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讀后感(通用10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未來簡史》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未來簡史》讀后感 篇1
一日偶然在網絡上讀到了一些有關“中國小趨勢”的看法觀點,對其深以為然,查閱出處,書名為《未來簡史》,名字便有些神秘意味,便更加興致盎然地在工作之余抽時間前去閱讀。
翻開《未來簡史》一書,前言的第一句便令我感觸頗多:我們都是沒有明天的人。在此書中講述了無數個實現或者未曾實現的預言,而所有的預言都是對未來的猜想,沿著各種軌道,文學的、藝術的、科學的、宗教的,最大膽的推測,都向著明天與未來奔去。
未來簡史就像是一本預言之書,它關注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關注點在多樣豐富的傳播上,在日新月異的科技中,在日趨多元的生活方式里,也在飛速奔向未來的社會中,在快速發展的經濟時代中,更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環境里。無數預言的實現,在時間里沉淀,一筆筆地勾畫著時代的藍圖。預言有好有壞,重要的是我們看待它的方式與視角。我們懷抱著兩種不相同的態度來面對預言,一是希望,二是恐慌,而這些都來自于一種內心的不確定感。但是當我們選擇全部傾聽時也許能夠走的更遠,無論在哪個位置上,我們都應當有足夠的理由去相信未來。
閱讀之中,除了一個個預言引發著我的感觸與思考,我對我們生活的環境也逐漸有了更多的關注。時代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確實給我們的地球帶來了更多的傷害,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當代大力提倡的價值理念更彰顯出其重要性與必要性。颶風、海嘯、地震、瘟疫、饑荒……似乎在自然生氣的時候,我們更加地卑微與渺小。我們需要努力,去讓自己融入自然,愛護環境,為了我們自己,更為了那擁有無限可能的未來。即使不能做很多事情,但是哪怕是日常生活里少用一雙一次性筷子、少浪費一張紙也能盡一份力呀!而這些微薄之力,卻有希望能匯成涓涓細流,浸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在現今的時代發展大趨勢中,似乎個人的發展小趨勢也都在朝著同一個方向而努力,但事實上并不盡然。在如今的時代,正是由于各種科技的不斷發展與優化,工作效率不斷提高,我們無數個小的個體有精力與時間去做更多的事情,社會上甚至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斜杠青年”,他們同時從事多種工作,在各自的生活中不斷努力創造著自己生活中的與眾不同。我們有很多時候都可能迫不得已跟隨著時代洪流大趨勢前行,但在這個時代,在這個開放發展的中國,我們個人也完全可以選擇自己的小趨勢,我們也可以登上舞臺,在自己的崗位上閃閃發光,取得喜人的成績。每一個人都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工作,無數的個人選擇匯聚成為小趨勢的洪流,由小趨勢衍生成為大趨勢,最終甚至決定一個民族進化發展的方向,而中國也因此變得愈發嶄新與強盛。
想象力是開啟未來大門的鑰匙,正是因為我們豐富的暢想,我們的生活才充滿了希望,在平淡而有意義的工作之中,我想我也可以試著去學會想像,學會思考,去想想未來的樣子,自己給未來畫一個像,似乎在這有時略顯瑣碎的當下也是一件樂事呢!
書中有提到:我們不作任何預言。那么我們做的.是什么呢?我思考許久,其實更可能做的是對當下細膩的感知與對未來敏銳的洞察吧!
《未來簡史》讀后感 篇2
今天是新年上班第一天,本以為會在一片輕松和諧中度過,未來簡史讀后感。沒有想到第一天上班就連開四個會,感覺昏天又暗地。今年的工作方向又要有大變化,又是從零開始的節奏。
這是我做互聯網的第5個年頭,我自己最大感覺就是變化。每一年都在變,每一年都是全新的一年。我們幾乎沒有任何老本可以吃,因為去年的經驗在今年就完全失效,而且很多事情、項目已經被砍掉了。
雖然在體制內,我們的人員直接被砍掉的情況還沒有發生,但是我總覺得這一天遲早會到來。
過節期間,我把《未來簡史》全部看完了。看完后,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未來,我自己還會有競爭力嗎?這樣的競爭力可以維持多久?
