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培根隨筆有感集錦1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培根隨筆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培根隨筆有感1
《培根隨筆》從朋友那里聽說講的是有關于生活的,一向對書好奇的我經不住誘惑就從朋友那里借來了這本書。讀完后發現它講的不僅是有關于生活的更有關于人心的理論。
書中主要寫了58片的隨筆,例如有:論友誼,論自私,論逆境……粗略一看難道不正是我們生活中的。最令我有所感觸就是論友誼,論逆境以及論死亡了。
論友誼,大家都知道友誼就像是我們生活里的調色劑,可以不斷的改善我們的生活;友誼還像黑暗中的明燈,在你快樂時,他能陪同你一起快樂,在你傷心時,它能陪同你一起傷心,在你迷路時,他能幫你找到路的方向。在小學的時候,我認為友誼就像是海底的珍珠明亮而又遙不可及,撈又撈不到,找也不找不到,直到他被海浪沖到沙灘上時,我好奇地撿起它,心中那種若喜若狂的心情,在心底一直顫抖著,我很珍惜它,因為這是我一直渴望的友誼啊!
論逆境,自從小學升初中后,班級里的人幾乎都散了,更可怕的事是席卷而來的學習壓力,我曾經在一次又一次的黑暗中不停地跌倒,我嘗試過不停地爬起來,但當自己筋疲力盡的時候,我已無力去掙扎,我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這股黑暗是有多么的可怕,竟壓得我喘不過氣來。當我頹喪失,腦中慢慢的浮現了一遍又一遍的重現,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黑暗而是人們那早已要放棄的心啊!我知道這是逆境,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不去面對它,那我又要怎么才能成長呢!
論死亡,死亡誰都畏懼,當然關鍵是如何才能不怕死亡,要想清楚的我們應該為誰而死,還記得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是為了自己的祖國才寫出了這樣慷慨激昂的詩句。當然了,如果你的人生每天都過得很幸福,很充實,你也完成了自己的理想,那我們還會畏懼死亡嗎?
《培根隨筆》給了我很多關于人生的啟示,希望大家都能去閱讀它。
讀培根隨筆有感2
在這個休息時間充足的時間,我讀了弗蘭西斯.培根寫的《培根隨筆》。從書中,我了解到了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在遇到困難時那種堅強的精神。
這本書共收錄隨筆56篇,篇篇標題意指鮮明,直奔主題,使人一目了然。
在眾多的隨筆中,我最喜歡的一篇隨筆是《論逆境》。文中說:“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從這兩句話中,我了解到了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同時也給我帶來了很多啟示。
遇到了逆境,可以說是一個人人生上的不幸。因為它給人帶來痛苦,困難和挫折。可是同時,換一個角度想,它也是人生中的萬幸,因為它給了人一個鍛煉的機會,它考驗人的意志,心態。使有一些人能夠抵達成功!
正是人們遇到逆境時產生的不同的表現,才決定了他們不同的命運。消極的人,只會絕望,沮喪,嘆息。樂觀的人,懂得努力,奮斗,進取。生命本是一股清泉,只有懂得挑戰的人,才會體會到它的浩蕩。所以,從現在起,把握住自己,努力拼搏,灑下汗水,不斷耕耘,才會為成功畫上一個精彩的句號。
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以把逆境當做走向成功的導師,因為它教了人們許多的受益的方法。讀了這本書,使我真正懂得了許多。
讀培根隨筆有感3
在我兒時記憶中,總認為培根是一個貪慕榮華富貴虛浮小人,他為了名利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但通過讀《培根隨筆》一書,我才了解到了真正他。讀了《培根隨筆》后,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培根,我看到了他對哲學執著,對政治熱衷,對生活熱愛,對理想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精神與態度。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都是美、德兼備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于“美”經典之作。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與內在美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于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培根一生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進步思想與崇尚知識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進步。培根隨筆集,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位人生導師,每當我思想陷入迷局之時,總能為我點破玄機,柳暗花明,又見一村。書籍是人類進步階梯,《培根隨筆》正是像這階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迷霧,引領著人們向真理進發。
