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女兒的故事有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女兒的故事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女兒的故事有感1
在暑假里,我閱讀了一部講述成長喜悅和苦惱的書——《女兒的故事》,它留給我的是“流連忘返”、“受益匪淺”,和很長很長時間里的記憶。
《女兒的故事》是梅子涵叔叔寫的關于他女兒梅思繁小時候的故事,也有一段是梅思繁寫的“我的故事講給你聽”。兩個人的筆法都很幽默,不相上下,把我逗得哈哈大笑。 在《女兒的故事》中,我也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的數學成績不是很好,每次考試都是80分左右,怎么改都改不了粗心大意這個毛病,所以才考不出好成績。在爸爸媽媽和老師同學的幫助下,我知道了要有好成績,不光是課堂上聽懂就行了,課后還要做大量的數學練習,遇到不懂的就問同學、老師和家長。經過努力,我在期末考試中考出了94分的好成績,這是我在這段時間內最好的成績。
《女兒的故事》不僅是一本幽默的書、還是一本寫實的書,它寫了現代教育制度下,大城市兒童生活的點滴,大城市兒童的家長為子女所做的點滴,反映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快樂和憂愁。我非常喜歡這本《女兒的故事》,她讓我思考了一些東西。知識是永遠學不完的,只要你肯學總有學得到的。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要做一個體諒父母的好女兒。
讀女兒的故事有感2
在暑假里我讀了一本《女兒的故事》。這本書從題目來看算不上很新奇,不就是講講自己女兒的故事嘛!可當我打開書的第一頁時,我立即打消了先前的念頭。
故事的一開頭,我從梅子涵寫的前言中我就感受到了梅子涵的開朗,樂觀與自信,感受到梅子涵是一個很富有童趣的人。我想,一個富有童趣的人寫出來的東西肯定很好看。于是,我便饒有興致的讀了下去。果然不出我所意料,我越往下讀,就越感受到梅子涵是一個富有童趣,樂觀,隨時關注女兒的好爸爸 這本書講述了主人公梅思繁作為一個學生一路走過來的成長過程,以及父母、同伴一路相隨的欣喜、艱辛和無奈。這本書從頭一直到尾都像一條寬廣的大河,滋潤著人心。 她的女兒的確很出色,不僅學習好,而且還會彈鋼琴。幼兒園上了音樂幼兒園,小學上了綠色學校,中學和高中都在市重點上的,大學后就去了法國。 這本書以幽默為主,形象地為我們描述了一位女孩成材的故事。也許,是有了這樣一位好父親,才教導出這樣一位好女兒。 梅子涵先生用特別的文筆,講述出成長中多么豐富的故事。女兒的點點滴滴,父親的細心體貼,都融洽在這本愛意濃濃的書中。 這里面的每個故事都很有趣,都很精彩。他筆下的“數學數學數學”、“曹迪民先生”、“體育的故事”、“我不再哇哇亂叫了”等讀來都讓人忍俊不禁, 我認為這本書的優點是:這本書的作者——梅子涵,以輕松幽默的筆調記述了我們當代少年生機勃勃、聰慧調皮、天真善良的天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這本書最大的看點之一。
梅子涵在《女兒的故事》中認為:應該還孩子一個歡樂的童年,所以在女兒梅思繁厭倦彈鋼琴的時候,梅子涵同意女兒停下鋼琴的學習,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女兒喜歡看書,作文寫得特別棒,但數學成績就恭維了。梅子涵并未放棄女兒的數學學習,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女兒對數學的一點點興趣,直至女兒不討厭數學為止。 在女兒的興趣愛好方面,梅子涵是任其自然發展,女兒從彈鋼琴到學習舞蹈,然后是昆蟲愛好,這一系列的興趣轉移并未讓當爸爸的梅子涵失望或痛心疾首,而是尊重孩子的選擇,所以,女兒在快樂中健康成長著,但是,愛讀書卻是梅子涵對女兒的精心培養的興趣,女兒能夠走向成功,喜歡讀書是不可否認的一大利器。
《女兒的故事》讓我不忍釋卷,也助我怎樣對待學習,生活。對于現在、將來,我要學會心平氣和,不必刻意追求完美。對于需求,我要嚴格要求自己,愉快地簡單生活就滿足。與此同時,我也呼吁做家長的,讓我們走自己的路,不要逼我們走你們要求的路,讓我們在閱讀中成長,在錯誤中成長!
