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發展調研報告
篇一:建始縣鄉村旅游業發展調研報告
如何借助滬渝高速公路和宜萬鐵路即將建成通車、省委省級政府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國家擴大內需等機遇,以旅游景區和小城鎮為依托,加快發展適合我縣特色的鄉村旅游業,促進全縣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縣域經濟的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根據縣委的統一安排,我局于4月8日—5月5日,組織專題調研工作專班,深入到業州、高坪、紅巖、花坪、景陽等鄉鎮實際調查走訪,并到恩施、咸豐、利川等旅游業發展較快和鄉村旅游業發展基礎較好的縣市學習考察,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形成了建始縣鄉村旅游業發展專題調研報告。
一、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概述
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生產形態、生活方式、民俗風情、鄉村文化等)為對象,進行觀光、度假、娛樂或購物的一種旅游形式。從鄉村旅游發展上而言,其主要以農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鄉村田園風光、森林景觀、農林生產經營活動、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風俗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領略農村鄉野風光、體驗農事生產勞作、了解風土民俗和回歸自然為旅游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對于我縣而言,在加快旅游景區開發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村就業崗位,提高農村居民收
入,有效擴大內需及拉動消費,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達到以旅促農、以旅帶農、以旅富農、以旅富農,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作為旅游業發展的一種新形式,越來越受到廣大旅游消費者的普遍青睞,成為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催化劑。
二、建始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基本現狀
(一)鄉村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開發潛力巨大
我縣自然生態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交通區位條件優越,旅游資源開發起步較快,這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顯現出了美好的發展前景。
1、自然生態資源豐富。豐富的自然景觀,良好的生態植被,宜人的氣候是發展鄉村旅游的有利條件。我縣山嶺縱橫、河谷幽深、流泉飛瀑、植被繁茂、景致眾多。這里有聞名全國的南方最大的落葉松基地——長嶺崗林場,有原汁原味原生態的野三河,有清江畫廊之稱的景陽河,有奧陶紀石林代陳溝,有山水風光獨特的大沙河等等?h內最高海拔2090米,最低海拔308米,立體氣候明顯。加之我縣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森林覆蓋率達70%,是最適宜人類居住地,有湖北后花園之稱,發展鄉村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2、民俗文化底蘊深厚。獨特的民俗民間文化是打造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我縣除了擁有“建始直立人”這一世界級特質旅游文化品牌外,這里還有蜚聲中外的民歌《黃四姐》,有收入《中國名勝辭典》中的石通洞、石柱觀等名勝古跡,有被譽為土家交響樂的絲弦鑼鼓、鬧年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黨政要吳國楨故居、朱和中故居、五陽書院等一批歷史古跡。同時,我縣屬于少數民族集聚地。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善良純樸、率性耿直、熱情好客的民俗民風,是鄉村旅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3、交通區位條件凸顯。滬渝高速公路和宜萬鐵路即將建成通車,318國道、209國道、清江黃金水道貫通全境,全縣已構成立體型交通網絡。我縣已融入了恩施州一小時經濟圈,建始大部分的鄉村距縣城都在一小時車程內。鄉村旅游的客戶群主要是大都市生活人群,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將為建始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氣,從而為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4、地域人文環境優越。我縣廣大農村生態良好的田園風光,山清水秀的鄉野村落,風格獨具的農家小院,慢節奏的農家生活方式,綠色環保的農副產品,風格獨特的農家飲食,熱情好客的鄉村居民,這些都是極好的鄉村旅游資源,適宜打造出高質量的旅游產品。