赫拉利在書中的一句話,我非常喜歡,分享給大家。
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我們擁有越多的數據,對歷史了解越深入,歷史的軌跡就改變得越快,我們的知識也過時得越快。
以前,一個本科生在學校學的東西可以在社會上用3年,研究生學的東西可以用5年,博士生可以用10年。可是,現在呢?不管你是什么生,只要你一畢業,你上學學的東西基本都過時了。
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甚至不能接受的。很多人對于知識的理解像是"養老金".年少時花時間存上一筆知識,然后上班之后慢慢消耗它就可以了。可是現在的社會變化太快,我們的知識消耗太快,就像我們的養老金一樣,不夠了……
《未來簡史》中說,我們這代人會趕上生物科學、醫藥科學發展的紅利,我們有機會消除癌癥等疾病的影響,而實現超長的生命力。而人們真的準備好了迎接這樣的生命力嗎?
以前我們60歲退休,過個10年左右就安息了;現在我們60歲退休,我們要過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來,我們發現自己60歲退休之后,自己還有60年要過。那我們要怎么辦?我們要怎么去面對呢?我們要以什么樣的知識儲備去面對呢?
在另外一方面,我們的競爭對手可能不再是和我們一樣可以活到120歲的人類,而是人工智能。在未來20年中,將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風險被計算機取代。我撥指一算,糟糕,20年之后,我才50歲。如果那個時候我失業了怎么辦?
當然,在未來也會有很多新的職業誕生,比如虛擬世界的設計師。但是已經50歲高齡的我,能夠轉型成功嗎?就算我真的轉型成功了,根據社會進步的速度,很有可能,我10年之后又需要轉型一次。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消息,說硅谷已經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寫代碼了。背后不禁一陣寒風,連程序猿哥哥都危險了。
面對一個如此"悲壯"的未來,赫拉利給了一條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一輩子不斷學習,不斷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過,許多人,甚至是大多數人,大概都做不到這一點。
至于,怎么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赫拉利在書中并沒有說,也不需要他說,這也許是《未來簡史》交給我們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業吧?
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我有愿意做一個這樣的人,一個終生的學習者。讓我們一起踐行吧!
你準備好了嗎?
《未來簡史》讀后感 篇3
未來是每一個人都希望知道的事情,因為未來自然對現在,對過去,對自己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價值,從此就有了許多預言者,去盡力地預言未來是怎么樣的。最后,這些預言者到了現代就發展成一種史學流派,叫未來史學家。
但是這種未來史學家的文章一般都沒有人看,因為這些東西要在未來才能應驗,無法考證,到了十年之后誰還記得你說的話呀,所以說,許多未來史學家即使作出的大多數預判都是錯誤的,但是他依然沒有受到許多追究,但是偏偏就有那么一個作者,他寫的文章就非常受大家歡迎,而且被主流認為是對未來的一種正確見解,那就很奇妙了。那么我們撇開《未來簡史》的內容不談,我今天想說說,為什么未來簡史可以大獲成功?
