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讀后感精選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孫子兵法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孫子兵法讀后感1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戰國時期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的運用于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已經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流傳于世界,享有“兵學盛典”的美譽。
這部著作的作者是誰?難道孫臏又叫孫武?因為孫臏與龐涓的故事廣為人知,所以我以為作者是孫臏,其實本書作者是齊國孫武,在一百多年以后,齊國才再次出了個著名軍事家孫臏,據說是孫武的后代。本書成書于專諸刺殺吳王僚之后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是孫武送給吳王的見面禮,《史記》中記載:“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吳盡觀之矣。”
書中十三篇分別是: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篇篇列舉的軍事謀略以及歷史案例都值得我們好好研討學習,最觸動我的是其兵者之仁可見一斑。孫子在《謀功篇》表明:“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戰爭不是解決敵國間糾紛和爭議的唯一手段,更不是最高明的,如果不通過交戰就能使敵國軍隊屈服才是最高明的,可見孫子并不主張戰爭和兵戈相見,即使必須開戰,他崇尚的軍事謀略絕也不是鐵血殺戮致使百姓家破人亡。
然,“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主張戰事,但對戰爭必須嚴肅對待并加以研究,無論在戰爭四起的過去還是在以和為貴的現在都要時刻準備著。孫子用兵的準則是:“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敢來,而要依賴于自己的充分準備;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會進攻,而要依賴于自己有不可攻的實力。這個準則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學習中同樣智慧,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大到國家存亡,小到學生考試,細細讀來,這本書在教育領域也是值得借鑒的。
這是一部兵法秘籍,但絕對不只是一部兵法。孫子周密的思考部署、慎重的軍事行動還有博大的天下胸懷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和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仍然會指導著我們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孫子兵法讀后感2
讀到最后一段“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對于我有很大的啟發。
首先,我們一起先來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對于學生來說,“知己”意味著清楚地知道自己有什么、已經獲得什么技能和知識、自己的長項和優勢有哪些;也明白自己的弱項/不足/短板是什么、自己的缺點或者缺少什么。“知彼”則是說,知道自己想要獲得的目標是什么,需要什么條件才能獲得目標,自己和目標之間的距離有多遠,需要克服的障礙有哪些等。如果這兩方面已經了然于胸,你想得到的一定能夠得到。
接著來說“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雖說清楚自己有什么,已獲得什么技能和知識,了解自己的長項和優勢有哪些;知道自己的弱項/不足/短板、缺點。但是由于不了解自己的目標、實現目標需要什么條件、自己和目標之間的距離有多遠、需要克服的障礙等,所以難免會遭遇挫折和失敗,所以勝負的幾率各占一半。
然后來說“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如果兩方面都不清楚,做事就像沒頭的蒼蠅,到處亂撞,失敗就是百分百的事情。