讀女兒的故事有感3
在愉快的暑假中,我讀了一本講述成長喜悅和煩惱的書,這本生動活潑,風趣幽默的童書讓我再度體驗了童年的美好時光和燦爛笑容。尤其是里面有趣的故事,使我回味無窮,令我一看再看。相信大家一定猜到這本書了吧!它就是梅子涵寫的女兒的故事。
這本書是以爸爸(梅子涵)看見的女兒的故事和女兒講給爸爸聽的故事綜合的一本名著。它把一個個十分平常的故事講得無比風趣。同時在這本書中也表達了父親對于女兒的期待和關愛,就如“數學數學數學”和“革命尚未成功”這幾篇文章就著重顯現出這種父親愛子心切,望女成鳳的急切心情。
這本書雖表面寫女兒的故事,但在更深層的理解上,他還寫了身為大學教授的他的教育理念,“綠色學校”“鋼琴睡覺”“T在行動”就是在寫他對現代教育的全方面認識,也告訴了我們現代人教育上的欠缺。
細細品味這本書,你能讀到許多許多的東西,就讓我們翻開這本書,好好研究,欣賞,相信你會讀懂它!
讀女兒的故事有感4
每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都可能有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但他們的童心卻像翅膀一樣,越飛越高。——題記
我的煩惱和困惑
不知道為什么,一直以來,我對數學都無法產生好感。每次數學考試,試卷上那不忍直視的分數更是讓我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女兒的故事》,沒想到梅子涵的女兒梅思繁也和我有著同樣的煩惱和困惑, 你看,在做數學題時“她低著頭,筆在紙上不移動舉步維艱,黃豆大的淚珠滴滴答答落下來……到了中午十一點多,梅子涵下樓去找梅思繁,梅思繁站在一棵樹下,淚水已干,但額頭上全是汗,回到家梅子涵心平氣和地倒了一杯飲料給梅思繁,說,你重新做一遍,別急。結果梅思繁通通做對了。”
在這個假期里,媽媽為了給我補一補數學,也準備了《期末直通車》和《舉一反三》的題目讓我做。每次一看到這些數學題目,我的腦子就像被冰塊凍住了一般,情緒也一落千丈。媽媽總是苦口婆心地跟我講道理,什么數學是拉分數的,中考、高考如果數學一科落下,其他科再努力也追不上去。小學里,數學一定要學好,要會做課本上的題目;要會做老師課堂上從來沒講過的題目;要會做你們老師也不會做的題目,要培養自己的數學思維,這樣到了初中、高中數學學習才會輕松。諸如此類的話,我也不知道聽了多少遍,反正我都差不多會背了。但那又怎樣,數學我還是一竅不通,一看到題目,腦子里還是一片漿糊。面對這座難以逾越的山峰 ,我怎么可能愛上它呢?所以,每次做數學題,我總免不了和媽媽發生沖突,導致兩人都情緒失控,最后弄得兩敗俱傷。數學啊,數學,你傷了我們母女之間多少感情?面對漫漫求學之路,一想起數學,我常常茫然不知所措。
看完梅思繁的故事后,我釋然了,心中的包袱似乎也放下了。我明白了,要想學好數學,首先要培養對數學的興趣,要利用一切時間多做題。同時在做題目時不能著急,越著急越做不出來。我也要對媽媽說:“在我做題的時候不能罵,不能叫和吼,越是罵,叫和吼,我就越做不出來,要心平氣和地和我一起分析錯的原因,教我解題思路和方法……這樣,我才能慢慢征服這座山峰。
我的學琴之路
跟我的媽媽一樣,梅思繁的媽媽也很注重女兒的藝術教育。在她三歲時就給她買了一架鋼琴,希望她成龍成鳳。可從四年級開始,梅思繁就不是經常彈,除了學校有活動叫她彈一下外,活動一結束,她就又不彈了,爸爸叫她彈,她說要寫作業,后來練琴時她干脆摸摸手,發發呆,混混時間。這和我練古箏是多么相似呀!
