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精選21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1
東陽馬生,我比你幸運!或許真像宋濂所說,你的讀書條件遠比他優越,可我卻從中品出了一絲悲哀。我不想和你比讀書的條件,卻想比一比其他。
在讀書的目的上,我比你幸運。你的目的是明確的,千百年來,讀書人都是學成文武術,貨賣帝王家,走的永遠是科舉仕途。從捧讀《三字經》那天起,你就注定要成為封建科舉的犧牲品。不要說不,你的老師不也在津津樂道自己承天子之光,綴公卿之后。嗎?真可謂嚼著自己的血肉叫鮮美啊!我比你幸運!我的學習目的,初時簡單為讀書而讀書,漸漸地我明白了,讀書既為個人的成材,也為國家民族的昌盛。讀書是為了給個人充值,更是為了民族之林的茂盛!我不會一頭栽進科舉的網絡而難以自拔,我要在知識的長空里放飛生命!
在讀書的范圍上,我也比你幸運。你除了四書五經、孔孟之道外,還能涉獵其他嗎?頭上戴著你的讀書目的緊箍咒,只能做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虛妄美夢,可悲!你上不曉天文地理,下不知礦藏資源,理不聞數理化學,文不懂外語馬列。我卻不然!我可以學貫中西,文理兼容。我可以登臨書山,遨游網海,出入國門,探微知著,充分享受解讀為什么的樂趣,因為我生活在你無法企及的時代。
再說教育吧,我更比你幸運。你只能折服于頭懸梁錐刺股,努力于囊螢映雪,學得何其苦!面對師長的尊嚴,你只能垂手而立,大氣不敢出,疑義豈能訴?你的宋濂師長尚且行深山巨谷,臨窮冬烈風,踩厚雪,裂足膚,你還敢懈怠愉悅嗎?我卻不然!我雖也不乏辛苦,卻很有樂趣,小班教育寓教于樂,身受著發展教育,師生親如一家,同窗情同手足,上課呼名,何其可親;下課同娛,何其可樂。
而說到學成之后的命運,依然是我幸運。你的師長宋濂老先生,最后不也是明里辭官,實則被貶。而你雖讀了許多詩書,卻忘記了封建文人學士一幕幕的悲劇:子胥功高吳王妒,文種滅吳身首分?上Я嘶搓幟,空留下武穆名。昨日的萬里長城,今日的一縷英魂。真是孤燈一盞寒夜清,心血耗盡換虛名,何必千年留笑柄?
而我雖說難逃應試命運,至少勤讀文本十二載,甚至更多,但我未必一定要入廟堂,也不必貨賣帝王,更何況海本遼遠,天本開闊,我盡可魚躍、鳥飛。馬生啊馬生,你為名而活,太累;我為自己而活,尤甜!
其實,最大的不同是:你依然昏昏,我已然昭昭。所以,我比你幸運!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2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里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岷亩臁C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群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余年,今天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余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師和顏悅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為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于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看過標題為《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煉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天優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磨煉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宋濂自幼家境不好,沒有書可以看,但他既使是文別人借書看,依然做到了遍觀群書。相較之下我們的條件比他好多,好上千倍上百倍,竟不知珍惜,竟學成這樣,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么!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3
最近幾天,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送東陽馬生序》。首先我對這篇課文的作者宋濂產生憐憫之情,思之再三開始對他敬佩有加,敬佩之余頗為感動。
NO·1:不怕苦,不怕累的刻苦學習精神
幾百年前的宋濂從小家里很窮,買不起書。于是,我對他頓生憐憫之情,但我知道這不是他的錯,他是個很愛讀書的人。他常常向有書的人借書,借到后一字不漏的抄錄下來,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披星戴月他從不懈怠,并且如期歸還。他從不叫一句苦,不說一句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把附近有書人家的書都借個遍。
而我們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書籍,就連一些學習指導一類的書只要用激光儀掃描一下就印成了,根本不用自己動手去抄。進入初中后科目開展的多了,學習任務重了點,就有人開始牢騷滿腹,怨天尤人,叫苦叫累。把家中的書真的作為“藏書”束之高閣。我們和宋濂相比,沒有任何理由不去好好讀書。要學習他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NO·2:跋山涉水,拜名師求學問的堅忍不拔精神。
