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感動中國》有感(14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感動中國》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感動中國》有感1
拿起《感動中國》這本書,我隨手翻開了71頁,這是一位爸爸的故事。
爸爸的名字叫叢飛,生于1969年,一個平凡人擁有著不平凡的故事。我帶著好奇心看了下去,這個故事十分動人。
故事是這樣的:
叢飛原是一名深受觀眾喜愛的歌手,開始,一場慈善義演改變了他的人生。
當年,四川成都舉行了“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義演”活動中,叢飛也趕到了現場,看見那幾百名失學兒童,他當場捐出所帶全部現金——2400元,這些錢在當時可以讓20多個學生完成2年學業。
從此,他以各種形式幫助貧困兒童,而且每次都把掙來的錢全部捐出去。孩子們稱他“爸爸”,朋友們叫他“叢飛大哥”。
11年里,他資助了183名貧困兒童。為了及時交上學費,他玩命一樣演出,收到一筆錢,寄出一筆錢,自己身無分文。05年1月,叢飛已是肺癌晚期了!可他卻不治,因為只有1000多元。當人們捐錢時,他又堅持從中取2萬元捐給山區。
叢飛,20xx年4月20日,37歲的他永遠地離開了他愛著和愛他的人們。叢飛,這個硬漢,平生捐資300多萬元,也沒什么可以留給女兒的`,卻只留下一本相冊個六月大的女兒做個紀念。
大家可能聽這個故事可能會哭泣,才37歲,就這樣離開了人世。但是他平生幫助了無數個貧困兒童重返校園,他一定覺得值!這讓我想起蒙田曾說過的一句話:“生命的用途并不在于長短,兒在我們怎樣去利用它,許多人短暫的生命卻永久地銘刻在人們的心間。”
叢飛,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愛”的內涵,詮釋了“奉獻”的真諦,他默默無聞的至善至愛感動著你我,記錄著一段歷史的痕跡。
我想:叢飛,你資助了無數個兒童,是多么的偉大呀!只可惜,你走了,卻也留下了很多遺憾。你為了讓貧困兒童上學,把自己變成窮光蛋,自己的病都不治,不能去陪伴自己女兒成長。但我相信,等你女兒長大了,她會認為:幫助更多人比陪伴她一個人一生更有價值、意義,因此她會理解爸爸的。同時,爸爸的精神值得大家去學習,她也會為此而驕傲的。讓我們從他身上汲取無窮的精神力量,積極行動起來倡導奉獻,樂于奉獻,自覺地把生命匯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洪流中,在奉獻中體現人生的價值,讓生命得到升華。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我們少吃一包零食,少喝一杯酒,少買一件衣服,少抽一盒煙,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讓所有貧困兒童回到校園。好嗎?
從今天起,我要把所有零花錢節省下來,就我所能地去幫助山區里那貧困的兒童。
讀《感動中國》有感2
《感動中國》這本書雖不是人人知曉,卻感人至深,它似乎一面明鏡照亮了我的心,似乎一位老師指引我走上正路;似乎一幅畫,將中國的歷史展現在我們面前。是啊!是啊!這本書感動了我,感動了你,感動了他,也感動了中國母親!
這本書中的人物個個都是剛強無比,他們面對困難不屈不撓,有的樂觀面對,有的以卵擊石,可他們最后卻都成了名人,他們靠得是什么,是錢,不對。那是什么?是堅持,是對革命的無限向往與熱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可是他們卻咬緊牙關忍了下來。回想現在,如果我們受了一點小傷害都要大哭一場,更何況那么大的委屈呢。所以,我們要學習那些人物們的`優秀品質,學習他們那種滴水穿石的精神!
面對困難,更顯出謝延信錚錚鐵漢的本色!
謝延信雖身為一位礦工,卻失去了妻子,只有兩位老人,一位呆傻的妻弟,嗷嗷待哺的女兒留給了他照顧,可是謝延信卻對他們不離不棄。我從謝延信身上看到了感恩的力量,我明白了知恩圖報,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謝延信就是我的榜樣!
