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酥油》讀后感

時間:2023-03-02 02:33:30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酥油》讀后感(通用12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酥油》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酥油》讀后感(通用12篇)

  《酥油》讀后感 篇1

  “點起一支迷香,我要說一個迷香一樣的故事”。在作者的化身梅朵的娓娓道來中,一個一個故事依次鋪在我面前,最終醞釀成淚水從心底一路蔓延到眼角。故事在一場悲哀的無言中落幕了,這個酥油女子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留在高原上,但她希望找到可以點亮下一盞酥油燈的人。

  看完書的那一刻,覺得用任何語言來表達我的心情都是貧乏的。充滿熱情地幫助草原上孤兒的漢族女子梅朵,善良支持梅朵工作又有著虔誠信仰的藏族青年月光,好心的班哲和喇嘛,那些可憐的孤兒還有草原上的人們,久久盤旋在我的腦海。那些關于愛,關于信仰的故事,讓我突然覺得自己渺小、世俗。那是一個我們不知道的世界,他們的生活一般人無法忍受,他們安于現狀,認為目前的一切都是佛祖的心意。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地方來了一個現代人,她被形容成梅朵,她來這里幫助孤兒,希望他們可以學文化,可以更好地生活。月光則一直陪在她身邊,支持她、幫助她。如果他的信仰稍微輕一點,他們一定在那片天堂過著美好的生活。但正如梅朵自己所說,“一個心中只有佛祖的人和一個他認為混沌的相信現在文明的人”,他們的相遇一開始就注定是悲劇。

  書中從一開始便充斥著濃厚的信仰,藏族人對佛無條件的信仰,不能用愚昧落后形容,因為畢竟那是他們的精神依托,比起現代人的虛華浮躁,他們是寧靜的。但,事情的癥結就在這里,我不知道該怎樣形容他們的信仰。蘇拉的姐姐為了贖罪在轉經時餓死自己,那個有著畫畫天分的孩子因為相信大師可以治病而毀掉了自己的右手,還有月光,因為梅朵的一句誓言在梅朵出事后出家……對于高原上的他們來說,這樣的事也許沒什么稀奇,因為這一切都是佛祖的安排。可是,在我們看來,會用愚昧來形容吧。他們的信仰已經滲入骨髓,可以這么說,他們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前世贖罪或為下一代祈福,他們對佛祖從不懷疑,更不允許任何人質疑。這是怎樣的信仰?我無法體會。但它的影響也許是深遠的。記得其中有梅朵回到漢地治病的敘述——她竟然無法適應城市的生活,與高原的日子相比,仿佛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而好友蔣央和湛清又與她是那么的不同了。

  愛,一路鋪開。梅朵與月光的愛,梅朵和月光對孤兒的愛,喇嘛、班哲他們對高原人的愛……愛情,友情,親情,所有的愛都集中在這個故事里,成為一種大愛。有一種人他真的可以傻到這種程度,愛別人永遠比自己多,仿佛他們活著就是為了別人。我很羨慕,可是我做不到。很久以前我也想過讓窮苦的人都不再受苦,可是后來呢,我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夢想,我的夢都是為了自己,我漸漸地向這個世界妥協,成了一個自私的人。看完這本書,我深感自己是渺小而卑瑣的,愧疚像藤一樣緊緊纏繞著我的心,讓我不能心安理得地過現在安逸的生活。我不是沒有愛,但我的愛都是自私的愛。梅朵與月光的結局雖然凄涼,但他們的愛延續了下去,他們對孩子們的愛,一寸寸地溫暖著這些孤苦孩子的心。沒有誰會拒絕愛,也沒有愛是不能被延續的。梅朵回到城市治病時,蔣央和湛清的幫助,蔣央同事的捐助,都是無私的愛。我知道,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能像梅朵他們那樣大公無私地付出,但我們起碼可以做到愛親人,愛朋友吧。只是現在世風日下,有些人竟可以棄父母于不顧,陷朋友于不義,我不明白世間為何還有如此卑劣的人,他們的心難道不是肉長的?人與人可以有差別,但這種天壤之別究竟又是為什么?

  一本純凈的書,一個關于愛的故事,摻雜著希望、熱情、迷茫與堅定,沒有生動華麗的詞語,卻有無可比擬的真實。這個酥油一樣純潔的女子凈化了我的內心,黑暗中我仿佛看到她手持一盞酥油燈緩緩地走來,將路過的地方依次點亮。我不由得伸出手,接過她的酥油燈,將愛一直傳遞下去。

  《酥油》讀后感 篇2

  一直以來,對西藏,我總有種莫名的情結,覺得它是一個太特別的地方,有著最湛藍的天空,最純凈的湖泊,最自由的想象,最純粹的信仰。我承認,之所以會翻開這本書,是被自己的西藏情結和封面神秘的引文吸引。我很想知道,迷香一樣的故事是怎樣的?酥油一樣的女子是怎樣的?在藏地生活的人們,懷著怎樣的夢想、希望和牽掛?

  品讀這本書,讓我看到另一個西藏。西藏不僅美麗,而且沉重,有著苦難的沉重,信仰的沉重,生命的沉重。一頁頁讀下去,竟然發現心漸漸沉寂下來。難得有一本書,可以讓我一個下午一頁不想落、一刻不想停地看下去。是什么原因,讓這本書這樣的觸動我呢?