宋濂成年后,為學得更多知識,他不辭辛勞,天寒地凍,他踏著厚厚的積雪,穿過深山巨谷,曾跑幾百里之外拜訪名師。自己的四肢都凍裂了也不知道,還一直在趕路。
想想我們現在,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著冬暖夏涼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又有名師陪伴與指導著,但有時還心不在焉,心猿意馬。想到這兒,心一動,快!快!讓這種惰性見鬼去吧!立即行動,不能讓向老師求教的寶貴機會白白的浪費掉了,好好珍惜,不懂就問。
NO·3:不虛榮,不浮澡,見多識廣,樂學其中的精神。
宋濂寄居在旅店時,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滋味的享受,穿著破衣爛衫,而他的同學美食吃遍,衣著華貴,他卻毫無羨慕的意思,心中想到能讀書就是一件快樂的事。他的思想境界達到如此之高真是難能可貴,令人嘆服。
而我們如果衣著不如別人就感到低人一等,如果吃的不如別人就感到委屈,忘記了學習不如別人時心中的滋味,想到這兒,自己就感到慚愧。我們應該學習他不虛榮,不浮澡,見多識廣,樂學其中的精神。
得到的啟示:無論何時求學之路都是艱難坎坷的,只有不畏艱難,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的人才能學有所成。宋濂勤奮學習的成長故事不但勉勵馬生珍惜太學的優越條件刻苦學習,同時也凈化了我的心靈。關鍵是擺正心態樂學其中,定能成功。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4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的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宋濂從小到到大是那樣愛學習。小時候,他家窮沒書可讀,他就自己到藏書的人家去借,為了按時歸還,他日夜不停的抄寫,即使是在結冰的日子里他也不放松學習。成年時,沒有老師和名人的指點,他就跑到百里外向有學問的前輩請教。當老師批評他幾句時,他就更加恭敬,禮節就更加周到,他不敢說一句話來對答。因此他雖然愚笨,但他也獲得了知識。在他去求師學習時,雖然下著大雪刮著猛烈地寒風,但他也照樣背著書箱拖著破鞋在深山裂谷中行走,腳上的皮膚凍的破裂也不知道。住在旅店,主人每天只供他兩頓飯吃,并沒有鮮肥滋味的享受。他看著和他住在一起的學生,他們都穿著絲綢的衣服,頭上帶著紅色的帽帶和寶石的帽子,腰上還掛著白玉環等裝飾,而自己穿著破衣服,即使是這樣他也沒有羨慕那些學生的穿著。因為他心中只想讀書,不覺的吃的穿的不如那些學生會。宋濂真是一個能吃苦耐勞熱愛學習尊敬長輩的`學子。
而我自己呢?當然無法和他比了,和他都相差十萬八千里。
小時候,家里有書可讀,可是一心想著玩就放松了學習,漸漸的成了一個貪玩鬼。中年時,生活條件變好了,衣食住行都不用愁了。即使是在這樣好的生活條件下,我還是很貪玩鬼,根本就把學習拋在腦后。只為自己能夠穿上名牌衣服和鞋,不是名牌就不肯穿,有時還會和父母吵架。當自己做錯了事時受到老師批評,自己有會在老師背后說老師壞話。星期六或星期天,老師布置了作業,然而我是那樣的偷懶,還會在老師的作業上打折扣,有時還會帶到學校里完成。冬天天氣十分寒冷下著鵝毛大雪的時候,自己還有一種不良的想法:還是躺著暖和啊,作業就下午在寫吧。作業一推再推,到了快要上學時才手忙腳亂地將這些作業寫好。
我真遠遠不如那位愛學習的宋濂,他在那樣窮的條件下都如此愛學習,而我卻在這樣美好的生活條件下都不愛學習,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是啊,真是寶劍鋒從磨歷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付出多少,就回得到多少的回報。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5
合上書,回想著剛才看的一篇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作者宋濂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在這響亮的名號下,不禁讓人想,他的童年一定很幸福,一定是豐衣足食的讀書,在童年就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事實上,只有最后是對的,他是在童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不是豐衣足食——“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我怎么也不明白,一個歷史上這么偉大的人,一個流芳千古的偉人,怎么會窮到連看的書都買不起,要借別人的抄!可另一方面,他在這樣艱苦的環境都能主動學習,實在引人深思。
再看看生活在現代的我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有何時愁過“無書讀”?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珍惜這樣的環境——讀過的書,隨手一扔,不見了就再買,就算沒有不見,也是卷角的卷角,掉頁的掉頁,破爛不堪,心中哪有珍惜書的想法!不僅如此,還有人沉迷于現代先進的網絡中,伏案游戲,游離在各種虛擬游戲中,殊不知網絡是我們學習的工具,而不是游戲的玩具,甚至要家長逼著學習,又哪來“十年寒窗苦讀書”?與宋濂相比,簡直是天地之間的差別。
宋濂的學問的積累,還需要老師的指點。他對自己的老師十分尊敬——“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他這樣的尊敬老師,實在令人敬佩!