讀了《感動中國》,我從中明白了許多:人的一生不在于金錢,而在于品質,好人總會有好報的,只有自己靠自己,才能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
讀《感動中國》有感3
感動無處不在,因為令人感動的人無處不在。他們為我們獻上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姚明,這位中華擎天柱,我們再熟悉不過了。他在美國NBA掀起了“明王朝”,被稱為“移動長城”。2.26米高的巨人剛到NBA的時候卻被說成是一個傻大個,確實姚明在黑皮膚與白皮膚的人群中顯得特別扎眼。但經過長時間的苦練,現在他已經成為了其中的一個佼佼者。他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時到田徑場訓練體能,下午與隊友們進行對抗訓練,晚上則在運動房內揮汗如雨。勤奮再加上先天的身體條件,你說姚明怎么會不成功呢?
姚明雖然在美國打球,但他同時也不錯過中國國家隊的任何一次大賽。如2003年他回國參加亞洲男籃錦標賽,決賽中姚明以30分、15個籃板、5個蓋帽的`優異表現幫助中國隊取得勝利。姚明作為NBA的超級球星有著巨額的廣告合約,收入自然相當可觀。但他在富起來的同時,也始終不忘回報社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爆發。地震震動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同樣也震動了姚明的心。他聽到這一消息,第一時間就向災區捐出了50萬人民幣,后來又增加了21.4萬美元,總計達到200萬人民幣。一個個令人感動的數字,一件件令人感動的事情,姚明這個名字深深地刻在了人們的心頭。祖國也給了這位優秀兒女很高的榮譽。2008年8月8日,姚明作為旗手與小林浩一起帶領中國奧運代表團緩緩進入鳥巢,那一瞬被永遠載入了奧運史冊。
體壇“巨人”姚明給我們帶來了感動,而我們身邊也不乏令人感動的人和事。在我們小區的路對面有一個店面很小的修車鋪,店主是一個殘疾人叔叔。每天天剛蒙蒙亮,他就打開店門開始營業。每當有人去他店中修車,他都是異常認真。那真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干得活比健全人還要好。而且他一點都不自卑,對人親切而自然。每次路過他的小店時,我的鼻子都有些發酸,我想這就是感動吧。同時我也在想,一個殘疾人都這么自強不息,又何況我們呢?
感動需要傳遞,他感動了我,我就要努力去感動你。生活中需要感動,讓我們發現感動,并感動他人。在我們偉大的祖國成立60周年之際,讓我們向感動我們的人學習,并努力去感動他人,去感動中國。
讀《感動中國》有感4
上天對每個人最公平的就是時間,每個人一天只能度過24小時,1440分或86400秒。
今天,我看了《感動中國》這本書,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主宰自己的時間》這個故事,講的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華羅庚。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蘇省金壇縣一個貧民家庭。1924年他從金壇縣立中學初中畢業,到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因家庭貧困,一年后輟學離校,在家幫忙父親經營小雜貨鋪。但他從沒有停止過對數學的學習。隔壁鄰居早起磨豆腐的時候,華羅庚已經點著油燈在看書。炎熱的夏天晚上,他很少到外面乘涼,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學習。嚴冬,他常常把硯臺放在腳爐上,一邊磨墨一邊用毛筆絆著墨汁做習題。每逢年節,華羅庚也不去親戚家串門,而是在埋頭在家里讀書……
讀到這兒,我的心里感慨萬千:華羅庚爺爺在這么艱苦的生活下,讀書,讀書,再讀書;學習,學習,再學習。再看看我們這孩子生活多么優越,坐在寬敞的'教室里,坐在椅子上,聽老師講課,有些人上課都不注意聽講,浪費這寶貴的時間。有更多的同學沉迷在網絡上,就這樣,他們成為了時間的奴隸,讓時間飛逝的流去。
我準備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以華羅庚爺爺為榜樣,刻苦學習;在上課時積極發言,認真聽講:在課后,多讀課外書,積累知識……
正如赫胥黎所說“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最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口動不如心動,心動不如行動,就讓我們主宰自己的時間,努力學習吧!