還在我上幼兒園中班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欣賞了一位大姐姐精彩的古箏表演,從此,我就下決心要學會這個樂器。媽媽禁不住我的軟磨硬泡,就給我報了興趣班。從此,我就開始了我的漫漫古箏路。
可是,令我想不到的是,學古箏并沒有我想像中那么好玩,相反,卻非常的枯燥和辛苦。每天機械重復地練習,讓幼小的我不堪重負。記得第一次古箏考級,將近兩個月高強度的練習加上母親的吼罵,至今讓我想起來都心有余悸。
進入小學,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大,自由支配的時間也越來越少。為了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時間,我總是不斷地縮短練琴的時間,甚至借著練琴的名義,在琴房偷偷玩耍。這一切竟然瞞過了母親的法眼。我為自己的`小聰明沾沾自喜。可是這一切卻瞞不了古箏老師,所以每次去上課,總免不了一頓批評。
但梅思繁后來醒悟過來了,通過勤學苦練,終于考上了音樂學院。而我卻還在不知悔改的路上。想到這里,我的臉不由陣陣發燙。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我是不是應該醒悟、行動起來了?想到這里,我第一次自覺地包上指甲,端端正正地坐到古箏前……
《女兒的故事》,感謝在這個寒假讓我遇到你,讓成長中迷途的我能及時調整方向,向著明亮的那方前進!
讀女兒的故事有感5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女兒的故事》。這本書的作者是梅子涵,主要內容是梅子涵的女兒從小學到長大中發生的一些故事。這些故事都很有趣,又都寫得很生動形象,讀起來很有味道。
在讀這些故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真正的故事》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寫的都是他女兒班級里發生的故事。其中就寫了他們班兩個男生的比賽,而且這個比賽還是抽耳光比賽。你抽我,我抽你,就這樣一直抽來抽去,是不是很有趣。里面還寫了他們班和二班的足球比賽,有人把鞋踢進了球門,在守門員要撲的時候,又有人從另一面把球踢進了球門,裁判是他們班的,所以這個球竟然也算上了。讀了以后,是不是就想哈哈大笑!
另一篇吸引我的叫《數學數學數學》。這篇文章吸引我并不是因為它很好笑,而是因為我對數學很敏感,而我和梅子涵的女兒有同病相憐的緣故。那個女孩數學不好,我的數學也不怎么好。他的爸爸看見數學差,就一直給她說:“多做點數學吧,多做點數學吧!”就跟我媽一樣,,一天到晚在耳朵旁邊念這句話,我也只好跟書中那個女孩一樣,不停地做大人布置的練習題,我們倆真是太同病相憐了!
大家讀了我寫上去的片段后是不是覺得里面的故事跟自己的生活很貼近呢,看來這本書真是一本好書啊,大家一定要多看哦!