再反觀我們,這樣的尊師重道,現在我們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對老師的啰嗦十分不滿,因老師布置太多的作業而怨言迭出……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殊不知老師是我們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之一,是老師,教會我們做人,教會我們做事,把我們引向成功的彼岸。可是,花朵卻不明白辛勤園丁的苦心,反而希望園丁不要過多的阻撓自己。這樣的我們,與宋濂一對比,就顯出我們是多么的無知和無禮。
今天的我們,實在是萬分的的幸運——生在一個民主、自由的時代,又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就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環境。看著宋濂,看著他的“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看著他條件艱苦卻勤奮刻苦,慚愧之余,更應有一股向他學習的沖動和勁頭!
不知當年宋濂的后輩馬生有沒有因為這篇文章而發奮圖強?反正我是受到鼓舞了——從今天開始,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環境,帶著對宋濂這種精神的欽佩和向往,努力學習!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6
《送東陽馬生序》是作者宋濂給同鄉后學的臨別贈言。文章先敘作者青少年求學時的種種艱辛,再說馬生同輩青年求學的優越條件,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此來激勵后生。這篇文章很值我們現代青年人反思,以此來勉勵自己。
作者幼時愛學習,家境貧窮,買不起書,還得一字一句地抄下來?纯次覀兊闹車议L買來成堆的輔導書、名著,可我們這些孩子呢,卻連碰都不碰,讓書沾滿灰塵陪歲月作伴。
有書不看,與作者的勤學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此好的學習機會,我們都不會珍惜。倘若作者看到現在的我們,一定會搖頭嘆息吧!泡在蜜罐里長大的我們,是不是太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呢? 作者無師。那時的他,苦于沒有大師交流,還要跑到百里之外去請教學問。有時還得遇到老師的叱咄。
看看我們敬業的老師,每天認真地上完課,認真批改作業,每遇到學生請教問題,總是仔細地分析,直到把學生教懂。可現在的我們,上課漫不經心,作業草草了事,更談不上請教問題了。若還需要跑到百里外求學,想必大部分都會揮揮手,搖搖頭,跑到自家暖和的被窩里會周公去了。嬌生慣養的,哪受得起這種苦?