首先就是由于這個作者立意新穎,立意新穎這個詞啊,是每一個寫文章的人一開始都會遇到了一個詞,但是一般人能做到了是切入角度獨特,但是作者做到的事腦洞清奇,這就不在同一個層面上了,一個腦洞打開的人才能應對腦令人腦洞大開的未來,因為未來發展速度肯定比現在要快,所以,那時的場景是任何人都無法想象的,正是有了這種凡是從別的角度去想,有這種精神,才能寫出這類特別有先見性和新穎性的好文章,因為未來總體上是無法被預測的,而要從暗霧中找到一道光,這當然不是正面的發現就可以達成的,而是需要從一些側面的角度
來綜合性的分析,有了這種分析之后,才能透過迷霧看到未來的實質。
第二,就是抓住了古今中外乃至宇宙變化不變的一些特點。我們現在說未來都是變化的。
現在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但是實際上縱觀整個宇宙,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是不會變的,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些不變的關鍵點來寫文章,而這些點相當于是看透未來的一只眼睛,因為這些東西可以預見的從過去現在到未來基本上沒有太大改變的可能,這些原理就相當于一個公設一樣支撐起了它結論,假如沒有這類公設性的結論,那么這個文章就只能全是假想了,因為沒有一個合適的根基,未來發生什么事就完全無法被預測,那么最后就相當于是一個人光靠想,想出一個未來圖景其實沒有一點用處。有了這些不變的東西之后,他才能寫出來真正有根據科學性的文章,這就是為什么叫未來史學家不叫未來科幻作家的原因。
最后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作者善于采用各種新穎的寫作手法,新穎的寫作手法在我們平常人看來,用在一篇平常文章里面可能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要面對未來這種難以琢磨的事情,多采用各種手法,才是讓你領會未來是怎樣一個圖景的正道,就好像這本書里一個特別經典的比喻,或者說類比就是,到現在為止,因肥胖癥而死的人已經比餓死的人還多,因恐怖組織而死的人已經比因戰爭而死的人多。這個類比一出,我們就更容易想象未來和現在會是一種怎樣的圖景,就更能看清未來世界是一種怎么樣趨勢。
《未來簡史》讀后感 篇4
著名的年輕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就如同21世紀的先知,他的三部簡史著作描述了從人類誕生到智神出現,超過數個千年的宏大圖景。與普通的歷史作品不同,赫拉利的簡史更像小說,一部一環扣一環扣人心弦的小說,他并不只是陳述歷史事實,而是結合了廣博的科學知識與自己的猜想,將人類演化,乃至未來發展的未知景象如同珠串一般粒粒穿起。很難想象如此系統嚴謹,在多個學科中行進自如地描述未知的作品,竟只出自一人之手,稱赫拉利為先知并不為過。
《人類簡史》講述人類由一種普通的生物最后成為地球之主的故事,《今日簡史》講述人類即將面對的幾項挑戰,而《未來簡史》則暗示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數個世紀之內,人類使用科技使自己的生存擺脫了瘟疫,饑荒,與戰爭的威脅,如何走向下一步,赫拉利給出了自己的猜想。
現代生物科學的發展已經指出生命就是許多體內的生化算法,只要人類得以控制其中的某些機制,就可以做到長生不老,或是讓自己獲得源源不斷的快樂,最后利用科技使人類走向更加高級的生命形態,也就是赫拉利所說的“智神”。這些在科技上并沒有這么容易,人類或許再需要數個千年才能達到,但在歷史的方向上并不只是毫無根據的幻想。企業家將錢投入延長壽命的研究;中年乃至青年人花錢保養自己的身體免受時間的侵蝕;人類一直在與饑餓,瘟疫,戰爭的斗爭其實也是為了延長自己的壽命,細觀歷史不難發現我們對長生的渴望。又或是實驗小鼠為獲得快感刺激,踩動踏板最后將自己餓死;全球毒品屢緝不止,成為可怕的非法勢力;為使人類更方便社交,游戲,看視頻,購物的公司引領了市場,被稱為“爸爸”,可見人們對快樂的購買力之高。至于使用生物工程,半機械人工程,非有機生物工程,將人類的智力,體力提升一個檔次,或是能夠掌握萬物,甚至更方便離開地球,則是牽動著科學家與小說家的心弦。
對于這些猜想,赫拉利表示,幾千年來,科技,經濟,社會和政治一直發生巨變,但是有一件事始終未變,那就是人類本身。我們并不知道眼前這些道路會把我們引向何方,也不知道我們像神一般的后代是什么樣子,因為科技能改變人類的心靈和欲望,而我們以今天的心靈和欲望,無法理解其對未來的影響。即使如此,我們無法理解其中的相關細節,但仍然能夠肯定歷史的大方向。
