過一茬又一茬的光陰。
活著,不時降臨塵世瀟灑地走一回,也不是只做生命的過客。活著,充滿力量。從某這意義上,他比死更需要勇氣,死只需一時的沖動,活著卻需要一世的`膽識。活著是陽光與風雨的搏擊,是歡樂與痛苦的交替。
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只有帶著希望,為希望努力創造,活著才有意義。在苦難臨頭之時,有人選擇了活著,因為他善于尋找希望,這種人叫做強者。在陽光明媚、前途燦爛時,有的人仍不懈地為希望而努力,這種人叫智者。強者就如創造出“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司馬遷,智者則如成功編纂《資治通鑒》的司馬光。
既然我們選擇了活著,那么就選擇為希望而創造吧,只有創造才能讓生命熠熠生輝。選擇活著,擁抱希望,努力創造。因為生命有限,創造無限。
讀《活著》有感 篇5
一部闃然文壇悲劇小說的發軔之作!
沒有綺麗的辭藻,卻又沒有晦澀;沒有濃墨重彩的描繪,卻又斐然成章;沒有結合詭異的劇情,卻又跌宕有致。
傾情之作,獲得了一個文本兩滴淚的內心振憾。纖悉的`筆觸,鑄就了生命的悲歌和人生的另一中人生境界小學,人是為了活著自身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萬事萬物而活著。
榮華富貴,一個被上蒼肆無忌憚玩弄的人。羸弱的身體,卻有一顆鋼鑄的內心。一雙手親身安葬了自身三代六口人,沒有墓碣。卻寫滿了纏綿悱惻。在殘酷的現實眼前,他沒有逡巡不前。滴滴打車血淚抵擋不住他歧望遠處的眼光,是那一樣的堅苦卓絕,異常的剛毅堅強。
世事滄桑。讓眼淚去澆灌期待。
生命的余晷里,荏苒的歲月中,以笑的方法哭,在身亡的隨著下活著。
環顧正前方,文本血淚氤氳的人生之途旖旎一片!
讀《活著》有感 篇6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題記
這本小說講述了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的一生。福貴本是村里地主家的闊少爺,卻因賭博輸光了家財。一夜之間,少爺變成負債累累的窮人。聽到這一消息后,福貴父親將祖宅和家里的田全換成銅錢抵債,不久后過世。而這時福貴母親病了,福貴在去城里求醫時被抓去做壯丁。兩年后他終于回到家鄉,可母親早已過世;女兒成了聾啞人;家珍(福貴妻子)患上軟骨病,無法干活;兒子因抽血過多過世。女兒與偏頭女婿二喜結婚后日子還算好過,可惜在生下兒子后大出血過世;家珍在鳳霞(福貴女兒)過世后不久也走了;二喜在工作中被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吃豆子撐死。福貴身邊的人相繼過世,老了的福貴與一頭牛相依為命。
福貴這輩子,家人都先他而去,三次看到那間躺死人的小屋子,三次躺過他的親人,幾次埋掉自己親人的遺體,他的人生中充滿坎坷。而他仍平和面對生活,哪怕活得那么沉重、憋屈,不抱怨不氣餒。
《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這突然讓我想到了一個老人。
老人獨居住在幾十平米的房子里,老伴早已過世,兒女極少來看望她。她閑來無事,于是借來各種工具,為鄰居家的小孩做起了鞋子、襪子,還織毛衣。鮮少有人了解,老人的.雙親在她很小的時候過世,靠爺爺拉扯大,十幾歲時爺爺也過世了。一個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吃不飽穿不暖地生活著。后來找到了如意郎君,可日子還是不好過,生下一個兒子卻早夭;女兒打小體弱多病;幺兒還算健康。夫妻倆含辛茹苦將孩子拉扯大,孩子卻是白眼狼,有了自己的家庭就對父母不管不顧。老夫妻倆便生活在弄堂里。四十多年歲月過去,丈夫最后駕鶴歸西,老人處理后事后便孤獨一人活著。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幸,她從來不會抱怨,也從來不會被挫折打敗,正是因為這樣的好心態,她很健康,也受小孩歡迎,晚年生活過得不差。
悲劇總是接踵而至,令人無法喘息;命運總是如雨中浮萍跌跌撞撞。這又能如何?一生很短,少有圓滿。所以,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生活是明媚的,一切都會變好,過了黎明,就破曉。
風乍起,合當奮意向人生,唯如此,才能在逆境中擁有一份良好的心境,從而順利走出。
讀《活著》有感 篇7
這本小說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冰冷、凄涼。大概是因為那些動蕩的年月,并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栗。
他用冰冷的筆寫盡了人生的悲哀,于是太多的蒼涼過后反而有種徹底的平靜了。他在青灰色的`描述中不時又給些光亮,讓我們以為峰回路轉,熬過去就是天堂,然后又很快的打破我們的幻想,連療傷的機會都沒有。
