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讀后感1
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國時期廣為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然而,起初我卻對孔子有著極大的成見,認為他是一個腐朽的老頭子,只因為孔子曾經說過:惟小人與女子難養也。我對這一句話感到憤憤不平,認為孔子歧視女性,還時常想著孔子的母親不也是女人么,當讀到孔子的文章時,便和同學用惡毒的話來數落孔子,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誤會了孔子,孔子所說的: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并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而古時候的語言文字和現在的語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我真應該要學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現同樣的笑話來,我也明白了不能夠只因為個人的片面觀點去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而是要根據長久的觀察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優劣。
論語讀后感2
論語是我國的一部文學瑰寶。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它有多么重要。那里面的話令人受用終生。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治也。”
孔子說:“仲由,教你的知識你都會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懂得了知識啊。”
學習中,有許多人“華而不實”,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歸根究底還是對基礎知識的定義不扎實。我們在學習中一定要扎下穩固的基本功,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一定要時常溫習,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因為自己那薄苦蟬冀的“面子”而不敢提出質疑。在講題時也是一知半解,能混就混,瞞天過海,不懂裝懂。我們一定要扎下堅實基礎,堅決不當華而不實、不懂裝懂、一知半解的“面子控。”
論語中的話令人受用,也為人的一生鳴響永遠的警鐘,警示我們學習,以及做人的許多道理。
論語讀后感3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于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郁于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后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么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讀后感4
今天,我看了論語故事,其中一個小故事令我記憶猶新。
孔子最喜歡的一個學生叫顏回,孔子曾經夸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顏回家窮,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里,可是他卻能生活的很快樂。
讀完這個故事后,我很佩服顏回,不是佩服他能忍受這么艱苦的環境,而是佩服他能樂觀的生活。在所有人都以這種生活為苦,哀嘆抱怨時,顏回卻不改他樂觀的生活態度。
顏回能做好這些,我卻不行。比如說,一次,我們的老師留了很多作業,我只寫了幾個字就煩了,我一點也不堅強。還有一次,我被老師罰了100道題,寫到40道,就哭了,媽媽陪我寫到第八十道題,剩下的二十道是媽媽協助我寫完的,總之,我還是不夠堅強。
好啦,我就先介紹這些,剩下的下次再介紹。
論語讀后感5
我讀《論語》這本書,知道了一位非常誨人不倦的人,他就是孔子。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論語》已有200千多年的歷史了,里面的內容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共有18、20冊。里面的第一篇對我印象特別的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解釋是:孔子說:“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
我認為,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把學習同樣當成一件快樂的事。
《論語》這本書非常好,他告訴我們許多人事間的道理,它能讓你品德高尚,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普通人把《論語》作經書看,認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論語讀后感6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長,要學會取長補短;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告訴我們品德好就一定會有朋友;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非動”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做事要符合禮的標準……在《論語》這本書中我讀到了很多句名言,讀這本書讓我了解到很多人生的道理。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孔子在《學而第一》中說的那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快樂的人生從身邊點滴事情做起:在學習的時候經常去溫故舊的知識,就會感到快樂;有朋友從遠方來,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感到生氣,這就是一個君子的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獲得快樂:在學習新的知識的時候,不要有畏懼的心理,可以聯系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的難題。就像解答奧數題,總是從最簡單的原理入手,耐心地一步一步分析,當你解開難題的時候,快樂的心情就像潮水一般涌上心頭,這時學習不也變得快樂了嗎?