生物是算法,在大數據時代,積累了數據的外部環境將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而這一切都將掌握在大數據巨頭的手中,對此我深感,看似是巨頭服務于我們,也許是我們成為巨頭心甘情愿的奴隸。這一切在我們的身邊初見端倪,數據巨頭根據我們的喜好推送源源不斷的信息,隨之而來的是廣告,也許我們有一天不知為何去買一堆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或是站在一個寸草不生的高原湖邊,正是因為電商與旅行社付給了數據巨頭廣告費。隨著科技的發展,數據將滲透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也許到時候我們會習以為常,因為它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如果細細想來,確實令人毛骨悚然。
在結尾處我們的天才作家赫拉利寫到,“那些永不知足的又不負責任的造物主們連他們究竟想要什么都不知道,還有什么比這更可怕的嗎。”雖然《未來簡史》講述未來,卻無不顯示著人類本性的貪婪與自私。未來已來,美好的未來需要全人類一同守護。
《未來簡史》讀后感 篇5
時隔半年,讀完了《未來簡史》,這本書既是《人類簡史》的序章,卻又比《人類簡史》更加有趣,更加震撼人心,更加引人深思。
本書的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指出人類歷史上有“三座大山”——饑荒、瘟疫和戰爭。進入21世紀,人類已經克服了這“三座大山”,放眼望向未來,將開始追求永生、幸福快樂,以及進化為“神人”。讓人感覺仿佛有一只無形的手,在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加速向前,最終是登上天梯還是墜入深淵,不得而知。
在《人類簡史》中,赫拉利·尤瓦爾指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在“想象的現實”之中,從而才有了語言、文化、國家、歷史等等。“想象的現實”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秩序,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與行動。在《未來簡史》中進一步提出了一個觀點:推動社會變革的不是我們對現實的認識,而是我們頭腦中虛構的現實,也就是宗教的力量。現代社會相信的宗教便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提出:“人類自己就是意義的本源”,“人是第一可寶貴的”。接著,作者提出:人為什么厲害?并不是因為人類更高級、人類有意識等等其他原因,而是因為人,能實現大規模的靈活合作。但是,真正能讓人實現大規模的靈活合作的,不是個人想象出來的主觀現實,而是所謂的“互聯主觀”—人幻想出來的虛構的東西,而且還能讓人人都相信。
人文主義中的自由主義,倡導我們要崇拜人性,要注重每個人的內心體驗,應該賦予所有人自由表達的權利。而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不僅“破壞了自由主義對自由意志的信念,也破壞了對個人主義的信念”。作者指出: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將會失去在經濟和軍事上的用途”;“社會系統仍然認為人類整體有其價值,但個人則無價值”;“社會系統仍然會認為某些獨特的個人有其價值,但這些人會是一群超人類的精英階層,而不是一般大眾”。作者預言,隨著新科技的發展,人類將不再是個自主實體,而會變成整個舉行全球網絡的一部分,人類將最終交出權威,送到算法的手中。于是,新的科技宗教將會產生—科技人文主義和數據主義,我們將會面臨一種全新的挑戰。
《未來簡史》讀后感 篇6
《人類簡史》的作者,著名的歷史學家,又推出了新的作品《未來簡史》。我有幸拜讀,受益匪淺。以后,你再也不用思考,人活著是為了什么?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發展的日益成熟,人類將面臨著從進化到智人以來,最大的一次機遇。可能就像,原始人類學習了用火,智力突飛猛進。現在的人工智能,又會給人類帶來一場新的變革。
人類的智商比其他地球生物高,于是自稱萬物之靈。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過人類,那么會發生什么呢?