這句話其實對于教師來說也是一樣的。“知彼”意味著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熟悉他們課前的準備情況,比如是否預習?是否完成了作業?是否帶著問題來聽課?清楚他們上這次課時的情緒,了解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他們是否喜歡今天的座位或者是鄰居等等。“知己”則是教師要精通自己的專業知識,熟悉講授內容,這是最基礎、最簡單的。還有就是自己的優勢是什么。發音?語調?語言有魅力?有手段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多彩的課堂設計能夠讓學生感覺充實、輕松而收獲滿滿?所以你若是既了解自己又理解學生,你的教學就一定會是成功的,學生收獲多,體驗好,你的感覺也很棒還不累。如果你只了解你自己而不了解學生,有時候難免你和學生的配合就不會默契,甚至就會發生沖突,有種出力不討好之感。自己累的要死,學生卻不領情,不好好學習,自己感覺好失落。有時候,你們配合很默契,對上調了,效率高,效果好。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理解學生,那你的就學就總是失敗,沒成功的時候,自己總是感覺心累,因為你沒有體會過成功的甜蜜,僅是苦澀的失敗。這樣的教學結果是你愿意要的嗎?你愿意面對這樣的結果嗎?反正我不愿意。
所以這句話“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要時刻牢記在心。
孫子兵法讀后感3
一、兵法解析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行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意思就是:
事先不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和圖謀的,就不能預定外交方針;不熟悉山林、險阻、水網、沼澤等地形的,就不能行軍;不使用鄉民做向導的,就不能獲得有利的地勢。所以出兵作戰以欺詐取勝,以對自己是否有利來決定行止,要根據敵人兵力的分散和集中的狀況,來變化自己不同的戰略戰術。所以,軍隊的行動迅速起來像疾風,慢起來像森林那樣,風吹過時枝搖而桿不動,攻擊和侵略時要如同烈火,堅守和駐守時要像山岳一樣不可動搖,難以窺測要像陰云蔽天那樣,行動起來要像迅雷不及掩耳。占領和掠奪敵方的鄉村城鎮,要把資財及時分配補充給自己的軍隊;打下來的地盤要及時賞給有功者,要權衡利害關系,然后相機而動。先懂得迂直的計謀就能取勝。這就是爭奪主動制勝條件的原則。
兩軍交戰,只有知敵我之情勢,才能調動軍隊,爭取勝利。因此,為避免腹背受敵,就要先知道諸侯們的動向;為避免遭到埋伏,就要熟悉地形;為得地利,就要任用向導。
要以是否對自己有利來決定行止,要把敵人的近直之路化為迂遠曲折,使其利變成不利。而把我方的迂遠曲折化為近直,使我之不利變為有利。
在戰爭中要注意隱蔽自己的企圖,避開敵人的阻礙,在敵人覺察不到或防守薄弱的地方繞道而走,出敵不意地達到自己的軍事企圖,以取得勝利。
公元前623年,晉文公事晉、齊、秦軍救宋,與圍宋的楚軍在決戰時,就是采取了以迂為直的戰法打敗楚軍的。
戰斗開始時,晉軍為避免與楚軍的中軍主力決戰,令軍士把駕車的馬蒙成虎皮,先向楚軍的右軍進攻。楚右軍是由盟軍組成,戰斗力最強,遭打擊后立刻潰退。
晉軍又故意佯退,誘殲戰斗力較弱的楚左軍。楚左軍又被殲。這時,楚統帥下令撤回楚地,晉文公就這樣利用以迂為直的計謀,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二、古今聯想
要懂得以迂為直的計謀。“迂”與“直”本來是一對矛盾體,但在軍事戰略上,“直”往往最難達到的,雙方的注意力都在于此,成了實際上的“直”,“迂”和“直”往往會發生轉化。
三、讀后感
知敵我之情勢!
熟知敵我,才可作出最準確的判斷,才有可能取勝!
孫子兵法讀后感4
《孫子兵法》不應該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決問題的書籍。可以這樣講,世界上的大多數問題,都可以通過《孫子兵法》解決。
我讀《孫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暫時只理解了一部分“知”
《孫子兵法》很強調“知”,而且其理論也都是圍繞“知”而展開的,有了“知”,才能有“謀”,而有了“謀”才能有“行”。如果沒有“知”,就不能“謀”,不能“謀”談何“行”。
《孫子兵法》里的“知”有幾個意思:
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個方面的情況,知道了事情的各個方面情況,你才能根據這些情況針對性的采取行動。
第二是知道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聰敏人看第二層,智慧的人看第三層,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而這些地方都是勝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漲了一塊錢,一般的人只看到這股票漲,就跑去跟買,老股民知道這股票上漲的空間很小了,到了賣的時候。資深股民知道這股票脫離了市場本質,已經被人操縱了。別的莊家知道這股票被人操縱了,還知道操縱的手法,知道什么時候跌什么時候漲,如果沒有足夠深刻的見地認識,你能贏嗎?)