讀女兒的故事有感6
這幾天一直在看梅子涵老師寫的《女兒的故事》一書。這本書講述了梅子涵老師女兒童年時許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我不再哇哇亂叫了》這一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梅子涵老師的女兒梅思繁在小升初畢業考試前兩天發生的一件事。因為面臨考試改革,不是人人都可以考重點中學,而是必須在畢業考試中拿到“資格證”才可以考。一個上午,梅子涵出了四道“行程問題”讓梅思繁做,害為她在測驗,考試,平時的練習里都做錯過,并再三叮嚀梅思繁說,行程問題可要當心哦!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做好了拿給她爸爸一看,統統都是錯的,沒有一道是做對的,她爸爸就大吼大叫讓她重做,她低著頭,筆在紙上不移動舉步維艱,黃豆大的淚珠滴滴答答落下來。。。。。。到了中午十一點多鐘,梅子涵下樓去找梅思繁,梅思繁站在一棵樹下,淚水已干,但額頭上全是汗,回到家梅子涵心平氣和的倒了一杯飲料給梅思繁,說,你重新做一遍,別急。結果梅思繁通通做對了。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在做錯題目時不能著急,越是著急越做不出來。我讓爸爸媽媽看了這篇文章,也讓爸爸媽媽明白了:在我做不也題的時候不能罵,不能叫和吼,越是罵,叫和吼,我就越做不出來,要心平氣和的和我一起分析錯的原因,教我掌握方法,教我掌握規律,教我不要粗心大意,教我怎樣檢查
我愛你——《女兒的故事》!
讀女兒的故事有感7
梅子涵是個有趣的人,他寫了一本有趣的書,講述了他“女兒的故事”。這本書從頭至尾都在用一種嘮家常的口氣講述,十分詼諧有趣。看了它,生活就有了更多的樂趣。
整本書就像一部戲,一部生活喜劇。它的宗旨正如這部劇“編劇”的開場白:“這是寫給所有孩子和家庭的。如果你會笑起來,那是因為日子本來是這樣,艱難和苦惱,則是人人沒有例外,我們和孩子是在一起長大。有笑聲和淚水才是真實的,不要等到成為綿長的記憶才享受,一開始,就已經很精彩。”竟然有這樣的家長,這么懂小孩的心思,我甚至有點嫉妒梅思繁有這樣一個理解她的好爸爸。我覺得梅思繁也應該寫一本《父親的故事》,這樣第一對“父女書”就出現了,讓更多的家長向她父親學習,做一個開明的有寬容心的父母。
這本書時不時點評或抨擊一下現在教育亂象和教育制度的弊病。什么家教風波,競爭重點學校,包括人氣十足的樂器班……作者還時不時在一些細節描寫中給我們支兩招,讓我們知道怎樣應對家長的逼迫。
我對“戇大”(gǎngdǜ)一詞頗有興趣。我想老媽肯定不知道“戇大”(gǎngdǜ)是什么意思,她要是再訓斥我,我就對老媽說“戇大”以發泄心中的不滿。因為它是“傻子”的意思。可有一次話一出口,老媽就請我吃了“生活”——“生活”也是這本書里常用的詞,就是抽耳光,……(家庭暴力)。原來我媽也看了這本書。偶然一次考試考得極差,我媽也學著書中人的話,不無譏諷地說:“啥時,也搞個生命口服液給你喝喝?”唉,她怎么把我也當成戇大了,怎不學學梅爸爸呢?
現在,我似乎就是梅思繁,我也趕著上各種輔導班,沒完沒了地做那些已經做了好多遍的作業,我也像她一樣參加演講,參加競選,參加征文比賽……我煩惱,我抱怨,我也有喜陪,有成功有歡欣。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生活是一部戲,是一部酸甜苦辣俱全的戲,如果你不怕困難,積極面對,那么,它就是一部喜劇,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都會成為津津樂道的話題,我也生活在那個劇情里,深夜讀完這本書,我帶著這個美夢入睡了。
《女兒的故事》深入人心,通俗易懂,也不乏文學性,我愛看,老媽也愛看,難怪會被選入“百年百部中國兒童文學經典書系”。
讀女兒的故事有感8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子涵伯伯,梅子涵的一個作品。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眼淚都要流下來了。這本書的確是一本好書,是一本讓我們回味無窮的好書,這本書里面的情節令我百讀不厭。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節是“綠色學校”,這節主要講了,讓我們不要作I,因為I就像一個沒有肩膀的人,沒有力量的人,像長豇豆,像老病鬼,像抽鴉片,所以我們要作T,因為T的意思是不能只培養學生的單向發展,死拼一樣,變成I還應該加一橫,有橫向的豐滿,興趣發展,品德高尚,身心健康,能說會做,能作會說,能唱會跳,不僅要跳,還要跳的高,跳得遠。
我對此事深有感觸,在我們上學的時候,家長總是扮演追分者的角色,以為有了高成績就等于了一切,結果事實并非如此,我們不能作高分低能的人,我們不但要有好的學習成績,還要各個方面發展,這樣才能做一名優秀的小學生。
《女兒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讀女兒的故事有感9
今天,經過老師的推薦,媽媽給我買來了《女兒的故事》這本書。著本書是梅子涵先
生著的。我將這本書認真的讀了一遍,使我倍感興奮,這本書實在是看太好太吸引人了!