絕大部分平庸的人類,將淪為“無價值的群體”,只有少部分人類,在與人工智能對抗中,能進化為特質發生改變的 “神人”。
以后的人類,將面臨著三大問題:
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
意識與智能的分離;
擁有大數據積累的外部環境,將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
此書在2017年一上市,我就買來讀了。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承接了他的上一本著作《人類簡史》的主題展開討論。
如果說讓逸爸用一句話概括《人類簡史》的主題,應該是:人類,或者準確地說,我們智人只是人種的一種,沒什么了不起。人類成為世界的主宰是因為我們有了三次革命: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技革命;且學會了用編造故事的方法將大規模的人凝聚起來,共同協作。
赫拉利認為智人沒有什么了不起。未來也會保持沒什么了不起的狀態,所以智人千萬不能得意忘形,得保持一種敬畏之心。對什么保持敬畏之心呢?答案是:要對數據主義保持敬畏之心,因為人類的自由意識不靠譜。
我嘗試概述一下他的大致觀點:
1.我們智人有別于動物,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智商高于動物或其他族人(如尼安德特人)和發明工具,更重要的是我們人類能編織一個意義之網并讓大多數人能相信這個意義之網,從而進行靈活的協同合作;
2.意義之網在農業時代后凸顯,從各類神靈的崇拜,到世界三個宗教,再到法國啟蒙運動后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因此,人文主義同樣是宗教。
3.人文主義中的三個分支: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進化人文主義,在20世紀經歷80年的角斗后,自由主義完勝并主宰世界至今。
4.自由主義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一切要以聆聽個體內心聲音為主,即自我意識為上。然而,現代科學印證,自我意識或者說自由意志只是一種算法,并非人能控制,會被人工智能算法代替。從而,無法避免地進入數據主義至上的時代,數據主義成為新的宗教。
5.人類幾千年來,克服了三大難題:饑餓、瘟疫和戰爭。然而,人類無法滿足現實的本性,會推動我們繼續向新的三大難題進行挑戰,即永生、神人和持續幸福。我們在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不斷的探索,尋求三大目標的突破口。
《未來簡史》讀后感 篇7
尤瓦爾赫拉利所著《未來簡史》觀點新穎,內容豐富。拜讀之后,有一種悲觀的感覺。其實,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換一個角度看,人類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從人類發展史看,總體上是進步的。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危機四伏的生活,圈養牲畜種植莊稼,生活穩定;從農業社會到近現代工業社會,大多數農民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進廠打工;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大量從事機械勞動的產業工人走向靈活多樣的服務業。
其次,(按書中觀點)從第三個千年來看,曾經長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瘟疫、饑荒和戰爭已經被攻克。從未來發展看,人類將面臨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和化身為神等新議題,越來越多的工作將由機器代替,解放人類的體力和腦力。即便絕大多數人將淪為無用的階級,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于虛擬世界……這不是今天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說明社會進步的是人類數量的增加和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人類在生物界的絕對控制權。
綜上所述,我們要樂觀看待未來社會的發展。
當然,在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人類還面臨不同的困境。例如農業社會階層分化的陷阱,工業社會資本對工人的剝削,未來世界發展中的各種風險等,但究其根源,并非是人類知識和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在于人類貪得無厭的欲望和生存競爭的生物本能。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當今世界,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迅速發展,讓許多人目瞪口呆,讓一部分人手足無措乃至抓狂。
社會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作為弱小的個體,生存其中必須趨利避害。我是屬于EDIRW群體,即來自東方、受過教育、工業化、退休、婦女的群體(相對于WEIRD即來自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民主的群體),也要用樂觀進取的態度來對待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要加強學習,吸收新事物;不隨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現代科技給自己晚年生活帶來的便利。
世界的本質是什么?未來往何處去?不必深究。個人是渺小的,是由細胞演變發展的生命個體而已,快樂活在當下!