第三是知道事情發展的規律,很多事情雖然很復雜,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規律的,這就是老子說的“道”,孫子說,知道事情的發展規律,能避免,能提前應對,能正確的處理,所以,對事情的發展要有足夠預見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無論你處理事情,你和別人對弈,無論你做什么,這里面都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自己”,在這些里面,“自己”始終都是一分子,所以說,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適合做什么,缺點什么,才能正確的將自己的才能展示出來。
除去這些外,《孫子兵法》還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論,都是很有意思的話,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將整本書都仔細研究的話,也可以根據你的情況,挑出這些話,有空的時候琢磨一兩句,也是很有益處的。
列舉幾句“廟算多者勝。”“故兵貴勝,不貴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知己知彼。”等等。
孫子兵法讀后感5
孫子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他指出行軍作戰無非是以正兵迎敵,與以奇兵奪勝兩種態勢。這兩種態勢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因機制宜,變化無窮無盡,且又以奇兵制勝為上。他強調出奇制勝的特點和優點是抓住時機,行動快速,態勢險峻,居高臨下,兵之所至,如積水漂石,鷙鳥毀柝。
但不論正兵還是奇兵,一個組織嚴密一致的企業,能夠“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才是克敵制勝的關鍵。一個管理嚴密,運行暢通的企業,領導者只用運籌于帷幄之中,管理好幾個高級主管便可決勝于千里之外。企業管理最忌冗員復雜的垂直式管理,一個簡單的批示都要層層通過才能下達。這樣既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也打擊了各級工作人員的熱情和信心。所以一個深謀遠慮的領導者懂得下放權力,充分信任下屬,實行水平管理模式,以加快企業運作,增加員工責任感,工作熱情。
一個好的企業還要有良好的分工,各部門既分工又合作,對內統一協作,對外又可獨當一面。冗繁的機構對企業來說是潛在致命威脅,所以企業要在充分發揮員工潛力的基礎上精簡機構,杜絕尾大不掉的后果。這樣才能在受敵或者對敵之時不因某一環節受挫而潰不成軍以致戰敗。以廣告公司為例,一個文案,一個美指,一個AE就能夠單獨受理case。
商戰無時不在,一觸即發。不論正兵奇兵,能夠打勝仗的就是好兵。同理,在商戰中用計誘敵,敗敵也就無所謂光明與否,本來“兵者,詭道也”。現實中更加看重的是結果不是過程,正兵迎敵,那奇兵又如何出奇制勝?
首先企業組織嚴密,上下一心,進退有序,布陣周密是基礎,要保證各部門在商戰中臨危不亂,首尾相接,運動自如。然后要故布疑陣,用偽裝迷惑敵人,“調動”對方,以“利”誘,能而示之有能,再重重包圍一舉克敵。當然,在誘敵過程中還要注意避實擊虛,從弱處開始進攻其主力,類似于“農村包圍城市”。例如企業假意對某一項目有意,又讓對方看到項目的利益所在。當對方專注于這一項目時,企業轉而攻擊對方薄弱市場,各個擊破。這其中人員,資產的調動,市場的估摸,外部環境,媒體,消費者心理等方面的熟悉程度都極其重要,所以企業領導者必須要是個不僅會順應時勢,還會造勢。這樣才能在商戰中做到正奇結合,創造一種高屋建瓴,出奇制勝的態勢,從而獲得勝利。
孫子兵法讀后感6
《孫子兵法。軍事篇》中說,善于帶兵的將領,必須懂得‘治氣、治心、治力、治變’的道理。其實,這個軍事方法對于搞好班組管理,提高班組戰斗力,發揮班組的整體效能,同樣具有實用價值。
治氣。即靈活機動,班組要有生氣。班組長要根據班組員工士氣特點,合理組織生產。一般來說,員工開始上班時總是精神飽滿,“士氣”旺盛;中午以后,可能會因體力,腦力消耗較多,而出現松懈現象,工作節奏不知不覺放慢;臨下班前,則易出現“思歸”心理,工作注意力容易分散,工作質量不如前兩個階段。因此,作為班組長,在安排組員全天工作時 ,應針對上述特點,盡量做到“先難后易,先重后輕,先繁后簡”,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兼顧不利因素,爭取最佳工作成效。并有意識培養自己的幽默感,增強感染力。
治心。即統一思想,班組要有正氣。一個會管理的班組長,能夠樹立一種積極向上、健康進步的好風氣,這樣才能在保證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實現班組的最佳效益。班組長還要實行有效指揮,首先要使組員信服你,要做到這一點,特別要注意兩條:知人善任和合理分配。只有知人善任并不搞親者寬,疏者嚴,才能使組員各盡所能。善于用好骨干力量,把黨員、群監員、青崗員等團結起來,發揮他們的主導作用,把整個班組的風氣帶好;只有合理分配收入,才能以理服眾,使組員們心順勁足地工作。
