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課程與教學論》有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課程與教學論》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課程與教學論》有感1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涉及內容最全面的一次課程改革。它涉及培養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調整、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教材改革、教師教學行為變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等多方面的全面改革,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我一方面體會到了課程改革對課堂、對教師、對學生的沖擊,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所以,利用這段時間我看了有關書籍。
《課程與教學論》由馬云鵬主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結合當今世界各國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現狀與趨勢,將課程與教學聯合起來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以論述,旨在讓所有中小學教師都了解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基本思想,在教學實踐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提高自己的教育專業修養,充分發揮創造性。
思想、觀念是無形的,我們看不見它,也摸不著它,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制約著我們的行動。為什么課程改革后,我們的教師普遍反映備課難了,上課更難了?我想教師難于真正全面領會教材的深層含義是癥結所在,而解決方法是要從思想上與課改零距離。在閱讀《課程與教學論》時我的最深體會是:對于一線教師課程改革意味著思想上的改革:要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
許多事實都表明,“觀念一變天地寬”!一位西方學者說:“觀念本身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或快或慢地改變社會現實。”思想、觀念之于教育,就是靈魂,沒有思想觀念的教育,就是沒有靈魂的教育。很多一線教師對此尚無清醒、緊迫的認識,認為理論、觀念的東西太“虛”了,我們是做實際工作的,要來“實”的,要上課、補課,要升學率,什么理論、觀念,那都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的事。其實非也!可以說,教師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學生觀、人才觀、質量觀、效益觀、發展觀、評價觀,將直接決定著他們的教育行為、課堂行為,從而也就決定了培養質量。課程改革在思想上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育的人本化——由“目中無人”走向“以人為本”
中國人傳統教學的視野很狹窄,60年代有句口號甚為流行,即“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充分表明中國教育的“知識本位”,根本看不到以人的發展為宗旨的跡象,“目中無人”,顯然更談不上去理解、尊重、信任、關愛學生了。愛因斯坦認為:要通過激發學生學習“樂趣”,提高他們對學習的“社會價值”的認識,來促進他們自身的成長。他多次講過:“科學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來創造。”所以我們的教育必須做到“以人為本”。
《英語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條說:“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英語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英語;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英語;不同的人在英語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英語課程標準》中的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表述是貫穿于新課程標準的一條紅線。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
二、教育的人性化——尊重人格,嚴慈相濟
夸美紐斯說過:“要像尊重上帝一樣尊重孩子。”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并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贊可夫說過:“不能把教師對兒童的愛僅僅理解為用慈祥的、關注的態度對待他們。這種態度當然是需要的。但是對學生的愛,首先應當表現在教師毫無保留的貢獻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識,以便在對自己學生的教學和教育上,在他們的精神成長上,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對兒童的愛應當同合理的要求相結合。”
三、教育的博愛化——涵養師愛,以情促教
臺灣教育家高震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為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
教師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當只限于機械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應當始終帶著對學生的愛來開展各種教學活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么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
讀《課程與教學論》有感2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涉及內容最全面的一次課程改革。它涉及培養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調整、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教材改革、教師教學行為變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等多方面的全面改革,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我一方面體會到了課程改革對課堂、對教師、對學生的沖擊,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所以,利用這段時間我看了有關書籍。
《課程與教學論》由馬云鵬主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結合當今世界各國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現狀與趨勢,將課程與教學聯合起來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以論述,旨在讓所有中小學教師都了解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基本思想,在教學實踐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提高自己的教育專業修養,充分發揮創造性。
思想、觀念是無形的,我們看不見它,也摸不著它,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制約著我們的行動。為什么課程改革后,我們的教師普遍反映備課難了,上課更難了?我想教師難于真正全面領會教材的深層含義是癥結所在,而解決方法是要從思想上與課改零距離。在閱讀《課程與教學論》時我的`最深體會是:對于一線教師課程改革意味著思想上的改革:要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
許多事實都表明,“觀念一變天地寬”!一位西方學者說:“觀念本身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或快或慢地改變社會現實。”思想、觀念之于教育,就是靈魂,沒有思想觀念的教育,就是沒有靈魂的教育。很多一線教師對此尚無清醒、緊迫的認識,認為理論、觀念的東西太
1 “虛”了,我們是做實際工作的,要來“實”的,要上課、補課,要升學率,什么理論、觀念,那都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的事。其實非也!可以說,教師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學生觀、人才觀、質量觀、效益觀、發展觀、評價觀,將直接決定著他們的教育行為、課堂行為,從而也就決定了培養質量。課程改革在思想上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育的人本化——由“目中無人”走向“以人為本”
中國人傳統教學的視野很狹窄,60年代有句口號甚為流行,即“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充分表明中國教育的“知識本位”,根本看不到以人的發展為宗旨的跡象,“目中無人”,顯然更談不上去理解、尊重、信任、關愛學生了。愛因斯坦認為:要通過激發學生學習“樂趣”,提高他們對學習的“社會價值”的認識,來促進他們自身的成長。他多次講過:“科學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來創造。”所以我們的教育必須做到“以人為本”。
《英語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條說:“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英語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英語;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英語;不同的人在英語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英語課程標準》中的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表述是貫穿于新課程標準的一條紅線。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