有的人從這本書里只看到了生命的悲苦,而有人卻看到了生命的無常。幾個人看,不同的反應。我看完時卻在想一個作家要寫這樣一本書的目的。
《活著》告訴我的是,每個生命都值得尊敬和熱愛,每個生命都豐富多彩,每個普通的人都是不一般的人。
感動我們的,是對生命的態度,是活著本身。這是中國文學給我的一次偉大的撼動。
讀《活著》有感 篇8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福貴就是這樣的人,雖然算不上英雄,但是面對著至親至愛的生離死別,承受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苦難與他一生如影隨形。然而孤獨年邁的福貴在經歷過所有后,看淡了生命的不公,看透了世間的坎坷,當遇到一個素未謀面的過路人時,他卻把自己苦難悲慘的一生像是在講別人的故事一樣,平平淡淡地向陌生人娓娓道來。
在福貴生活的那個時代,能夠生存就已經很艱難了,可當他覺得生活變得美好時,命運卻總是無情地在他生命中割上一刀,每每在他撫著傷口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時,又是一刀又一刀無情地、反復地切割著。即便命運如此折磨,生活如此冷漠,可是福貴卻從未向命運妥協,向生命低頭,依然平淡地、堅強地活著。大多數人都會有感嘆,福貴的命運如此坎坷,生活如此無情,他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難道真的是余華說的那樣:“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多年前熱播的電視機《士兵突擊》里的'許三多總說這樣一句話:“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當福貴還是富貴人家的紈绔少爺時,他覺得活著就是自己過得瀟灑、快活;當他家道中落,在戰場上經歷過生死,歸家有妻兒相伴時,他懂得了活著的意義是責任、是希望。當他孤苦伶仃,只剩老牛與他耕田時,他卻念念不忘地喊著過世的親人名字,因為福貴知道只有他好好地活著,他們才會“活著”。
當我們在面對生活時,不管是幸福還是苦難,都要像福貴那樣懂得活著的意義,保持積極的心態,在順境中處之淡然,得意不忘形;逆境中處之泰然,失意不失志。
愿每個人都成為生活的強者,做自己的英雄。
讀《活著》有感 篇9
《活著》這部小說是一首對于一個無限匱乏的年代的贊歌。作者以強烈的筆觸飽含感情有理智地講述了一個有關生活和意志的一處悲劇式的寓言,告訴我們斗爭與生存的意義。
文章主要講述了主人翁福貴生在貴人家里卻因嫖賭欠下了一屁股的債,為了還債,不得不把家產全部都用來抵債,空空如也,父親也被氣的走上了天堂,一個家族的落敗,妻子的失而復得,更加讓福貴看清了這被胭脂粉涂滿的自己和世界,他學會了珍惜,學會去勞動,靠雙手去獲得幸福,就在一切充滿希望的時候,一道閃電,一道匯聚的閃電,一道帶著火花帶著血的閃電,再次劈在了福貴的身上。母親的歷史,女兒,兒子,孫子,女婿的相繼離開,竟是在同一家醫院,原本是這樣一個繁榮昌盛的'家庭,因為嫖賭,讓他們的未來發生了轉折,這一轉是帶著心酸,淚水與慚愧的味道的,最后福貴帶著一頭牛過著生活,等著歸宿。
福貴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故事讓人流淚,同時也讓我們不約而同想到活著,活著一詞看似熟悉其實也十分陌生,看著簡單其實也帶著挫折。我們每個人都活著,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活得一樣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內心都渴望著去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不愿意隨波逐流,那,活著的意義是什么?難道是單單像一個路人一樣從這個世界經過嗎?還是帶著一顆好奇心,一份“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志愿,僅僅只是去看看,瀏覽嗎?這些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級,所含的原動力來自于斗爭與生存,是否具有那份斗志,那份信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年少輕狂的夢想或許會成為你現在的羈絆,因為這個是否也彷徨與失落過,那種失敗后再東山再起的喜悅,也是你的寶貴回憶,每一個成功的人,都離不開斗爭與生存,離不開汗水與心血,因為只有去斗爭你才能生存,為了斗爭,你必須去用汗水與心血去灌溉,這不是套話是許多人用自己的經歷,得出的結論。相信自己,用所謂的大數據去實現那個可笑而又令人沸騰的夢想,向前走,命運無法讓我們倒下,繼續跑,如此茍延殘喘還不如縱情燃燒讓自己發芽。即使生存的起點再高,心血撒滿懷抱,也要拼一拼,未來誰知道呢?