讀《感動中國》有感5
《感動中國》這本書里的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震撼著我的心靈。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用感恩之心,敲響幸福之門”這一系列中地《知恩圖報的十三位農民》這個故事。
故事主要寫了在三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的幾位幸存者帶領自己村里的村民于2008年2月16日上午10時在湖南搶修工地幫助搶修人員救災。他們的行為使在場村民為之感動,他們也自發加入了這個搶險救災的隊伍中來。當記者采訪這十三位農民時,他們說:當時唐山地震時,全國都在關注他們,現在南方遭了雪災,他們也要幫助南方,以報答大家的恩情。啊,這十三位樸實的農民說出了這樣一番話,我好感動啊!我也要向那十三位農民學習。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知恩圖報,完全可以向那十三位農民那樣從小事做起。報答辛勤撫養我們的父母,報答在我們心田里播下知識種子的老師,報答在我們困難之時,幫助我們的人。偉大的'海倫·凱勒就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在她還是一個一歲半的小娃娃時,就因患了重病而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甚至不能叫一聲“媽媽”。正當她感到無助、脾氣變得暴躁、對生活不耐煩的時候,敎育有方、有愛心的安妮·沙利文來到了海倫的身邊。只會拼簡單單詞的海倫在沙利文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會摸讀盲文了,會拼自己的名字了。她如饑似渴地學習,終于考進了全球著名的哈佛大學。在她取得重大成就后,她決心要像沙利文老師那樣幫助像自己一樣不幸的人。她把自己所有的愛都傾注在了殘疾人身上。多么偉大的海倫啊!
和十三位農民和海倫比起來,我可差遠了。生活在幸福家庭里的我卻不懂得知恩圖報。
爸爸媽媽一如既往地關心我的學習和身體他們會為了我而付出,且不求回報。從每天陽光明媚的早晨到繁星滿天的夜晚,只要我在學習,父母就會關掉最愛看的電視節目;只要我在休息,他們就會停止平時的吵鬧;只要我在訓練眼睛,他們就會坐下來監督我。家里沒有令人賞心悅目的音樂,只有爸爸媽媽那一聲聲充滿愛的嘮叨聲,而不懂得回報的我卻對這些嘮叨產生了厭倦。今后,我一定做到:不讓父母再傷心!
啊!我永遠銘記十三位農民及海倫讓我懂得的道理: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讀《感動中國》有感6
讀了《感動中國》,讀她的故事,一回回被她感動,為她折服。
邰麗華,這位無聲的天使, 她沒有一句豪言壯語,卻用她自己獨特的語言為國家贏得了巨大的榮譽;邰麗華,這位“美與人性的使者”,她沒有驚天動地的聲音,卻用最美的舞姿震撼了世界,感動了中國;邰麗華,這朵無聲盛開的鮮花!
看完她的'故事,我的心怎么也平靜不下來。一閉上眼,滿腦子就都是她的身影,使得我一次又一次打開書本,然而,她看似柔弱的外表之下,卻藏著一顆異常堅強的心,并為此選擇下一條看似最不可能成功的道路——舞蹈,沒有音樂、沒有節拍,只有教練的手,只有自己,只有日復一日的揮灑汗水,她,在向命運,在向生活挑戰。當然,這其中的酸楚只有默默咽下,終于,不可能成了可能,她成功了。憑借《千手觀音》,不僅讓全國人民記住了她,也讓海外友人,記住了她,她同她的姐妹創造的奇跡,再一次向我們證明:她們不是弱者。她們同樣可以為國爭光,在美麗的光環包圍的時候,在熱烈的掌聲擁抱的時候,她只是謙虛地微笑、點頭,那清澈明凈的眼神似乎告訴我們,贊美的歌曲與她永遠無緣,屬于她的只有不懈的努力和優美的舞姿。
在我們欣賞20xx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按排的優美舞蹈千手觀音時,怎會想到表演的是21位生活在無聲世界的聾啞人,她們時而如孔雀開屏,時而如佛塔層層相疊,而那位頭戴霞冠、身披金甲、儀態莊嚴卻不失親切的領舞人就是邰麗華.此時我們感受到只是籠罩在她頭頂的絢麗光環,卻想像不出一位聽不見聲音的人是如何去感知音樂的世界,去追趕音樂的腳步,這其中付出了什么?
努力的拼搏,使她終于有了展現自我的機會,15歲那年進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雀之靈》成了她生命中的第一次飛翔.在排練中,她幾度讓老師失望地摔門而去.為了能飛起來,為了登上藝術的殿堂,一個旋轉動作,她要練上上千次,多少次練得暈厥過去.多么堅韌執著的女孩!