(二)旅游景區開發起步較快,發展平臺初具
我縣旅游業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強勁,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目前,野三河景區由武漢志順房地產公司投資開發,規劃總投資2.2355億元。該景區地跨花坪、景陽、高坪三個鄉鎮,規劃總面積155平方公里。野三河景區現已步入全面開發建設階段,計劃于2011年試營業,2012建成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被業界認為是湖北省最具成長的旅游景區之一。云霧靈山景區由恩施今大集團投資開發,規劃總投資1.32億元,規劃總面積100多平方公里,景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啟動,計劃2011年底試營業。該景區是恩施州最具后發優勢的城郊公園,景區所在的代陳溝村已申報為湖北省旅游名村。長嶺崗林場則是最具開發潛力的度假旅游圣地。旅游景區的開發建設,必將為鄉村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有效的平臺。
(三)鄉村旅游發展業已起步,發展勢頭良好
我縣通過大力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發展觀念得到了較大的轉變,一部分農戶依靠自家的基礎條件,開辦起了農家樂,以農家樂為主要形式的鄉村旅游便應運而生,成為我縣鄉村旅游發展的基本形式。2000年,業州鎮就與旅游局共同發起在野韭池村辦起了農家樂試點。隨著城里人到鄉下休閑娛樂漸成時尚,在地方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游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如對應城區休閑需求的“野韭池農家樂”、紅土坪的“泳豐山莊”等,對應景區觀光游客食宿的“黃鶴橋農莊”、對應新農村建設的高坪“八角人家”、“偏溝灣農莊”等。為引導鄉村旅游的規范發展,高坪、花坪等鄉鎮還召集各農家樂主協商制訂服務規范,舉辦農家樂從業人員培訓等。據統計,我縣現有農家樂100多家,每年農家樂綜合接待收入近千萬元。農家樂從一產生就顯現出了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三、建始鄉村旅游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對鄉村旅游業發展的認識不到位,思想解放不夠。根據調查走訪,目前在鄉村旅游業發展上,對鄉村旅游的產業地位認識不夠,沒有看到鄉村旅游廣闊的市場前景。我縣現有的農家樂,基本上都是農戶借助自己家的優勢和基礎條件,自發的發展起來的,鄉鎮政府和旅游職能部門缺乏強有力的引導和指導,在發展上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由于對鄉村旅游的內涵認識不足,忽視了鄉土性是鄉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點,盲目引進都市化的旅游產品形式,盲目建設現代化的接待設施,出現了建筑城市化、活動簡單化等趨向,鄉土特色不明顯,致使以農家樂為主體的鄉村旅游出現了盲目趨同發展的現象。
二是鄉村旅游發展規劃不到位,缺乏科學指導。我縣在鄉村旅游業發展上,主要由經營者自己謀劃、自行設計、自主建設起來的。由于缺乏科學的規劃,目前還處在散亂狀態,絕大多數農戶一般是在原有基礎設施上稍加改動就開始接待游客,出現了無序開發、重復建設、惡性競爭的現象,不利于鄉村旅游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三是鄉村旅游產品開發不到位,發展活力不強。近幾年來,我縣鄉村旅游業雖然有了一定發展,但從目前鄉村旅游業發展現狀而言,僅僅只能提供餐飲住宿、棋娛樂為主的短線經營服務。
篇二:鄉村旅游發展調研報告
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鄉村旅游成為了一種大規模的旅游形式。鄉村旅游是現代旅游業的一項新亮點,它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國發展起來。我國鄉村旅游業起步比較晚,大約是在20世紀50年代,是適應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東省石家莊村率先開展了鄉村旅游活動。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勢頭十分強烈,現代的鄉村旅游首先在經濟發達的省份和大城市展開。