讀完這書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而且每個人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事物與追逐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嘛!應多看看別人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基礎。
讀培根隨筆有感4
財富,被培根稱之為“德行的包袱”。在當今社會,財富對于人們來說并不陌生,但人們對于財富的看法卻不同。有的財富是人們人生價值的體現,有的財富是人們內心丑陋的根源。
“德行的包袱”,大概就是好品德的累贅,好行為的驗證品吧。所謂包袱,我認為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好的一面體現在財富之源的充分涌流可以推動個人及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壞的一面,是人們心中對財富的過分向往而起的歪念。或許很久以前,人們的社會是平等和睦的。
生財之道,方法甚廣,可為了“萬鐘”,多少人為了得到而“不辯禮義”。所以邪門歪道和不良的風氣在社會上大行其道,人們不擇手段,使道德底線崩塌,又合乎什么“禮義”呢,這恐怕就是包袱了吧。“財富如果從魔鬼手中得來(如蒙騙欺壓等不正當手段)就來的很快”,正所謂此,但得到財富的同時,心也被魔鬼控制了。
那么,人們心中就有了一種情緒——貪欲。個人認為貪欲是這個世界上非常可怕的東西。人們有時因為它而喪失了理智,可它又是人之常情。誰都無法做到像莊子那樣清高自守,真正的淡漠名利,把其看作身外之物,但人們一旦無法控制自己渴望財富的心,后果也不堪設想。
財富可以是帶著光環的怪物,它可以讓你光芒四射,也可以讓你頃刻滅亡。故對于財富,總是要客觀看待,事物總有它的兩面性,對于財富更是如此,不要盲目,學會滿足,學會分享,試著淡泊,一個人享受的財富是有限的,但當反哺社會時,它會變得無限大。去嘗試在物質世界找到財富的正確的存在意義。
但愿人們可以覺悟,把財富擺在正確的位置上,找到對待財富的正確方式。
但愿人們在不安的財富世界里安靜的淡泊。
讀培根隨筆有感5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著功利主義思想、深諳于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后,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于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日記
讀完這書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讀培根隨筆有感6
《培根隨筆》是英國17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天性猶如野生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命運,在我們一生中是相當重要。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 ,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 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 是我們身邊不可少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刻是《論美》。這是一篇關于"美"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缺陷,只有內在美才是永恒美。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人是令人肅然起敬。
在這本書里,讓我學會了很多哲理,我要多讀這本書,讓這些哲理永遠記在我心里。
讀培根隨筆有感7
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
在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是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讀培根隨筆有感8
歷史的舞臺總有人在臺前幕后不停穿梭,有的接近尾聲,有的`還在候臺,然而往往有人早已退去,掌聲卻久久不息。他,可能長得并不起眼,卻顯得最耀眼。
培根,戴著頂圓邊寬沿帽,一頭棕色卷發被帽子壓向兩邊,零散的遮住耳朵,寬大的額頭下挑著兩道濃密的眉,深陷的眼窩中迸出兩束睿智的光。他,或許在官場上是一個常敗的政客,但在文壇上卻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作家。作為“法律之舌”、“科學之光”,他的目光透過塵世,洞悉真理,而我亦是最愛他的《談真理》一文。
他說,“真理會暴露過多的虛假,而虛假能愉悅人的想象”。從小我就一直認為一個人的肉體是不能長存的,但是他有思想,有精神,這種精神可以永久地留在世界上。若是閱讀好書是思想、精神的溝通與升華,我想,我那還僅為雛形的思想在經歷了培根犀利筆鋒的洗禮后更為成熟了。他告訴我,真理乃人類唯一的安身立命之處。
多少年來,古代的無數哲人苦苦追尋真理,而培根卻直指這背后的根由。“真理是時間之產物,而不是權威之產物。”由此看來,真理實是為人處事的真誠和單純。在這樣的社會里,要追求真誠并非易事。然而,若我們心中有真誠之柱,真理之火就會將它點燃,照亮心中每一個閉塞的角落。
