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調研報告
近年來貧困地區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城鄉二元結構和地方財力,貧困地區城鄉教育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教育質量等方面依然存在較大差距,既影響了一體化發展進程,同時也影響到教育的公平。
一、貧困地區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城擠村空”現象較為突出。盡管隨著“全面改薄”項目的實施,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仍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城擠村空”態勢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城鎮學校大班額、超大班額呈上升趨勢,且城區學校更加突出。而村級完小及完小以下學校“小班額”多,特別是貧困山區完小以下教學點平均班額都較低,有的學校甚至只有1個班的單班教學點。
(二)城鄉辦學條件差異大。城鎮教學條件總體上優于鄉村。一是信息化教學設施配置存在差異,城鎮學校信息化教學基本上做到了全覆蓋,鄉村學校信息化教學覆蓋率卻大打折扣;二是生活設施配置差異大,城鎮學校食堂、監控設備、安保設施等配置率達到了全覆蓋,鄉村學校卻不盡人意;三是學生享受優質教育差異大,城鎮學生分班學習實現了全覆蓋,鄉村完小以下教學點混班教學多,1名教師教全部課程的現象多,且混班教學不利于學生學習成長。
(三)城鄉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差異較大。以通山縣為例,城鎮教師綜合素質總體上優于鄉村教師。一是鄉村教師整體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該縣鄉村教師平均年齡為45歲,城鎮教師平均年齡為41歲,且50歲以上的鄉村教師占全縣鄉村教師總人數28.6%。二是鄉村學校高學歷、高職稱以及骨干教師比例偏低,鄉村教師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員占比28.4%,比城鎮低34.6個百分點;鄉村高級、一級職稱教師比例55.6%,比城鎮低24.7個百分點;骨干教師比例17.7%,比城鎮低5.3個百分點。三是鄉村“音體美”等特色學科專職教師嚴重不足。
(四)城鄉教師流轉機制不暢。城鄉教師雙向交流機制還不順暢。主要表現為農村教師進城交流愿望迫切,而城區教師大多數不愿意下鄉援教。雖然城區教師交流到農村學校享受“三區”人才支持計劃補助和農村教師生活補貼,但多數教師仍不愿意下鄉援教,不能安心開展援教,援教工作基本靠行政力量推動。
(五)教育管理體制還不完善。一是鄉鎮中心學校職能與實際工作任務不對等。為了加強對各鄉鎮中小學校師資調配、業務指導、財務核算等龐雜工作的管理,各鄉鎮均設立了中心學校。鄉鎮中心學校實際上是承擔著管理一個鄉鎮教育事務的行政機構,逐漸與實體學校剝離開來。鄉鎮中心學校基本靠財政撥款維持運轉。鄉鎮中心學校現行管理體制實現了對各轄區中小學校的高效管理,但也與上級關于中心學校人員不能脫離實體學校的要求不大相符。二是鄉村學校財務管理模式不合理。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撤銷了學校公用賬戶。學校備用金往往只能使用個人賬戶開戶,既存在著資金安全風險,也不利于財務的.規范管理。這些問題暴露了某些教育管理體制還不能完全切合教育管理實際需要。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投入仍然不足。這是造成“大班額”問題的根本原因。貧困地區由于地方財力有限,教育投入不足,且教育投入主要消耗在教育人力成本和保障基本辦學支出上,真正用于支撐教育發展、改善辦學條件、配套教育投資項目建設的資金卻是少之又少,甚至中央、省級資金支持的教育項目,地方政府拿不出資金來配套。
(二)學校布局規劃滯后。教育規劃與城鎮化發展不同步,項目建設方向與生源流動方向不一致也是造成城區集鎮“大班額”問題的重要原因。在城鎮化發展的規劃中,地方政府沒有把“教育優先規劃”充分體現,沒有為城區集鎮學校發展預留足夠的用地空間,中心城區甚至無地可新建學校,新建設校區只能建設在較偏遠的非中心城區,雖然對化解“大班額”問題有重大意義,但在優化城區學校布局方面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三)項目扶持方向與實際需求不相符。現行教育建設項目與中小學生源向城區集鎮流動的趨勢、與群眾的教育需求缺少呼應。在城鎮化和家長對教育期望值不斷攀升的大背景下,更多的農村人口進城是必然趨勢,更多農村孩子進城上學也是必然的趨勢。但現行項目重點不是支持生源流向的城區集鎮學校建設,而是支持生源流出的農村學校建設,導致城區公共教育資源總量不足,這是城區集鎮學校“人擠人”,村級學校“空蕩蕩”的現象的重要原因。
