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華美德有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中華美德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中華美德有感1
我很喜歡讀《弘揚中華美德》小學生讀本,今天我從中看到這樣一則小故事——《小丑的眼淚》。讀著讀著,的淚水盈滿眼眶。是的,雪夜是寒冷的,小女孩的家里卻是溫暖的。年邁的小丑,用他的愛心,讓雙目失明的小女孩感到溫暖,得到快樂,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圣誕夜。
大雪紛飛的圣誕夜,小女孩一家在等待小丑的到來。因為小女孩去看馬戲,因雙目失明,無法欣賞到小丑精彩的表演,年邁而好心的小丑知道了這件事,便答應小女孩一家在圣誕夜登門為小女孩表演。
小丑如約而至, 他先讓小女孩摸他的臉、脖子、肩膀、手臂和腿,讓小女孩用手“看”清他的樣子,為欣賞表演做好準備。他想得多周到啊!他盡心盡力地表演著,盡管這是他畢生最困難的表演,但他“一點也不畏縮”,他一會學小豬,一會學鱷魚,一會演兔子……小女孩時而輕笑、時而大笑、時而歡呼,開心極了!讀到這里,我也像小女孩一樣,被老人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住了。同時我也被年邁的演員仁慈的愛心、敬業的態度、一絲不茍的認真勁兒深深感動。我隨著小女孩的歡笑而歡笑,為她的興奮而歡呼。文中寫到“小女孩從來沒有這么快活過。”節目表演完了,她細小的手指仍在老人臉上摸來摸去。突然,她摸到了老人的淚滴——這個偉大的小丑哭了!是呀,這個偉大的老人怎不落淚呢?他的精彩的表演,換來了小女孩的歡笑;他付出的愛,溫暖了小女孩的心;他的善良,讓人感到世界的美好、可愛!盡管這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但他卻讓小女孩用特殊的方式,感受到了真,體會到了善,領略到了美。多好的老人啊!
文章讀完了,我忍不住又看了一遍。我掩卷沉思:愛心是美好的品德,我們要學會用愛心去關心他人,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幸福。我希望,生活中、學習上,每個人都盡量獻出一點愛,這樣,世界會變成美好人間!我堅信,溫情能打動人心,愛心能創造奇跡!
讀中華美德有感2
今天,我讀完了《中華美德故事》這本書,覺得其中《孔子好學不卷》的故事,對我啟發、教育特別深。
這個故事介紹了孔子的好學精神。孔子60歲了,還要拜師學琴。他學琴與別人不同,別人總是迫不及待地要求學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學兩三天。可是孔子學一首曲子埋頭一練就是10天,明明已經彈熟了還是不肯換新曲。這又是為什么呢?原來孔子不但要把曲子練熟,而且還要通過曲子的旋律來揣摩出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個性、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學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他的老師。
想想自己,感到非常慚愧。有一次,我碰到了一道難題,怎么也想不出該怎么做。這時,突然想起一本參考書上有這題的答案,就不懂裝懂地把答案抄下來,并且交給了老師。第二天,作業發下來我得了優秀,老師還表揚我,夸我聰明。可是,現在翻開本書一看好像優秀上多了一個小黑點,這個小黑點仿佛在問我:“你懂了嗎?”我越想越覺得難受。雖然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但是它經常出現在我眼前,時刻提醒著我,作為一個大隊委員,在班里要起好帶頭作用,對待學習不能不懂裝懂,碰到困難要虛心向老師請教。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習,是進步的階梯,成功的基石,但是只有勤學、好學、不弄虛作假才能取得成功。現在我們正是讀書的大好時光,就更應該努力學習,長大后為祖國作出貢獻。
讀中華美德有感3
“小腳印和大理想”寫的是鄧小平爺爺小時候生活在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鎮牌坊村的故事。那時他叫鄧希賢,私塾里的老師經常給孩子布置描紅寫字的作業,寫得好的會打個圓圈,寫得差的會打個叉,鄧希賢很少得過叉,所以很少挨過老師的責罰。回家后,他總高興地舉起畫滿圓圈的習字,他媽媽也贊不絕口,鄧希賢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努力讀書,不但為您掙光還要為國家掙光。今日我莘莘學子,明日我將是國家棟梁!”這表明鄧希賢學習不僅有明確的目標,而且為此刻苦學習,每努力一次就想目標靠近了一步。最終取得了勝利,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我讀了之后感到非常羞愧,以為我平常學習不是很積極主動,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總要媽媽監督催促著我才能做好。記得有一次為了能早點下去樓下和小朋友們多玩一會兒,還馬馬虎虎地把一項作業忘做了,第二天到學校才把這項作業補回來。還有,平時媽媽在學習上對我的關心和管教,我卻很不耐煩。嘴巴上說好好好。可是心里很不甘心,很不快樂。想到這我羞愧難當,后悔不已。
