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調研報告

時間:2023-03-26 18:43:04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調研報告

  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重點是發揮好政策“指揮棒”“導航儀”的作用,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解決農業資源要素的錯配扭曲問題,形成支持有力、保障有效的政策體系。如下是中國人才網給大家整理的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調研報告

  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調研報告篇【一】

  20xx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新鮮表述,通過中國最高級別的“三農”會議,首度進入公眾視野。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符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在當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討論如火如荼的時候,永興縣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農業發展現狀如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搞?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永興人認真思考的重要內容。

  一、永興縣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狀

  近年來,永興縣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糧食產量連年遞增,多年榮獲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和“糧食生產標兵縣”稱號,冰糖橙、烤煙、油茶等農業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新農村建設發展來勢喜人,但農業供給側方面面臨諸多矛盾和難題。當前永興縣農業供給側面臨的現狀是:

  首先是農產品消費結構升級不快。隨著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城鄉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正從“吃飽”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健康”快速轉變,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顯著增多。永興縣雖然是農業大縣,但真正叫得響的品牌農業只有永興冰糖橙,農業生產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比較突出。

  其次是農業競爭力不強。近年來,隨著國際國內行情影響,我國農業生產成本持續較快上漲,而國際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國內外農產品價差越來越大,“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問題突出,呈現出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現象。從永興縣的情況來看面臨同樣的問題,如20xx年冰糖橙滯銷最具代表性,農業競爭力不強。

  三是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不高。目前,永興縣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占到農民收入的30—40%,鯉魚塘鎮等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主要還是靠農業。由于供求結構失衡,加之一些地方出現了“糧價跌、傷心菜、賤冰糖橙”等現象,農民增產不增收。

  四是農業生態環境不優。永興縣是一個有著300多年冶煉史的地方,近年來,隨著冶煉行業的不斷規范發展,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繃越緊,優質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等問題凸顯,農業生態環境成為突出短板。

  二、永興縣農業供給側存在的問題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從當前農業面臨的諸多矛盾和難題來看,表現各不相同,但“病根”都出在結構方面。從永興縣的實際情況來說,農業供給側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觀念更新不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不夠。永興縣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縣,水稻、烤煙、冰糖橙、油茶等產業基礎較好,也給群眾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當前農業供給側存在的問題來看,主要是生產還沒能很好地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買難”與“賣難”并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從中央當前提出的糧食如果沒有達到質量標準是不實行最低保護收購政策的情況來看,湖南大米鎘超標問題怎么解決,雖然今年省級政府會出臺相關的政策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但以后會怎么樣?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要進一步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推動永興縣農業產業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二是農業產業結構不優,農產品市場竟爭力不強。從永興縣農業產業情況來看,傳統產業沒有形成真正的主導產業、品牌產業,產品沒有與市場接軌。目前永興縣真正具有一定市場竟爭力的品牌農產品也只有永興冰糖橙,其他農產品如水稻、烤煙、生豬等大多存在有數量輕質量無品牌的問題,沒有市場竟爭力。農業作為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力度不夠,農林牧漁有效結合、種養加一體化運作還處在低水平層面,沒有形成良好的發展空間,農業產業發展受到限制。目前永興縣農業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較為突出,生產區域布局結構與資源稟賦條件不盡匹配,資源循環利用不夠,農作物秸稈、農膜回收利用率和畜禽糞污有效處理率都較低, 水、土要素繃得很緊,肥、藥使用過量。

  三是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整體實力不高,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近年來,永興縣打造了黃泥涌水冰糖橙基地、便江石屏蔬菜基地、鯉魚塘優質稻種植基地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檔次的.基地,涌現了源和油茶合作社、柏林永豐烤煙合作社、湘陰渡沃原農業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新型農業經營業主。但由于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不夠,產業發展定位不準、規劃不全等方面的原因,大多屬于投資不多、規模不大、產出效益不高、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的企業。同時由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融資缺少可抵押的資產,而政府搭建農業產業融資平臺還做得不夠,也沒有專門農業信息專門平臺,土地流轉、農業產權交易、農業技術等涉農信息交流不暢,農業企業融資難度較大,影響農業新型經營業主發展。

