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詞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納蘭詞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納蘭詞讀后感1
一、采桑子
謝家庭院殘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銀墻,不辨花叢那瓣香。
此情已自成追憶,零落鴛鴦,雨歇微涼,十一年前夢一常
此詞一說為悼亡詞,一說為納蘭有一表妹,善詩文,本與納蘭有婚約,可惜后來不幸被選入宮,被-迫與納蘭分離,此為追憶其表妹的詞作。個人認為從文意來看后一種可能更像些,但是真實情形只有當事人才知道。
謝家庭院指心上人家的庭院,納蘭詞中多處出現謝娘、謝橋等,古人以謝娘指代心儀的女子,再由謝娘引出謝橋、謝家等。首句當為追憶與心上人深夜并立庭院的往事,深夜并立庭院,說明兩人情意相投,并立多時而不覺倦。一“殘”字我認為有雙重含義,一為夜深,二為暗示美好的時光已經不長了。下面就說到燕宿雕梁,燕指心上人,雕梁當指候門,即為唐崔郊的詩:“候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同意。月度銀墻,書中說是以月喻自己,據說納蘭曾扮喇嘛僧混入宮中想見小表妹,可是當時自己混在人群之中,心上人即使在現場也不能看到自己,故而說“不辨花叢那瓣香”。
此情已自成追憶,化用李商隱的《錦瑟》詩“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句,雨歇微涼可能是寫實景,也可能是想象之景,是以景表情。雨停了但是還是能感到一絲涼意,意思是說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但是想到當時兩人被-迫分離,到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遺憾。末句“十一年前夢一潮,意思是:十一年前的那一切就如同做夢一般。這里的十一年可能是實際時間,也可能是因為格律需要而虛設。
二、沒讀過納蘭容若的詞就等于說你不是一個真正的熱愛中國古文學的人,作為中國古代文學歷史上的一位成就顯著的人,納蘭的生命卻與他的成就顯得那么的無法成正比,正是這也構成了圍繞著納蘭容若身邊的一個文學史上的一大遺憾之事。
就來介紹一下納蘭容若的身世背景。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清朝著名詞人。其祖于清初入關,戰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權傾一時的首輔之臣。容若天資穎慧,博通經史,工書法,擅丹青,又精騎射,十七為諸生,十八舉鄉試,二十二歲殿試賜進士出身,后晉一等侍衛,常伴康熙出巡邊塞,三十一歲時因寒疾而逝。
納蘭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詞。其詞現存349首,刊印為《側帽集》和《飲水集》兩冊,后多稱《納蘭詞》,他的詞清新婉麗,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在他身后,納蘭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第一學者”,后世學者均對他評價甚高,王國維有評:“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畫堂春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
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在納蘭的所有詞中,我不是最喜歡他的《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也不是最喜歡他的《夢江南》(昏鴉盡),反而最喜歡在《納蘭詞》中也許顯得平平的《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雖然在這首詞中容若用了駱賓王的《代女道士王靈非贈道士李榮》詩中成句:“相憐相念倍相親,一生一代一雙人。”詩詞被加以化用,令其巧妙更加。駱賓王的原句不知能有幾人記得,可經容若之手化用成的詩句,讓成千上萬的人記住了納蘭這個擁有三百年來傾倒無數后人的魅力的人。
在讀到這首《畫堂春》的第一句時,身上就感到一陣酥麻,深深地被這兩句給震撼到心底了。細細品讀更是感到了一種深幽的魅力。
納蘭的文字令人不住稱絕,會讓人感到一種發自內心的震撼感,一直傳遞至全身,讓人感到一陣顫抖。
納蘭是千古的優秀詞人,強推《納蘭詞》。
納蘭詞讀后感2
最初接觸納蘭,是在小學的語文課上,“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當時對這個人物并沒有什么概念,只是覺得他的名字好怪,而且對于在詩句中描寫的“夜深千帳燈”是為了反映將士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深切,夜深了將士們由于思念家鄉和親人無法入眠并不十分明白,只是一個單純的場景描寫,為什么要過多的去剖析甚至曲解它的意思呢?