這本書一共有十五個章節,分別是:《女兒簡歷》《綠色學校》《沒當班干部》
《袁老師》《數學數學數學》《曹迪民先生》《革命尚未成功》《我不在哇哇亂叫了》《體育的故事》《再說一點體育的故事》《鋼琴睡覺》《T在行動》《電話散文》《漸漸長大》……雖然這本書里的話語并不是那么華麗,但是它樸實幽默,記敘了梅子涵先生的女兒梅思繁的一些生活小插曲。
我挺喜歡《數學數學數學》這一篇的。里面講了梅思繁偏科,偏文科,理科不好。
為此,梅子涵經常教育她要注重數學,數學在中考時占了很大的分數,還經常讓她做數學題,以讓梅思繁不偏科。從中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文科要好,理科也不能差,哪一課都不能偏!
我最喜歡的是《T在行動》這一篇,前面講了梅思繁因為口才好,就與曹和胖子組
成了辯論隊,在學校進行辯論賽,經常勝利。因為某些原因,他們分開了,曹與梅思繁和胖子成了“對手”,開始了激烈的辯論。雙方都講的頭頭是道,在常人看來是天衣無縫,可是,梅思繁抓住了一個突破點,打敗了曹,十分的有趣。后面則是一些小品于足球賽的事,也是同樣的幽默與風趣,能夠打動我的心靈。這篇寫的太精彩了,我忍不住多讀了幾遍。
這本《女兒的故事》的好無法用語言形容。這是一本繼續一個孩子成長的書,但是
這同時也是一本繼續苦惱自我批評的書,我相信如果爸爸媽媽們看了之后,會更加關心關愛子女的。
讀女兒的故事有感10
每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都可能有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但他們的童心卻像翅膀一樣,越飛越高。梅子涵是大家都熟系的文學家和作家,他寫的《女兒的故事》是記錄自己女兒開心成長的一本書。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笑得眼淚都快流出來了。這的確是本很好的書,生動活潑,特別是里面有趣的情節,使我回味無窮,令我百讀不厭。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章《綠色學校》。在這一章里,我學到了五句關于現在和過去的偉人、名人的話。綠色學校的張校長關于“t”的解釋非常符合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規律,他認為不能只培養學生的單向發展,死拼兩樣,變成“i”,還應該加上一橫,有橫向的豐滿,興趣廣泛,品德高尚,身心健康,能說也會做,能做也會說,能唱也會跳,不僅僅是跳舞的跳,還是跳高的跳、跳遠的跳等等。
我對此感觸很深。我們在學校上學時,家長總是一位的追求我們考到高的學習成績,以為分數高就萬事大吉了,這其實是遠遠不夠的,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全面發展,需要培養多方面的本領,多少大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啊。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學習成績,還要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才能做到符合時代前進的需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生!