我們在生活中要像孔子所說的那樣,把每一件事都當成快樂的事去做,那么你就會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論語讀后感7
我愛看書,我有一本好書,這本課外閱讀——《論語》,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好書。這本《論語》書里記載著古時候魯國最有名的孔子的名言名句。剛開始我讀起來并不理解,可是當我靜下心來認真讀了幾篇后,就越來越喜歡這本《論語》了。
《論語》這本書中有精美的插圖,豐富的知識,趣味的故事,十分適合我們少年兒童閱讀,爸媽讓我背誦原文,開始我背不熟,可是原文下頭有注釋,告訴我們怎樣來理解這個詞,注釋旁還有詳細的精彩解說,最終是故事鏈接,這樣清楚、明白的解釋,我很快就背的滾瓜爛熟。我們不但要學會背里面的資料,還要按照書上的去做,養成書中所說的那些學習生活的好習慣。
《論語》第一篇給我的印象最深刻,文中的一句“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不亦悅乎?”意思是說:學了知識以后,按必須的時間去溫習它,不是很愉快的嗎?這正是我們在學習上應當做到的,無論是教師在學校里教我們的知識,還是在家中父母傳授給我們的知識,我們都應當去反復的去復習,做到溫故而知新。
《論語》還有一則給我的感觸最深,文中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把所見到的,所聽到的知識,都默默的記在心里,努力學習而不感到滿足,不感到厭倦,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事情對我有什么困難呢?這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深遠。
書籍是人類提高的階梯,書是人類的好朋友,書里有學不完的知識,書中自有黃金屋,開卷有益,所以我們應當多讀像《論語》這樣的好書,用知識來武裝自我,豐富自我的閱歷。
論語讀后感8
《論語》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他的弟子言行的。主要講了學習的態度、方法,教育我們怎樣做人。其中也讓我懂得了不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講的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也不能給到別人身上。開學時,我們班要發新的課本了,但有位同學發現有一本書的角有皺,就順手和別人換了一下,這就是錯誤的做法。雖然只是個小事,但這展現了一個人的品德。我們應該為別人著想,從別人的角度思考。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后,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生活中,我們要對學過的知識鞏固、復習,有些人非常聰明,但他總考不出好成績,因為他學完并沒有復習,所以學完就忘。對于我開說也是,我沒次考試前都會復習,但有一次,我忘記了明天要測試,沒有復習,考試時就悶了,感覺很簡單,但總是想不起來。由此可見復習的重要性。我們也不能光考試前復習,學完的知識當天就要鞏固,這樣才不會忘。
通過閱讀《論語》,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要有態度;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是讓我受益無窮啊。
論語讀后感9
對于我們80后的年輕人很少有喜歡讀古文的,我也不例外。可是在大學教授的講解中,我才真正體會了古人的才華和思想,我也漸漸愛上了一些古代文著。例如:《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講授之語,形式為語錄問答體。內容廣泛,記載了關于哲學、藝術、倫理、文學、政治、教育等幾個方面的言論,代表了儒家文藝思想。
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書中的言論很有道理,可以讓我們知道怎樣為人處事。我最欣賞的是孔子”以仁為本“的思想。作為當今的教師,特別是我這種剛剛擔任班主任的教師,學生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課題。我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快樂健康地長大,可也總怕自己沒有教育好她們。我班的學生大多都十一二歲,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又比較叛逆,我不愿把一些東西的強加給她們。孔子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提倡學習不僅限于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一致的。可是在現實當中我們注重的還是分數,對于孩子實際能力的培養過輕。我們做老師的只有盡量拉近他們之間的差距,多重視孩子思想道德的培養,畢竟”人品決定文憑“,一個人的人品才是最關鍵的。
論語讀后感10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所謂巧言令色,字面上理解,就是會說話,表情豐富,鮮仁,當然就是指這樣的人心地不會多么好。是的,從哲學上來說,內容和形式的關系簡單,但真要從具體事具體人上來分析,就不是每個人都能看清楚的。同一件事,有的人能用表情和語言把這件事說的上天的好,也能說的入地的壞,但事情還是那個事情,這是根本不變的。問題在于,受者有可能受別人言語行為的影響,而失去最真實的感觀。這就是巧言令色的害人之處了。而這種人為什么鮮仁呢?他們不會有一說一,而是怎么對他們有利怎么說,而不管他們的說詞是否會損害別人的正當利益,他們的做為全得服從于個人的利益,自私到了極點。一個心里只有自已的人,還能期望他有仁義么?
論語讀后感11
今天我看了三條論語的意思,它們都在我生活中遇到過,一條是: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這樣的: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于知道的真諦。
我經常有知之為直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有一次,我在做作業,我有一題我不會做就問媽媽,媽媽只提示我,她問我會不會我就說會,媽媽說你不會還要說會,你會就說啊。
我一定要改掉不知為不知的壞毛病。
還有一條就是: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它的意思就是:君子對于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一切按道義行事。
我覺得我在這一方面有些缺點,就是有時會反抗命令。
還有一句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意識是這樣的:父母年齡,不能不知道。一因長壽而喜,一因年高而懼。
這是我在論語里面學到的知識那你呢!