我們要學習他那堅持不懈的精神,讓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好學生。
讀《感動中國》有感7
每天早晨,在湖南懷化學院的校園內,一位 23 歲的男生都會用自行車把一個 10 多歲的小女孩送到石門小學,晚上再接回到他們的住處――男生宿舍下的樓梯間。他就是感動中國的人――洪戰輝。
由于母親的逃離,父親又不幸得了精神病,洪戰輝便提前告別了童年,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11 年如 1 日,洪戰輝一邊讀書,一邊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照看著時常發病的父親,撫養著撿來的妹妹。一個平凡的人,卻以堅強的意志,平凡的愛心,做著讓我們深深感動的不平凡的.事。我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家庭里,有深愛我的爸爸媽媽,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幸福生活,但是我卻很少懂得體諒爸爸媽媽的辛苦。
而洪戰輝卻為了養家,他每天起早貪黑,冬天賣雞蛋,夏天賣冰棍,因為掙的少,所以實在沒有錢給自己瘦弱的妹妹補充營養,他就上樹掏鳥蛋給妹妹做湯喝,曾經不止一次從樹上摔下來,但他并沒有向命運低頭。
我從洪戰輝的身上,感受到了他那種不屈不撓、敢于在逆境中創造出希望的勇氣和精神,我們要向洪戰輝學習。
讀《感動中國》有感8
我是一只蛀書蟲,只要一有空,就會拿出書來讀。日積月累,許多書被我吃掉后消化掉了,比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魯濱遜漂流記》、《簡愛》、《海上繁花落》等,但在這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感動中國的名家隨筆》。
品味隨筆,好比品一杯芬芳的茉莉花茶,感受文人墨客的情懷,任心緒飄飛,心房意動。這本書收錄了多位名家的隨筆佳作。文字中沒有冗長的說教、晦澀的思辨,有的只是發自靈魂深處的思索……文采不在刻意中顯現,情調在不夸張中滲透。他們一路行走,留下一路芬芳美文,讓人沉浸其中,幾多回味,幾多思索。
在這本書中,我尤其喜歡的一篇隨筆—林清玄的`《蓮葉荷花》。是啊,如果找到荷花真實的心,荷花開不開又有什么要緊?我們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一池荷花,比會欣賞外面的荷花重要得多。這句話也給了我啟示:荷花未開時,讓我們看到未來之美。只要心是純潔的,外表并不重要。在無風的午后,在落霞的黃昏,在云深不知處,在樹密波澄的林間,乃至在十字街頭的破布鞋里,我們都可以找到荷花的心。同樣的,如果我們無知,即使終日賞荷,也會失去荷花之心。
讀著許地山的《春的林野》,我仿佛身臨其境。天上的云雀,林中的金鶯,都鼓起它們的舌簧。輕風把它們的聲音擠成一片,分送給山中各樣有耳無耳的生物。桃花聽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幾點粉淚,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聽得大醉,也和著聲音的節拍一會倒,一會起,沒有鎮定之時。這可真是千年滄桑鍛造出的不朽篇章,百年風雨滌蕩的優美文字!這篇隨筆仿若一段段醉人的旋律,動人心弦,悅人耳畔,讓每個人都得到愜意的享受……邊喝茶邊看書可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隨筆是散文的一種,這種文體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總之,它輕靈自由,有感就發,毫不拘泥。這本書中,文之甘露簌簌落下,滋育著一束束心靈之花。心靈的干涸者,請吮吸那甘露吧,讓滴滴文字浸潤我們那顆漸枯的心靈種子!
讀《感動中國》有感9
今天,我讀了《感動中國》這本書,我讀了以后特別感動。這本書有四章,我感動的就在第三章;我選擇我精彩中責任重于泰山里草原上的英雄小姐妹。
歷史的鏡頭回放到四十多年前的內蒙古草原。11歲的龍梅與9歲的玉榮是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對小姐妹。一天早晨阿爸幫另一個生產大隊接生羔羊,放公社384只羊的任務就落到了龍梅和玉榮姐妹倆肩上。中午時分,天空突然變暗,狂風大作,鵝毛大雪紛紛揚揚,一場罕見的特大暴風雪正在逼近,狂風、暴雪鋪天蓋地,似乎要吞沒草原上的一切。氣溫降至零下37攝氏度,西北風越括越猛,羊群開始順風狂奔。姐倆急忙攔住羊群往回趕,但是暴風雪卻擋住了歸路。姐妹倆前遮后攔,拼命聚攏左沖右突、四散逃命的羊群。龍梅和玉榮牢牢記得阿爸平日里的.教誨:“羊是集體的財產,一只也不能丟!”