鄉村旅游的發展初期是屬于自發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雙休日到附近的農村旅行,以一日游為主,旅游方式簡單,主要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強。鄉村旅游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到現在進入了自覺階段。
國內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
(一)國際鄉村旅游發展形式
1.休閑、觀光、度假旅游。歐美發達國家的旅游者喜歡到鄉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風景優美、遠離喧囂城市的農村甚至是比較偏僻的地方,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修養身心,體驗另外一種生活方式。許多旅游者住在當地農民的家里,和他們一起生活,吃著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農場里勞動。例如在美國西部的許多農場,都有為那些來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設施,這些旅游者還可以和農場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農產品。在勞動中,他們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增加感性認識。
2.鄉村民俗文化旅游。這種模式下的鄉村旅游主要是將鄉村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起來,使游人在欣賞美麗的田園風光的同時還體味著幾千年歷史積累下來的民族文化。參與這種旅游的消費者群體的文化水平比較高,他們來到鄉村主要是體驗和欣賞傳統的文化,而這些文化在工業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沒。來到鄉村的旅游者是要以發現的眼光去尋覓傳統的文化和古老的習俗。比如鄉村的民居、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流傳著的鄉村戲曲、武術、雜耍等。對于這些旅游者來講,到鄉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滿足,是獲取高層次生活的需要。鄉村旅游成為一種更高檔次的旅游方式。國際上開展鄉村民俗文化旅游最好的是匈牙利。匈牙利的鄉村旅游模式,即鄉村民俗文化旅游——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發展鄉村旅游的范式。
3.農業旅游。“農業+旅游”式的鄉村旅游現在正成為許多地方和國家發展鄉村旅游的又一個模式。以旅游帶動農業,以旅游促進農業的發展,把農業生產和旅游活動結合起來,使農業和旅游業的相互促進,既能夠增加旅游業收入又帶動農業的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據預測,歐洲每年旅游總收入中農業旅游收入占5%~10%。僅法國鄉村旅游每年可給農民帶來700億法郎的收益,相當于法國全國旅游業收入的1/4。
4.生態鄉村旅游。把生態旅游和農業旅游相結合,建立生態農業園,用高科技手段來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的種植與管理。旅游活動在生態農業園內進行,旅游者通過在農業園內生活,參與農業園的勞動。并且可以通過購買或者租賃的形式在農業園內選擇一塊土地,自己種植一些農作物。有的國家的生態農業園非常大,形成一個聯合體,鄉村旅游活動都在生態農業園內進行。進行生態農業旅游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是波蘭。波蘭的生態農業旅游區的面積超過了4000公頃。
(二)國內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最初是一種自發型的,沒有具體的模式和組織運做,是在探索中不斷發展。最初的鄉村旅游者主要是國際游客,這些旅游者不再到那些傳統的旅游熱點,而是到一些比較偏僻落后甚至是尚未開發的地方去旅游而且樂此不疲。他們喜歡到中國的內陸和邊遠地區,尤其是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都市里無法體會到那些原汁原味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鄉土習俗,而在上述地方卻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隨著到鄉村旅游的人數越來越多,“鄉村旅游”這個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國得到迅速發展。并且逐漸形成了幾個大的鄉村旅游熱點地區。例如江蘇的周莊、同里、烏鎮等以江南的小鎮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鄉生活方式吸引著眾多的旅游者。