作者物質上更是困難,一日粗茶淡飯只有兩頓,穿的是破衣舊袍,而身處富家子弟中,卻絲毫沒有自卑和攀比心理。因為他熱愛學習,他為此很快樂!我們只是農村的孩子,家境并不算殷實,但衣食住行還是有保障的。我們的父母勤勤懇懇地為我們工作,為我們打拼著,只為希望我們能夠有出息,長大后能夠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但卻能有幾個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艱辛,能明白上學的快樂?我們把父母為我們所付出的一切看作理所當然,把一切看得都太無所謂。
不是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嗎?看看現在,我們卻還沒城里的孩子懂事,這句話,是不是更適合古代有志氣的讀書孩子呢?我們這一代,太幸福了,幸福得過了頭,也就變成了一種悲哀,倘若我們現在不好好讀書,長大后,該拿什么去回報我們那滿臉滄桑的父母呢? 作者求學的艱辛,更襯托出我們這一代的幸福。我們更應該緊緊地把握住機會,好好學習,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7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才知道古人讀書求學的艱難。作者宋濂首先敘述自己求學的種。種艱辛,然后聯系馬生求學的優越條件,最后贊許馬生的謙虛好學,表達對他的期望和勉勵之情。
看來,古人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我們的確還須努力學習才是。我們實在是太幸運了。有學?蛇M,有老師可請教,只要你虛心學習,老師定會傾囊相援,且無后顧之憂,即不必像古人之“手錄”,又不用“負篋曳屣”,因此,“其業又不精、德有不成者”,責任在于自己。
宋濂不愧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在封建社會,能像宋濂這樣德隆望尊的官員寫如此毫無教訓人味道的序給同鄉晚輩,恐怕也不多見。雖愛才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宋濂少時沒有經歷過求學的種。種艱辛,怕也不會有這么多的感慨和叮囑。
我欣賞宋濂那句“其業又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的名言。
愿我們努力從古人那里汲取知識和力量,勤奮學習,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8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給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的文章。在這篇贈言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
看完這篇文章,我感觸很深,求學條件對于有些人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但同時對于有些人來說也是相當的艱難的,有些人在順境中成長,有些人在困境中迅速的成長。
古人因家境貧寒而借書親手抄寫,雖然辛苦卻一點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終于有機會看到各類書籍。如今,我們的求學條件可以說比以前好上了千倍萬倍,但是還是有很多的人不認真學習,愛逃課,厭學。
我非常佩服宋濂的心態。我最受感動的是宋濂“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句話了。人一生中最難忘的是艱難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顧少時求學艱辛,其心中必定感慨萬千。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一個道理,生活再苦,我們也要一步一步心平氣和的,用良好的心態去面對,把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做到極致,我們就會成為最棒的人。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9
《送東陽馬生序》寫了作者宋濂青少年時代求學的千種辛苦萬般困苦,并拿后來太學中的條件與之作比,以告誡勸勉“馬生”刻苦讀書;文章都讓人強烈地感到,我們必須珍惜優越的條件,好好學習,然而給予我震撼的東西并不是這一點--是宋濂的執著。
執著的力量就在于此!它足以使一切不可能成為可能,使奇跡的產生成為必然!縱觀人類歷史的長河,從《資本論》到《相對論》,從《蒙娜麗莎》到《命運交響曲》,從雜交水稻到克隆羊“多利”,哪一項震撼驚寰宇的發明,哪一項驚駭世俗的創造,哪一種功在千秋的貢獻背后不曾凝聚著偉人們執著的追求以及為其付出的辛勤與代價。誰能說他們的成功只是因為幸運之神的垂青,只是一種偶然--也許,由誰來創造奇跡確實是一種偶然,但,創造奇跡的人一定擁有著執著的性格,這絕對是必然!
現在,生活在我周圍的很多同學,包括我自己,就很缺乏執著--對知識,對友情,對生活的執著。很多時候,我們茫然、厭倦、冷漠……花般的歲月蒙上了一層灰色。但愿,但愿大家都能重整心情,尋回心中那份失落的執著!
醒悟吧!愛慕虛榮的人,愛慕虛榮帶來的只是無盡的痛苦。像宋濂一樣有豁達的心境,以書為樂。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10
《送東陽馬生序》中說的是作者宋濂自己的求學故事。是作者給同鄉后學的臨別贈言。書中描寫了作者艱苦的求學歷程。書中的作者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首先,作者小時家里很窮,沒有書讀,就去借書,之后拿來抄寫。其次,成年后,又跑到百里以外去請教先生。最后,在冬天,又不得不冒著風雪去求學。他這種不畏艱辛,知難而進,好學上進,樂觀向上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稱,敘述了自己求學的艱辛經歷,從而勉勵馬生勤奮學習。文中通過,自己的衣食住行與同舍生的比較,表明了作者的觀點:學習條件的好壞,對學習效果沒有決定性的影響,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學者的態度。要“勤且艱”,要勤奮,也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與毅力。
