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家庭經濟實力迅速增強,農村對精神文化活動的需求也不斷提升。盡管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逐年加大,但還是滿足不了農民脫貧致富之后對文化生活需求增長變化的需求。出現了農民口袋里票子多了,而腦袋里信仰少了的普遍現象。
我區農村地處城郊結合部,農民的思想更開放,見識更多,經濟條件更好,從而他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通過文化宣傳教育引導農民的任務也越重要,難度也越大,但中華民族的一些優良傳統隨著農村的發展卻在逐步消失,這與農村文化建設相對滯后不無關系。
如今農民對文化活動的需求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與生產生活相結合的需求。雖然我區農民可以接觸到很多文化活動內容,但是對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文化活動內容更感興趣,例如種植、養殖技術和勞動技能的輸送等。
二是對文化生活多樣性的需求。除純粹的娛樂性文化活動外,我區農民對健身類的文化體育活動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很多農民也認識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于缺少健身場所和設施的限制,其想要更豐富健康的業余生活的要求難以得到滿足,使其只能陷于牌桌。
三是對講身邊人說身邊事的文藝節目的需求。現在各類媒體宣傳的先進典型不少,但農民認為那些人和事離自己太遠,無法引起其內心的共鳴,受教育程度不深。他們更感興趣的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如果能以區直各部門每年評選的各類先進典型事跡為原材料,編排一些文藝節目送到農村則更易于與我區農民進行思想上的溝通、交流,得到他們的認可,宣傳教育效果也會更好。
目前我區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文化設施陳舊單一,文化陣地逐漸喪失。現在各鄉級的文化設施主要有廣播站和室外體育場。廣播站多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品,且多數陳舊、老化,室外體育場也僅有籃球場。由于缺少維護各種設施嚴重損壞。村級除近兩年個別村新添一些文體設施外,其余村也僅有廣播,且由于設備老化基本癱瘓,鄉、村廣播這一曾經的宣傳主力逐漸喪失陣地。
二、文化工作人才缺乏,文化傳播鏈脫節。鄉廣播站有站所事業編制,每鄉有1-3個,有的還超編1-2人,但真正干文化工作的最多不過1人,且是兼職。文化站有文藝特長的人很少,更沒有相關培訓。真正具備文化工作素質和熱情的人是招不進、留不住。隨著取消農業稅,沒有了村提留,村級廣播員也因經費文體而流失。
三、文化工作經費不足,相關工作難以規模開展。文化工作是一項費力費錢,需要長期堅持投入但見效緩慢的事業。由于以前經費投入不夠,農村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工資偏低,文化設施得不到更新補充,導致農村文化建設進程停滯甚至倒退。
1、大力扶持主流宣教媒介。一是建好鄉村廣播站,恢復鄉、村兩級的主要宣傳渠道。堅持定時開機制度,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農業科技知識和商業信息,彌補現在群眾現場開會難的缺失。造一支高素質的文化隊伍,參與市場競爭送戲下村。三是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補充文化設施,公開招考一批文藝專業人員,財政給鄉鎮列支專項文化工作經費。
2、引導培育群眾文藝團體。一是發掘保護好傳統的文藝項目。如漁鼓、舞龍、舞獅等。二是引導好農民的自主文體隊伍。如軍樂隊、腰鼓隊、秧歌隊、排球隊、歌舞團。
3、加速開辟一批農村文化活動場所。相關部門應大力爭取上級計劃,全面推開村級圖書室建設。科學規劃布點,建設一批農民文體活動場地,配齊籃球、排球等設施。各鄉鎮、村間開展文體賽事活動,營造氛圍,形成習慣,把農民從麻將桌前引向圖書室、體育場,這樣既鍛煉了身體素質,提高村民素質,更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事業的偉大進程。
【農村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02-07
農村調研報告12-22
基層文化建設調研報告01-02
職工文化建設調研報告08-11
農村黨建調研報告09-26
農村變化調研報告12-24
深入農村調研報告12-16
農村離婚調研報告11-29
關于農村的調研報告12-05
農村沼氣調研報告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