雖然我的成績也算不錯了,可是就是沒有定好明確的目標并努力去完成目標,所以我要向鄧小平爺爺一樣先選擇明確的目標。而我的目標是考上好大學,學習更多更豐富的知識。我一定會努力的達成這個目標,我相信,如果我也能像鄧小平爺爺一樣,我也便會今日我是莘莘學子,明日我是國家棟梁了。
讀中華美德有感4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出現一些舍己為人的英雄事跡,他們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為了群眾的利益付出了肉體和精神上的損傷,還有的不惜失去了寶貴的生命。正是這些英雄把中華民族的美德發揚光大,英雄的精神激勵著我們中華兒女,讓我們國家越來越強大,人民越來越團結。今天我讀到的袁文婷阿姨的事跡也是讓我感動的一個英雄。
還記得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吧!在地震發生的那一刻,房屋倒塌了,災區片刻間陷入了混亂。是誰?冒著生命的危險救出了13個孩子?是誰?連死也不怕也要給孩子開辟出一條生路?是她!就是被人們譽為“最美女教師”的袁文婷阿姨!當時,老師和孩子們都生處困境,面臨時刻發生的生死災難,袁阿姨為了挽救更多孩子的生命,她不顧一切的在倒塌的房子里已經進進出出了十三次。可就在她第十四次進去的時候怎么就沒有出來了呢?難道袁阿姨累得睡著了?阿姨,千萬別睡著了呀!可她真是睡著了,卻永遠也醒不來了。剛剛被救出來的13個孩子卻再也看不到她了,我們的“最美女教師”袁文婷阿姨就這樣英勇的離開的人世間。
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老師,從事著平凡的職業,在關鍵時刻做出了驚人的舉動,用自己的生命去挽救了祖國13朵鮮嫩的花朵的生命,也就是袁文婷阿姨這樣平凡的人為我們發揚中華美德增添了新的光彩。
讀中華美德有感5
這本書讀過之后我的感觸很深,我挑一個是我最喜歡的來說吧。
《孔融讓梨》:一天,父親從集市回來,帶了一藍梨子,給孔融和兄弟們吃。黃澄澄水靈靈的`梨子特別誘人,孔融的兄弟們一擁而上的爭搶梨子,然而只有孔融沒有,父親見狀叫其它兄弟們把手里的梨子放回藍中,讓孔融來分給大家。
孔融先是挑出二個的給爺爺奶奶,然后又依次的分給父母兄弟們,分到最后只剩下二個梨子了,孔融毫不猶豫的把的那個給了小弟弟,孔融卻挑了個最小的梨子。
當父親問孔融時,孔融說;老師教我們要孝敬父母,敬愛兄長,所以理應把大的發給父母兄長,弟弟比我小應當讓著他。
以后在我的生活里我也要多向孔融學習,做到孝敬父母,敬愛兄長,愛護幼小。
讀中華美德有感6
當我看到“弘揚中華美德”這六個字后,我就忍不住要繼續看下去。看完這篇文章后,我心里的感受多如牛毛。
我們中華民族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至今仍然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積極的現實作用,其精華能夠綿延數千年而不衰,成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可見弘揚中華美德是多么重要啊!現在“麥當勞文化”正在侵蝕著中國文化,對于西方文化,我們應該不一概排斥,而要加以改造,讓它變成我們的中華文化的有力補充。這樣,我們的中華美德才能更好的弘揚。
做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一定要弘揚我們中華民族所提倡的熱愛祖國、勤奮節儉、尊師重教、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禮貌待人、誠實守信、見義勇為、嚴已寬人、先人后已、勤學不倦等優良傳統美德,從觀念意識上做到弘揚中華美德,這樣我們的中華美德才能更好的弘揚發展。弘揚中華美德就是要振奮民族精神,抵御一切不健康的價值觀念的侵蝕。
雷鋒就是弘揚中華美德的代表人物,他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在弘揚中華美德的道路上接力著,他的事跡告訴我們,弘揚中華美德是我們每個人的應該做的事,是我們的本分。雷鋒那樂于助人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讓我們從小做起,成為社會建設的骨干,弘揚中華美德!