  我想,是它的真實。作者江覺遲在這樣遼遠的'地方度過了五年,以親身經歷和六十萬字的日記為原型,寫出這本《酥油》。她并不是游客,不是為了享受風景、體會自由。她是為了心里的善和愛,選擇只身踏上尋找孤兒的旅途。歷經艱險,她尋找到了二十五位孤兒,為他們建立學校,教會他們讀書,她卻因為這份工作,染上了嚴重的疾病,最終回到了漢地,但她卻一直掛念著,時不時重回高原。這份情,這份心,我想不是這短短60萬字可以描述和記錄的。雖然作者一再聲明梅朵與月光的愛情是虛構的,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因為這本書并非一本純粹的愛情小說,向讀者道出一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它的主題,是愛與信仰。這種愛,是一種博大而深沉的愛。這種信仰,是一種堅不可摧的信仰。這兩個主題,都是觸及靈魂的東西。在如今的浮華世界里,誘惑太多,浮躁難安,清遠寧靜太少,有如作者這樣的純粹與堅定便也鮮見了。

  書中講到了很多因自然災害而流亡在草原上的孤兒,每一個孤兒都有一個苦難動人的故事。梅朵一個一個地把他們找到,通過文字,慢慢地將他們的身世呈現,她心疼著他們的稚嫩和懂事,教給他們現代文明的知識,教他們成長和愛。然而,當這些孩子在梅朵生命中變得不可缺少時,梅朵卻因身體原因不得不回漢地療養,而當她終于歸來時,孩子們卻都因了各種不得己的原因,再次散落天涯。當得讓這些孩子接受梅朵的教育只是為了讓他們出家時,梅朵驚訝又憤怒,但卻被另一種更深沉的悲哀和沉重壓住了——這是信仰差異造就的一種靈魂深處的負重,對于藏地的子民,那幾乎是不可動搖的信仰。

  書中有關西藏人們的宗教信仰沒有太明顯的描寫,但是作者卻在每個眼神、每次對白中展示出藏民對他們自己的文化和神所懷有的虔誠。然而,這些崇拜也殘酷得讓人生畏。梅朵和月光爭論的根源,正是來自于兩人在宗教和文化上的彼此不相讓。對他們來說,信仰是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所以,當梅朵一不小心觸碰到宗教信仰問題,溫和的月光會變得堅決執拗,讓人無言以對。盡管他們的愛情純凈得如同《西邊月亮》那首情歌,但信仰上的差異使得兩人之間始終存在著難言的痛楚和無奈。

  這種差異,成就了那美麗而絕望的結尾。當梅朵歷盡艱難回到草原時,卻看到自己深愛的男子已經為了她出家,歸順了心中的神。她淚眼朦朧地想追問,卻看到他的眼神已經靜若深水,他漠然地告訴她,我已經屬于神,注定用一生苦行祭奠你。兩人再次相遇的眼神,仿佛遠方一聲長長的嘆息,我突然明白了這種信仰差異的深刻與無奈。

  有人說,梅朵所做的努力終究是無力而短淺的,不如多多捐錢,給他們實際的物質改善。而且,沒有在藏地成長起來的梅朵,對那里的宗教是沒資格在內心評論和質疑的。但無論如何,我想梅朵的堅持,足以證明她的熱愛和虔誠。她愿意親身到那里去,力所能及地去貢獻和犧牲,這種勇氣是少有的。

  合上書,輕輕閉上眼睛,我突然覺得,那些遙遠的地方,或許真的有一種魔力,身在那里,當你不經意抬頭看到天空時,會讓你感到某種觸及靈魂的東西。作者說,希望通過這本書點亮下一盞掌著酥油燈的人,我覺得一定會有的。那些愿意付出愛,愿意堅持信仰的人,會來到這里,成為下一個梅朵,用生命譜寫一段傳奇。我也相信,這片美麗而苦難的土地,會因為有了更多的梅朵,而變得更加純凈,更靠近天堂。

  《酥油》讀后感 篇3

  酥油一樣的女子,有著酥油的精煉和酥油的光亮。那些明亮的孩子,是她的希望;那個漸行漸遠的青年,是她結愁的牽掛。尋找“下一個點亮酥油燈的人”,是她此生的心愿……

  她,是小說《酥油》里的女主人公,梅朵。她亦是一直以義工身份支教在西藏的女作者,江覺遲的真實化身。梅朵,藏語是花朵。這美意的名字,是一見多情的他為她起的。而她為他起的名字是月光。于是,漢地女子梅朵和藏地青年月光,攜手走進了慈憫的多農喇嘛鋪展的畫卷中,從事草原孤兒學校的創建工作,并由此經歷著那些雪域高原上的奇麗景觀,奇異人情,和沉重的背負。

  神秘的麥麥草原上,有茂盛無盡頭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有炎夏里也戴著白蓮花苞般的巨大雪冠,有順著冰川披掛下來的冷杉、云杉、高山杜鵑。雖然美麗著你的眼眸,但其中更隱藏著無盡的殺機。怪僻的叢莽雪窟里,有行人要走的路,更有要你性命的野豬家族;詭異的雪崩夾著泥石流,切割埋覆著山林,排山倒海要淹沒奔命的路人;還有陰冥的靈異與人如影相隨,要墮你入深暗的洞穴,任你孤獨在絕望中。

  在這樣險象環生的路途中,他們卻要去草原腹地,尋回一個個散落的孤兒。此舉已經不易,竟還要遭遇重重人事的阻撓。

  頂禮膜拜著菩薩的益西夫人,亦即月光的舅媽,雍容華貴高高在上,奴役著孤兒阿嘎不放手。因走上歧途而遭遇唾棄的阿芷,想回頭卻悔之晚矣,留下小阿妹在空空念數著三萬八千遍的經語。多情而愚昧的翁姆女人,生養了一群私生子而猶未已,一邊盲目阻止有音樂天分的大兒子進學校,一邊卻虔誠地送他到寺里做喇嘛……一段段痛楚和遺恨,反復在噬咬著支教老師梅朵的心,讓她感覺到任重而道遠。