論語讀后感12
“半部《論語》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閃光的語言光照古今!不必說一代偉人毛澤東,一代梟雄蔣介石,對它情有獨鐘,就連后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遠的影響也不勝枚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道理是: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嗎?孔子說的這句深刻而又蘊含哲理的話,告訴(用詞不準,建議改為:不外乎告誡)人們修養是如此的重要。修養好像花兒在寂靜中開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里結實。
因為司令部在集合開會時,他總會第一個到,然后走到地圖前,用手指著敵人應在什么地方出現,我軍現在在哪?如何擋住敵人的去路,而將他們一網打盡?他在那似乎總是在自言自語,到會的人都說他什么都不懂,卻在那自言自語一定是發瘋了。
華西列夫斯基聽到大家的非議后并沒有生氣,依舊在那里想著大事……開會時讓他發言,他一會說這兒,一會說那兒,云里霧里,在坐開會的人都聽得稀里糊涂,斯大林來回踱著步子慢條斯理地說道:“坐下吧,我親愛的華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說了,還是讓我來說吧!”斯大林把戰爭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讓人聽了不由得心服口服。
論語讀后感13
孔子是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人,生于春秋時期魯國。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相傳孔子弟子有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
孔子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時,就已經非常淵博。
二十三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路、曾點、冉耕等。
魯昭公十七年,郯國國君郯子訪魯,郯子博學多才,二十歲的孔子慕名拜見。《師說》有注:“孔子師郯子······”孔子先后問禮于老聃,學鼓琴于師襄子,訪樂于長弘。
三十五歲時,孔子離開魯國到齊國,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
魯定公九年,五十一歲的孔子仕魯,起初做中都,一年以后又做司空。
晚年,孔子顛沛流離十四年,公元前484年,年近七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到魯哀公的任用。
哀公十一年冬,孔鯉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顏回先孔子而去。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中年七十三歲。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他服喪三年,自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讀完《論語》,就像與孔子同行了一生,我深深地感到了孔老先生的偉大和自己的渺小。因為自己太過于渺小,所以我更應該堅持自己的夢想。不管自己會不會被重用,不管自己會不會被人笑話,只要在夢想這條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就一定會有收獲。
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論語讀后感14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主要是記錄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有的談怎樣做人、有的談怎樣學習……語言精煉,含義豐富,其中許多語句至今還有很強 的生命力。它不僅是封建社會文人學子的必讀書,而且也是我們少年兒童的必讀書。我剛開始讀的時候,有許多語句都不理解。經奶奶講解后,我總結歸納了以下兩 點:
一、做人要講誠信,正如曾子所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在告誡我們,與人做事要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 要守信用;做人要明是非,正如孔子所說:”為人者能好人,能惡人。“ 這是在告誡我們,要公正的、合乎標準的喜歡一個人,或憎惡一個人;做人要懂禮節,正如 有子所說:”禮之用,和為貴。“ 這是在告誡我們,做事要達到和諧的目的,必須正確應用禮節;做人要謙虛,正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 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是在告誡我們,應當謙虛、謹慎,多向別人學習。
二、學習要有好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說:”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這是在告誡我們,學習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學習態度上,正如 孔子所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這是在告誡我們,在學習上更應當要實事求是。
經過學習《論語》,我覺得自己在各方面和和孔子及其弟子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應當以《論語》為自己的座右銘,使自己的品德、行為、學習不斷提高。
論語讀后感15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里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后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于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于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于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弘揚光大,昭示世人!
【論語讀后感(15篇)】相關文章:
《論語》節選閱讀答案02-27
《論語節選》閱讀答案10-21
《論語》中的名言警句12-18
《論語顏淵篇》閱讀答案10-19
《論語》教學設計15篇03-01
《論語譯注》的讀書筆記04-01
論語讀書筆記15篇03-21
搞笑空間說說評論語錄09-10
《論語·子路》閱讀答案及翻譯06-03
《論語》中的名言警句8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