這篇文章也勉勵我,要勤奮學習,艱苦奮斗。告誡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11
讀《送東陽馬生序》,我眼前仿佛浮現出寧濂在冰雪天里忍受著刺骨寒風抄寫書籍,在鄉野的小路間奔波尋師、在深山中若覓住處,以及身穿破絮卻仍自得其樂的樣貌。不禁深深感嘆:果然唯有勤與苦,才能為將來開闊一片天地,造就一位將才。
宋濂元疑是在貧苦中求學的一他幼時家中沒有書,成年時無法拜師,無法有鮮艷明麗的服飾甚至是保暖的衣服。這一切的辛苦,是我們無法體會的。對于我們而言,所謂的“辛苦”是父母教師給予的期望和幾份作業。我們應對著父母教師般切的期望,卻把它們想象成無形且巨大的壓力,我們應對著書桌上的作業,卻把它們想象成無法跨越的大山。于是我們仰天長嘆:“我們很辛苦!”可這“辛苦”沒有半點能與宋濂的苦相比,因為至少我們能坐寬敞明亮的教室,捧著屬于自我的嶄新的書本,聆聽教師的講課。這些,怕是宋濂幼時所不能企及的。
可是宋濂沒有在苦難中退縮,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勤,去攻克那些苦所帶來的困難。沒有書箱,他便借他人的來抄寫,沒有教師,便四處訪問;沒有衣物,便默默忍耐寒冷與嘲諷。尺因他心中有讀書的愿望與樂趣,他便能克服苦難,以勤求知。
而我們,在應對學習中的難題,學習中的苦難時,是否也應把苦難作為度過無涯大海的舟,以勤奮作為登頂的捷徑,不懼一切,向上攀爬?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應當向宋濂那樣,把苦難與困難當作是到達彼岸的幫忙者、墊腳石,把勤勞當作是通往成功的陽光大道,以勤為徑,以苦作舟,在生活、學習中奮力前進。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12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墒,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里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十分冷的冬天里,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教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明白。他博覽群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余年,今日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余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教師和顏悅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窗外;對教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活力;父母不惜自我省吃儉用,為我供給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提高,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于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以往看過標題為《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可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煉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日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期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供給鍛煉的機會,磨煉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13
《送東陽馬生序》寫了作者宋濂青少年時代求學的千種辛苦萬般困苦,并拿之后太學中的條件與之作比,以告誡勸勉“馬生”刻苦讀書;文章都讓人強烈地感到,我們必須珍惜優越的條件,好好學習,然而給予我最大震撼的東西并不是這一點--是宋濂的執著。
因為執著,宋濂能夠在“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地情景下抄錄了一本一本的書來讀;能夠“趨百里外從鄉先達執經叩問”;能夠遇其叱咄而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復但也正是因為這份執著,宋濂成為文學大家。
執著的力量就在于此!它足以使一切不可能成為可能,使奇跡的產生成為必然!縱觀人類歷史的長河,從《資本論》到《相對論》,從《蒙娜麗莎》到《命運交響曲》,從雜交水稻到克隆羊“多利”,哪一項震撼驚寰宇的發明,哪一項驚駭世俗的創造,哪一種功在千秋的貢獻背后不曾凝聚著偉人們執著的追求以及為其付出的辛勤與代價。誰能說他們的成功只是因為幸運之神的垂青,只是一種偶然--也許,由誰來創造奇跡確實是一種偶然,但,創造奇跡的人必須擁有著執著的性格,這絕對是必然!
此刻,生活在我周圍的很多同學,包括我自我,就很缺乏執著--對知識,對友情,對生活的執著。很多時候,我們茫然、厭倦、冷漠花般的歲月蒙上了一層灰色。但愿,但愿大家都能重整心境,尋回心中那份失落的執著!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14
每個人都渴望有一個富足的家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但這樣會把我們培養成一個懶惰的人,沒有上進心,不能自力更生,使我們不想學習。當我讀了《送東陽馬生序》之后,我對學習又有了新的認知。
宋濂是我國元末明初的文學家、史學家。他從小就熱愛學習,卻因為家境貧寒,沒有錢來買書看,只好向藏書的人家去借,親手抄錄,在約定的日期之前換回去。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群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而現在,我們的學習環境比當時要好上數百倍,我們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老師們一絲不茍地向我們傳遞知識,沒有寒冬的烈風,沒有長途的跋涉,也不需要親自抄書,而我們自己有沒有像宋濂一樣去刻苦認真的學習呢?