讀女兒的故事有感11
每當假期感到無聊的時候,我總會拿出一本書來翻一翻、看一看。國慶長假也是一樣。《女兒的故事》是我新買的書。我利用八天長假的時間看完了它。故事的結局發人深省……
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女兒梅思繁童年到長大成人所經歷的酸甜苦辣、點點滴滴。看到這些,不由得讓我有種很親切的感覺。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本來,我只認為這僅僅是一本描寫女兒成長的故事。可我越往后看,越覺得這本書意味深長、意義非凡。可能很多人會說:“即使是這樣,但它畢竟是童書呀!”可我并不這樣認為,我覺得這本書也適合父母看。因為他們和故事中得爸爸一樣,對兒女的期望太多了!雖然我不知道這有什么不好,但我也不知道這有什么好!書的尾聲到了,故事中的女兒現在在巴黎,她的大學離巴黎圣母院很近、離法蘭西學院很近,離父親心中的期望也很近……在這里我想對天下的父母說幾句:其實我們這些孩子都明白你們望子成龍的心。可你們有沒有想過對我們壓力施加太大,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每個人的童年都只有一次,誰不想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呢?
讀女兒的故事有感12
最近,我們班掀起了一陣"梅"熱,大家都在爭先恐后地閱讀梅子涵寫的書,特別是《女兒的故事》最受大家歡迎。我也看過此書,覺得它的確十分好看,我看后也感慨頗深。
《女兒的故事》講述了梅子涵的女兒梅思繁的趣事。從幼兒園講到初三,從彈鋼琴到辯論賽,可謂是無所不講啊,可是我卻沒感到不耐煩。因為件件事都講到點子上,講的實際,講的貼切,簡直和我的生活差不多。盡管梅子涵是大人,卻能把小孩的事情寫的那么好,真是讓我五體投地。就是這份實際,一下子讓我喜歡上這本書。我漸漸地漸漸地,發現生活其實也挺有趣的,改變我以前覺得生活太千篇一律的想法。
我想:在我們的身邊,有博學的老師,有幽默的同學,還有永遠支持你的父母,不愁吃不愁穿。成功時有人祝福,失敗時有人幫助。你看,你的生活多好啊!只要你細細地品生活,你會發現生活比任何一個童話要美好;我相信你們一定有著自己的夢想,也一定正在為這夢想拼搏、努力,那讓我們一起奮斗,實現自己的夢想吧!不過要記住,在失敗面前不能氣餒,不能退縮,堅持可以點燃我們前進的明燈。
讀女兒的故事有感13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關于童年、關于成長的書——《女兒的故事》。書的作者梅子涵站在一個父親的角度,記錄下兒的點點滴滴,在書中飽含了他深深的父愛。
故事中的主人公梅思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活潑開朗,天真可愛,整天嘻嘻哈哈,開開心心地生活著,好像沒有什么煩惱可以牽絆住她。她單純真實,直爽率真永遠保持一顆美好的童心,是個機靈的孩子。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梅思繁似乎跟我們很像。現在我們只是小學生,卻已感覺到肩膀上壓力的重量,這壓力一定會與俱增。雖然我們現在只有三門主課——語數英,可已經是提心吊膽了。害怕考不好,
回家之后,會有爸爸媽媽的責罵;害怕考不好,會有老師的批評。
如果要把學生比喻什么的話,那我覺得用“一顆蒲公英的種子”形容再適合不過了,被家長吹來吹去,沒有自由。放暑假寒假,包括周末的兩天假日,要去學奧數、作文、英語、美術等等。知道你們為了我們好,但我還是覺得要適當的玩耍,并且我不喜歡家長總是諷刺自己的孩子,你說出來舒服了,那我們心里會怎么想?希望家長能還給我們兒童一個屬于我們自己的天空。
暑假就要過去,馬上開學了,我重新準備好了,迎接新學期的挑戰。
讀女兒的故事有感14
寒假清閑之余,我讀完了《女兒的故事》這本書。
本書作者是梅子涵,主人公是梅思繁,主要講的是梅思繁快樂的童年時光,當然,本書中,也摻雜了作者自己的童年時光。在這本書中,我認識到梅思繁是一個積極向上、熱愛學習、樂觀的人,她雖然沒競選到班干,但她依然不放棄,我個人覺得,她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每當看到這種類型的書,我都非常著迷,因為書中的故事和我的現實生活很接近呀,書中的引導點就是幼兒園、小學、初中、大學,這都是我走過或者將要走過的路,其實我在生活很留戀的人,我經常回想到自己的童年,都會哈哈大笑,或者流淚,有時我在冥想,這些精彩的童年又是誰給的。
呀,又回到了這本書的思想,因為我看玩這本書的時候,我又看了一下原序,才發現這是女兒給爸爸寫的一首詩歌,名字叫《謝謝爸爸》,我看題目怪吸引人的,于是我也看了一下,我的感受是:雖然每行都不押韻,每行都字數不同,但字里行間透露的主要內容都是對爸爸的感恩。看完這篇詩歌,我也好好地想了一下,才發現我之前做的某些事是錯誤的,我應該深刻的懺悔,如打爸爸、罵爸爸這種行為,在這里,我也想對爸爸說聲對不起,從而讓我鮮明的知道爸爸是我們家的頂梁柱,我應該抱有感恩之心來對待!