《未來簡史》讀后感 篇8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對應著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大約在7萬年前,我們人類干掉了洪水猛獸,并憑借著基因突變變成了智人,統治了地球。1萬多年前我們被小麥所“馴化”,并通過虛構和想象發明了“國家”、“社會”、“軍隊”這樣的名詞。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增長,我們擺脫瘟疫、饑荒、戰爭,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目前的時代,其實是人類的科技和認識水平急劇的爆發,科技巨變的時代。就像百年前的人們難以想象當今的世界一樣,我們也難以想象百年之后,比如未來人類生活的究極形態、未來人類是否會滅絕、會不會被人工智能機器人所替代等等問題。而本書第三部分——智人失去控制權,就給我們推演了未來的人類社會將會是什么樣的、描繪了我們難以想象的未來。
我們的科學和通識都認為每個人都有唯一一個,真實的自我;這個自我,有自由的.意志。而本書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基于最新的神經腦科學研究認為以上的說法是錯的,你的夢想、你的取向、你所想成為的等等這些人類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和選擇,并非沒有人可以左右。現在的科學告訴我們欲望和夢想都是可以控制的。
書中提到實驗表明,我們可以通過核磁共振讀取人的大腦,提前幾百毫秒甚至提前幾秒知道生物的自由意志選擇。文中介紹了一個實驗,在老鼠的大腦中安插三個電極,然后通過遙控指揮便能控制它爬行、轉圈、從高處一躍而下或者其他任何動作,就像在控制一個機械老鼠一樣控制有血有肉的生物。雖然老鼠和人不太一樣,但是實驗證明意識確實是可以控制的,比如美軍就運用同樣的原理在人腦中安插芯片,通過芯片釋放的微弱電流讓大腦特定區域麻痹,萬無一失地治療了創傷后應激障礙。
這些令人震驚的實驗讓赫拉利與科學家們做出了相同的判斷——人的大腦就是一臺機器,就是一系列神經元之間的電化學反應而已,不僅不存在所謂的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也可以被干涉甚至控制。因為人的欲望并不是由人的意識控制的,相反,人的意識受到欲望的控制。也就是說如果有人控制了你的欲望,那么你所認為的意識都會被改變、被控制。未來的科學儀器不僅能知道你想干什么,甚至還能夠控制你想干什么。作者也因而建議,不要再去聽從成功人士所謂的“遵從內心的想法”這種空洞的說法,要通過現有數據進行分析,確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赫拉利還進一步大膽推論,未來的人類會主動地把決策權交給計算機,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將在不遠的將來逐漸替代人類做出決策。所以在未來最了解你的不是你身邊的朋友和親人,甚至都不是你自己,最了解你的將會是那些看不見的數據。
Alpha Go橫掃人類棋手只是人工智能時代來臨前的一個小小前奏。書中告訴我們,在醫療領域的一項實驗中,計算機算法能夠正確診斷90%的肺癌病例,遠遠高于人類醫生的50%。舊金山的計算機藥劑師在一年中開出了200萬張處方,一個錯都沒犯,遠遠低于人類藥劑師1。7%的犯錯率。IBM超級計算機Watson曾屢次在臨床表現中完勝人類醫生。人類現有的大多數職業在將來將無一例外地被人工智能取代。很多人就此認為文藝工作者會是未來培養的重點,因為他們想法獨特、富有創造力,他們所創造的內容是人工智能所不可創造的。然而,作者認為“所謂的文藝”也終將成為一堆算法。貝多芬的交響曲、莫奈的油畫、托爾斯泰的小說,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通過算法獲得的。書中還介紹了一個實驗,兩位技藝高超的音樂家和人工智能一起演奏巴赫作品,聽眾投票結果卻顯示最有巴赫的感覺的表演是人工智能彈奏的作品。所以作者認為,人類最終會在各個方面輸給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所有領域概莫能外,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作者還闡述了自己的猜想,說未來應該會出現三種人:第一種人是無用的人,比如到了20xx年電話營銷人員和保險業務員大概有99%的概率會失業,運動賽事的裁判有98%的可能性、收銀員97%、廚師96%、服務員94%、律師助手94%、導游91%、面包師89%、公交車司機89%、建筑工人88%、獸醫助手86%、安保人員84%、船員83%、調酒師77%、檔案管理員76%、木匠72%、救生員67%,所以按照這個趨勢來看很多人即將失業變成無用的人;第二種人是沒有自主的人,他們生活中已經充斥了人工智能,衣食住行都被人工智能安排好了,到了一定階段人工智能甚至會比我們自己還了解自己,所以我們的一切都有人工智能安排、所有決定思想都被人工智能所控制,我們很可能會成為人工智能的傀儡、喪失了自己的意志;第三種人就是神人,他們沒有被人工智能控制而是通過人工智能來控制其他人。
最后赫拉利還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判斷,未來所有的計算機所連接的,這個匯集了人類所有知識和數據的萬物之網,將變得越發全知全能。這個建立在“歸集”上的大腦,終將發展到碳基人類無法理解的地步。它不僅是人類最值得信賴的工具,也會作為一種更高層級的神為人類賦予新的意義。
那么我們人類該如何應對這種趨勢與變化呢?尤瓦爾·赫拉利說我們必須去了解21世界科技,特別是生物科技和計算機算法的力量,這些力量的潛能遠大于蒸汽機和電報,而且不會只用來生產糧食、紡織品、車輛、武器。在21世紀如果我們能搭這一趟列車就能夠獲得創造和毀滅的勝利,而留在原地就會面臨滅絕。
不過,本書尤瓦爾·赫拉利的這些預測并不代表真正的未來,但他給我們一種未來的想象。重視它我們過去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好的狀況發生從而去扭轉未來的局面。
《未來簡史》讀后感 篇9
再讀《未來簡史》,已是半年之后,旅行歸來。在新西蘭,沒有動物會“怕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雖未做到真正的平等相處,但已可以發現人類對自然、對動物的尊重。因為在新西蘭,人類時刻與動物相伴,動物的數量數十倍于人類,而人類是不允許有驅趕動物的行為,一旦發生,或被熱心民眾舉報,可能會面臨被監禁。
20xx年,當地甚至通過了一項法案《動物福利修正法案》(Animal Welfare Amendment Act),認為人類應該認識到動物也是具有情感的,人類必須維護動物的福利。通過這十多天與動物們的相處,我們不禁發出感慨:“在新西蘭,做一只動物其實也很幸福呢!”