我們都坐在教室里,但有些人的思想卻早已飄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卻是左耳進右耳出,就像原文里說的一樣: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日優越的條件下,要多給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磨煉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15
《送東陽馬生序》講述的是現代的那些為科舉考試而讀書人,講述他們的恒心。他們把四書五經讀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們度不會感到膩煩,他們認為想要為國家做貢獻,做這點致力是必須付出的,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在宋濂的這篇贈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苦的求學歷程。
讀過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僥幸了。
從時間上,我慶幸我沒有生在封建社會,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紀,不必被當時的制度所壓著,我喜愛我如今的自由。
從家庭條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時候由于家貧以致于買不起書,他只好把從他人家借來的書抄一遍再還給人家。即便是在冬天,墨汁都結成了冰,手指都很難蜿蜒,他照舊會按照商定的時間抄完后送還給人家。他怕沒有名師指點,經常跑幾百里路去請教成績。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膚都龜裂了也渾然不知。他總是穿得破襤褸爛,但他素來都不艷羨那些身穿綾羅綢緞的人。
看看咱們如今的條件,你如果想看書,父母就會給你買;你如果有成績不會,父母就會給你請家教;你的衣服破了舊了,就會給你買新的衣服。咱們的任何條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學習卻沒有他那種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為90后的咱們,的確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咱們的條件太好了,讓咱們只懂得享用,卻不懂得利用。咱們總是在叫苦叫累,可是細心的想一下,中國現代時的人為什么能受得了,而咱們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種想要刻苦學習的信心而已。如今的咱們很僥幸,咱們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16
今天學完了《送東陽馬生序》后,我是對宋濂年輕時的求學毅力深感敬佩。且不說我們學生中有沒有人做到,至少我是做不到。
宋濂求學路上難又難,幼時貧窮潦倒,便向藏書之家借書,“手自筆錄”,按期歸還,哪怕是冬天也不例外。
真的,我對冬天時寫字是深有感觸的,試想,凜冽的寒風吹進屋內,將稚嫩的手割得遍體鱗傷,凍得通紅,寫字是相當困難和痛苦的,而宋濂竟可以憑毅力堅持下來,在下自愧不如啊。
宋濂長大后,向聲望高的人請教經書上的問題,大師雖未“稍降辭色”,有時還會責罵宋濂他們弟子愚笨,可他“色愈恭,禮愈至”,不駁一字。
看至此,我再次被宋濂的精神折服,換做別人,被人責罵,早就反駁回去了。還在站在那里任別人發泄怒氣?在我們看來,這種人分明就是傻子,但宋濂他可不傻,要是傻的話,還會成為一代名人嗎?我被他求學的執著所感動。
當宋濂終于成為碩師的一名弟子時,從家到學堂的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況且,同舍生是風度翩翩,衣裝華麗,而宋濂卻是一身破衣,還能做到“略無慕艷意”,要知道,從古至今,人們的攀比心理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的兒女,能做到如此,實屬難得。
于是,宋濂,一位我不怎么熟悉的文人,在我心里升華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無論是寒冬里堅持按期歸還的毅力,弱冠時請教碩師的求學欲,被責罵的忍耐力,一顆不攀比的淡泊心,都是值得我學習的優秀品質。更是中華兒女應有的品質。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17
《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講述了宋濂為激勵后生馬君則而現身說法自己年幼時求學的經歷與環境。
我看到文中的宋濂有很多美好的品質,比如尊師重道,即使面對老師的訓斥,并沒有感到難堪,而是表現的更加尊重老師,禮節更加周到;信守承諾,借了別人的書,就算是冬天,硯臺里的墨汁凍成堅冰,手指不能屈伸,仍不放松,抄錄完后就趕緊給人家還回去,不敢稍有越過約定的期限。
在文中我特別注意到一點,他并沒有因為自己衣著破舊而同學者衣著華麗就感到自己低人一等。相反,他并不覺得吃穿享受不如別人,絲毫也沒有表現出羨慕的意思。我覺得這在現代社會是很珍貴的品質?旃澴鄷r代中,人人都講究時尚,要跟隨潮流,甚至稍有一點落后,就會被別人所恥笑。社會上充斥著攀比的壞風氣,這在學生之間尤為突出。所以學校才會統一制做校服,從而杜絕了攀比的壞風氣,但是在同學之間并不能夠徹底杜絕。有的學生甚至為了一條小小的發帶不吃不喝幾天,只為買到和別人相同的一款,只為滿足自己的那點虛榮心。甚至在某些同學眼里,這居然是一種常態。長此以往,就算有的同學并不攀比,但當自己沒有和他人相同的東西時心中不免也會有一種自卑感,甚至感覺自己低人一等。循環反復,這就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也形成了社會上的攀比風氣。