  四是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發展后勁不足。近年來永興縣通過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改善了基本農田較為集中的鯉魚塘、柏林、便江鎮等部分鄉鎮部分村組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但還普遍存在著標準不高、質量不一、使用效益不大的問題,尤其是與高標準的、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業基礎設施還有較大的差距,規模經營、機械化施工都存在較大困難,農業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三、實現永興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途徑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永興縣農業產業發展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生產,使農產品供給在數量上更充足,在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興農之要,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永興縣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市場需求作為“導航燈”,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增強農產品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創新產品供給,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更優質、更適銷對路的產品。首先在縣級經研、農業部門要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研究,適應市場需求劃定產業結構發展區域,從傳統水稻、冰糖橙、烤煙、油茶等產業入手,調優、調高、調精農業生產結構,增加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其次是轉變生產農民發展觀念。改革的過程就是農民要把控好自己生產質量和規模,這個事情核心的操作主體是農民,要是有些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投機取巧,生產品質一般甚至假冒偽劣產品,改革也就沒法完成。通過施化肥、打農藥、單純追求產量增長的生產方式,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農民還得要調整種植養殖結構,多生產綠色有機食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來提升經濟效益。品質上,重點是抓好質量提升和品牌創建,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監管和追溯體系,打造和培育一批農產品品牌。三是要應樹立產業融合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構建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放大一二三產業融合所帶來的乘數效應,如永興縣冰糖橙公園、農業產業園的建設就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理念的實踐,休閑觀光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的出現就是發展外向農業、提升農業發展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堅持資源環境匹配度,優化農業產業發展區域布局。要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根本上破解農業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的制約。湖南是全國重金屬污染區綜合治理試點省,永興縣又是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重點縣,必須抓好這個契機,著力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從永興的現狀來看,要立足各地環境容量和生態類型,發展水土資源匹配較好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形成分工合理、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區域布局。一要加大西部、北部生態脆弱區域的生態恢復建設力度,搞好封山育林,林地以種植油茶、松樹等林木為主,耕地以種植水稻、烤煙為主,充分發揮森林及經濟作物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二要加大東部、中部區域森林生態保護力度,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形成名特優產品區域。重點要打造永興冰糖橙、水稻、烤煙、油茶產業的整體推進,尤其要推進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新增糧食產能規劃田間工程,要引進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逐步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三要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探索生產生態相協調的路徑和體制機制。以鯉魚塘、便江鎮、黃泥等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為重點,鞏固提升產能。堅持把建設好糧食生產功能區作為確保口糧安全的根本舉措,把建設好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作為穩定自給水平的重要手段。四是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集中打造產能穩固的糧食、冰糖橙、烤煙、油茶、畜牧水產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確保只要市場有需要,就能產得出、供得上。

  堅持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一要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力度,積極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適應當前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二要建設結構合理、業務素質高、愛崗敬業的農業科技創新隊伍和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三要改善要素使用,推進科技創新。水、土、肥、藥、技、機等,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投入要素。四要實施科技創新戰略,盡快推動農業發展由依靠物質要素投入驅動向依靠科技進步驅動轉變,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五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當前重點是推廣節本增效技術,集成節肥、節藥、節水、節種、節油等適用技術,提高農業投入品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益。

  堅持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著力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在抓農業產業發展中,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加強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一要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在全縣范圍內整合項目資金,分區域、產業,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建設高標準上檔次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逐步實現永興縣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機械化。二要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發揮其在推廣新技術、開拓新市場、打造新業態等方面的引領作用,鼓勵其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力軍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要積極發展示范農民合作社,構建新型為農服務合作聯社,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揮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為重點,支持發展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點推介土地托管方式,讓分散農戶搭上規模經營的“快車”。四要鼓勵引導農民自愿通過互換或流轉等方式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探索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自愿有償退出政策,實現農業產業規模發展。

  堅持以互聯網+為平臺,創新農業營銷模式。目前已進入全面信息化時代,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程度決定農業產業發展的力度,為此,作為縣一級必須加大縣域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產業發展做好信息咨詢服務,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營銷主體,完善物流配送體系,創新流通方式,不斷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和市場空間。

  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調研報告篇【二】

  今年以來,按照中央和省上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思路和部署要求,我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持續增加農村居民收入這個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調結構、降成本、補短板、提質量、促融合、可持續”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農村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一、主要做法

