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琪羅傳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米開朗琪羅傳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米開朗琪羅傳讀后感1
英雄在我的心中總是那樣的高大,而又可望不可及,名人傳讀后感300字。今日當我手捧一本《名人傳》細品其華之時,才領悟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貝多芬伴著失聰的雙耳譜寫出了千百名曲;米開羅琪羅在6歲喪母的悲痛下雕琢百千佳作,終逝世于工作室中;托爾斯泰在戰爭的烈火中釋放滿心怒火;
他們的巨大痛苦和孤獨磨煉了他們堅強的意志。成為“心靈”偉大的英雄。
是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們享受著他們的天才創作出來的作品,同享受我們先輩的偉績一樣,不再去想聽他們流出的鮮血,這無疑是使我們尷尬的事情,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愿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不是的,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們將在那里獲得更大的啟示。《名人傳》就猶如向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與災害,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奮斗,與其羨慕偉人,不如學習偉人人格的偉大,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們體會到《名人傳》給我們心靈崇高的升華,使英雄的鮮血呈現在我們面前,英雄的紅旗在我們的頭頂上飄揚,我們就慢慢地感受到,在這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我們的靈魂也被所升華為一種崇高。
《名人傳》這本書講述了許多對世界有貢獻的名人。看了這本書,我體味出一個道理:有些事如果認真去做,可能難事就會變成易事;如果不去做,易事也可能變成難事。縱觀歷史上的許多有重大成就的名人都是能夠正確對待這一問題的。
例如,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他是近代力學,光學,天文學的奠基人。也許你認為他從小一定是聰慧超群的神童吧?其實不然,牛頓小時候并不聰明,智力遲鈍,呆頭呆腦的,曾經還留過級,被老師認為是不可造就的人。但牛頓并不因此而自暴自棄,他以堅強的意志,驚人的毅力勤勤懇懇地做科學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別人用一倍時間做一件事,我就用十倍時間去做。”終于成為了舉世矚目的大物理學家。
我國的大畫家齊白石,他的畫之所以能夠聞名海內外,和他一生辛勤地練畫是分不開的.。正如他在一首詩中所說的:“苦把時光挽畫禪,功夫深處見自然。”
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如:愛迪生,愛因斯坦,李時珍,居里夫人……他們都是如此,可見與其不做,還不如認真地做好啊!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生活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成才的條件總比別人好,雖然他們也想到過事業,但往往缺乏認真做的行為而功虧一簣。反道有些人雖然條件差一點,卻能夠持之以恒的去作,終于在逆境中發奮成材。我覺得像他們這種人,長大才有出息,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在我們的學習中,應該大力提倡去認真做好每一件事,一切從我做器,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
米開朗琪羅傳讀后感2
這是一句意蘊深長的話,語句中透露出驕傲,自信與一種擁有榮耀的興奮。米開朗琪羅一生是艱苦的,畢竟,在文藝復興時期那種瘋狂的境遇之下,天才總是會被所敵對的人攻擊和排擠。
米開朗琪羅生于佛羅倫薩。佛羅倫薩是一個狂熱,驕傲,神經質的城市,動輒耽于盲目的信仰,不斷淫宗教與社會的歇斯底里動蕩不停。佛羅倫薩也是一個動蕩不安,充滿自由狂妄和腥味的城市。
在這個動蕩與和平共處的城市,米開朗琪羅也和這個城市的居民一樣,聰明、偏執、熱情、易怒、嘴尖舌利,生性多疑。
米開朗琪羅眼光開闊、志存高遠。他看不起他們那個藝術圈子。他對他們態度粗暴,但他愛他們。他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對家鄉的愛一直充斥著他的心,米開朗琪羅把他的天才歸于”家鄉那純潔的空氣”。他的家族在佛羅倫薩歷史悠遠,他對自己的血統和家族甚至比對自己的天才還要感到自豪。“他不允許別人把他看做藝術家:‘我不是雕塑家米開朗琪羅,我是米開朗琪羅·博納羅蒂’。”
米開朗琪羅是精神上的貴族,由他的話可見;“從事藝術的應該是貴人,而不是平民。”
他家族里所具有的一切迷信、狂熱,他都具備。他整個人就是用這些迷信和狂熱的泥土塑造出來的。但從這些泥土里迸射出一道光焰,將一切都給凈化掉了,這就是;天才。
米蘭開朗琪羅純粹是天才的典型,他日夜在亢奮之中,為之所困。以至于他接受難以兌現的訂單。
米開朗琪羅就是在這種令他痛苦的天才的促使下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作品,為了給他因為這個天才而永無止盡的欲望得到滿足,他什么都想做;工程師、操作工、鑿石工,他樣樣自己動手,什么都想讓自己一個人完成。修建官邸、教堂、雕像等一切可以滿足自己欲望和虛榮心的工作,他都想接下。于是他就在這種天才的促使下繁忙的像蜜蜂一樣轉來轉去,蜜蜂還有幫工而他基本上一個人,這就使他的健康成了大問題。
他很有錢,非常富有,但他卻說自己貧窮,用這種臆想的貧窮來折磨自己。
他是孤獨的。他狠人也遭人恨;他愛人卻無人愛他。周圍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炙熱的思想流星-----他的欲望和瘋狂的夢境飛馳而過。米開朗琪羅猶豫成性,他在自己的周圍造成了一片空虛。
“我愛死亡,生命就在其中。”
米開朗琪羅歷經滄桑之后,一種新的生活出現了,仿佛鮮花盛開的春天,燃起了明亮的愛的火焰。
‘親愛的主啊,我的太陽,消除了我無謂的盲目煩惱。”
但是他的愛情從沒有溫柔的靜下來,安撫他如同困獸一般煩躁的心。自維多利亞死后,再沒有任何偉大的感情照亮他的生命,愛已離他而去。
“愛的火焰沒有在我的心中停留,
我已折斷靈魂的翅膀,
巨大的病痛(衰老)總能驅除微不足道的憂傷。”
在二月的一個星期五,約下午五點鐘,正式日落時分,我們偉大的米開朗琪羅“從可怕的暴風雨轉入及其甜美的寧靜。”
他終于安靜了,他到達了他所企盼的目標----超越了時間。
就像幸福的靈魂,在他那兒,時光不再流逝!