為了不讓一只羊掉隊,她們一邊聚攏四處亂竄的羊羔,一邊拼命地追趕羊群。漸漸地,天黑了下來,積雪已近一尺厚。汗水和雪水在她們脖子四周和胸部、背部結成了厚厚的冰甲,腳下越來越沉重。玉榮的氈靴已經和腳結結實實地凍在了一起。姐妹倆相互攙扶著,趕著羊群,一步步挪向鐵道。從中午開始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姐妹倆整整奮斗了20個小時。寒冷、恐懼、饑餓、疲勞、責任感全部集中在了兩個小姑娘身上。終于玉榮昏倒在雪地上奄奄一息,姐姐龍梅也好不了多少,但仍撐著跟在羊群后面。幸好牧民哈斯朝祿父子倆及時趕到并發現,叫鐵路工人和趕來尋找她們的公社書記等人,將姐妹倆送往醫院搶救。
讀《感動中國》有感10
讀了《感動中國》這本書后,我不由得感慨萬千。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三章中的第二項《用感恩之心敲幸福之門》。其中有一個故事,我印象最深,故事的名字叫《知恩圖報的13位農民》,講的是:13位農民支援雪災的`事。因為唐山大地震得到各方支援,社會上的好心人都支援唐山使唐山得以重建,使唐山人民得到了幸福,決定要回報社會。在南方遭受雪災時,領頭的宋志永說:“現在南方遭了雪災,我們也應該來出點力,咱普通農民,除了力氣,沒啥回報社會!”這13位農民里不僅有一對親兄弟,還有兩對“父子兵”。本著想到南方出把力的想法,大年三十,他們備上鐵鍬,鐵鎬,租了一臺中巴車,于下午4時出發,日夜兼程,一路南下。初二上午,他們趕到了郴州電力搶險指揮部。此時,電網搶修調度正在緊張地進行中。宋志永說:“我們都是農民,電力搶修專業性很強,大家不能直接上手。但是,我們有一顆熱心,有兩膀子力氣。”于是他們主動請纓深入山區,清理通往山頂電塔山路的積雪。
感恩助人為樂的精神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有一次下雨,我忘了帶傘,一個同學和我共打一把傘,而他自己的身上卻淋濕了,又有一次,我聽天氣預報說要下雨,我特地多帶了兩把傘,我以感恩之心回報同學。
我們無法離開為我們服務的勞苦大眾,因為我們無時無刻都在享受著他們的勞動成果,感恩來源于責任,感恩來源于愛心。我們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我們身邊每一位默默為我們奉獻的人。
讀《感動中國》有感11
為了不讓一只羊掉隊,她們一邊聚攏四處亂竄的羊羔,一邊拼命地追趕羊群。漸漸地,天黑了下來,積雪已近一尺厚。汗水和雪水在她們脖子四周和胸部、背部結成了厚厚的冰甲,腳下越來越沉重。玉榮的氈靴已經和腳結結實實地凍在了一起...姐妹倆相互攙扶著,趕著羊群,一步步挪向鐵道。從中午開始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姐妹倆整整奮斗了20個小時。寒冷、恐懼、饑餓、疲勞、責任感全部集中在了兩個小姑娘身上。終于玉榮昏倒在雪地上奄奄一息,姐姐龍梅也好不了多少,但仍撐著跟在羊群后面。幸好牧民哈斯朝祿父子倆及時趕到并發現,叫鐵路工人和趕來尋找她們的公社書記等人,將姐妹倆送往醫院搶救。
姐妹倆的生命保住了,但是龍梅失去了左腳拇指,玉榮雙腳被截肢,造成終身殘疾。而她們放牧的384只羊,僅有3只被凍死,其余的安然無恙。姐妹倆冒著大雪和零下三十多度的氣溫,用自己的責任和生命看護著屬于生產隊的'384只綿羊的英勇事跡很快傳遍大江南北。她們為了公共利益而殘廢讓我十分感動。
這說明以后干什么事都要有責任心。我們也要廣泛宣傳她們倆的感人事跡。特別是在學習上不能偷工減料,要踏踏實實干好每件事。
讀《感動中國》有感12
我讀了《感動中國》這本書深受感動。這本書主要寫了有一些人為了別人而犧牲了自己。其中,我最敬佩的人是葉欣。
在2003年春節前后,一種極具傳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在廣州一些地區流行,葉欣開始收治“非典”病人。她就像一臺永不疲倦的機器全速運轉著,把一個又一個患者從死神手里奪了回來。一個“非典”重癥患者的搶救,往往伴隨著許多醫護人員的倒下。面對生命危險,葉欣總是斬釘截鐵地對年輕的醫護人員說:“這里危險,讓我來。”她深知,自己也許有一天可能倒下,但能不讓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3月4日清晨,葉欣仍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科室,巡視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離病房……勞累了一上午,連水都沒喝一口,只覺得全身困乏疼痛,中午剛過,葉欣開始出現發熱癥狀,病魔最終沒有放過她。經過檢查,葉欣染上了非典型肺炎。然而,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喚,都沒能挽留住她匆匆離去的腳步。3月25日,葉欣永遠離開了她所熱愛的'崗位。