面對物質上的匱乏,宋濂卻沒有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他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追求,而不是物質上的攀比。我覺得現代人更應該學學古代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氣質吧!物質的確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但是卻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不應將目光全部著重于物質生活,還要去追求我們的精神方面的滿足,去做一個知世俗而不世俗的人吧!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18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給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的文章。在這篇贈言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而后文所說的“太學生”不是與現在的我們一樣嗎?從小出生在父母的呵護中,像一朵溫室之花,不用擔心 衣,食,住,行,照理來說我們比宋廉幸運的多了,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有遠大的抱負,但像宋濂一樣能干出一番事業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數的學生整天只和別人比吃,穿,對于自己的成績卻不消一顧,每逢考試都只想多抄幾道題目,卻不肯自己好好用功,可悲呀!父母養育了我們這么多年,含辛路苦,只希望兒女都能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可是反而弄巧成拙,這能怪誰,只能怪我們自己,光口頭說說長大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頭地,可是做的卻與說的相反,天上不會掉下黃金的,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19
今晚心血來潮,拿來一本《古文鑒賞辭典》來讀,偶然間再讀《送東陽馬生序》,頗有感慨。
這篇文章被選為初中課文,意在激勵初中生勤奮苦學,不怕困難,迎難而上,克服困難,永不言棄。但我們大人在編書的時候卻只想到怎么教育孩子,殊不知自己才是學習的對象,大人要在孩子面前作一個榜樣,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少年時代的宋濂,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他渴求知識的欲望驅動著他親自抄錄,親自謄錄,而且計算著日子,這需要付出都么艱辛的勞動和毅力呀!我又想起了另外一個人,寫《五人墓碑記》的張溥,被稱為“七錄齋”先生,他讀書有一個特點,每讀一本書,必親自抄一遍,抄完便焚燒掉,如是者六,一直到第七次才保存下來,所以稱“七錄齋”先生。古人讀書態度之嚴謹,毅力之堅韌、勤奮之精神,令今人望塵莫及,自慚形穢!皶墙璨荒茏x也”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彰顯和證明。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冰雪飛舞的季節,宋濂從未放棄過抄錄,手指都不能屈伸了,也不敢有任何懈怠,因為他要在規定時間內把書還上,他要取得借書人對他信任,俗語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我大學時代一位師兄,每到冬天,寒風徹骨,他在圖書館學習,無法抵御寒冷,便用抄書來驅趕寒冷,讓自己置身事外,忘卻寒冷,一遍又一遍的抄書,他最終以專業最高分考上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能吃苦方能成才,能吃苦命運才會青睞,能吃苦才能風雨之后見彩虹。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20
細讀《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感觸頗深。作者年輕時的艱苦坎坷求學經歷,讓人十分敬佩!與現實當中生活安逸、學習條件好的眾多學子們相比較,我們更應自感慚愧。
《送東陽馬生序》是一篇贈文。作者宋濂先生為了勉勵太學學子珍視良好的學習環境,勤奮學習而道出了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經歷。這也是送給我們年輕一代的學子們最好的贈言。