  (一)立足調結構,著力發展特色富民產業。立足金昌實際和產業基礎,精準從市場供需、資源匹配、區域協調三方面入手,按照 “突出發展高原夏菜和草食畜牧業兩大戰略性主導產業,扶持發展現代制種、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農業,培育發展花卉、香草、苗木等新興農業”的思路,及時調整區域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促使農業產業結構逐步由傳統低效向優質高效轉變。在種植業方面,堅決壓縮玉米、啤酒大麥等市場萎縮、價格低迷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圍繞創建“永昌高原蔬菜”品牌,大力實施“百村萬棚質量提升計劃”,逐步擴大銷路好、效益高、質量優、潛力大的高原夏菜、玉米制種、香草花卉種植面積,高原夏菜種植面積達到20.4萬畝,增加5.5萬畝;玉米制種面積10.47萬畝,較上年增加4.2萬畝;香草花卉種植面積3.45萬畝,特色優勢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96%。在草食畜牧業方面,深入實施“舍飼養殖能力提升計劃”, 大力推進永昌養羊強縣和金川區優質肉牛生產基地建設,積極開展畜禽標準化示范場創建和牧草標準化生產,全市標準化養殖小區(場)達到203個,其中部省級標準化畜禽養殖場14個,畜禽總飼養量達到261.8萬頭(只),羊飼養量達到150.5萬只,牛5.0萬頭,優質牧草種植面積20萬畝,永昌縣被確定為全省優質苜蓿生產基地。

  (二)立足降成本,著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堅持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作為提高要素生產率的重要內容,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快發展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提高農業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水平。一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任務全部完成,水權轉化機制進一步規范,金川區全國農村改革實驗區試點工作任務穩步推進,為進一步發展規模經營奠定了基礎。二是積極探索新型農業經營方式。金川區寧遠鎮探索出“3331”產業分工(30%的農戶經營設施種植業、30%的農戶經營設施養殖業、30%的農戶進城務工從事二三產業、10%的農戶種植高標準節水農田)模式,促進了土地集約經營,農業高效發展;雙灣鎮實行“以井定田、互換并地”與土地確權融合推進,有效破解了土地細碎化問題;永昌縣探索出以土地經營權和資金入股、年底發放保底租金和盈利分紅的農民股份合作社方式運作,實現了專業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市流轉土地57.7萬畝,流轉率達58.42%;培育農民合作社1181家、家庭農場224家,經營方式逐步由家庭分散經營向規模集約經營轉變。三是大力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培育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51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0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申報省級龍頭企業精深加工貼息項目6個,新建蔬菜保鮮庫15個(25.3萬立方米)。四是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開展農作物病蟲草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實施農業機械化提升工程,加強農機裝備建設,大力培育農機合作社等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三)立足補短板,著力破除強基提質瓶頸。針對我市農業基礎設施老化、耕地質量下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足、勞動力素質呈結構性下降趨勢等短板問題,不斷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推進項目建設,牢筑農業發展基礎,提升發展要素水平。在補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方面,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42項,爭取項目資金3.79億元,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土地復墾整理等項目建設,組織實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高效節水示范灌溉、末級渠系建設等農田水利工程,全面推進永昌縣、金川區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清河現代循環農業產業園等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提檔升級,進一步完善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示園區科技裝備及技術支撐能力,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2,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80%以上。在補農業科技短板方面,著力實施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加強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能力建設,深入開展試驗示范和技術服務,大力推廣畜禽改良、品種繁育、立體栽培等農業實用技術,全市建立農業科技示范點125個,引進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20個,開展新技術試驗58項次,示范面積10萬畝;完成測土配方施肥87萬畝,應用配方肥面積32萬畝;舉辦各類培訓班243場(次),培訓農民2.87萬人(次)。在補農民脫貧短板方面,堅持“雙聯”行動與精準扶貧融合推進,投入財政專項資金1.15億元,行業扶貧投入4.2億元,撬動社會投入近13億元,實施產業發展、道路硬化、渠道建設、安全飲水、危舊房改造、公共設施配套等項目580多項,扶貧對象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貧困人口由28800人減少到1300人,貧困發生率由12%降低到0.8%。貧困人口減少2.75萬人。