后來,隨著年紀慢慢增大,我漸漸了解了納蘭的生平和故事,也逐漸明白了也許哀傷凄切、痛徹肺腑正是納蘭詩詞的風格,也是由于他多愁善感的性情,才讓一些無情的事物擁有真摯自然的情感表露。
納蘭的父親是康熙朝一代權臣納蘭明珠,母親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納蘭看似出身高貴,可是也是由于這樣高貴的出身為納蘭的人生附上了無法擺脫的枷鎖。出于貴族的納蘭也許應該立志于政治,可是他生性不在勾心斗角,如果納蘭是個性格豪放的武將,他也許也不會寡郁結病英年早逝,可惜他性情生來憂郁,翩翩公子腹有詩書氣自華,也不免多了一些常人難有的情結。
《納蘭詞》最讓我感動的一句詩莫屬“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了。在一次偶然我聽到有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最開始的開心是起于一個人,最后的苦惱也是來源于同一個人了,最初見面的驚艷早已不復存在。或許這句詩或多或少有一些這種意思,可是我總是感覺這樣解釋似乎并沒有將這句話的靈魂表達出來,或者說,這樣理解過于簡單粗暴了。這句詩的點睛之字在于“若”。若,假若、如果。這個字對于納蘭的意義非同小可,它是納蘭的亡妻盧婉君生前告訴納蘭的。盧婉君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是難得的才女,兩人在盧氏逝世前經常共同寫詩吟詩,他們不僅是舉案齊眉的夫妻,更是志同道合的知己。盧氏問納蘭世上最悲的字是什么,納蘭不知,盧氏隨即說道,是“若”這個字,因為一旦若這個字出現,就代表了無盡的悔,無論怎樣努力都不能回到原來了,也不可能達到心中所期盼的假想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也許就是在表達從前的快樂不再,如果能夠像以前那該有多好。納蘭生性溫柔,他又怎么會和妻子或者愛人爭吵不止最終鬧得兩敗俱傷呢,他的苦惱大概也是由于外在原因無法和想見的人見面吧,或是妻子難產離世陰陽兩隔,或是迫于職位需要納蘭遠赴他鄉,才讓他寫下如此清冷悲傷的詩句。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片面之詞,還有許多理解是結合全詩納蘭在感嘆漢班婕妤被棄的典故。可如果納蘭本身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傷心事又怎么會有如此深的感悟呢?也許這就是詩歌的美麗之處,一句簡單但又婉轉的詩句就會有不同的解讀和寓意。
納蘭許多關于抒發客居他鄉孤苦伶仃的詞句,比如“月也異當時,凄清照鬢絲”,又比如“明日近長安,客心愁未闌”。納蘭的詞中并沒有過多抒發對國家的情懷,他的敏感、細膩、多情并不允許他把視野放到如此宏觀的角度上。他也并不是能放下一切去闖蕩事業的存在,他更希望能夠在自己留戀的家鄉有熟悉的親人平平淡淡度過一生。有人浪跡江湖,有人寒窗苦讀;有人阿諛奉承,有人早已麻木;有人家財萬貫卻還失聲痛哭,有人半杯酒便再無貪圖。這幾句話里似乎有著納蘭的影子,從小安于本分,文武雙全,麻木于官場的勾心斗角,出身高貴卻并不想在朝廷中爭搶什么,只是希望能有和自己搭調的賞花吟詩的日子。
有人說人們對納蘭過譽了,也有人說納蘭太多愁善感了。多愁善感的人物最屬林黛玉了,其次就是納蘭,一個出現在小說中,一個卻是真實的存在。可正是納蘭的多愁善感,才讓他留下這些感動了時空的詩詞,他和他的作品也確實值得人們反復琢磨品味。
納蘭詞讀后感3
夜色已濃,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纏綿而落,嵌入大地。
我聆聽者富有節奏的雨聲,一滴一滴,宛若海浪拍打,卻不雄壯,細如蠶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形容得正是這些銀針般的細雨。
我捧著一本《納蘭詞》。思緒隨著這場秋雨飄入容若構思的那個世界。在那里,漫天的梨花飛落,天空微藍,泛著霞光。樹下,人面桃花相映紅。街市縱橫交錯,熱熱鬧鬧,一派和氣。轉眼,場景又轉換到了金碧輝煌的宮殿。容若筆下那嬌慵動人的宮廷女子,望穿秋淚,卻被禁錮在高強下,終是籠中之鳥。
品讀納蘭性德的詩詞,好似那一地的殘燭香。明月高掛,蓉蓉月色,塞外的詞人是多么想念自己的親人啊!“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沒有太多的直白,字里行間卻露出濃濃的思鄉之情。
詞如人生,容若更是把人生匯入到小小的筆尖,從中涌出江河般或壯闊或抒情的詞句。它們早已超越了朝代,至今在這壓力巨大的城市,擁有一本意境如此優美的書,在忙碌中品讀,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啊!
窗外的雨依舊在下著,滴答、滴答。流入夢境,花枝上晶瑩的雨露懸掛。
隔著時空,我仿佛聞到了幽幽梅花香。我在納蘭容若所開創的世界中,在一彎清月梨花下,安然入睡。
【納蘭詞讀后感】相關文章:
鄭人買履讀后感03-24
最新讀后感03-25
大學讀后感03-25
兄弟讀后感04-12
《魔戒》讀后感04-12
《早》讀后感04-12
《青春》讀后感04-09
上甘嶺讀后感04-08
《春雪》讀后感04-08
哲學讀后感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