說到真理,就不得不提一提謊言。培根認為,為人處事的真誠是道德上的真理,而說謊則是奇恥大辱。說謊,不僅要面對來自良心上的譴責,還要逃避別人的懷疑和揭穿。這對于健全的心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煎熬。想必,從小到大,不管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沒有誰從沒說過謊,那就一定體味過這種滋味。他告誡我,不到萬不得已,切勿說謊。
說謊,乃人之丑態。培根的《談美》則揭示了美之本質。容貌美不如行為舉止美,而美總是轉瞬即逝。也許美并不在“點”中,而在于完整的人性和德行的展現。培根說:“青春美其實趕不上成年美。”但我并不贊同,我認為青春美和成年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青春有青春的活力和朝氣,成年有成年的成熟與穩重,兩者并不能比較。培根從他的社會地位、角度和時間軸上發表他的看法,而我則站在現代社會的高度上評價,這便是思想與思想碰撞產生的火花吧。
培根的文字并不是為了自娛,而是為了改造社會、富國利民。有些字句雖然頗顯深奧,但細細品讀后無不嘆其妙處所在。他贊揚的,是傳世千古的美德,他批判的,是歷史遺留至今的丑惡,他傳播的,是潛藏在現實的表皮之下,難以發覺卻又被苦苦探求的智慧、理性與藝術。
合上書,我靜靜回想《培根隨筆》陪我走過的多少個挑燈點燭的夜晚,才明白,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培根隨筆》調動我的思想,與他一同思考,一同辯證。正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使人善辯”。而這本書恰是擁有使人讀了就放不下的魔力。
讀培根隨筆有感9
暑假里,我翻開了媽媽床頭的一本書《培根隨筆》。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活到現在已經四百多歲了)。他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散文家,他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是英國唯物主義和現代實驗科學的真實始祖。在哲學方面他提出歸納法批判當時的演繹法,這是哲學中一個重要的認識方法。
這本書蘊含了培根的思想精華,有培根經過大半生的理解。培根的隨筆更接近于論文學,涉及哲學、宗教、政治制度以及處世、修身、養性等等方面,比如:《談財富》、《談美》、《談友誼》、《談利己的聰明》、《談虛榮》……
而培根的隨筆中有一篇《談學問》,讓我得到許多啟迪,特別是他提到如何運用學問,如何學習得法。他認為運用學問是一種智慧,那是問之外高于學問的智慧,只有靠觀察才能得到智慧。他還叫我如何擬補智力不足學習得法的方法。實際上學習方法是一種根本性的學習,那也是一種智慧,只有靠不斷琢磨總結才能得到的智慧。
讀完這本書,思緒萬千。不僅為培根對人生的理解感到感嘆,更為這些真理表示理解。
讀培根隨筆有感10
以前我并不熱愛培根,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后,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夢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于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關鍵,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夢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讀培根隨筆有感11
“讀書有三大好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讀書費時太多的人是因為懶散,尋章摘句太過的人顯得矯揉造作,全憑書本斷事則是學究書癡。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淺嘗,有些可以不吞咽,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培根的話讓我知道:只有會讀書,讀好書,才能將知識轉變為實質,讀書造就未來。只有讀書才能取得成就,獲得未來。
縱觀古今中外,詩人、作家數不勝數,他們為什么會有如此成就?就是因為他們會讀書,有思想,能夠讀大量的書。當你讀一本書時,能將書中想表達的中心理清楚,記下來,去吸取,那么你就是成功的。
大家常常羨慕李白、杜甫,他們名垂千史人盡皆知,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他們為什么會有如此這般成就?并不是像有人所說誰就是做什么的料,想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付出努力。通過刻苦學習而獲得成功的,我們眾所周知的張海迪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張海迪5歲高位截癱,因此沒有進過學校,通過自己堅強的毅力先后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15歲克服種種困難自學醫學,熱心為鄉親治病。并學習日語、韓語、世界語,通過不斷努力獲得碩士學位。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刻苦學習,獲得了成功,寫出了《輪椅上的夢》等文學著作,得到巨大反響。
如果她因為自身的缺陷而放棄讀書,會有今天眾所周知的張海迪嗎?如果她不努力自學,刻苦讀書,會寫出那樣的名著嗎?如果她不努力讀書,會有今天的成就嗎?當然不會。正是因為她刻苦奮斗努力讀書,才有今天的光明成就,讀書造就未來。
無獨有偶。海倫凱勒在逆境中沒有放棄,刻苦讀書,獲得了成就。