親愛的米開朗琪羅,愿你的天才不至于讓你在天上也無休止的工作!!
米開朗琪羅傳讀后感3
“他不幸的關鍵,他一生的悲劇之所在,是缺乏意志力和堅定的性格。一直到死,他都在自我掙扎,卻無力抗爭。他活了九十歲,一輩子沒休息過一天,沒享受過一天真正的生活。”他,就是米開朗琪羅。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琪羅出生在加森汀省的卡普雷塞鎮,他父親是卡普雷塞鎮和丘烏西的最高行政官。米開朗琪羅六歲喪母,幼時被寄養在一個石匠的妻子那里。后來,他打趣說,皆因吃了這個乳母的奶,他才選擇當雕塑家。
1495年春天,他雕塑了著名的《熟睡的丘比特》,被時人評為頗具古派的狂熱。隨后,他又雕塑了《醉酒的巴克科斯》,《垂死的阿多尼斯》和巨型的《丘比特》。而在《耶穌之死》中死去的耶穌躺在永遠年輕的圣母膝上,似乎睡熟了。
1501年春,一塊巨型的大理石交給了米開朗琪羅,碩大的《大衛像》由此誕生。
1508年,教皇命令這位根本不懂壁畫技術的畫家,去畫西斯廷教堂的穹頂。因為教皇的固執,他只好讓步執行。在工作疲勞與焦慮之外,還有家人那些可惡的糾纏。他們全家都靠他養活,濫用他的錢,拼命壓榨他。
就是這樣一個薄情寡義,充滿妒忌的環境,一邊是毫無見識,只知盤剝他的家庭;一邊是不斷窺伺他,期待他失敗的頑強敵手。米開朗琪羅只能在其間掙扎苦斗。在這段時期,他完成了西斯廷的英雄作品。
可他付出了何等絕望的努力!
西斯廷工程大功告成后,他回到佛羅倫薩。在這相對平靜的時期,米開朗琪羅制作出他最完美的作品:《摩西》和現藏盧浮宮的《奴隸》。
1544年夏天,他深切愛念的人——維多利亞去世了。在這嚴肅而平靜的友誼中,米開朗琪羅完成了他最后偉大的繪畫與雕塑作品:《最后的審判》,保利內教堂的壁畫和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
嚴格的僧侶般的生活,固然使他保持了結實的體格,卻未能免除疾病的入侵。1544年和1546年兩次患惡性瘧疾以后,他一直沒有復原。結石,痛風,各種各樣的痛楚使他生不如死。
但是他一直工作。1564年2月12日他站了一天,做他的《圣母哀悼基督》。14日他發燒了。他的朋友勸告他不要外出,他卻回答說:“有什么辦法?我病了,而我不論在哪兒都得不到休息。”
直到去世的大前天,他才答應躺在床上。當著朋友和仆人們,他神志清楚地口述了遺囑。他將“靈魂交給上帝,肉體留給塵土,”他要求“至少死后回到”他親愛的佛羅倫薩。接著,他“從可怕的暴風雨轉入及其甜美的寧靜。”這是二月的一個星期五,約下午五時,正是日落時分……
他終于休息了。他達到了他所企盼的目標:超越了時間。
羅曼·羅蘭將他比喻成一座巍峨的高峰。“聳立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我們從遠處就能望見他險峻的輪廓,隱沒在無垠的天空。”
我若是他,會有怎樣的宿命,他艱辛痛苦的顛沛流離和他的美德,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福運。
【米開朗琪羅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麥琪的禮物的讀后感04-16
電影克羅克羅10-23
麥琪的禮物讀后感(精選15篇)04-11
麥琪的禮物讀后感通用15篇04-11
《愛因斯坦傳》讀后感04-17
羅姓男孩起名04-01
睿琪軟件校園招聘信息11-01
岳飛傳讀后感(通用15篇)04-20
貝多芬傳讀后感(集合15篇)04-16
《貝多芬傳》讀后感(合集15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