正如莊周夢蝶,旅途夢回,《未來簡史》提出的三個問題,常常縈繞心頭:人類與智能生命的差別在哪里?肉體、智能、意識(mind)哪一個才更有價值?如果沒有幸福感,那么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書中提出的三項發展:
1.科學正逐漸聚合在一個無所不包的教條之中,也就是認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則是進行數據處理。
2.智能正與意識脫鉤。
3.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會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
這三項發展提出的三個問題: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數據處理嗎?
2.智能和意識,究竟哪一個才更有價值?
3.等到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時,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將會有什么變化?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量子技術、大數據及云計算技術、生物技術等時刻在改變我們的生活,而反觀我們自身,對技術的適應性快速提高,對幸福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如何保持幸福感?
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因為幸福感是相對的,是一時一刻的感受,沒有相對地“不幸福”不愉悅,就不會產生相對地“幸福感”愉悅感。登頂珠穆朗瑪峰,也無法保證一生的愉悅。生物系統進化的目的,是為了生存、為了繁衍,而不是為了快樂幸福。這就產生了一個矛盾--生物系統進化的目的和生物自身的追求,是不一致的。
智能和意識,哪個更需要幸福感?
毫無疑問,都需要,但意識更需要。智能本身是數據、是算法,對幸福感的需要,僅僅是錦上添花,沒有幸福感,智能照樣能運行、能計算、能處理、甚至能“長生”。而意識就不同了,幸福感是意識賴以生存的本源、是意識繼續生存的動力。從這個層面來說,幸福感是意識必不可缺的元素。
怎么提升幸福感?
其實,幸福感就是一種感受,我們熱衷于拍照片、刷朋友圈,享受當下,就是在“刷”幸福感。個人認為,幸福感需要我們自己調整,自我提升,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1、自己保持好心情,樂觀向上。
2、學會控制,適當控制自己的欲望。
3、增加愛好,培養興趣。
4、讓意識引導智能,而非被智能(手機)牽引。
5、適當降低對他人的期望。
如果有一天,毫無感情的智能算法,比我們更了解自己、社會的時候,我們該如何自處呢?我們無法接受的是智能算法的“毫無感情”,然而,如果智能算法也具有“感情”呢?也能給人們創造“幸福感”呢?想來實在讓人不寒而栗,但這有是真實存在的一個發展方向。因此人類應該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意識的主人。
正如書中所說:哺乳動物要活下來,僅靠食物還不夠,還需要情感聯結。我們無法真正預測未來,因為科技并不會帶來確定的結果。同樣的科技,也可能創造出非常不一樣的社會。正是人類社會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才讓這個社會充滿了色彩。正如道家推崇的陰陽平衡、物極必反,智能和意識也正如一張紙的正反兩面,既相互相對,又相互依賴。
正因為人類不會長生,生命才更有意義,我們才會愿意去適當“冒險”,享受生活;正因為人類充滿感情,人生才充滿色彩,有相對的“不幸福”,才會有更多的“幸福感”。真正了解我們自己的,只能是我們自己。希望當下的我們:認清我們真正的內心,活在當下;了解我們真正的需求,笑看風云。