  還有,衣食無著落,做學校的碉樓幾近坍塌在暴雪中,全力扶持學校的多農喇嘛突然離世,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然而,梅朵們在堅守,在孤兒青年班哲和月光父母的幫助下,咬牙堅守著,他們是草原上點亮酥油燈,照亮草原人前途和命運的人。

  在復雜艱難中,又收獲著愛情:學生對老師的不斷依賴眷戀之情,草原樸實牧民對梅朵奉若菩薩的信任與感激之情,若隱若現卻如酥油燈盞的火苗,一直跳躍不息的梅朵月光暗戀之情,都叫人心生溫暖,希望無盡。

  可是,地域的差異,文化的不同,信仰的迥異,也讓梅朵遭遇著身體疾患的重荷,遭遇著孰是孰非的信仰糾結,遭遇著二十五個孤兒學生的未來可能全部入寺出家的無奈。當回到平原城市歷經三年磨難急籌經費的.梅朵,再回草原,尋找苦苦等待在青稞地的月光時,卻驚愕地獲知,為了祈禱久無音信的梅朵平安,月光永遠遁入空門!巨大的哀傷和孤獨,淹沒了柔弱的漢地女子梅朵!不僅是個人得失的哀傷,更哀傷于從父親妹妹手里接過的重托,沒有承接穩當,有負于活佛,有負于草原孤兒,有負于藍藍的天空飄蕩的白云!幸而已謀得多方贊助可以重建學校,幸而還有默默相守相扶的月光好友班哲,幸而梅朵心中的酥油火苗一直未息……神圣的使命要怎樣折磨這位漢族女教師才善罷甘休!

  本可在平原城市里,憑借學歷能力,謀得一份白領金領的工作,行有車,居有屋,食有整桌美味,聚有滿座賓朋。卻偏偏多年來,義無反顧地奔波在平原高原間,折耗著青春生命的本金。是為義務,為信仰,為承諾,為一份宿緣,故更真摯,更倔強,更肅穆莊嚴。

  閱畢全書,頓生覺悟:坐在寧靜的屋宇下,是奢侈;品嘗一杯咖啡,是愧疚;擁擠在公交車上,是團聚……于是,想去做一回漢地女子梅朵——不,是女作者江覺遲——所呼喚的“下一個點亮酥油燈的人”。因為一盞盞酥油燈點燃之際,吉國天光,不就照亮了我們的大草原了么?

  《酥油》,是一首女人或者女教師,對雪域高原的赤情熱戀之歌。

  《酥油》讀后感 篇4

  一個偶然的機會,從一個業內前輩那里得知,我們桐城有一位有愛的教育者---江覺遲老師。江老師寫了一本書,叫做《酥油》,前輩建議我們都去讀一讀。

  后來,學校汪校長牽頭,成立了沙鋪學校青年教師悅讀俱樂部。是的,作為老師,我們更要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正好在這個時候,我在孔城老街遇見了《酥油》。借此機會,我開始讀《酥油》。

  翻開書,便看到陳彥瑾先生的題詞“大美之書”。一開始,我并不理解為何要用“大美”來形容這本書。直到我看完本書,才明白。何為大美,那便是江老師的大美心靈,江老師的大美行為,江老師的大美人格。

  在序言里,了解了這一切發生的源頭,從祖母裁襟勵子的愛與誠信,到父親在電話里叮嚀的言而有信。江老師用愛堅守著自己的承諾,用誠信延續著自己的承諾。在草原上5年的那些日日夜夜,那些點點滴滴,幻化成文字的時候,每每讀來,我都覺得艱難異常,更何況親身經歷了那些艱險的江老師。

  一個柔弱的女子,小小的身軀是如何隱藏了這些巨大的能量,使得她在那片草原上堅持了那么多年。讀書的時候,我經常想,若是對于旅行者而言,路過草原的晴朗天氣,我們肯定會感慨于大自然的奇妙,怎么會有如此美妙的圣地。但是,對于長期生活在那里的人們而言,他們要面對的不僅是偶爾的晴朗,更多的時候還有雨雪和狂風的問候,世代生活的居民大概習以為常了,他們可以適應。但是作為外來居民,僅憑著滿腔熱血,我想是不足以應付這草原上的日日夜夜,更多的時候,需要的是繼續走下去的耐力和與困難抗衡的決心。

  從第一個孩子阿嘎,到第二個孩子蘇拉,再到后來的所畫、小尺呷、米拉……與每一個孩子的相遇,都稱得上是緣分的指引,努力的結果。我印象最深的是梅朵和月光與阿嘎的相遇,梅朵的一次意外受傷,給這個孩子帶來的是命運的改變。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梅朵的內心是舍不得一個孩子不讀書,舍不得一個孩子不受教育,所以,在她養傷期間,偶然碰到了在益西醫生家做工的小阿嘎時,內心的那團火熱即刻就被點燃,無論如何,她要幫助這個可憐的孩子走出這片困境,幫助他開拓新的人生,雖然知道這并不容易,但是她從來也不曾放棄,憑借著自己的執著,在月光的大膽陪同下,兩個人終于帶走了阿嘎,這一番波折,是文化差異的碰撞,所幸的是他們成功了。于是,梅朵老師有了第一個學生。可愛的小阿嘎心懷善念,帶著我們的梅朵找到了蘇拉女孩,在多農喇嘛的碉樓里,經過一番打掃,麥麥草原孤兒學校便開學了。