《女兒的故事》這本書,值得一度,它能讓我們明白這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讀女兒的故事有感15
暑假里,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女兒的故事》。我先看作者簡介,梅子涵,上海某大學文科教授。我想教授寫的東西肯定又高深,又嚴肅。結果呢,不僅不嚴肅,還很好玩,很生動,很多地方都把我逗笑了。
梅子涵寫的,是十六七年前上初中和上初中以前的女兒。這個女兒梅思繁,我從百度上知道,她現在是個作家和翻譯家,但她爸爸筆下的小時候的她卻和現在的我們沒什么兩樣,她的煩惱和快樂也和我們那么相像。比如說,梅思繁四年級時當大隊委員,五年級時沒選上,梅子涵為女兒總結的原因是態度不好,具體說就是對有些調皮的男生太兇。這個事嚴重引起了我的同感,我二、三年級當衛生委員,四年級時改選沒選上,也是因為太兇。本來我對這件事一直耿耿于懷,看到這兒我心里終于好過些了,被選下來的不止我一個,態度不好就慢慢改吧。
梅思繁語文和英語特別好,老愛寫文章,可她的教授爸爸卻老讓她別寫了。怪吧?可也不怪,光寫文章了,數學不好,那可不得了,中考高考都是靠數學拉分的,所以梅子涵不得不讓女兒搞搞數學,上上數學培訓班,還不時因為數學不好對她吼。他怎么不想女承父業,當個作家,可首先得過中考、高考的坎啊。我的媽媽是文科副教授,對學奧數這種事向來嗤之以鼻,可周圍很多朋友對她現身說法,甚至說到沒上奧數的血淚教訓,媽媽也終于投降了,給我報了下學期的奧數班。
梅子涵筆下的梅思繁還是一個能言善辯、思維敏捷的女孩,這一點讓我佩服得不得了。在辯論賽上,她總能出奇制勝。比如他們辯論應不應該發展汽車,梅思繁在正方,她反駁對方說雖然汽車污染環境,但如果不發展汽車,就沒有交通工具,就像穿鞋腳會臭,但不發展鞋,就只能赤腳走路一樣。我想梅思繁真會打比方啊,這么貼切,這么有力量,如果讓我參加辯論肯定想不到這個絕妙的比喻。
《女兒的故事》可以說是一本老書了,但我從中能感受到我們成長的快樂和煩惱。感謝梅子涵,和他故意用上海方言以及“車轱轆話”講述的真實生動的故事。
【讀女兒的故事有感】相關文章:
讀《人類的故事》有感04-13
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04-05
讀智慧小故事有感12-02
讀《狼和鹿的故事》有感04-09
讀《智慧小故事》有感范文03-29
讀《東周列國故事》有感04-19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通用15篇)04-09
讀《笨狼的故事》有感 (15篇)04-09
讀《笨狼的故事》有感 15篇04-09
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9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