《未來簡史》讀后感 篇10
尤瓦爾·赫拉利預測:智人這個物種最終會消失,我們可能是最后幾代智人了。說實話,這也是我對《未來簡史》最大的好奇,人類的未來會走向何方?人的出生不由自己決定,但是人的未來,卻不得不去面對,未知的未來充滿神秘…
作者給出的答案是——智人十有九,是我們自己把自己整沒的。我們不是毀于核武器或環境災難,而是人類在不斷升級的過程中,把自己給變成了另一個物種,所以“人”就不存在了。
尤瓦爾·赫拉利指出人類未來的三種存在模式:生物工程、半機械人和無機生命。生物工程是在生物層面進行干預,從而改變你的外形、能力。半機械人是將機器與人體結合起來,讓人腦和電腦實現雙向互動,讓科技電腦能讀懂人腦的信號,同時釋放出大腦能讀懂的信號。而無機生命,就有點細思極恐了,在算法當道的時代,機器學習的能力在不斷提升、進化,人類一旦創造出一個自學習程序,它就能開始自己進化,人類就完全控制不了,甚至預測不了它的發展方向了。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既樂觀又悲觀,樂觀的是估計我們人類在短期內不會滅絕;而悲觀的是,如果人類最終會滅絕,哪些人會先被淘汰?在《未來簡史》中,得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富人將越來越富,窮人不會越窮,窮人最終會被精英人群給消滅。
在三年前,我們還習慣于在車上備一點零錢,便于在車庫付停車費。收費的還是那些叼著煙嘴的中年大叔或是發福的中年大媽,面無表情地跟你說“20元”的那種人工收費。而在三年后的今天,免人工智能停車收費系統已經在各大商場、小區崗亭普及到位,科技的小小進步就可以如此快速且輕易地讓460萬人失業,這就是現實。
而這種現實將在各行各業普遍輪番上演。士兵被無人機替代、銀行柜臺被自助服務終端替代、收銀員被電子支付替代,投資顧問被智能投顧取代,而在醫學領域,計算機能夠正確診斷90%的肺癌病例,但人類醫生的正確率只有50%。
各行各業都呈現出的共性是,首先被人工智能替代掉的,就是大量機械的重復性勞動的崗位,而從事這些崗位的,恰恰就是低收入人群。
隨著人類在就業市場上全面被計算機代替,財富和權力會集中在少數人手上,當我們失業的時候,不再有工會帶領維權,因為我們已經沒有出租車司機,沒有鐵路工人,沒有流水線工人。機器人不需要產假、病假和婚假,機器人不會罷工。權力將越來越集中于階層頂端,窮人不斷失去工作,無法維系正常生活。
這是否意味著,不愛學習不能進步不能擁抱智能人工的人類,很快就會失業乃至被淘汰?
如何應對這種趨勢,尤瓦爾·赫拉利說“21世紀,進步的列車將再次離站,而且這可能是智人最后一次機會。錯過的人,永遠都不會有再上車的機會。想上車,就必須了解21世紀的科技,特別是生物科技和計算機算法的力量。這些力量的潛能遠大于蒸汽機和電報,而且不會只用來生產糧食、紡織品、車輛和武器。21世紀的主要產品將會是人的身體、大腦和心智,懂得與不懂的如何進行這些大腦及自身工程的兩種人,彼此的差距將遠遠大于狄更斯的英國和馬赫迪的蘇丹。事實上,還會大于智人與尼安德特人之間的差距。在21世紀,搭上列車,就能獲得創造和毀滅的神力,留在原地,就面臨滅絕。”
當然,這些結論和理論都只是尤瓦爾·赫拉利預測的,并不代表未來就會是完全按照這種趨勢走下去。但是,他論述的充分性已足夠給我們一種的未來的想象,也是人類走向的一種選擇。重視了它們,我們或許可以避免不好的狀況發生,扭轉未來的局面。這就是《未來簡史》這本書迷人的地方。
【《未來簡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未來簡史解讀02-21
未來簡史讀后感4篇08-27
未來簡史讀后感(通用21篇)06-23
讀《未來簡史》有感09-03
讀《未來簡史》有感(精選18篇)07-28
讀《未來簡史》有感7篇06-02
《時間簡史》的讀后感06-23
《時間簡史》讀后感06-26
時間簡史讀后感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