宋濂先生在當時貧困的處境中,為了求學受盡了“凍餒之患”“奔走求師之苦”和“借書抄書之難”仍然不放棄求學的機會。而當今的學校為每個學生搭設了優越的學知識平臺,普遍的學生卻不以為然,不好好珍惜機會努力學習,在學習上怕吃苦,迷戀網吧、游戲廳,好逸惡勞,荒廢學業。寧濂先生在求學的生活中“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而同舍生“衣著華麗,燁然若神人”,自己則“溫袍敝衣處其間”,但寧濂先生卻“略無慕艷意”。而當今的眾多學子在物質生活方面卻講究價格、質量、追求潮流、名牌,互相攀比,講排場、好面子、盲目高消費,為了滿足個人的虛榮心而隨意揮霍父母的血汗錢,根本就不把父母的勞累當作一回事,反而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樣的學習態度與宋濂先生的求學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有著優越的學習條件卻不珍惜,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有句話說:“老師的話是‘圣旨’,教師的行為就是表率”,可見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有著滴水穿石的功效。而有的學生卻嗤之以鼻,不懂得尊重師長,以為這樣就顯出個人的威風,讓人感到可悲。相對宋濂先生“俯身傾身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的尊師態度,我們應感到慚愧啊。
再看看現實當中的張九精同學,他自幼喪母,家境貧寒,從小便踏上艱辛的勤工儉學之路。和命運抗爭已成為他人生中的一道主旋律,但堅強的他從沒抱怨過,泄氣過,從不向厄運低頭,不自卑,不自棄,一邊求學,一邊贍養患病的父親。靠著揀廢品、做電器促銷,文具促銷,從事建筑防水工程,當家教等工作來維持生活。尤為可貴的是在這種困苦的生活處境下,他仍然熱愛學習,求知若渴,勤學苦思,學業優異。他在逆境中自立自強,勇于進取的堅韌品格,面對困難不低頭,面對挫折不放棄的奮斗精神,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典型模范。
宋濂先生與張九精同學的求學態度,吃苦耐勞的品格應引起我們大家的沉思,以他們為榜樣,不要為了貪圖眼前的利益,享受生活而荒廢學業,應刻苦學習,努力拼搏,為鑄造美好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篇21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的著名學士宋濂寫給后生馬君則的一封贈序。宋濂在序中自己現身說法,描述了自己當年求學讀書道路上的艱難與險阻,想要勉勵同鄉后生努力學習,將來學有所成。我想《送東陽馬生序》勉勵的不僅僅是馬生,更是如今一遍遍誦讀這篇經典的我們。
首先宋濂所寫的是無書之艱。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卻因為家貧沒有書看,只好向他人借書,然后親手抄錄,謄抄完還書后再細細品讀。與宋濂形成截然不同對比的我,手邊上有從四大名著到《復活》、《簡·愛》,從四書五經到近代詩文,全都整整齊齊地排列在書架上,而我卻往往是拿著手機、抱著電腦瀏覽一些沒有什么營養的娛樂、或是碎片化的知識。書在手旁而不讀,與宋濂無書讀而需要抄書讀之間的差距,恐怕是我與宋濂以后的差距了。為了縮小差距,我趕忙從書架中抽出了一本《戰國策》壓了壓驚。
宋濂求學難的第二點體現在無師之惑。因為擔心沒有老師交往所以跑到百里之外求師,對待未嘗稍降辭色的嚴師,他言和色夷立侍左右,不敢出一言一復地虛心請教。反觀我們自己,上下學家人車接車送不說,單是我們豪華的老師陣容就令人眼羨。我們的老師們每天都是上趕著教我們知識,幾乎都是老師主動找我們詢問、談心聊天,真正自己有不懂的問題主動找老師解惑的寥寥無幾。我不禁回想初中三年,自己主動去辦公室找老師解惑的次數雙手都能數得過來。有人說他的老師不如他了是因為他沒有問題了,那我們就是連問題的入口都尚未摸索到了。
第三個主要問題是宋濂求學的條件惡劣。路途遙遠、道路坎坷,穿不暖、吃不飽、住不好,就是這種在我們眼中連正常生活都無法維持的環境,宋濂就這樣“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的學了下來。那我們如今抱怨的那些教室太冷了、到校時間太早了等等又算得上什么呢?不過是為自己學習的不出色,以及所謂學習的勞累找到種種借口吧了。如今我們已經不被要求“以中有足樂”了,而只是簡單地將學習當作我們的事業、責任,我們都難以做到。
沒有條件卻艱苦求學與被老師逼迫卻也不認真學習之間的差距,還不夠我們自慚形穢嗎?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坐大廈之下而讀書,我們更應該讀的響亮!終究是要做一個紈绔子弟還是一位英雄偉人,我想我有了答案。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相關文章: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04-29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04-13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06-13
《送東陽馬生序》的優秀讀后感精選04-07
【推薦】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12-29
送東陽馬生序的讀后感范文03-10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薦】04-08
【薦】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02-25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熱門】02-25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作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