  有了學生,教育便是最大的問題,如何教這些完全沒有基礎的孩子呢?該教些什么內容呢?于是,我們的梅朵又化身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戰士,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劃分不同的'班級,均衡教育,除了書本上的知識,還有做人的道理。雖然孩子們的教育資源比較匱乏,但是在這個社會生存的各種本領,也是都要學習的。難得梅朵老師這樣用心的對待孩子們,這樣的為孩子們的未來操心。

  除了孩子們,梅朵老師的生活中還有另外一個最重要的人---月光。從他們的相遇相伴,就注定了這兩個人不平凡的經歷。兩人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生活差異,思想差異,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兩顆心反而越來越近。很多時候,我想假如老天沒有開那些玩笑的話,后來的梅朵和月光,肯定是幸福地生活著。雖然江老師一再說這些愛情是虛構的,但是我寧愿相信這是真的,至少在前半段,他們的生活是如此美好,他們經歷過的那些溫情的、艱難的、糾結的,總歸都是溫暖而有意義的。

  在《酥油》的后來,梅朵姑娘徹底病倒了,無法再去她心心念念的草原,康巴漢子月光去往遙遠的尼泊爾,碉樓學校解散了。

  萬幸的是,孩子們已經成長了,在不同的地方發揮著自己的光芒,猶如酥油一般,點亮自己的光,照著這一方明亮。持續而悠長……而這一切,都源于一位叫江覺遲的奇女子。一位擁有大美大愛的教育工作者。

  《酥油》讀后感 篇5

  很多時候會想,世界太大而自己太微小。一直很想去旅行,只為親眼看到那些傳說中美麗事物的耀眼光芒,只為真切地感受發生在遙遠他鄉的人間憂樂。就像,《酥油》的作者,江覺遲。

  那是一個屬于梅朵的美麗的故事。梅朵,一個普通的漢族女孩,為了繼續完成妹妹阿玲和父親的遺愿,只身一人來到西藏的一個無名草原。那里,天空清朗開闊,山頂白雪皚皚,草原青青莽莽、一望無際。只是,無法企盼的高度帶來的不僅是令人窒息的美麗,更夾帶著讓人頭痛欲裂的高原反應。而書中的梅朵帶著老父親的遺愿,千辛萬苦來到深山草原,想要幫助那里的孤兒,想要傳授他們知識,改變他們的命運。卻不想,她這一去,就是永遠。為了尋找那一個個的草原孩子,為了那斑駁殘破的碉樓學校,為了給流離失所的孩子們一個小小的庇護所,這個弱小的女子,幾乎傾盡所有。短短幾年,她從一個纖細的漢族女孩變成了一個充滿酥油味道的高原女子。在那里,梅朵遇到了藏族小伙子月光,月光是多農喇嘛派來幫助梅朵開展教學工作的當地草原男子。他們一起尋找草原孤兒,從一開始的一個到后來的二十五個。一路尋找,一路相伴,朝夕相對間,他們漸漸相愛。不管是遭遇泥石流,還是雪崩,他們始終不離不棄,共同經歷生死。而這,不僅僅是愛情,混雜其中的,還有他們對草原的熱愛,對孤兒的疼愛,對理想的執著和追求。懷揣著他們的共同夢想——讓草原上的每個孩子都能上學念書,梅朵和月光以及那些他們一個一個從深山草原里尋找出來的孩子在高原上相依為命,過了一天又一天。然而,稀薄的空氣,寒冷的氣溫,梅朵的身體終于還是支撐不住了,胃病、貧血、吐血……貧病交加中,梅朵也從曾經的如花美眷變成一個百病纏身的虛弱女子。月光恪信宗教的力量,可是從活佛那里祈求來的“神藥”卻救不了梅朵的身體。梅朵終究沒能實現她的夢想,面對深邃的雪域高原,面對強大的宗教信仰,渺小的梅朵是那么無助,那么渺小,那么孤獨和寂寞,甚至到最后連最心愛的戀人也最后出了家,將他拋棄。但一直到最后,她始終在堅持著自己最初的夢想,無怨無悔……

  合上這本書,我竟發現自己早已是淚流滿面,想起山區的那些孩子們,那樣破舊的教室,那樣艱苦的環境,但他們的眼中流露出的卻是對知識的渴望。那灼熱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多么想為他們做點什么,哪怕只是一句小小的安慰,可是合上書本,我卻發現,原來我也是這樣的.渺小無力,不知道該如何做起,不知道該怎樣表達。這個故事太沉重,像一塊大石頭重重的壓在我的心頭。故事里,梅朵為了讓草原孩子能上學,傾盡所有,而身邊卻有那么多伙伴厭學棄學;月光是那樣的恪信著寺廟的力量,而現實里有些人,他們活在別人眼里的幸福之中,忙于生計,壓抑著扭曲的靈魂,早已忘卻了曾經的信仰。

  合上書的剎那,我真希望我就是作者,不讓結局那么悲愴凄涼,不讓梅朵倒下去。或者,我希望我能變成梅朵,做一個貧困山區的教師,幫助她完成未盡的夙愿。然而,我深深的明白,這樣一個教師意味著什么。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天,我想,我也會像梅朵一樣,遠離舒適優越的生活,但是我想我會收獲孩子們得到知識后的快樂目光。或許,我也會生活得很艱難,但一想到我能夠像梅朵一樣帶給他們追求自由的夢想,讓他們借助知識的力量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出光彩,我會欣慰,會喜悅,會充實!