讀中華美德有感7
中華美德,是每一個中華人民都必備的;中華美德,也是中華民族千年以來傳承的不朽文化,可以說,中華美德是中華人民的象征、特點。
中華美德有許許多多,尊老愛幼就是美德,懂得助人為樂就是美德,懂得無私奉獻就是美德,當然,懂得與他人分享更是一種美德。回想中華上下五千年,還真有著名人和他人分享的故事呢。相信“孔融”這個名字大家不陌生吧,他的故事應該都耳熟能詳吧——東漢魯國,有個叫孔融的孩子,他很懂事也很好學。他有五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兄弟幾人相處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父親的朋友帶來一盤梨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讓孔融分梨,孔融看了看盤子中大小不一的梨,他毫不猶豫地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來分,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偏偏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懂得與他人分享。
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分享是快樂的。假如你一人吃大餐,雖說你覺得大餐很美味,但是你是獨自一人品嘗,少了一位和你一起享用的伙伴。你們兩人共同享用,一起聊天,說說笑笑,多開心!假如你和別人在爭搶某一樣食品,爭得面紅耳赤的,那你們何不共同享用呢?所以,有時大家在一起分享,會別有一番風味的!
人們為什么需要美德?因為擁有了美德,社會會更加美好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更加融洽。美德從哪兒來?美德從生活中而來。你給了乞丐一元錢,你擁有了“助人為樂”的美德;你在公交車上起身給老人、小孩讓個座,你擁有了“尊老愛幼”的美德;你把東西和別人一起分享,你擁有了“懂得與他人分享”的美德……
讀了這個故事,我更近一步地認識到“要懂得與他人分享”,因為“分享是快樂的”。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一定會懂得與他人分享!
弘揚中華美德,引領幸福成長!
讀中華美德有感8
中華美德,顧名思義,中華民族的美好道德。《中華美德故事》正是匯集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故事。
一提到中華美德,可謂是源遠流長。我們中國歷史悠久,有著數不勝數的故事,蘊藏著內涵。
香九齡,能溫席。
話說古人黃香,母親早逝,便把對母親的愛和思念都傾注于父親身上。炎炎夏日,黃香就用扇子把床扇涼了再讓父親睡下。冬天,黃香怕床太涼,就用自己幼小的身體替父親捂暖了被窩。一個九歲的孩童,竟如此有孝心。
現在的孩子,似乎比黃香差了十萬里。個個都是家中的“寶貝”,嬌縱任性,有幾個孩子能做到像黃香那樣體貼父母呢。一個九歲的小孩子,都不懂得人情世故,都只知道撒嬌。別說是九歲的孩子了,估計現在連十九歲的人都很難有那么多的孝心。
縱觀當今社會,一些傳統的美德都被拋之腦后。試問,現在還有多少人可以做得到“路見不平一聲吼”?可以做到有難就幫現在人都很冷漠,沒有同情心,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呢也是我們自己所導致的,正是因為我們自己利用別人的“愛心”,進行敲詐、斂財,才致使現代人有難不敢幫。
我們中華民族有很多傳統的美德,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弘揚才對。不應該利用別人身上的“美德”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用我們的行為去對比古人,實在是有愧。古人之所以稱為古人,是因為他們已經過去了,作為現代人,應該比他們做得更好。所以,我們必須把傳統美德傳承下去,并且發揚光大,讓我們的中國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讓世界的人知道:我們中國不僅有悠久的歷史,還有許多美德,而在我們中國人身上都具有這些美德。
只要我們具有美德,才能使自己變得更美好,讓我們將中華美德發揚光大。
讀中華美德有感9