從福貴的經歷我想到老舍筆下的人物——祥子,祥子是一名人力車夫,一生的夢想是想通過個人奮斗,擺脫悲慘貧困的生活,歷經三起三落,最終還是淪落到末路——-嫖賭。他跟福貴的相同點是都是因為嫖賭結果的,但他比祥子更幸運,生在富貴人家,心態也好,在同是經歷過大起大落的時候,富貴選擇去以牛消愁,從容地過完一生,而祥子一步步被剝削,壓迫,最后一了百了,貪圖錢財,自甘墮落,虛度了結局。他們都是20世紀農民階級的悲劇,他們的經歷都是一個個令人深思的道理,折射出的辭藻是一個個殘酷的事實,值得我們去發現,去探索,去拼接。
人活著是為人自己本身而活著,不是為別的。活著,因為這個世界充滿戰爭,我們需要生存。活著,因為這個世界有規則,我們需要精彩。活著,因為這個世界是進步的,我們需要體會與自己作斗爭,只為那個生存的渺小。
讀《活著》有感 篇10
這個周六的早上,陽光充沛的很,肖舒文還沒起床,他爸已經上班走了。閑來無事,拿起床頭那本翻了幾頁的《活著》看了起來,誰知,這一看,我的淚水竟然止也止不住。
掩上書,紅著眼睛起床做飯。可福貴坎坷的一生,卻始終在心頭揮之不去。
這是怎么的一個人物呢?可恨嗎?!可落魄后的他,又是如何竭盡所能地活著。可憐嗎?!富甲一方時的他,又是如何的渾渾噩噩,終至家財敗盡。他是多么的不幸,父母、妻兒、女婿,甚至可愛的孫輩都一個個的先他而去。可他又是多么的幸運,這些親人,縱使他之前是如何的荒唐無度,如何的讓人不恥,卻始終沒有拋棄他,始終和他一起度過日月的艱辛。善良慈愛的母親,美麗大度的妻子,懂事堅強的女兒,天真勤勞的兒子,從民國到現在,用不同的方式愛著他,讓他不管遭遇到何等苦難,心中一直想著的`,都是“活著”。
想讓肖舒文也看看這本書。可是,坐下來,反復思量著,除了余華那一個字都不多余的文筆之外,還能讓她感受到什么呢?
想起了大概是寒假的時候,和她一起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真是費了好大的勁兒,看完了第一本。可她除了對為什么老大就得做出犧牲,就得為弟妹放棄人生,感覺很是憤懣外,其他的完全沒有留下印象。
要什么有什么的孩子,如何去理解福貴呢?
讀《活著》有感 篇11
其實作者只是在靜靜地訴說著什么,卻蕩氣回腸。在讀《活著》這本書前,了解過寫作背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通過《活著》作者想告訴我們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主人公徐福貴的一生是很悲慘的,但同時他又是堅強的,說實話,我非常佩服他。在飽受各種心理與身體上的折磨之后,還是活了下來。我不太喜歡看悲劇,結局總是讓人唏噓不已,久久不能平靜,當《活著》卻讓我感到不同,仿佛是一老人在述說著他的坎坷、波折的一生,沒有抱怨,也沒有悔恨,而是一種平淡的訴說。就像一位哲人一樣,洞察生活。超脫的看待著這世界。
徐福貴年輕時本是一個地主家的少年,娶得一位米行千金為妻,家境算是殷實,但卻游手好閑,做過許多荒唐事,最后因賭博而敗光了家業,淪為一個貧農,一家人住進了茅草房,然而這只是悲劇的開始。父親也因為他的敗家而活活氣死,母親也因此病倒了,為去請大夫給母親看病,在街上被人又拉去當壯丁,在戰場上九死一生回來的富貴,沒有見到母親最后的一面。雖然此時富貴已經體會到活著的好,想要開始過穩定的日子,但這是女兒鳳霞因病而變成了啞巴,妻子的身體也因病每況而下,生活仍然很艱難。然后就是親人的相繼離去,首先是他的兒子有慶,因為熱心去獻血被他人貪婪的抽干了,然后是妻子家珍,女兒鳳霞,女婿二喜,最后是外甥苦根。面對著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去,我不知道在埋葬他們的時候福貴的內心是多么的深痛,這是一道不可磨滅的傷口,是他無法泅渡的桎梏,是時光無法撫平的傷痛。
作者必定是殘忍的,明明是生離死別,他卻輕描淡寫,無關痛癢,幾乎不給人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氣。本以為從戰場回來的福貴會從此走向安穩的生活,妻子賢惠,兒女懂事。可是兒子有慶卻因那樣的意外而死亡,家珍也因悲痛不久而離世,使人心情剛起又落。女兒鳳霞嫁了一個好女婿,好日子沒過幾年,因為生苦根難產而死了,然后女婿二喜在工地做事被掉下來的東西砸死了。雖然女兒女婿不在了,但想著至少還有外甥這個希望吧,但誰又想到,可憐的孩子在長到幾歲的時候,因貪吃豆子撐死了。最后的最后,所有活著的希望都被掐滅了,只剩下一頭名叫富貴的老牛與他相伴。
我原覺得福貴的一生是不值的。后來發現我錯了,他生命中不管怎樣都有關心愛著他的'人,在他年輕犯錯時,有他母親袒護著他,無私的愛著他,有家珍不離不棄的包容他,即使在他淪為貧民,家珍還是對他不離不棄。
福貴的一生也給我們很多思考。在艱辛的生命歷程中,福貴沒有流露出膽怯和放棄,而是在不斷挖掘著活著的樂趣,他買下將死的老牛,孩童般的和老牛開著玩笑,用粗啞的聲音放聲喝著歌謠,他自始至終也沒有怨天尤人,他堅信著活著就是最好的,活著就有希望。