她在19個月的時候因為一場猩紅熱,失去了視力和聽力。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自暴自棄,但在導師安妮·莎莉文的幫助下,海倫學會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并從中得到許多知識,學會了讀書和說話,并開始和其他人溝通。通過不斷努力讀書,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哈佛大學女子學院,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掌握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五種語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這正是不斷努力讀書的結果。
海倫正是因為不斷努力讀書而獲得極高的成就。正是因為她不斷努力讀書刻苦學習,正是因為她沒有自暴自棄,不斷自學讀書,正是因為如此,她獲得世人的崇敬,成為大家學習的對象。讀書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只有讀書獲得知識才會有所成就。
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幾乎每個成功人士的共同嗜好都是——讀書。他們通過不斷的讀書獲得知識來豐富自己的思想,從而獲得成功,贏得未來。所謂“惟英明睿智者運用讀書”,讀書獲得知識成就未來。
現代社會,不愛學習現象普遍。我們作為中學生需要不斷努力,不斷讀書,成為國家的棟梁,振興中華,創造美好未來。而在當代,為什么同學們不愿意學習,不認真聽講?討厭讀書,厭倦讀書?因為有很多同學總是認為學習為了家長、老師,覺得沒用,那是大錯特錯。從古至今,名人無不喜愛讀書。我們現在需要的正是這種對讀書的熱愛和追求,只有多讀書,獲得知識,才能在未來有所成就。我們需要不斷努力,刻苦學習。
書是良藥,啟迪人的智慧;書猶藥物,醫治人的愚昧;書如甘泉,滋潤人的心扉。知識是無價之寶,用金錢買不到,需要讀書來獲得。只有多讀書,才能獲得知識,才能有所成就。跟隨著培根的哲理,讓我們像前人學習,不斷努力,認真讀書,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美好未來吧!
讀培根隨筆有感12
《培根隨筆》的作者培根,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培根隨筆》分為《談真理》、《談死亡》《談報復》《談厄運》等。
讀了《培根隨筆》以后,我有許多心得。像《談死亡》讓我明白了不能因恐懼死亡而止步不前,要抓住生命中的每時每刻,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談報復》讓我明白了不可存有報復的心里,但當法律缺失和讓對方明白報復的來由,使對方悔罪,還是有情可原。但為私憤進行的報復是我們明確反對的。
《談厄運》讓我明白,厄運并不是十分不好,厄運也造就堅忍,能激發出人們的潛能,厄運也最能發現美德。人生不能總是一帆風順,關鍵是要擁有良好的心態,勇敢去面對厄運,陽光總在風雨后的。
在《談大膽》中我明白了大膽的真正用處在于拙于計議,長于實干等等。
讓我感悟最深的是《論友誼》,培根說:“向朋友傾訴衷腸可以產生兩種效果:它使歡樂加倍,又使憂愁減半。”這是友誼的第一個效果。第二個成效是助長智慧,第三是朋友的幫助。所以我們不能沒有朋友。
讀好書,猶如交良師益友,從中獲得啟迪,引領人思索,讓我們明智。徜徉在書海中讓我身心愉悅。
讀培根隨筆有感13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天性猶如野生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命運,在我們一生中是相當重要。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于"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缺陷,只有內在美才是永恒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形貌與美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動作神態,是后天,是內在美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人是令人肅然起敬。因此,把美形貌與美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將占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種種上升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提升被看作是正當。
嫉妒在人生涯中是畢竟道路,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道理呢。
讀培根隨筆有感14
黯淡的天際幾點疏星仿若洞析著人間,流星劃過“眉梢”,縱使遙遠渺茫,卻重重地在我靈魂的最深處烙下了印記。
人生不過轉眼的時光,過客匆匆,歸人踏過,也僅僅遺留下幾段足痕。倘若當真等到花敗人老,才始明白光陰何其彌足珍貴,怕只怕空余滿腹嘆惜。其實,如此人生又有何意義?而培根卻與常人的感觀大相徑庭,他將畢生的信念大化,向著心中的目標永不衰竭地追求,或許這才是面對大千世界理應有的態度。他始終堅持著“知識就是力量”,并且為之付諸了行動。當冷眼看遍世態炎涼,人間冷暖時,炯炯的目光中溢出絲縷的淡然正彰顯了他不屈的人格以及不滅的才華。即使靈魂離開了人世,但起碼他在人文悠悠的長河中簽上了曾存在的痕跡,至少他燃燒了幾個世紀!