皖南黟縣的南屏、歙縣的鄭村(棠樾牌坊群)、徽州的湯口等村落生產紙、筆、墨等工藝品,以傳統的制作手藝和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為吸引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幾個地方的鄉村旅游搞得紅紅火火以外,還有許多頗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地尚未開發,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這些尚未開發的鄉村旅游地大多數都位于偏僻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國的西部以及那些老少邊窮的地方,那些地方農業經濟不發達、工業落后、交通不便,因而不為外界所知。但是當地的風景卻十分優美,并且得以保存了眾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觀和古樸濃郁的民族文化,成為發展旅游業的后發優勢。因此,發展鄉村旅游帶動經濟發展,以鄉村旅游帶動扶貧工作,是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模式。以貴州省為例,貴州省大約有85%的人口居住在農村,經濟水平比較低。貴州省少數民族眾多,大多村寨是珍稀民族文化的保留地。貴州省提出“以旅游促進對外開放和脫貧致富”的指導思想,創造出四個主要旅游扶貧模式:一是景區帶動,如黃果樹景區就帶動四周村寨的農民脫貧致富。二是發展村寨旅游。如郎德苗寨、石板寨、鎮山村等,旅游成了這些村寨經濟發展的支柱。三是企業加農戶生產旅游產品。如臺江民族刺繡廠,帶動千家萬戶在搞民族刺繡蠟染。四是把旅游當作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如荔波、施秉,縣域經濟的發展靠旅游。據不完全統計,到底,貴州農村有53.2萬人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擺脫了貧困。
鄉村旅游從發展層次上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一)基礎層次
以觀光度假休閑為主,吸引物主要是鄉村幽靜的環境、秀麗的景色、淳樸的民風和較為緩慢的生活節奏。鄉村旅游是使城市居民體驗鄉村勞作、了解風土民俗、領略田園風光和回歸自然的最佳方式。這種以觀光度假為目的的國外游客大多數是來自經濟發達的都市,收入水平比較高。因此基礎層次的鄉村旅游的客源十分穩定,游客的重游率比較高。根據法國的統計數據表明,有70%游客采取鄉村旅游度假的方式,更有超過15%的旅游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地大多數是以觀光為主。參加鄉村旅游的國內游客,絕大多數是為換個環境來度過假期生活。因此主要是去那些接近城市的附近農村旅游,出游的時間也都比較短,一般是利用雙休日或者其他假期一至兩天的時間。
(二)提高層次
注重鄉村旅游的內容和文化內涵。鄉村旅游內容要廣泛而富有特色。在國內客源市場上,許多游客對于農業生產活動很有興趣!白∞r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和采摘各種農產品的旅游很受歡迎。
除了以在農田里耕種、采集等方式讓游客來體驗農村生活的樂趣之外,傳統的制作工藝完全可以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吸引物加以發揚。天津楊柳青年畫、貴州蠟染、南通扎染、濰坊的風箏、手工造紙以及各種刺繡、泥人、甚至是食品的加工,都可以成為鄉村旅游的文化依托。例如澳大利亞葡萄酒業生產制作就成為澳大利亞文化的重要組成,澳大利亞葡萄酒業已成為重要的鄉村產業。并且由此產生了澳大利亞葡萄酒業旅游。
在提高鄉村旅游層次的另外一個吸引物就是鄉村所保留下來的珍貴的傳統文化、風俗和完好的古代建筑。巍峨氣派的鄉村宗祠祠堂,高大挺拔的鎮村古塔,村邊的土地廟等等,是鄉村在歷史發展中的一面鏡子,折射出鄉村居民生活。還有一些民俗活動也有很高的旅游開發價值。一些鄉村風俗習慣像我國各地的鑼鼓戲、舞獅子、扭秧歌、祭祀谷神等,都可以成為鄉村旅游開發的引力點。
(三)可持續發展層次
鄉村旅游發展必須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沙掷m發展世界保護聯盟(iucn)認為,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在不損耗或破壞資源的情況下所允許的開發過程。這些資源不僅包括自然資源還包括社會資源和人文資源。鄉村旅游的發展有的是依托美麗的自然風景,有的是獨特的民族風俗習慣和珍貴的傳統文化,有的是以生態農業園區來開展旅游活動。農村和城市相比是“保守地帶”,因此才能夠保持一些原生態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但是這些也相對脆弱,而開發旅游,會不會給相對落后的農村帶來沖擊,從而導致農村生活模式發生巨大變化,農民模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導致一些傳統文化的解體?在貴州省早期開發的一些鄉村旅游