  (四)立足提質量,著力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圍繞創建永昌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金昌市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市,扎實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不斷加快質量追溯信息平臺建設,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強化農業投入品管理,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林果和蔬菜標準園、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增強優質安全農產品的市場供給能力,先后修訂完善農產品地方標準和規程53項,獲得國家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識產品認證66個,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30萬畝,省級無公害產地認定48萬畝,建成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5個、省級示范園7個,注冊國家農產品商標36個,獲得甘肅名牌認證農產品20個,獲得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龍頭企業23家。進一步強化源頭治理,著力推進質量追溯信息平臺建設,全面推進網格化監管模式,形成了市、縣區、鄉鎮、村四級監管網絡。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切實加強源頭治理和全程執法監管,立案查處農業違法案件6起,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年均達到99%以上。

  (五)立足促融合,著力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念,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林電子商務等現代農業經濟,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培育經濟新增長點。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旅游大景區建設,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創意農業、農耕體驗等休閑觀光農業,努力探索發展各具地域特色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模式,開發出西大河旅游沿線田野觀光、新城子鎮“七彩花谷”和油菜花海、雙灣鎮陳金公路“十里花海”車窗景觀、陳家溝村開心農場和鄉村客棧、古城村葡萄基地休閑長廊等鄉村旅游景點,建成陳家溝生態旅游型、古城仿古節能型、新華庭院經濟型、金川東休閑觀光型、毛卜喇特色民俗型等一批美麗鄉村示范村,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示范點10個、農家樂279個,建設節水農業示范園、紅辣椒景觀帶、葵花觀賞園、瓜果采摘園等鄉村休閑園點46個、休閑農莊80個,休閑農業從業人員達到14872人,其中農民從業人員14615人,全年接待游客近70萬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到1.8億元。金川區陳家溝村被認定為全國首批“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和全省首批“鄉村旅游示范村”,永昌縣新城子鎮油菜花景觀入選“中國十大美麗田園”。 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深入推進互聯網+行動,大力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推動電子商務和實體經濟同步發展,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設網絡旗艦店、專賣店,電子商務服務站建設覆蓋全市138個行政村和60%以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永昌縣入選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六)立足可持續,著力推進循環生態農業建設。堅持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作為貫徹落實發展新理念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為農業發展提供新動力、拓展新空間。以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為重點,大力實施農業清潔生產、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推廣、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等工程,秸稈綜合利用率、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畜禽養殖廢棄物利用率和尾菜處理利用率分別達到82%、78.5%、87%和34%,完成膜下滴灌、壟膜溝灌等高效農田節水技術推廣面積39萬畝,示范推廣“秸稈—畜禽養殖—糞便—沼氣—有機肥—果園(菜園)—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秸稈及養殖場廢棄物—基質—食用菌基地—菌糠—生物飼料有機肥—生態養殖和有機農業”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建成金昌現代畜牧循環產業園、金川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園、永昌清河現代循環農業產業園三大現代循環農業園區。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兩板擠壓”下農業比較效益下降。受農業生產成本“地板”和農產品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土地增收空間縮小,農業比較效益持續下降,影響了農民增收。農產品價格不穩定,部分農產品受市場沖擊,出現增產不增收

  二是農產品結構不平衡。在供求結構上,部分農產品有效供給不能很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導致供求出現結構性失衡,造成大量的產品和資源浪費,甚至出現“谷賤傷農”現象。在品種品級結構上,中低端一般性產品過度生產,高精端產品稀缺,不能很好地滿足群眾日益高端化的消費需求。

  三是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高效節水灌溉覆蓋率和渠系水利用率還比較低,基本農田改造比例不高,水利設施特別是末級渠系配套不完善,農產品商貿服務信息化水平不高,農業發展的資源性約束依然較大。

  四是特色產業集聚水平不高。特色優勢產業經營規模小,產業鏈條延伸不夠,市場體系不健全,農產品加工增值能力較弱、競爭力不強,農業生產效益比較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數量少,輻射帶動能力弱,在組織農民進入市場、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夠明顯。

  五是科技支撐能力不足。農業科技發展總體能力不強, 科研成果整體水平不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偏低, “產、學、研、用”鏈接不夠緊密,對農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供給不足。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不能適應調整產業結構和高產、優質、高效、安全、持續農業發展需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育滯后。