  現實之于夢想,夢想之于現實。這個物欲橫流的現實社會,還有多少人仍然在為自己的夢想默默地堅持著,又有多少人迫于現實的壓力開始改變自己的夢想,甚至,拋棄自己的夢想。我想,我要做那個小小的梅朵,為了夢想,用雙手輕輕點亮心中的那盞酥油燈,小心地護著它,愛著它,讓它在這現實的人世間散發出那最為美麗動人的光輝!

  《酥油》讀后感 篇6

  一本三十萬字的小說,作者是個叫江覺遲的女子。封面是西藏特有的藍天白云,但嵌在其中的藏族孩子的身影,卻暗示它有另外不尋常的故事。

  作者在父親的'影響下一直做著孤兒工作,后來到大草原上積極開展孤兒教育工作,先后克服種種艱難收留并培養了25個孩子。期間有一個叫做“月光”的藏族青年默默地支撐著作者走過了這段極為艱難的歷程。作者在經歷了父親去世,在收容過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難,途中還經歷了生死抉擇等諸多危險,但作者永不言棄,一直堅持著自己心中不變的信念,努力實現著自己一直的目標,超越了一個弱女子所不能的一切,令我感動至極。作者在藏區的5年時間了,經歷了痛、困、愛的交織,但更多地表達了作者的那種大愛,那種脫離世俗的大愛,沒有名無需利,但實實在在地在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一次次涉及人生、人性、仁愛的經歷,一次次表達著愛和恨的情感,既樸素又真實。

  在書里用很大筆墨描寫了藏區人民真實的生活,這些生活是我們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們想象不到的艱難、困苦、無奈。同時也描述了在那樣艱難的條件下人們對于自己信仰的堅持。從男主人公月光,到多農喇嘛,從梅朵第一次留住的女主人巴桑到月光的表哥班哲,還有梅朵救助的孤兒阿嘎、蘇拉、小尺呷等,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對神的敬仰無時不在蕩滌著我們的心靈。

  讓我們點亮酥油,用心靈去體會這本書!

  《酥油》讀后感 篇7

  “愛,會讓世上每個孤單的孩子眼睛里有光!”這是《酥油》里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酥油》講述的是一個漢女子(梅朵)義務去西藏支教的故事,可因為信仰的差異,其中也是充滿了坎坷,但梅朵為孩子們奉獻她全部的愛。

  梅朵剛到西藏的'時候,由于生活習慣不太相同,吃了不少苦,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她到處錄找一個個可憐的孤兒,想讓他們學到知識,將來到城里工作、生活的更好些。

  阿嘎是梅朵收留的第一個孤兒。阿嘎原本是一個在富人家干活的孩子,自幼與親人走散,雖只有十幾歲,但他所吃的苦卻遠遠不是普通十幾歲孩子所能想象的,正是由于梅朵的到來,才拯救了這個孩子,讓他能夠學習。

  所畫是梅朵在外出尋人時發現的,梅朵原不想收留他,因為所畫年紀太大了,已經不太適合重新學習了。可所畫一直懇求她,終于梅朵帶走了他。所畫雖不適合學習,但他對畫畫很是有興趣。于是梅朵讓所畫跟一位畫師學畫。所畫當然學得十分認真,就在所畫有所成就時,一位寺院的“大師”葬送了一切,他讓所畫丟了右手,因此所畫成為畫家的夢想徹底成為泡影。

  在梅朵收留的所有孤兒中要數小尺呷最難管了。因為想念家,一次小尺呷和幾個小伙伴一起出走,梅朵知道后,立刻出去尋找,在找到小尺呷后,小尺呷卻怎么也不回去,一念之下竟鉆進了茂密的叢林中。梅朵怕小尺呷有危險,自己也進去了,非但小尺呷沒找著,自己卻陷入了險境,不過幸好之后有人趕來救了梅朵。不論小尺呷怎樣淘氣,梅朵總是悉心教導他,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從不后悔。

  漸漸地,梅朵收留了近幾十名孤兒,梅朵認真地教孩子們知識,為他們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可惜“天有不測風云,人有禍福旦夕”,在一次泥石流中,這里所有的一切被沖去了,雖然孩子們安然無恙,可是孩子們唯一的教室(破舊的土坯碉樓)沒有了。幾十名孩子一下子又成了無家可歸、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孤兒了,未來是怎樣的誰也不知道,但孩子們會永遠記住他們的好老師……

  這不禁讓人心寒,為什么沒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幫助這些處于逆境中的孩子們呢?

  愛,會讓世上每個孤單的孩子眼睛里有光。

  愛,也會讓每個眼睛有光的孩子心里有愛。

  請將這份“愛”傳遞下去……

  《酥油》讀后感 篇8

  《酥油》是我利用中秋假期讀完的。因為去過西藏,所以對這類題材都有些興趣。

  只是讀畢這本小說,全然沒有感覺。仿佛,整個故事就是一個一個片段,零散的,東一塊西一塊,累計到一起。說它象愛情小說?有沒有多少心靈活動的描繪,說它象史詩?肯定不是,因為這里面只有一個女人的對影自憐,說它什么好呢?本來小說的結尾還是挺有意思的,只是前面大段的廢話,把整個故事給破壞了。

  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感情應該是有的,但有多少就天知道了。至少從作者的筆下我們看不出來。說女主人共跑到西藏去支教,教育孤兒。原本是很好的一件事。但結尾讓人恐怖,原來這都是宗教的陰謀?完全不顧及人性?——難道西藏的宗教真的這么那個么?若真的是,這中間的沖突卻一點也不激烈。沒有矛盾,哪來的情節。書里面對西藏的.有些生活細節有描述,但比較散亂,沒有給我以震撼。倒是作者在前言里的字句,讓人印象深刻。西藏是個充滿神秘感的地方。看完作者的描述,覺得更加神秘了。小說,就是講故事。再牛的作家,如果沒有講故事的能力,還不如去做個說道理的學者。