治力。即民主管理,班組人人順氣。班組長要關心,尊重和理解班組成員,和大家一起溝通思想,交流看法,把班組里的大事小情和大家商量,讓大家充分發表意見,既發揚了民主,又及時化解職工心理不平衡等各種矛盾。班組長要善于調節組員的體力和精力,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班組長在工作安排上也要有張有弛,要關心愛護組員,搞好勞動保護,注意安全生產,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困難,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保持充沛體力和旺盛的精力。
治變。即精誠團結,班組相處和氣。班組長要通過查看個人資料,找組員談心等方式,分析掌握組員各種思想動態,了解熟悉班組每名成員的情況,及時化解班組內的各種矛盾,并幫助組員解決各種實際困難,營造一種溫暖的家庭式的氛圍。在工作安排上,要利用如獎罰政策,充分調動班組成員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嚴格遵守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和紀律,以此規范自己的行為,防止各種不良習慣對班組的影響,防患于未然。如持之以恒,就能逐步搞好班組建設,在企業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孫子兵法讀后感7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意思就是:
主將對部屬約定戰期與部署作戰任務,要像上屋抽梯一樣,使其有進無退。主帥率軍深入敵境,要像開弓射箭,使他一往無前。燒掉舟船,搗碎鍋灶,以示死戰的決心。對待士卒,要如同驅趕羊群一樣,趕過來又趕過去,使他們不知道究竟去哪個方向。
孫子認為用兵如“登高去梯”,不給退路,逼其就范;且兵如放箭,只要用來射殺敵人,并不指望其回頭;用兵如牧羊,只應聽從主帥的指揮,主人的鞭子就是方向。
當我們剝去“登高去梯”的外殼后,卻發現這一計謀有合理性的一面。因為戰場上兩軍交鋒,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殺,將士兵置于絕地,出于求生的本能,必然會激發他們拼死沖殺的決心,這就是為什么兵家使用“登高去梯”屢獲成功的根本原因。第二,面對強敵或者是險惡的處境,為了鼓舞士氣穩定軍心,適當采用一些愚兵之策也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從嚴守機密,確保萬無一失的角度來講,對重大的軍事行動可以對士兵隱瞞真情。
孫子說:“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之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濾。”,意思是說,要能蒙蔽士卒的試聽,使他們對于軍事行動一無所知;改變作戰部署,變更實施方案,使他們無法知道我的真實意圖;變換營地,迂回進軍,使人們無法估測我行動的目標。
另外,“登高去梯”之策,不僅可用于自己軍隊內部以激勵士氣,也可用于對付敵軍,以絕其退路。對內,將士兵置于死地,只應激發他們殊死搏殺,而不應斷其援應;讀后感·對外,斷敵軍退路,逼其就范,要防止其困獸擾斗,狗急跳墻,這是在運用“登高去梯”謀略應把握的關鍵所在。
“登高去梯”原意為送人上樓之后,卻把梯子搬走,使人無法下來,比喻誘使人上前斷其退路。在軍事上指引誘敵人前來取利,待其深入,采用迂回包圍,迫其就范。或在帶兵作戰中,有意把自己的軍隊置于死地,以激勵其拼死搏殺,對自己的士兵使用“登高去梯”之計。
古今中外有許多成功的戰例。如秦末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楚漢井陘之戰,韓信背水設陣擊敗趙軍。
孫子兵法讀后感8
因為很喜愛看《三國演義》,看了兩遍之后好想看第三遍。因為喜愛《三國演義》所以就想看《孫子兵法》。想多領會古代時期人們的智慧,看完了《孫子兵法》后真的讓我認為驚嘆,前人的智慧真的不容忽視,《孫子兵法》真的是兵家經典啊,它是在春秋末年寫的但很具現實意義,里面一共十三篇,包括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孫子兵法》的卻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殘暴瑰寶。在深刻總結春秋時期各國相戰的經驗的同時,集中概括了戰略戰術的一般規律。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于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