  六是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有待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品牌知名度、產品競爭力和安全性還有一定差距,許多農產品供給大而不強、多而不優,全國知名品牌屈指可數,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七是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經營規模遠大于傳統農戶,資金需求缺口較大,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制約,許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難以獲得金融的有力支持,融資難的現象普遍存在。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農業供給側改革,核心要求是要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生產,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更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下一步,我們將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和存在的短板問題,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農業提質增效,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千億斤糧食產能、土地復墾整理等項目建設,組織實施灌區節水配套與改造、高效節水灌溉、末級渠系建設等農田水利工程,到2020年,高標準農田總面積達到76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8。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增強農產品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突出全省高原夏菜和草食畜牧業“兩大基地”建設,實施舍飼養殖能力提升計劃,鞏固永昌縣全省養羊大縣成果,壯大金川區優質肉牛養殖基地。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特色基地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到2020年,全市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0個,特色優勢產業基地30個。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戰略,盡快推動農業發展由依靠物質要素投入驅動向依靠科技進步驅動轉變,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

  (二)聚集農業集約發展,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調動各類經營主體積極性,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充分發揮其在推廣新技術、開拓新市場、打造新業態等方面的引領作用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力軍作用,到2020年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66家、示范性合作社160家,培育示范性家庭農場90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力爭有一批龍頭企業、示范園區、產業基地、家庭農場進入全省“十百千萬”工程。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突出抓好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技能、創業能力培訓和勞務輸轉培訓,培育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到2020年全市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達到5000人。

  (三)聚焦農業綠色發展,強化資源環境保護治理。加強農業資源和生態保護,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強化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突出特色優勢產業間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積極推廣先進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加快推進秸稈、農藥包裝廢棄物、地膜污染、尾菜處理利用,到2020年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7%,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0%,尾菜資源化利用率達到36%。全力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工作,健全從田間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四)聚焦農民持續增收,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縣鄉便民市場建設,加強商貿流通、供銷、郵政等系統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建設與銜接。加快推動農村電子商務與供銷網點深度融合,加強縣級電子商務運營中心、鄉鎮商貿中心和配送中心、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建設,建立覆蓋縣、鄉、村的電子商務運營網絡。依托特色農牧業、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精心打造宜居宜業、可憩可游的美麗鄉村示范點,大力發展香草花卉生態旅游特色項目,開發花海觀賞、田園采摘、農事體驗、民俗演藝、養生度假、鄉村客棧、特色民宿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規劃建設一批魅力村莊和宜游宜養的鄉村景區。

  (五)聚焦釋放發展動能,深化農業農村各項改革。堅持不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不斷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大力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引導和鼓勵農民以土地、林權、勞動力等入股,與新型經營主體建立聯農帶農利益機制,形成經營主體緊隨市場轉、農民跟著經營主體走、政府圍著經營主體搞服務的模式。加快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鼓勵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引導農民以承包地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發展“土地托管合作社”等土地經營方式。持續推進金川區全國農村改革實驗區工作,鞏固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分類推進農村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非經營性資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等集體產權改革。大力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開發更多適合農民需要的金融產品,推進建制村金融便民服務網點全覆蓋,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創新和推廣涉農保險產品和服務方式,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開展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

【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2016年海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解讀07-17

供給側改革論文1000字07-24

貴州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轉型政策07-17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會議發言稿范文07-30

課程改革調研報告03-18

工作開展調研報告01-03

村農業調研報告12-09

關于農業調研報告12-03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2-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山县| 涡阳县| 顺平县| 乐都县| 云阳县| 天门市| 裕民县| 三明市| 西林县| 平阳县| 玉溪市| 兴化市| 宁明县| 米脂县| 阜南县| 巴南区| 石景山区| 历史| 济南市| 盐边县| 玛纳斯县| 六安市| 高唐县| 文昌市| 姚安县| 西乌珠穆沁旗| 渝中区| 延寿县| 池州市| 蒙阴县| 湘阴县| 台江县| 错那县| 皮山县| 专栏| 偃师市| 印江| 淮滨县| 香格里拉县| 平湖市| 原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