  《酥油》的背后有個不錯的故事,可惜說故事的人沒有講清楚,怪可惜。希望作者日后可以用更平實的語言,清晰的條理完成一個大家都弄得明白,引人入勝的故事。看了這么多小說,覺得這才是我國文壇所缺失的。

  《酥油》讀后感 篇9

  這是一個叫江覺遲的女子以在藏區支教的親身經歷寫下的小說。酥油,是藏族人家必不可少的東西,它是牛羊奶經過成千上萬次的捶打提煉出的精華。一個漢地女子,孤身一人,去藏區支教,想要融入藏民的生活,做一個地道的酥油女子,就必須經過千錘百煉,才能像酥油般精煉、醇和。五年的時間,一千八百多個日日夜夜,書中的梅朵懷揣著艱難的夢想,就這樣堅守在那片荒涼寂寞的土地上,硬生生將自己錘煉成酥油一般的女子,用那微弱的光去照亮每一個幼小的心靈。

  初入麥麥草原,梅朵很難接受藏地的生活方式:牛排肉被風干在骨頭上,其間粘著干涸的油脂,便是直接入口的美味;潮濕的牲口棚用來住人,干燥舒適的地方留給牲畜;氈房內蒼蠅舞動著翅膀自由飛舞,主人和客人都不會傷害它們的生命;一妻多夫的婚姻比比皆是,妻子與丈夫們之間分工明確、和睦相處……然而,陌生的.環境、差別巨大的生活習慣以及無法溝通的語言都是假以時日可以慢慢克服的,當地藏民對宗教的虔誠、對教育的漠視、對現代文明的抗拒才是橫在梅朵與他們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所幸,梅朵遇到了“月光”。這個土生土長的藏地男子執著地守護在梅朵身旁,與她一起打馬過草原,一個一個尋找遺落在大山深處的孤兒。因了月光,梅朵很快地學會了說藏語,學會了騎馬,也慢慢喜歡上酥油的甜和香。在遙遠的地方,草原茂盛的草線盡頭,白瑪神山如圣潔的蓮花一般聳立著,純凈,而充滿孤獨,像是指引著梅朵的方向。

  隨著孤兒一個個地尋回,梅朵和月光帶領孩子們修葺了廢舊的碉樓,麥麥草原的孤兒學校終于建成。高原湛藍的天空下,孩子們純凈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睛可以讓梅朵的心靈更加安寧,這安寧的背后是她和月光用奮不顧身的努力換回的,甚至九死一生。一同經歷過泥石流、雪崩、迷路的他們滋生出的情感倍加珍貴,那是梅朵酥油一樣的愛情。

  當雪從喜馬拉雅山上飄來,草原的冬天來了,道路被大雪阻斷、糧食匱乏,多農喇嘛的資助也遲遲未到,寒冷一點點的侵襲碉樓,屋中的爐火發出微弱的光,無般無奈的梅朵開始跟孩子們一起執著的誦經,祈禱大雪停止。大雪過后,孤兒學校被大雪壓垮,孩子們散了,梅朵淚流滿面。此時的梅朵身體已極為虛弱,被迫暫時離開,告別月光,回城市治病、四處尋找重建學校的經濟來源。一次意外車禍,讓梅朵錯過了與月光的約定,當她重回麥麥草原,卻只看到月光身披絳紅僧衣的背影……

  如果這只是一本關于一個漢族姑娘克服重重困難在藏區支教的小說,那么這將是一個充滿愛和信仰的故事,但事實上,它還摻雜著許多無奈和迷茫。正如江覺遲在書中所言:“感慨與困頓交混;愛,與被困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流逝,梅朵漸漸了解到了一個事實:她的夢想一直是,教會孩子們最基礎的知識,把孩子們送到縣城讀書,讓他們有更廣闊的人生和更光明的前程。可最后她發現,請她來藏區并一直支持她的多農喇嘛本意并不在此,而只是想讓這些孩子有一些文化,然后再到寺廟當識字的僧人。

  看不清方向的夢想和看不到未來的愛情一樣,都讓人身心俱疲。梅朵的身體已經不適合在藏區繼續停留,無奈之下,只好離開。可她并沒有放棄為了草原上孤兒的努力,也想尋找下一個接過酥油燈的人。著名作家麥家評道:“自古,小愛為惜,大愛為棄。我為梅朵當初選擇留下的強而震撼、起敬,更為梅朵最后無奈離開的弱而感動、傷懷。”

  這是一本適合沉默時讀的書。細細讀罷,也許你會驚異原來這世間還有另一種地方,貧窮,寒冷,愚昧,孤單,用一點點酥油微弱的光引領著希望;也許你會更加沉默,因為即使那一株格桑花能夠穿過寒冬和冰雪,艱難地生長和開放,可是它卻穿不過現實的絕望。

  自己原本是喜歡到處行走的女子,也向來喜歡探尋那些隱藏在角落里未知的地名,書中的“麥麥草原”屬藏區,字里行間白瑪神山頻繁出現。雖然小說里并非明確,但細細分析來看,她生活的地方一定是滇藏川交界處,俗稱“大香格里拉”。于是就有了那一場旅行,走在白瑪神山的腹地,去尋找和感受酥油的故事。走過滇藏公路,走過茫茫雪山,在海拔五千米的那根拉體會過頭疼欲裂的高原反應,在梅里雪山的懷抱里感受過高原腹地的苦寒,麥麥牧場的美麗可以想像,但是,正因為經歷過,才更明白,那需要怎樣的信仰。

