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浪潮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第三次浪潮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第三次浪潮讀后感1
《第三那次浪潮》是阿爾溫.托夫勒(AlwinToffler)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寫的關于未來的一本涉及諸多領域的書。
這本書中所描述的很多事情已經在我們現代社會中實現了。由于這本書的巨大成功托夫勒也被譽為未來學家。讀這本書,感覺很晦澀,很難讀懂。其中的很多東西都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但我從本書中學到的一知半解也使自己受益頗多,這本書使得我認識到了社會變遷時會產生巨大的沖擊,一個文明被另一個文明所代替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像我們每個人要獲得成功一樣,都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在文明更替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只有那些能夠洞察未來,并且能夠迅速行動的人利用。同時,文明的更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改變,只是在這漸進的過程中我們都沒有去想,去看,去關注這些微小但是很重要的變化。這就像現在低碳經濟的到來,可能會使得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為主的時代的終結,而一些清潔的新能源將會越來越重要,當然和第一次了浪潮的農業文明向第二次浪潮的工業文明轉變一樣,這些變化將會慢慢的被人們所熟知。但是作為我們準備在能源行業工作的人就要懂得這些變化,在這次浪潮中占領先機。《第三次浪潮》作者智慧的博大是我所不能體會的,我只把我理解到的一些寫出來。當然作為一本好書,讀一遍是遠遠不夠的。
第三次浪潮讀后感2
2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開國門之初給人們心靈造成的沖擊,其影響至今仍然連綿不絕。托夫勒在這本書中將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次浪潮為農業階段,從約1萬年前開始;第二階段為工業階段,從17世紀末開始;第三階段為信息化(或者服務業)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托夫勒在20多年前預見的未來是:跨國企業將盛行;電腦發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為可能;人們將擺脫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動手做)運動的興起…… 托夫勒也許并沒有給我們帶來直接財富,但他許給了人們一個夢想。然而托夫勒預言竟大多已成為了現實。
很久以前看到一句格言: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就是需要發揮我們自身力量的時候。當時看了后莫名的感動,記了下來。前段時間遭遇了心理困境,偶然在一個心理咨詢師的網站上,看到了這樣的話:別擔心,痛苦和困難只是暫時的`,它們只是生命對我們善意的提醒:該改善自己生命的質量了。兩種說法,異曲同工,都表達的是對待外界沖突(困境、挑戰)的積極看法。
雖然這種觀點看起來也很有道理,有時也符合我們的心理體驗。但是,毫無疑問,它與傳統的關于挑戰、困境的看法大相徑庭:一般認為困難等不利條件應該盡量避免,不能避免的時候就該減小其影響的范圍和程度。這樣說來,傳統的觀點也是非常合理的,而且人們一般也是這樣行事的,趨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
那么,到底哪一方擁有真理呢?抑或各說了一部分?這個問題我有時會想想,不過沒有太合理的解答。我看了第21章“思想領域的大變革”,才得到一個大致的答案。
傳統的看法,認為系統是靜止的、或者準靜止的,平衡態是其穩定態、最佳態。外界的刺激,對系統的穩定和存在,是一種威脅;它經過系統的響應,能夠漸近的平靜下來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響到了系統的穩定和存在,那我們則應該在刺激和系統中引入消極反饋(負反饋),使得系統重新穩定下來。
可是,科學家從另外一個側面看待這個問題。他們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積極反饋,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動,又會引發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論的普里高金指出:積極反饋在系統中的存在,會使得外界環境的波動,得到驚人的放大,直到現存均勢被破壞,現存結構被粉碎。而這舊結構解體的過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隨著混亂和崩潰,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級的結構的過程。他從物理和化學反應中觀察到這類現象,而這不光有純科學的意義,而是具有哲學共性的,也就是所謂的“秩序來自混亂,從波動中建立秩序”。這種意義下的外界刺激(波動),就是機會,產生新結構的機會了!所謂“機遇只光臨有準備的頭腦”,說的也是這樣一個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饋特性的人吧。
綜合起來,前述兩種觀點,適合于兩種不同的條件。對于遠離平衡態,積累了種種信息和資源,具有了相當的正反饋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戰就是機會,就是新舊交替的機會。但是對于平衡態,或者具有負反饋的,相當穩健的系統而言,刺激和挑戰,是應當努力衰減掉的。這也分別對應我們面對挑戰的兩種態度。準備好了的時候,就歡迎挑戰;還欠缺的時候,別硬撐著,能閃就閃吧。
研究還指出,這個新的結構,其內部關系更緊密和復雜,對外則需要更多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互來維持。近來有種慎獨的體會,似乎也正反應了這個規律。慎微的體會,是否表明系統的不穩定性,仍處在變革的范圍內?
當舊的平衡打破,新的結構出現以后,需要重新審視自我及外在的歷史、當下與環境的關系。個人的經歷不管怎樣豐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卻能夠產生千百種不同的理解。所以歷史和環境都需要重新解釋。有學者說過: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他大概是說的是歷史都是按當代的思維模式被理解。這個工作重要而且必要,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們盡管意識到新舊結構的更替,但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個更替會帶來多大的影響。這個有意識的過程,會使新結構進一步鞏固并發展。 讀這本書,感覺很晦澀,很難讀懂。其中的很多東西都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但我從本書中學到的一知半解也使自己受益頗多,這本書使得我認識到了社會變遷時會產生巨大的沖擊,一個文明被另一個文明所代替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像我們每個人要獲得成功一樣,都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在文明更替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只有那些能夠洞察未來,并且能夠迅速行動的人利用。同時,文明的更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改變,只是在這漸進的過程中我們都沒有去想,去看,去關注這些微小但是很重要的變化。
這就像現在低碳經濟的到來,可能會使得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為主的時代的終結,而一些清潔的新能源將會越來越重要,當然和第一次了浪潮的農業文明向第二次浪潮的工業文明轉變一樣,這些變化將會慢慢的被人們所熟知。
托夫勒告訴了我們預言的方法就是——學會觀察!當我們認為托夫勒的言論很神奇的時候,其實是從側面說明我們自己的淺陋,如果我們能認真地觀察我們身邊的事,那我們就不會驚訝為什么他能發出那樣的評論,托夫勒通過對現實中的各種事物的觀察,推斷出了未來將會發生的一些事,這也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應該學會的技能,有前瞻性、能準確地預測未來將會發生的一些事,為了適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客觀形勢,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該學會觀察,觀察生活、觀察社會和觀察世界,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以適應瞬間萬變的世界,提高我們的生存力,不至于被社會淘汰。如果我們不能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我們就不能了解社會的發展方向,那我們就不能及時作出反應,也就會處于劣勢,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害處。
【第三次浪潮讀后感】相關文章:
第四次創業浪潮已到來08-30
“斜杠青年”引領互聯網創新創業第四次浪潮09-06
初一英語下冊第三次月考試題08-06
河北省2019屆高三上學期第三次調研考試含聽力英語試卷01-26
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屆高三第三次統一考試英語試卷01-29
《童年》讀后感05-13
《匆匆》讀后感05-09
邊城讀后感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