孫子在開篇提出了作戰取勝的五個首要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因為我文言文的功底不太好所以要看看翻譯才干理解到里面的深刻含義,“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傾向你這邊。道是為了得民心,做到高低同欲。的卻如此,現在發動的戰斗大家都有目共睹,哪一方是正義的必定會人心所向必。得到“天”、“地”強調作戰的天時、地利條件。“將”說的是指示者的策略、指示能力。“法”強調法規紀律。將領只要熟知上面五點作戰的時候就可以取得勝利。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孫子探討了與戰斗有關的一系列抵觸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勝敗、利患等。《孫子兵法》正是在鉆研這種。種抵觸及其轉化條件的根基上,提出其戰斗的戰略和戰術的。《孫子》覺得,要取得戰斗的勝利,關鍵在于正確地認識戰斗情況。它提出一些正確認識戰斗情況的原則和法子。1、“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強調在敵對雙方猛烈對抗的戰斗中要取得勝利,作戰領導必須建立在對彼己雙方情況的全面領會之上2、“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即善于根據戰場敵情的變更,去運用合適的戰法。為此,作戰必須要預有準備,“先為不可勝”,但決不能墨守成規,一切都要以敵情的變更為轉移。3、 “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孫子》覺得:“軍爭為利,,軍爭為危。”兩軍相爭,雙方都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危險的一面。聰明的戰斗領導者應該把利弊倆方面都考慮到,而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或有害的一面。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很值得看的書,不愧為經典之作。
孫子兵法讀后感9
如果一個人一切都是以我為中心,個人欲望就會驅使這個人不擇手段地去滿足其私欲而不顧他人的死活,就會非常愛感情用事,必定會害人誤己。
孫子不反對戰爭,但反對窮兵黷武。所謂“合于利而動”,其實就是“利”與“德”的統一。能夠恰當地統一,關鍵在于領導者的道德修養素質,而不在于其學位和哲學理論水平的高低。就是說,素質是第一位的,哲學是第二位的。因為哲學屬于理智而不屬于理性,沒有仁德可言。只是能言善辯的人是不能干大事的,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把握住“利”與“德”的關系。
孔子曾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1。3)。國家、企業和單位在選才用人時,一定要非常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以上引用戰爭范例和《孫子兵法》最能說明問題,因為戰爭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又因為“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也就是說,絕對不可以把做人方面的事情當作兒戲。如果在生活中“馬馬虎虎”地做人,可能只是在生活中造成一些麻煩和損失,可以重頭再來,反復多次。但是如果養成習慣,在做大事時,就必定會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想重頭再來,就不可能再有機會了。
所以,想成就大事業的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就自覺主動地注意鍛煉自己的性格,才有可能如愿。而那些沒有修養,只有幻想的人,在關鍵時刻,一定會事與愿違的。
另外,培養人才、發現人才和管理人才時,也必須把治理個人欲望和情感方面的問題放在一切問題的首要位置。正如劉備所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若在欲望和性情方面“姑息養奸”,將來必定會給集體或國家造成極為慘重的損失!而且,連小事都做不好的人,老天爺也不會讓他去做大事的。怨天尤人是于事無補的。
現在許多領導在使用人才時常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其結果往往令人失望,其責任在于領導而不在于被使用的人才。因為領導們在使用這句話的時候都忘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須在對所使用人才的品行和才能有著全面的了解。否則,一味盲目地信任,只會造成終身遺憾。趙藩曾說:“不審勢即寬嚴皆誤。”
孫子兵法讀后感10
相信大家都知道火燒赤壁的故事吧!它是一個因用火而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孫子兵法》火攻篇對火攻戰術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
在文言文中,“火”既可以做名詞,又可以做動詞。為什么呢?