  一本純凈的書,一個關于愛和信仰的故事,摻雜著希望、熱情、堅定與迷茫,沒有生動華麗的詞語,卻有無可比擬的真實。眼前也許會浮現慈祥的老阿媽滿臉皺紋的臉,也能聞見青稞酒和酥油茶淡淡的芳香,一轉身,那個叫“梅朵”的姑娘一直站在那里,從如花美眷到百病纏身,堅守著她的信仰,哪怕頭頂上已經不再有她的草原月光。

  《酥油》讀后感 篇10

  這是一本好書,由于真實。

  這是一本讓我感動的書,一本讓我震撼的書,一本讓我舍不得看下往的書。

  翻開這本書,映進眼簾的是“獻給父親”這四個字。我的眼淚便奪眶而出,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也正好是我父親剛過世。我能體會作者的心情,父親一般都是話語未幾,但是我們都能體會到父親給我們的深深愛意,他們的愛都是默默地躲在心里,他們總是覺得,我們的幸福便是他們最大的.幸福。

  《酥油》的序我看了無數遍。作者的感悟總是讓我在思考人生的選擇和生命的意義?我敬佩作者。這是怎樣的一種動力?怎樣的一種堅持?我想是愛,是父親對她的愛,也是她對父親的愛,她對孤兒們的愛!

  《酥油》是本小說,但是卻讓我們感受到了切切實實,假如不是親身經歷,很多細節是無法描述出來的。我慢慢的品讀著,舍不得看完,書中字里行間都透露著樸實和純潔,就如同雪山雪白的雪。書里到處布滿著濃濃的愛。看著小說,就比如自己真的進進了那個世界。不愿離開。我感受著作者的艱辛和快樂。感受著作者濃濃的純結的愛。

  《酥油》讀后感 篇11

  前些日子在網上商城買了幾本書,剛好書城搞買贈活動,送了一本叫《酥油》的書,我一向對贈品都不放在心上,認為贈品都是一些滯銷的商品,不會有驚喜,因此這本《酥油》被我帶回家后便隨手放在了書柜的角落里不理會了。

  直到最近整理書柜看到書面上淺淺的灰塵,用布巾拭去灰塵后順手翻了幾頁,這一翻便是欲罷不能。

  跟隨書中主人公那個酥油一樣的女子“梅朵“在藏區的支教足跡,我被帶到了一個從未經歷的世界:一路上先是要坐火車,再坐汽車,汽車走不通了改乘拖拉機接著是摩托車,之后換騎兩天的馬,最后還要翻越半天的山路這才到達目的地——麥麥草原。在麥麥草原上生活,人和牲畜同住,睡在潮濕的地上,夜里大雨從帳篷上漏下來,要打著傘才能昏昏入睡,吃沾著牛毛的生肉和混著麥香和牛糞的燒餅……對于一個每天吃蔬菜水果的漢地女子來說,這樣的生活能堅持五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比之生活更加困難的是梅朵的工作。她需要深入藏區一個一個地去找孤兒,尋找的過程中每時刻都面臨到交通工具、惡劣天氣、與藏民溝通交流等等的難題,她不僅要冒著遭遇泥石流的危險,還要學會讓藏民相信她,將孩子交給她……

  在梅朵支教的五年里,最最讓人感到無力的除了短缺的'資金,艱苦惡劣的生活環境,就要數藏區人民不可逾越的宗教信仰了。

  因為信仰,蘇拉的姐姐把自己餓死了;因為信仰,有畫畫天分的所畫成了殘疾人,此生都不能再畫畫了;因為信仰翁姆明知自己懷了畸胎也不愿打掉……對于藏區的他們來說,這樣的事很正常,因為這都是佛祖的安排,他們不是為自己而活,不考慮自己的利益,而是為前世贖罪或為下代祈福,他們對佛祖從不懷疑,也不允許任何人質疑,這是怎樣的信仰?怎樣的堅持!我不能理解,也理解不了。但當我讀到這些情節時,心情卻是無比沉重的。

  堅強、善良的梅朵耗盡心血的夢想是想讓麥麥草原的孩子受到教育,能到城里讀書,最后能改變這種貧窮落后的生活狀況,可是面對藏族這種世代相傳且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單憑一個梅朵的力量是怎樣也撼動不了的。我想起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個名人訪談節目:主持人問某省省長,怎樣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質量?這位省長回答“我們政府出錢,把邊遠落后地區的孩子接到城市里來接受教育,讓他們和城里的孩子在同一個環境里生活和學習,學成之后再回去建設他們的家鄉,這個過程雖然長了點,可能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時間,但卻是最有效的。”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這位省長的回答引起了在場觀眾的共鳴。邊遠落后的地區要改變,要進步,要讓當地人民摒棄長期以來形成的愚昧無知的思想觀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國家的希望。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草原上孤兒和綴學的問題,需要有更多的梅朵也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努力。

  《酥油》讀后感 篇12

  好友推薦了一本書—《酥油》,說她常常看著看著就流淚了。上網看了一下評論,據說是2010年最感人的小說。好奇之余,便在網上訂購了一本,趁中秋節閑暇一口氣讀完了。不得不承認這的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說。

  作者江覺遲是一名安徽女子,她根據自己2005年后在藏區草原義工支教的經歷,充滿深情地寫出了一個既絕望而又美麗的故事。

  書中主人公梅朵是個安徽的女子,接受了一位寺廟喇嘛的邀請,來到了高原支教。

  學校位于川藏線的深處,到那里需要先坐火車,再換汽車,然后是拖拉機、摩托車后再加上兩天騎馬的時間,最最后需要步行翻過大山。到了后梅朵才知道,所謂的學校只是一座廢棄的碉樓,而且學生也需要她一個個到藏區去尋找。