記得有一次,中午放學的時候下了一場大雨,因為車壞掉了,所以只能步行回家。才跑一段路身上就已經全部被雨水淋濕了。這時,我身后出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回頭一看,原來是老師。她親切地問我:“你的自行車呢?”“我的自行車壞了,正在修呢!”我回答道。剛說完,她把雨傘遞給了我,自己淋著雨回家了。
過了十幾二十天后,那天中午剛好又下了一場大雨。老師因為出門忘了帶傘,而被雨淋感冒了。到了中午放學的時間,她把所有的學生送出去之后,自己又快步跑回家。我見老師每走幾步就打一個噴嚏。就走上前去把雨傘遞給老師。頓時,老師的眼眶里涌出了淚花。她先把我送回家,然后,自己撐著傘回家了。
我們既要學習老師那種樂于助人的精神,也要學習葉欣那種臨危不懼、舍已為人、身先士卒的精神。
讀《感動中國》有感13
今天,我在網上看到了一位感動了全中國的小女孩——何玥。
何玥是廣西桂林人12歲。2012年4月,何玥即將小學畢業,卻被查出患有高度惡性小腦膠質瘤,住院進行了第一次治療。9月初,何玥病情突然惡化,二次入院,腫瘤以擴散至腦部組織。當聽說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三個月時她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人。11月17日何玥腦死亡,她的父親根據她的遺愿將她的兩個腎和一個肝捐給了三個人。
看到這個故事,我心中充滿了敬佩。我佩服這位12歲何玥能如此有愛心。我佩服這位12歲的何玥能有如此大的決心。我想,她在天國一定會生活得幸福快樂的。
從何玥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另一個人的影子,她雖然沒有何玥那么偉大,但是她也在關心著社會上的人她就是我們小區的梁奶奶。每次發生了什么大事,比如說哪里發生了地震,還有新聞里嘗說的關注留守兒童等等。她總會伸出援助之手,去社區捐款,我們小區也常搞這些活動,梁奶奶對我說。她捐得最多的一次把她一個月的退休工資都捐了出去,這讓我很感動,她的善舉,不僅僅只有我能看到,全世界的人民都能看見。
我要學習何玥及梁奶奶。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讀《感動中國》有感14
丁曉兵,一名普通的戰士,1984年,為救戰友,失去右臂,但是他卻用獨臂擎起了自己光明的藍天!
丁曉兵,以身作則,嚴格要求士兵,他超越自我使殘缺不再,剎那間,他仿佛多了一條手臂,也就是他那堅韌不拔的信心。
丁曉兵練射擊時,為了增強單手持槍的穩定性,他掛了兩塊磚,比其他戰士多一塊,別人定型30分鐘,他定型45分鐘,多15分鐘。他堅持著,以驚人的毅力堅持著,他以自己頑強的意志堅持著,他用自己的斷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
而我們健康,但有時我們卻比不過斷臂人,為什么?因為往往那些人都擁有超常的意志力,他們對自己說:“我一定行!”
獨臂人生,依然完美無缺,那我們的人生也該同樣完美,,美好的人生不是靠命運,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只有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下去,才能創造輝煌!
美好的人生總會有坎坷,但只要堅持下去,什么難關過不了?讓我們舉起手吧,沖向世界的頂峰!
只有左臂,必然導致丁曉兵在帶兵、生活和學習中面臨我們無法想象的困難,但對他來說卻不值一提。他的'故事里充斥的不僅是戰爭時期的無所畏懼,更有和平年代里的迎難而上。與其說丁曉兵是個戰斗英雄,不如說他是個愛的播種者。
讓我們一同創造更完美的人生吧!
【讀《感動中國》有感】相關文章:
讀《感動中國》有感01-02
讀《感動中國》有感11-23
讀《感動中國》有感12-28
讀《感動中國》有感12-01
讀《感動中國》有感12-01
讀感動中國有感03-29
讀《感動中國》有感(15篇)01-02
讀《感動中國》有感14篇03-29
讀《感動中國》有感 14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