地就曾經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為了方便游客住宿,在青石寨外圍建立起洋樓,往日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耳邊到處可以聽見山歌對唱。如今卻是卡拉ok在播放流行歌曲。那些淳樸的少數民族不在安于現狀,外出打工,剩下老弱婦孺。長此下去,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就喪失了,鄉村旅游必定會走向衰退。因此,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不破壞資源,尤其是社會文化資源。不破壞少數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如何在開發旅游的同時,又能夠有效的保護珍貴的文化?這就要求鄉村旅游的發展必須走新的路子,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必須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要求,追求旅游的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提高鄉村旅游質量,即追求旅游精品,不能亂開發,亂建設。要有統一的規劃,在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門的引導和指揮下,鄉村旅游地的群眾積極參與旅游中來,并且要引進市場機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運作,實現利益共享。既有效的調動農民開發旅游的積極性,又加強管理,避免出現一窩蜂亂開發搞亂市場最后嚇跑游客的現象。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各地農村風俗各異,鄉村旅游在我國發展有著良好的基礎和廣闊的前景。因此,當前在鄉村旅游熱潮中,應該緊緊抓住有利時機,進行精心準備,及時推出精品鄉村旅游線路,打造鄉村精品旅游地,重點是神奇的自然景觀、燦爛的多民族文化、古老而美麗的地方。在市場上尤其是國際旅游市場打造“中國—鄉村旅游勝地”的形象,使我國的旅游業發展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篇三:湘鄉市鄉村旅游調研報告
鄉村旅游是近年來湘鄉旅游業的亮點,是吸引長株潭城市群居民來湘鄉旅游休閑的重要吸引物。鄉村旅游和紅色旅游、綠色山水旅游、歷史文化旅游共同構筑了我市旅游產品格局,是我市的旅游主打產品和最具競爭力的旅游產品,因此,打造休閑旅游城市,必須進一步做大做強鄉村旅游。近日,湘鄉市旅游局牽頭,組織發改局、地稅局、衛生局、農辦、水利局、工商局、電力局、公路局、交通局、規劃局、國土局、法制辦、供水管理處組成調研組,以發放問卷、座談討論的形式,對我市范圍內發展較好的鄉村旅游區(點)、農家樂進行了全面的調研,并組織相關部門到長沙望城縣光明村學習考察,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一、鄉村旅游概念及類別
概念: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生產形態、生活方式、民俗風情、鄉村文化等)為對象,進行觀光、度假、娛樂或購物的一種旅游形式。是以農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鄉村田園風光、森林景觀、農林生產經營活動、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風俗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領略農村田野風光、體驗農事勞作、了解風土民俗和回歸自然為旅游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
類別:按照鄉村旅游活動的主題目標至少可以分為農家樂(這是當前鄉村旅游的主體)、農村風景觀光旅游、農業觀光園、農業新村、歷史文化村落和農業勝景六類;而按照鄉村旅游這個活動存在的理由來劃分,則可以分為景點依托型(這是主體,包括部分農家樂以外的旅游類型)、客源地依托型(如大部分農家樂)和混合型(即同時具備以上兩種特征)三類。
按主題目標分類,能從發展階段、產業特點、地區分布、吸引勞動力特點、游客消費模式和游客結構等多方面細致描述鄉村旅游。例如農家樂是以農戶家居和農、林、牧、漁及園藝等農村資源為載體的鄉村旅游類型,是現階段鄉村旅游的基本形式,也是現階段最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游。
二、湘鄉市發展鄉村旅游的現實意義
(一)發展鄉村旅游是我市打造休閑旅游城市,建設“兩型社會”的戰略選擇。鄉村旅游,是我市較具競爭力的旅游產品,是打造休閑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撐。鄉村旅游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旅游空間和領域,減輕和緩解了城市過分擁擠的現象,能夠營造出和諧、友好的社會環境,是實實在在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項目。
(二)發展鄉村旅游是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途徑。發展鄉村旅游,轉移了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促使農民轉而利用農村現有的空間資源和綠色資源,就地發展第三產業,拓寬了勞動力轉移渠道。鄉村旅