  藏區的自然環境惡劣,常常會有雪災和泥石流,每一次災害發生過后,就會產生很多失去父母的孤兒。除此之外還有因為各種各樣原因產生的私生子。這些孩子常常吃不飽飯,經常被偷獵者要挾進保護區做向導,還有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在茶樓做女招待,他們沒有讀書機會,好一點的情況下即使能夠被領養,也常常是為領養的家庭做仆人。

  她把全部的熱情和愛留在這里。為了那一個個尋找出來的孩子,為了那斑駁殘破的碉樓學校,為了給流離失所的孩子們一個庇護所……從一個如花美眷成為一個百病纏身的女子。

  除了愛她學校里的孩子,還有她心愛的人“月光”。

  月光是喇嘛安排幫助梅朵開展工作的當地草原男子,梅朵和他以及那些他們一個一個從深山草原里找出來的孩子相依為命。梅朵和月光,漸漸相愛,深愛,經歷生死,不離不棄。然而,梅朵的身體終于支撐不住了,胃病、貧血、吐血。月光恪信寺廟的力量,可是寺廟救不了梅朵的身體。她不能再在藏區繼續堅持下去。梅朵要下山治病,順便也想多積攢點資金給她的孩子們。

  兩個相愛的人不得不面臨分離,他們相約,兩年之后,不論發生什么情況,梅朵都要回到月光的身邊。這兩年間他們的聯絡,是月光每次花幾天時間到縣城后打給梅朵的電話,除非梅朵死了,梅朵永遠等著月光的電話,永遠不關手機。

  梅朵告別了月光,來到了平原,發現自己已經同平原里的生活完全脫節了。她忘記如何看紅綠燈,不敢過馬路,聽不懂公司里面的人講話……不過為了給孩子們籌錢,她在平原堅持了兩年,除了白天正常的工作外,晚上還要給人補習外語,以便能夠積攢更多的資金給孩子。就到了同月光約定好的時間,馬上就要回高原的時候,梅朵出了車禍,一昏迷就是六個月。

  梅朵重新上高原以后,發現月光因為打不通梅朵的電話,以為梅朵已經死了,自己心灰意冷以后,決定出家做喇嘛……

  人的心靈深處是什么?書的開頭這樣寫道:“只有把自己變成一個真實的弱勢者,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人間的疾苦和貧困。這與你到貧苦中體驗生活完全不同。就好比把兩個人丟進茫茫沙漠,一個有后援,一個無后援。”

  我們沒有在貧困的藏區生活過,我們感受不到那里的真實。但我想,這個故事卻足以點亮我們內心深處人性的光輝。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世間最亮、最溫暖的光輝,只是我們缺少著光明來照亮我們通往內心深處的路。

  江覺遲,好名字。凈空法師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她并沒有覺遲,相反的是,她給我們每個人上了一堂最生動感人的覺悟課。

  作者說:“我寫作有兩層意思,首先當然是找到接替我的人,另一層面,草原并不只有一個孤兒學校,還有更多的人需要幫助。需要更多的愛心認識,到深山把人找出來,把資料帶出來,社會才能幫助他們。”

  也許,就如同書中的梅朵一樣,五年的高原歲月,讓覺遲成長為一個酥油般的女子。這里的酥油,不再只是高原牧民用以果腹的'食物照明的燃料,它已化為一縷精魂,滲透進他們干枯的長發,醬紫的面容,拖曳的氆氌,連綿不絕的誦經聲,以及虔誠如磐石的信仰,陪伴著他們一世又一世,承受著因果循環,在純凈的高原上輪回。而我們的覺遲,她用超脫人性自私的博愛去關注高原,關注高原上的孤兒,關注牧民們清苦的生活,然后,拖著病體,在昏黃的酥油燈下,寫出這一個個故事,向我們鋪展開她生命中那一段段深刻入骨的歲月。

  人在自然面前是脆弱和渺小的,可是人在自然災害面前表現出來的相互關心依賴的情感又體現出了無法形容的偉大。一個嬌弱的南方女子,用自己堅強的毅力為孩子們在他們的內心里面點燃了一盞溫暖的酥油燈,這些孩子們長大了以后,也會延續老師愛的理念,繼續為其他需要幫助的孩子們點燃心中的明燈。善良和愛,能夠在這樣的相互溫暖中得以不斷地延續下來。

  讓我們大家一起,點亮一盞酥油燈。讓高原上每一個孤單的孩子,眼睛里都有光。也讓我們每個人都能點亮通往自己內心深處的路。

【《酥油》讀后感】相關文章:

《酥油》讀書筆記03-10

《酥油》讀后感07-08

藏族酥油花燈節11-12

讀酥油有感01-09

讀《酥油》有感08-14

酥油讀后感(通用14篇)07-29

《簡愛》讀后感 讀后感03-04

《青銅葵花》讀后感_讀后感02-15

《燈光》讀后感作文_讀后感01-10

奧德賽讀后感最新 讀后感03-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山县| 吉林省| 咸宁市| 沧州市| 万山特区| 台山市| 左贡县| 密山市| 赤水市| 临安市| 金溪县| 丁青县| 扎兰屯市| 永年县| 宁都县| 邛崃市| 六盘水市| 遵化市| 洛隆县| 潼关县| 新宾| 蒙阴县| 门头沟区| 乐安县| 长海县| 武夷山市| 中山市| 尤溪县| 台前县| 靖宇县| 长治县| 合作市| 都江堰市| 二连浩特市| 兰坪| 息烽县| 泰来县| 德庆县| 镇沅| 临武县|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