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戰群儒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舌戰群儒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舌戰群儒讀后感1
《舌戰群儒》主要寫了孔明為了勸說孫權聯合抗曹,與東吳諸臣舌戰之事,這篇文章主要通過人物的語言說明其中的道理,同時通過東吳群臣的反應來側面描寫孔明的機智。
大戰過后,曹軍乘勝進逼東吳。是戰是降,令孫權左右為難。此時劉備一行人投奔江夏,孫權命魯肅去向劉備探聽曹軍虛實,魯肅見了孔明,力勸孔明聯合抗曹,正中孔明下懷。于是,孔明隨魯肅返回,去見孫權。此時東吳上下,都因曹兵進逼而驚慌失措,文官們都勸孫權投降,而武將們則力主抗曹。一群謀士見孔明來到東吳,料想是來游說孫權抗曹。于是眾人故意為難孔明,想讓他答不上來而放棄。可是他們的每一句刁難的話,孔明都對答如流,如張昭問孔明為什么言行不一,不斷地躲避曹兵,孔明卻借物喻人,用大鵬日行萬里來喻人,又用治病吃藥來比喻當時戰略格局。而應對虞翻拿劉備的失敗為難孔明……,孔明用”圍魏救趙“之計,駁回了他的問題,同時讓他張口結舌,啞口無言。接著孔明又駁回了步騭的問話。薛綜侮辱劉備,被孔明厲聲遏住,路績的問話被孔明以嘲笑的語氣說得語塞。最后是嚴畯和程德樞的問話,也被孔明一一破解。就這樣,面對諸儒的詰難,諸葛亮神態自若,一一作答,然而他又不甘于只是作答,每于答后發起攻勢。對張昭,由于他是東吳重臣,第一謀士,諸葛亮采取擒賊先擒王的策略,娓娓道來,嚴密防守之后大舉進攻,使張昭無一言可對。而對以下諸儒則多以簡潔明快的對答迅速結束戰斗,詳略的不同、論辯方法的不同顯示出諸葛亮的機動靈活,著實令人嘆服。說得眾人瞠目結舌,面面相覷,以至眾人”盡皆失色“。真可謂三寸之舌能抵百萬之兵。
《舌戰群儒》一文我看了幾遍,覺得孔明的論辯在文中尤為重要。他面對群儒潮水般涌來的`詰難,沉著應戰,或引經據典,或轉換論題,或厲聲責問,或反唇相譏,可謂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文章顯現出孔明的機智,更顯現出了他的膽識和口才。
如果說,《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精品,那么《舌戰群儒》就是精品中的精品。
舌戰群儒讀后感2
經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前往江東,為說服孫權抗曹而“舌戰群儒”的故事情節,讓人們津津樂道。從現代的角度看來,“舌戰群儒”涉及到辯論的智慧與技巧。
如何在與別人進行一場辯論時占據優勢呢?“舌戰群儒”的小說故事中給出了幾個關鍵點。首先是將對方先捧后摔,欲抑先揚。列舉事實證據,暗示對方能力不行。比如,“群儒”中的張昭一上場,就先用三顧茅廬前的“自比管樂、如魚得水”等事實將諸葛亮抬高,再列舉諸葛亮跟了劉備后的種種敗績,諸葛亮你不是承認自己挺厲害的嗎,為什么跟劉備后地盤反而變小了呢?如果張昭碰上的是普通人,這“先捧后摔”一招肯定讓對方啞口無言。但他遇到的是諸葛亮,巧妙的是諸葛亮運用了以下幾個辯論智慧點化解難題。
張昭列舉的事實俱在,諸葛亮只能強調自我境界:道德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戰略上別有良圖。人在江湖混,無非靠兩點:人格與能力。中國人在傳統上崇尚人格魅力,把個人的道德境界看得比能力還重要。再來,諸葛亮用更多種種有利于自己的事實,比如說自己客觀條件差、照顧百姓等等,但就是在這么差的條件下取得了各種勝利。最后搬出名將韓信也曾如此不堪,古人即使這樣能成就大業。我諸葛亮至少做了些實在事,而你張昭卻只會紙上談兵。
“孔明欲效儀、秦之舌,游說東吳耶?”步儒直接點出諸葛亮就是來忽悠江東免費抗曹的。但步儒用錯了典故,蘇秦張儀在歷史上算是正面人物,想要黑諸葛亮還用錯了人物。所以諸葛亮抓住他這個錯誤直接攻擊完勝,而繞過是不是來忽悠的問題。
總而言之,“舌戰群儒”中涉及幾個關鍵的辯論要點。第一,先捧后摔,讓對方順著你立的桿子往上爬。第二,比不過能力事實就比道德境界。第三,能力與人格都不過的話,就跟優秀的古人比抬高自己。第四,最后一招,對方言辭錯誤可以以此開辟新的辯論點,或是直接繞過問題忽悠對方。
【舌戰群儒讀后感】相關文章:
舌戰群儒成語故事06-07
幸福讀后感04-18
感恩讀后感04-18
《IT治理》讀后感04-16
《態度》讀后感04-15
《鯨》讀后感04-22
燕子讀后感04-19
《智慧人生》讀后感08-28
智慧人生讀后感11-19
《荷葉母親》讀后感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