我認為,火是被人們使用于戰爭的最佳自然力量!在古代人看來,火是能夠運動的,將“火”作為動詞,能夠完美的詮釋出火的猛烈與毀滅,可見人們對火的畏懼。火極難控制,因此運用火攻之術作戰,固然可以助兵之力,但在使用前一定姚注意火攻的外部條件,例如風向、放火地形等。倘若一個不小心,自己的軍隊就會葬在火的無差別攻擊下,這也是人畏懼火的原因之一。
那么,既然火如此的不可控,為什么火攻之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作戰方法、被很多人所用呢?我認為,主要是受時代的局限。古代沒有大范圍殺傷的武器,只能借助可能造成規模性傷害的自然力量,如臺風、洪水、雷電、地震等。地震無法預測、雷電無法被人吸引、臺風無法人為操控,這些自然力量極可能未傷人先傷己,于是便只剩下了水、火二者。
水的可控性相對火而言更高,可以通過蓄水、放水以達到殺傷敵人的目的,但水的局限性較火而言更強。只有敵人在低洼處、且我方蓄了足夠的水量時才能奏效,而且除非敵人并未提前防備,否則會有足夠的時間上船逃跑,因此水在大多數時候只能達到“奇襲”、“困敵”的輔助作用,相對火而言溫和的多。火的可控性雖然比水低,行進方向會被風控制,但可就地取材,且具備遠距離和大規模殺傷對手的能力,因此火攻作為一種特殊有效的進攻手段,作用十分明顯。實際上,現代人在作戰中仍常用火攻、兵器也多于火有關。
《孫子兵法》之火攻篇詳細的描述了孫子對火攻的具體作戰方式、作戰手段的研究。孫子指出,縱火攻敵只是進攻的一種輔助形式,強調與兵力密切配合才能最后取勝,“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告誡強調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用兵者不僅要了解火攻的變化,而且“以數守之”,“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諸葛亮“火攻”戰新野,把曹軍殺的片甲不留,將火攻之術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
孫子兵法讀后感11
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十篇“地形篇”的第四部分,巧用“地形”。
一、兵法解析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意思就是:
一般來說,地形是用兵的憑借。所以,料敵制勝,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是高明的將領必須掌握的方法。懂得這些道理去指揮戰爭的,必然會勝利;不懂得這些道理就指揮戰爭的,必然要遭到失敗。
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之所以說是“輔助”條件,是因為運用得好它可以使軍隊如虎添翼,運用得不好他就是兵潰戰敗的陷阱。
孫子認為,地形可分為六種:地勢平坦、四通八達(通);地形復雜,易進難退(掛);敵我出擊都不利的地區(支);道路狹隘(隘);地形險要(險);敵我相距較遠(遠)。
這六種迥然不同的地形對戰局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做將帥的只有在站前實地考察不同的地形,對戰局了然于胸,才能駕馭復雜的地形,出奇制勝。
孫子還提出“知天”“知地”“知彼”“知己”的“四知”原則,是為了使軍隊在錯綜復雜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判斷,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作為全面、系統、多方位預測原則的“四知”,對我們預測市場行情也是大有幫助的。
我們可以把“天”“地”視為市場行情和市場環境。“彼”指競爭對艘的情況;“己”自然是指自己的情況,作為一個經營者,如果連自己的優勢、劣勢都搞不清楚,又何以用己之長攻人之短呢?
在軍事上,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優勢,在企業經營中,不同的地域也同樣具有不同的優勢。當然,在好的地形資源基礎上,我們更應該重視的是,如何加以利用和開發!
二、古今聯想
孫子認為,將帥的職責就是抓大事、抓關鍵,并且強調將帥能否抓住大事和關鍵,將直接決定著作戰的勝敗,抓住大事和關鍵則必勝,反之,則必敗。現代的領導者也應該從日常繁事中解脫出來,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抓大事、抓關鍵上,如調查研究、科學決策、組織管理和正確地選人用人育人,這樣才能正確地發揮領導的功能和作用。
三、讀后感
實則介紹“地形”的重要性,其則介紹“將帥”帶兵打仗取得勝利的重要方式之一,那就是“抓大事、抓關鍵”。
孫子兵法讀后感12
很多人都把《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混為一談了。其實,《三十六計》是后人在《孫子兵法》的“謀”中演變而來的。《孫子兵法》更注重的是“計”而不是“奇謀”,這是計算的“計”。就是通過SWTO的綜合分析,也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 “五事七計”,這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而謀略則次之,以少勝多的戰例畢竟少數。是否有你開明的政治,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是否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是否裝備上領先,是否有嚴明的治軍,是否賞罰分明,是否有強力的執行力,這些綜合的因素才是致勝法寶。