現在的我們,遇到一點小困難小挫折就有輕生的念頭,和福貴比起來,我們的遭遇真的不算什么,只是在一時刻把自己的痛苦放大了,已經經歷著人生最大的災難,其事實卻并非如此。我們要為活著而活,相信活著就有希望。
讀《活著》有感 篇12
《活著》是我讀過的留下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本小說,樸實無華的詞藻,讓人讀起來絲毫不費腦力。小說敘述了主人公富貴家里四代人的生死,向我們闡述了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近日,我重拾《活著》這本書,讀完之后我對生命、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主人公富貴一生可謂是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家道沒落,死里逃生,親人相繼離世,最后只剩自己孤苦伶仃和老黃牛相伴,面對接踵而至的災難,富貴從未放棄對生活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災難鞭笞著他一次又一次成長,從一個放蕩不羈的公子哥歷經磨難,最終成長為一位看透人生的哲學家。
余華筆下的富貴所經歷的一切災難,在現實生活中來說發生的幾率很小,卻偏偏都在富貴身上發生了。一次次親人離世的沉重打擊,讓他痛不欲生,也讓他更加珍惜與活著的人的.相處。無論是面對物質上的匱乏還是精神上的打擊,他從未真正的倒下,從未被生活打敗。面對命運無情的捉弄,他告訴自己這是命運在和他開玩笑,擦汗眼淚,繼續前行。他那可嘆可贊不屈不饒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也許,有的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身邊親人都離他而去,一個人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富貴就用他的一生告訴了我們活著的意義: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生是一件及其尋常的事,死又何嘗不是呢?面對發生的一切不幸,我們要做的是永不言棄,永不向命運低頭,要努力活著,因為活著才會有希望和生機。每一天都會有生與死在這個世界上不斷重演。對我們自己來說,每一天也是新生的一天。或許某一天你的生命中發生了一件對你來說是驚天動地的事,可對這個世界來說卻是及其尋常的一件事,甚至又好似什么都沒發生,太陽依舊東升西落,晝夜照舊交替往復,四季依然輪流交替,人們照舊做著自己該做的事,只有自己感受得到命運侵入骨髓的這份改變,只能自己去承受這份孤獨。但,生命里有些孤獨就是要自己去承受的,承受了你也就成長了。這是富貴告訴我的。
從我們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富貴的一生充滿了辛酸和苦難,可在他的眼中,他的經歷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有賢惠的妻子,有孝順的兒女,有如意的女婿和可愛的外孫,在他的眼中這些美好讓他的生活更有意義。是的,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生活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這也是富貴告訴我的!
三毛曾在自己的書中寫道: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么滋味,才不枉走來這么一遭啊!是啊,死是人生唯一的終點,而怎樣活著才是人生磨難,也是對生命的一種豐富,我們要學會品嘗生命中的每一道菜,無論他是酸甜苦辣咸。也許,我真的明白了為什么活著,就是單純為了活著,為了活著的過程,為了體驗什么是生命!
最后我想說,寫這本書的讀后感,不是因為一時沖動,而是因為這本書真的給了我很多啟迪,讓我在平凡的生活中,慢慢領悟到生活真正的意義。我篤信,如果你讀了余華的《活著》,你一定會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
【讀《活著》有感】相關文章:
讀活著的心得05-09
《活著》讀有感04-19
讀《活著》有感05-23
讀活著有感05-25
讀《活著》有感08-20
初中讀《活著》有感02-23
讀《活著》有感【薦】03-30
讀《活著》有感【熱】03-30
【推薦】讀《活著》有感04-01
【熱門】讀《活著》有感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