歷經了十幾年風雨的我,如今卻也能淺嘗到他語言的魅力、思想的深遂。曾經鐘愛于歇于林間細細品味《談習慣和教育》中那句“國家和政府日鼓勵已經形成的美德,而不改良美德的種子”,如今觀當前局勢,又何嘗不是如此?由此看來,培根倒也有未卜先知之能了。
而在我看來,美德的源泉無非是固邊的行熏陶以及自小的教育。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并無道理,教育的手段及途徑往往直接影響青少年思想的方向和演化。可如今的教育方案卻不盡如人意,高等學府不過是度量未來薪金的標準,莘莘學子所求的高等教育自然無法洗凈人性的污垢,反而最終引起的是習慣的惡性循環。這便是無數罪惡的根源,教育的缺陷所牽涉的負面影響的確是數之不盡的。
凡事皆有因果,習慣同樣并不例外。只有優良的教育以及獨立的人格才能壓制邪惡的習慣,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風氣,而這過恰恰是我們應為之奮斗的指標。面對種種過錯,“去其糟粕”是必然的,唯有此計才能造就輝煌的明天!
巨星如培根已然隕落,但《培根隨筆》的光芒依舊在照亮著后人……
讀培根隨筆有感15
不論翻到《培根隨筆》的哪一頁,我們總會很容易地發現有不勝枚舉的名言警句。細細地品讀它們,又感到眼前豁然開朗,心曠神怡;合上書本,更有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的感覺,讓人回味無窮。從這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隨筆中,我們能夠汲取到一位偉大的哲人的思想精華。最近正和一個好朋友鬧矛盾,忽然有一夜夢見了曾經和她同舟共濟度過的美好時光,于是,在夢中,我決定與她言歸于好。但是,當我一覺醒來,又覺得物是人非,再次見著她,卻不知如何是好。我低著頭,保持沉默,氣氛有些尷尬,如果這個時候有什么人推我一把,讓我鼓足勇氣向對方伸出手去該有多好,但是過了許久,仍舊什么都沒有改變。睡前,又翻開了《培根隨筆》,這時,培根對我說:“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頓時,我陷入了沉默。我想,如果自己能先退一步的話,也許就會海闊天空吧。失去一個朋友,就失去了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一個人可能會同時結交許多的朋友,但是真正愿意去傾吐內心的,恐怕就只有一個。如果失去了那唯一的一個,就會同時造成兩個人的寂寞孤獨。無人理解的苦楚是難以忍受的,更何況這本來就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也許明天,我應該給她一個微笑吧。“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干。”時常想起培根的這句話,這是他對不同人的求知目的做出的總結。隨意翻看一本雜志或許會博得我們的會心一笑,但看過之后卻仿佛一無所獲,這個時候,求知便只是消遣。學得一知半解的時候往往成為我們最愛賣弄的階段,但即使并沒有深入學習,卻也能夠讓我們做足表面文章,這個時候,求知就像是給自己穿上華麗的外衣,但是我們的內在是否充實卻不得而知。只有當我們學得知識的精髓,并能夠對它駕輕就熟的時候,知識才會成為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它是我們的一部分,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我們的動力和指南,這時,求知無疑是增長了我們的才干。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每當松懈的想法涌上心頭,就會聽到培根用略帶諷刺的語氣對我說到這句話。我們學習,是為了消遣?是為了裝飾?還是為了增長自己的才干呢?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培根的隨筆集,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導師,每當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時,總能為我點破玄機,柳暗花明,又見一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根隨筆》正是像這階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霧,引領著人們向真理進發。
【讀培根隨筆有感集錦15篇】相關文章:
【薦】培根隨筆讀后感03-20
讀《貝多芬》有感集錦15篇03-16
讀《貝多芬》有感(集錦15篇)03-16
讀《挑山工》有感(集錦15篇)03-16
讀《狗》有感(集錦15篇)03-26
讀《讀者》有感(集錦15篇)03-19
讀散文有感03-19
讀《長城》有感03-15
讀《墨子》有感03-14
讀《生命》有感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