我們中國人喜歡諸葛亮式的“奇謀”,放大了這些“奇謀”的作用,其實這偶爾的“靈光乍現”對最后的戰局勝負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如火燒赤壁中,曹操兵敗赤壁就是因為中了“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再加上火攻。所以做好戰前雙方實力的計算,才行。粟裕大將打仗就深得《孫子兵法》的精華,他每次打仗之前對地形地勢都摸的非常透徹,他常常能發揮現有兵力的最大戰斗力,打了無數的勝仗。還有遠一點的,打仗帶兵多多益善的韓信,也是這方面的代表,他們都做到了《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的原則。
同樣,《孫子兵法》還表現出唯物主義、辯證思想。我們都知道,古時打仗前都會求神問卜辯吉兇,《孫子兵法》對這一做法進行了批判。打仗靠的戰略戰術,而不是這種“可預知勝負”的迷信,這些勝負因素都是客觀的,人為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但是戰爭的勝負,不僅僅是軍事方面的,還有政治經濟,自然條件的普遍聯系,這也是孫武辯證思想的體現。孫武還認為戰爭的雙方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對國家是不利的,所謂戰爭只會“兩敗俱傷”,孫武能看透這樣的本質也真是讓人嘆服的.。不僅如此,根據孫武對戰爭過程中的矛盾轉變的觀點,我能看出其對于事物發展的認可。這是不斷變換的,就像尊無說的:“亂了才會想去整治,膽怯了才會變得勇敢,弱小了才會想著去變強。”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也是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學科,如心理學,邏輯學,管理學等等,他對于中國人民有著深刻的影響,對我們的很多領域都有著很強的指導作用。這就是為什么《孫子兵法》被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流傳海外的原因。
孫子兵法讀后感13
《孫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華5000文明的結晶,他蘊涵了普遍的、樸素的、辨證的真理。在這里我們不能把其視為萬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壇。但是,我們現在又必須把他捧上神壇,這不僅是因為數千年來《孫子兵法》和孫子在國人的心目中已經成為百戰百勝、決戰決勝的鋼鐵統帥的代名詞及其圣經,更重要的是,其文筆簡約,正因為簡約,可以引申出無限的聯想和解釋,言簡意賅,內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遠矚。
其道理尚存,“法無萬古不便之法。”古時的圣經,現在很多以喪失其曾存的魅力,如“唯女子與小人者難養也,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如“男女授受不親,嫂溺,叔援以手,權也。”如“蠻夷之有君,不若華夏之無也。”《四書》《五經》“六藝”,多以不用,就正如列寧所說:“歷史是客觀事物的排列,邏輯是主觀對歷史的排列。”,或如郭沫若所提出的:“為革命而研究歷史。”舊瓶裝新酒,使古老的東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適用,內涵其道理;“新的實踐產生新的理論,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使新的理論有古老的外殼,讓其與中華文明完美的結合。
正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能夠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現代,與古老,完美的結合,這也就是其真諦之所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一個道理。用古文闡釋現代,用現代充實古文。《孫子兵法》有其長久適用的道理,因此,我們可以用它來解釋、指導現代的實踐,獲得成就。如商業和教育。
在現代的商業范疇里,“商戰如兵”。如“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這里提到了“奇正”。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多我退。正所謂“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孫子兵法讀后感14
如果說《武穆遺書》是武俠小說中的兵學圣典,那么《孫子兵法》絕對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可以說孫武可以稱得上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兵法之祖。這段時間我參讀了書中的“始計篇丶作戰篇和謀攻篇”,頗有收獲。