游是傳統農業延伸的新嘗試和農業自然資源的新利用,我市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糧食、生豬的生產以及外出打工,發展鄉村旅游可以讓農民“離土不離鄉”地實現轉移就業,拓寬增收門路,改變現有收入的來源渠道,改變農民收入增長方式,拉動經濟的增長。
(三)發展鄉村旅游是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建設和諧湘鄉的必然選擇。鄉村旅游區(點)是城鄉文化的一個交匯點。鄉村旅游的消費主體是城市工薪階層,他們是現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載體,鄉村旅游可以加深城鄉相互的理解與認同,擴大農產品銷售市場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我市鄉村旅游區(點)集中在城郊和旅游景區周邊,都是在未來城鎮發展的方向,因此,發展鄉村旅游對加快我市城鄉一體化、建設和諧湘鄉具有特別的意義。
(四)發展鄉村旅游是豐富旅游內容,增強我市旅游吸引力和競爭力的重要舉措。鄉村旅游是現代旅游的一種新形式,擁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我市現有的鄉村旅游區(點),不僅豐富了旅游內容,還增強了旅游的吸引力。優越的區位和交通,較好的農業產業基礎,原生態鄉村環境,鄉村旅游將會成為我市旅游產業一個主打產品之一,和紅色旅游、歷史文化旅游形成互補,成為建設休閑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撐。
三、我市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分析
(一)我市鄉村旅游發展的優勢
1、外部交通和區位優勢
我市距省會長沙約100km,距株洲約80km,距湘潭城區40km,距韶山僅22km,隨著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步伐的加快,湘鄉市將成為“三市一體化”的衛星城市和區位優勢明顯的次中心城市,具有接近省內人口稠密、經濟文化最發達地區的客源市場中心的優越條件,區域內客源市場很大。同時,我市處于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域范疇,湘黔鐵路、洛湛鐵路、320國道、上瑞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規劃和建設中的滬昆高鐵、寧鄉灰湯—虞唐、韶山—湘鄉、湘潭易俗河—湘鄉、209省道湘鄉段、長花灰韶高等級公路湘鄉段將構成完整便捷的現代化旅游交通,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可進入性。
2、地緣文化優勢
我市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有難得的紅色旅游資源、寶貴的名人資源、獨有的湘軍文化資源、少有的佛文化資源和珍貴的古城資源,而我市鄉村旅游區(點)大都在這些人文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周邊,使我市鄉村旅游區(點)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3、農業產業和山水資源優勢
湘鄉位于湘江一級支流漣水中游,是湘潭市兩個農業大縣之一,面積2012平方公里,人口90萬,其中農業人口79萬人,轄3鄉15鎮4個辦事處,708個行政村、47個社區居委會,8102個村民小組,225493戶農業戶,耕地面積62萬畝,其中水田56.4萬畝,旱土5.6萬畝,有林地138萬畝,放養水面14.28萬畝。
魚米之鄉,山地和水庫形成的小氣候有利于特色農業的開發。褒忠山、韶峰山、東臺山等山體資源是我市發展鄉村旅游的天然載體。漣水河、韶山灌區、水府廟水庫等水體資源是我市發展鄉村旅游的天然紐帶。
4、人力資源優勢
湘鄉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千年湖湘文化的浸潤使湘鄉人具備了“有血性、講義氣、勤奮務實”的人文精神,湘鄉人能吃苦、霸得蠻,戰爭時期能打仗,和平年代會讀書、會做官、會經商,同樣也會發展鄉村旅游,湘鄉作為一個縣級市有2家五星級鄉村旅游點、3家四星級鄉村旅游點就是最好的證明。
湘鄉歷來重視教育,東山學校、湘鄉一中、二中等優勢教育資源是優勢人力資源的源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鄉村旅游發展智力支撐。
【鄉村旅游發展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鄉村旅游發展調研報告02-26
鄉村旅游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5-16
最新鄉村旅游發展調研報告12-30
鄉村旅游發展優勢及前景調研報告02-13
旅游發展的調研報告12-04
旅游發展調研報告03-17
鄉村旅游調研報告07-24
鄉村旅游的調研報告01-30
鄉村旅游的調研報告05-13
鄉村旅游調研報告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