二、教育的人性化——尊重人格,嚴慈相濟
夸美紐斯說過:“要像尊重上帝一樣尊重孩子。”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并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贊可夫說過:“不能把教師對兒童的愛僅僅理解為用慈祥的、關注的態度對待他們。這種態度當然是需要的。但是對學生的愛,首先應當表現在教師毫無保留的貢獻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識,以便在對自己學生的教學和教育上,在他們的精神成長上,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對兒童的愛應當同合理的要求相結合。”
三、教育的博愛化——涵養師愛,以情促教
臺灣教育家高震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為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
教師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當只限于機械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應當始終帶著對學生的愛來開展各種教學活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么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
讀《課程與教學論》有感3
這是一本相當好的專業書,書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課程學科教學論叢書”之一,總主編鐘啟泉,主編孔企平,皆是教育或是數學教育界中的人物。閑話不提,隨錄如下:
第一章 小學數學課程的改革與發展
第一章第三節論及“近年來國際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特點”,所歸納數點覺得完備而合乎我現有的認識,內化如下,一是強調數學的現實性;二是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三是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四是重視教育過程的個性化與差別化;五是關注與其他學科的綜合。
日本的新數學學習綱要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愉快感、充實感應該是與數學內容有本質聯系的。這次數學課程改革應該讓喜歡數學的學生多起來。”我也相信,光有快樂沒有數學的課堂不是數學課堂。
談到教育目標的差別化與教育設計彈性時,闡述極少,語焉不詳,可見“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實現之難,當然,這也是個熱點、待開發點。
第二章 小學數學新課程的理念與目標
照錄一段提綱挈領的話,“本次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改革,強調從以獲取知識為數學教育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同時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適應現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終身可持續性發展,是學校數學教育的基本出發點。”
在新教材中,每個知識點編排按照“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結構。
第三章 小學數學學科的幾個基本問題
好句子:“學生太早地、過度地被教師們安在象征符號堆里,滿臉數字印痕卻不知數學地生活中有什么用。”同時,很有意義的一個例據是,在幼兒教學中,教師是非常注重實際操作的。
在解決街頭數學問題中,兒童用的是自己的口頭語言甚至是直覺的方式,而學校所教授的是書面和符號方法。這兩種符號系統之間的差異是街頭數學和學校數學之間的本質差異,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困難所在。
都論及小學數學所應當具有的特點是,“第一,小學數學具有現實性質,數學來自于現實生活,再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第二,學生應該用積極主動的方式學習數學,即學生通過熟悉的現實生活,自己逐步建構數學結論,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第三,要通過數學教育,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
為什么在中學只要1年就可以完成的學習內容,要在小學通過5~6年去完成呢?答案很明確,在小學學習數學,不光是為了掌握那些數學知識,而(更重要的)是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與情感品質,是為了“德育”,是為了學會做人。這個論述對有的人認為可以取消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課的論調是個很有力的反擊。
蘇聯學者克魯切斯基認為數學能力主要劃分為①使數學材料形式化(抽象)的能力。②概括數學材料的能力。③運用數學和其他符號進行運算的能力。④連續而有節奏的邏輯推理能力。⑤簡化推理過程的能力。⑥逆轉心理過程的能力。⑦思維的靈活性。⑧數學記憶。⑨形成空間概念的能力。
數學素養,狹義指數學的讀寫能力,廣義指更廣泛的數學學習積累
數學素養內涵之一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皮亞杰邏輯-數量原則表上的守恒原則和傳遞原則。
數學素養內涵之二的約定法則(文化創造),例如漢語系統中所天然具有的十進制計數方法為兒童的數學學習造成的方便。
數學素養內涵之三是情境應用,兒童用數學眼光來看世界,并有意思且適當地運用數理思維。
“數學學習的收獲應該包括:①專業領域知識;②發現法;③元認知知識與技能;④信念、動機等情感影響因素。”
“數學的學習要超越概念、步驟、運用。它包括數學素養,把數學看做一種強有力的審視情境的方式。素養不僅指態度,而且指具有思考的傾向和積極的行動方式。學生的數學素養體現在他們是否能夠自信地接近目標,樂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興趣,以及能否有反映他們自己思維的傾向性等幾方面。”--美國數學教師國家委員
讀《課程與教學論》有感4
作為一名教師,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我一方面體會到了課程改革對課堂、對教師、對學生的沖擊,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課程與教學論》結合當今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現狀與趨勢,將課程與教學聯合起來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以論述,旨在讓所有中小學教師都了解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基本思想,在教學實踐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提高自己的教育專業修養,充分發揮創造性。
在閱讀《課程與教學論》時我的最深體會是:對于一線教師課程改革意味著思想上的改革:要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
許多事實都表明,“觀念一變天地寬”!一位西方學者說:“觀念本身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或快或慢地改變社會現實。”思想、觀念之于教育,就是靈魂,沒有思想觀念的教育,就是沒有靈魂的教育。可以說,教師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學生觀、人才觀、質量觀、效益觀、發展觀、評價觀,將直接決定著他們的教育行為、課堂行為,從而也就決定了培養質量。課程改革在思想上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育的人本化
《英語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條說:“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英語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英語;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英語;不同的人在英語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英語課程標準》中的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表述是貫穿于新課程標準的一條紅線。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
二、教育的人性化
夸美紐斯說過:“要像尊重上帝一樣尊重孩子。”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并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三、教育的博愛化
臺灣教育家高震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為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
教師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當只限于機械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應當始終帶著對學生的愛來開展各種教學活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么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
【讀《課程與教學論》有感】相關文章:
【薦】讀《父與子》有感03-11
【熱門】讀《父與子》有感03-11
【推薦】讀《父與子》有感03-11
讀《父與子》有感【熱】03-11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7篇)03-14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7篇03-14
讀《與愛同行》有感(通用15篇)03-21
讀《與愛同行》有感合集15篇03-21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合集7篇)03-14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通用7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