《始計篇》中孫子提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較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必須從道義丶天時丶地利丶將領丶組織結構五個方面,將雙方各種情況進行考察分析后,預測是否能夠獲勝,再選擇出兵與否。這其實就是當今SWOT分析法(優劣勢分析法),它常用于制定集團的發展戰略和分析競爭對手。我認為,我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也應該應用這種方法,與身邊的同學朋友相互比較,分析自己的優劣勢,揚長補短,使自己不斷進步。不過孫子的思想不能完全照搬,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孫子兵法》畢竟是一部軍事理論著作,它強調以強勝弱,不是以弱勝強,比別人弱,就不要戰丶不能戰,戰必敗矣。在比賽中,如果我的實力比別人弱,難道我就棄權不比了嗎?顯然孫子的思想也是具有局限性的,即使不如他人,我們也應該努力求勝。
《作戰篇》中強調戰爭最重要的是速勝,他提到:“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戰爭曠日持久,消耗的人力物力不斷積累,國家就變得疲憊,國力就會衰弱,所以就算贏得了戰爭,對國家也沒有益處。學習工作也是這樣,起初定了目標,如果因為各種原因拖延行動,到最后它也僅僅是個目標,讀后感。這里我所強調的不是為了最快達成目標不擇手段,而是定了計劃就不要拖延,要為了實現它盡的努力。這個篇節中也講到,善于用兵的人,是懂得將敵軍的資源化為己有,減輕自己國家的負擔。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的例子。企業競爭中,如果能夠將競爭對手的人力資源搶占過來,那么對競爭對手的經營會造成一定的沖擊,削敵壯己。
最后是《謀攻篇》,這篇的思想精要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他被孫子譽為是“打仗用兵的境界”。凡是戰爭,必定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是如果利用高深的謀略讓敵軍不戰自敗,就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企業競爭也是一樣,如果通過商業間諜讓競爭對手內部集團人心渙散,自我瓦解,那樣企業就能避免消耗大量財力物力來取得競爭的勝利。
孫子兵法讀后感15
以往提起《孫子兵法》,我也能背上幾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戰而屈人之兵”等軍事格言警句,還會聯想起《三十六計》中“瞞天過海,借刀殺人”、“三十六計走為上”、“美人計”等妙計損招,僅此而已。但在聽完普穎華教授關于“《孫子兵法》與公共和諧管理”的講座后,才發現以前我對《孫子兵法》的認識和理解一直是不全面、模糊的,《孫子兵法》的價值遠遠不止這么簡單。
首先,作為一部古代的兵法著作,《孫子兵法》是舉世公認現存最早的戰略學著作。凝聚孫子一生智慧和心血結晶的兵法十三篇,以精辟洗練的文字,系統闡述了從戰爭準備到戰爭實施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構建了中國古典兵學的體系,書中的理論觀點及所蘊含的兵學文化觀念和思想方法對后世兵家戰將影響極大,其中包括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謀略,威加于敵的伐交謀略,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詭道謀略,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動謀略,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的軍事謀略,快速突襲的速勝謀略,攻虛弱的易勝謀略,奪氣攻心的軍事謀略。
其次,作為一部古代的哲理著作,《孫子兵法》已經完全超出了兵書的范疇。因為《孫子兵法》區別于其它兵書的最根本特點,就是從哲理的層面,用哲學的理念來觀察戰爭現象,探討和揭示戰爭的一般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具體方法。《孫子兵法》是一種歷史文明的積淀,其中蘊涵了普遍的、樸素的、辨證的真理,以致能夠不斷指引我們思考,給予我們啟示。這也正是《孫子兵法》的真正價值所在。作為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老古董”,正被處于信息時代門口的現代人熱捧,并廣泛運用于政治、軍事、經濟和為人處世等諸多領域。
最后,學習《孫子兵法》的關鍵就是要用它來解釋、指導現代的實踐。《孫子兵法》以其深刻的軍事哲理和永恒的戰略,堪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但我們絕不能頂禮膜拜,甚至把它當作一種教條或者標簽來用,而是要把《孫子兵法》當作古代的哲學原理來看,擴展其思路,發揚其內核,揚棄其道理,延展其內涵,做到“不以法為守,而以法為用”,靈活運用其中博大精深的戰略與謀略思想、思維方法和科學精神,指導具體工作實踐,為現今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這才是學習《孫子兵法》、理解《孫子兵法》、運用《孫子兵法》的最上層的境界。
【孫子兵法讀后感精選15篇】相關文章:
孫子兵法讀后感集合15篇03-15
孫子兵法讀后感(合集15篇)03-15
孫子兵法讀書筆記1000字12-17
活著讀后感(精選15篇)03-10
《活著》讀后感精選15篇03-28
烏鴉喝水讀后感(精選15篇)03-16
《瘋娘》讀后感(精選15篇)03-10
意林讀后感(精選15篇)03-09
人間失格讀后感(精選15篇)03-18
山海經讀后感(精選15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