最近,我讀了《中華美德故事》這本書,其中《孔子學而不倦》的故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故事介紹了孔子的好學精神。孔子60多歲了,應該是安享晚年的時候了,但他還要拜師學琴,而且學得非常刻苦。其他同班的年輕人學一首曲子只練了兩三天就迫不及待想要學新的了,而孔子學一首曲子要勤奮練習好多天。不是他學得慢,而是他明明練得很熟了,卻還那么刻苦練習,因為他想真正感受作者寫這首曲子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想想自己,我覺得很慚愧。在幼兒園的時候我就學小提琴了,四五年過去了可是我的琴技并不怎么好。每次老師布制作業回到家,我完成得一點也不積極,每次都能躲就躲能拖就拖總要媽媽再三催促以后才很不情愿地拉每個曲子五六遍,就覺得很熟了,但是到老師那里便被老師指出一大堆錯誤來。從孔子身上,我感受到了他勤奮學習的偉大精神。孔子都那么大的年紀了還能堅持不懈地潛心學習,我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生更應該勤奮努力。
我決心今后不管是練琴還是學習其他的本領都要保持精益求精、堅持不懈的態度,不要別人催促,自己主動。相信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會收獲。
讀中華美德有感10
《中華美德故事》是我經常讀的一本書,書里告訴我許多美德,比如勤奮好學、誠實守信、尊老愛幼。。。。其中讓我深有感觸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子路是魯國人,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度日。有一次,子路年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都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座山到親戚家里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幾十里的路,從親戚家里背回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開心的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讀了這個故事我非常慚愧,小小的子路在沒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況下,連翻了幾座山已經很難了,回來的時候還要扛著米,可見子路為了達成父母的心愿,再苦再累都不怕。而我呢?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跟媽媽生氣。記得有一次,星期五放學媽媽說好了會早點來接我,結果我在學校門口等了好久好久,看著同學們一個一個被家長接走,我越來越著急,直到天快黑了媽媽才來接我。我看到媽媽就火昌三丈,質問她為什么這么遲才來接我,當我知道真相后,非常慚愧,原來是媽媽臨時有事去了外地一趟才會這么晚來接我,媽媽為了我忙得一點時間都沒有,我還錯怪她真不應該啊!
“百善孝為先”,子路的故事就像一面明鏡掛在我的心中,時刻提醒我孝敬父母。
讀中華美德有感11
俗話說得好:''閱讀 ,是我們終身學習的基礎,是基礎教育的靈魂,是人生成功的道路."
兒童時期是一個人品德形成的重要時期,對于以后的道德觀念的 樹立,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從小 就要給他們正確的引導,使之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道德意志。【中華美德故事】便是從數不勝數的美德故事中摘取的具有代表的事例,從孝敬父母、文明禮貌、誠實守信、正直無私、熱愛祖國、立志奮發、友善互助。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得是孝敬父母類的一篇,叫【漢文帝為母嘗藥】,主要講了漢文帝,也就是劉恒,當上皇帝之后,不但政績突出,而且非常孝敬長輩們。可好景不長,劉恒的母親生了一場大病,從此臥床不起,劉恒每天殷勤看護侍候。白天他忙于國政,夜間侍候母親。每次煮藥都是他親手煮,有時因太忙抽不住時間,只好請太醫代勞,不過太醫每次煎完藥劉恒總要先嘗一嘗,嘗嘗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合適了,才拿給母親喝。我認為漢文帝可稱得上是一位仁孝之君,我有一首詩要送給他,歌頌他“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嘗。象這樣的孝敬父母的事例還有很多,比如:“花木蘭替父從軍、緹縈上書救父、伯愈敬母泣杖 .......