(四)農村教師待遇不高。這是城鄉教師流轉困難的主要原因。盡管近年來農村教師待遇有了明顯的提高,但由于農村教師工作條件相對艱苦,但仍不足以與城區教師所占有的各種優勢相提并論,城區教師基本沒有下鄉交流的主觀意愿。近年來很多新聘農村教師并不能安心從教,只是把教師作為一個職業跳板,一有機會便轉考公務員或想方設法調到更理想的單位去。每年有很多新教師選擇離職,招人易,留人難的問題突顯。
(五)教育管理較為僵化。隨著教育快速發展,鄉鎮中心學校所承擔的各項非教學任務越來越多,行政管理職能越來越明顯。如督促鄉鎮內項目建設、負責后勤保障服務等繁雜的非教學事務,如果不實行專職辦理,既難以很好地完成實際交辦的各項事務,也會影響到學校的正常教學工作。此外,由于當前中小學校無法建立對公的備用金賬戶,學校備用金實際只能借助個人賬戶進行管理,這既不安全,也為規范財務管理帶來了新的難以化解的難題,必須要在政策層面出臺措施予以解決。
三、具體建議
(一)強化省級教育統籌,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支持力度。建議從省級政府層面加強統籌,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投入力度,盡量讓縣級政府減少或免于為中央、省級投資項目配套項目資金,幫助貧困地區擴充優質教育資源,更好地促進省域教育公平發展。
(二)強化教育績效考核,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要從省級層面盡快構建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評估考核體系,把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納入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績效考核,并適當提高考核評價的權重,確保地方政府切實履行好優先規劃教育發展、保障教育投入、落實師資編制、規范教育管理的責任。
(三)推行連片集中辦學,切實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和教學質量。針對貧困山區學生居住分散、上學路途遙遠的特點,建議在地理位置相對中心、交通相對方便的村建寄宿學校,同時配套建設教師周轉房、食堂等生活服務設施,將分散在各村單班點的學生集中教學,集中管理,讓邊遠山區的每一名農村學生與城鎮學生一樣享受平等教育和優質教育,真正實現公平教育全覆蓋。
(四)完善教師管理制度,暢通教師交流輪崗渠道。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城鄉教育質量高低的關鍵指標。一是要切實提高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的待遇,增加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這樣既有利于留住人才,也有利于促進城區優質師資向農村流動。二是完善教師交流輪崗的激勵保障機制。現行的《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教師[2014]4號)規定“將教師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經歷作為申報評審高級教師職務(職稱)和特級教師的必備條件。”建議將“1年以上”改為“3年以上”,這樣既有利于輪崗教師安心教學,又有利于出成果、出績效。三是要重視師范人才的定向培養。從省級層面出臺面向本地高中生定向培養的本科、專科師范生的政策,重新重視師范教育體系建設,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加優質、更加穩定的師資人才,加速鄉村教育的振興。
(五)深化教育頂層改革,消除管理體制與發展不適問題。一是要理順鄉鎮中心學校管理體制。建議根據中心學校實際所承擔的任務和職能,賦予其行政管理屬性,增設一定的教育管理類事業編制,使其既不占用一線教師編制,又能成為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對各鄉鎮中小學管理的不可或缺的助手。二是合理規范鄉村學校財務管理制度。建議明確出臺政策,允許各中小學建立備用金對公賬戶,解決單位只能用個人賬戶存放備用金所帶來的資金不安全、管理不規范的問題。
【貧困地區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鎮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調研報告01-21
快速推進工業發展調研報告12-24
快速推進工業發展的社會調研報告01-31
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調研報告12-15
關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調研報告01-09
學校發展調研報告01-18
教育調研報告12-27
縣工業發展調研報告04-07
林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6-01
經濟發展調研報告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