我認為‘孝’下面是個‘子’女的‘子’,去掉‘子’。再加上‘匕’,就是老人的‘老’,子女孝敬自己的長輩,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現在的大人整天只想著怎么樣賺錢養活家人,往往忽略了家人的感受,總是以為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時萬萬不能的。從而忽略了家人需要的不只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
我希望小孩能夠尊敬長輩,年輕人能夠給予長輩關心,關愛,與實際幫助。
讀中華美德有感12
今年暑假我讀了《中華美德故事》,從這本書中我了解了許多中華美德,比如說禮讓、謙虛、尊老愛幼等等.但讓我深受感動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讀了這個故事后,想想自己平時的日常行為,我感到非常慚愧。有一次我和外婆去菜場買菜,外婆買了許多菜,手里還拎了一個大西瓜,看上去很重,而我卻兩手空空,。現在想想,當時我應該主動幫外婆拿一些,這樣的話外婆就可以輕松一點。現在想想自己當時是不對的,不能把外婆的心疼當成是應該的。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其實尊老愛幼有一點讀不難,比如幫爸爸媽媽倒一次水,幫爺爺奶奶讀一張報紙......我決定從現在做起,以美德少年的標準要求自己,爭做新時代的好少年。
讀中華美德有感13
《中華美德》這本書是我喜歡的書之一。因為書可以告訴了我們許多的美德,而這些我都沒有。所以,我從里面學到了很多,比如節約、尊老愛幼等等。但讓我深受感動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崖苦作舟。“古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勤奮讀書方面格外突出。不論是善于治國的政治家,還是胸懷韜略的軍事家,不論是思維敏捷的思想家,還是智慧超群的科學家,他們之所以在事業上取得不同反響,都是與他們從小的遠大抱負分不開的。俗話說“有志者立常志,無志者常立志。”立志貴在少年。
唐朝大詩人李白從小就不喜歡讀書,一天,李白乘老師不在屋,自己悄悄地溜出門去玩兒。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似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么?”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粗大,怎么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成越來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聰明的李白聽后,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學習。
讀中華美德有感14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中華美德故事》的書,里面介紹了許多感人的小故事。
其中有一篇講的是漢帝劉恒的母親生病三年,劉恒目不交睫,衣不解帶,盡心服侍母親。母親喝的湯藥,不是自己親口嘗過,就不給母親喝。
傳承了上下五千年的中華美德——仁義,忠孝,誠信。到今天仍然在發揚光大,從我們的好戰士雷鋒叔叔身上就能體現出了,他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從他那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句名言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那顆金子般的心是多么的善良。這就是美德,中華民族永遠傳承的美德。我也要向雷鋒叔叔那樣,做一個永不生銹的螺絲釘,發揮出每一分光和熱。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幫助別人。
我決定從今天開始多幫父母做些家務,聽父母的話,認真學習,讓父母少為我操心。多關心老師和同學。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中華美德有感15
雷鋒精神繼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體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浸染,是雷鋒精神產生和接力傳遞的深厚歷史文化資源和思想基礎,也是雷鋒精神鮮明的民族性的具體表現。
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準則,“扶危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信條,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了尊師愛幼、助人為樂、誠實守信、廉潔奉公、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道德準則。雷鋒那種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正是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的思想道德,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和政治制度在思想道德建設上的必然產物。雷鋒精神在今天之所以長盛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特征。
雷鋒精神正是中華民族豐富的道德傳統寶庫中一朵璀璨奪目的奇葩,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發展時期的具體表現。雷鋒精神融會和展示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華,以極大的凝聚作用貫注于全國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中,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魅力。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則又賦予雷鋒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新人,培育出千千萬萬個雷鋒式的英雄模范人物,因而成為雷鋒精神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永恒價值魅力的無窮源泉。
【讀中華美德有感】相關文章:
讀《文明美德,伴我成長》有感(15篇)04-04
讀《文明美德,伴我成長》有感15篇04-04
讀文明美德伴我成長有感(15篇)04-04
讀《文明美德,伴我成長》有感匯編15篇04-04
讀《自立》有感04-16
讀犧牲有感04-15
讀《自信》有感04-07
讀《魯濱遜》有感04-06
讀《鯨》有感04-03
讀《冬天》有感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