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移民搬遷情況的調研報告
篇一:移民搬遷情況的調研報告
XX鎮位于XX縣西北方向,距縣城37公里,甘志公路、洛河穿境而過,是XX集團駐地,是XX縣經濟、商貿、文化活動中心,是全縣農副產品集散地,鎮域面積448.7平方公里,全鎮共有18個行政村,4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047人,其中鎮區人口達到7737人,有耕地面積8.5萬畝,其中山地7.2萬畝,川臺地1.3萬畝,有蔬菜大棚524座,省級蔬菜示范園1處,養殖小區3個,豐裕種豬場龍頭企業帶動養殖業的發展,有山地果樹4200畝,XX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9446元,大學生移民搬遷心得體會作文3000字。
近年來,XX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統籌城鄉發展及重點鎮建設為統攬,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在重點鎮建設和人口聚集上,按照先建設后聚集,邊建設邊聚集的原則,按照省、市、縣的總體要求,實施有計劃、有步驟的移民搬遷工作,對拐溝、偏遠村組的群眾實施分年度、分批次的移民搬遷,直至實現整村搬遷,全鎮重點搬遷柴關山、新莊洼、甘溝河3個行政村9個村民小組,548戶2120人,并對其他拐溝村的群眾實施部分搬遷,現就搬遷情況調研如下:
一、移民搬遷是拐溝村組群眾擺脫貧困的根本出路
近年來,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實施,拐溝、偏遠村群眾的.貧困落后面貌有了較大變化,群眾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但是,由于自然條件差,生存環境惡劣,貧困面仍然很大,貧困程度仍然很深,返貧率仍然很高,最近幾年,經過不斷的扶持,按照新的貧困標準,貧困發生率為37.6%。那么,如何從根本上解決拐溝、偏遠村組的貧困問題,使拐溝、偏遠群眾有一個好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提高幸福指數,通過調研,認為現實的選擇就是實施大規模、整建制的移民搬遷,只有走出大山,才能徹底告別貧困。其理由是:
第一、拐溝、偏遠村組自然條件差。地貌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區,立地條件差,地表植被脆弱、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陡峭的山坡、匱乏的水源、脆弱的生態,是制約群眾生存和發展的一道道難關。干旱、沙塵、霜凍、冰雹、洪水、蟲鼠等自然災害頻繁。
第二、資源性缺水嚴重。柴關山村處于山嶺上,群眾吃水非常困難,通過國家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母親水窖行動等人飲解困工程,基本解決了人畜飲水問題,但和農業生產一樣,也是“靠天吃水”,主要依靠集雨場窖,若遇干旱嚴重的年份,群眾仍然到十多里的溝底,用毛驢馱水,來回需要2個多小時的時間,新莊洼、甘溝河2個行政村的7個村民小組,以前靠吃井水和小河水,以人擔、驢馱為主,近幾年,通過打機井,建高位水塔,接通了自來水,條件有了改善,但成本大、費用太高。
第三、基礎設施依然落后。近年來,我鎮拐溝、偏遠村組的交通條件有所改變,但是柴關山、新莊洼、甘溝河多數鄉村道路仍為土路,部分自然村還未通路。耕地上很少有生產道路,入種秋收都是人背驢駝。孩子要到XX鎮區小學上學,距家30多公里,特別是小學一、二、三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為了孩子上學,母親只能跟隨孩子來到鎮區租賃房子居住,給孩子做飯、照顧上學,父親在家勞動,有的家中勞動忙,只有爺爺奶奶到鎮區照看孩子上學,由于爺爺奶奶對孩子有溺愛心理,對孩子的學習、成長非常不利,有部分群眾為了生計、走出大山,十多年前舉家前往鎮區、志丹等地,從事大棚產業開發、經商、打工等,家里的土窯洞無人居住,年久失修,均已塌陷,成為危窯,無法居住,拐溝、偏遠村組通訊條件也較差,不少村手機信號時有時無。
第四、居住條件簡陋。柴關山群眾居住土窯洞的農戶占95%,新莊洼、甘溝河群眾住土窯洞的農戶占30%,且有不少危房戶和無房戶。這里的土窯洞已住了幾輩人,地質災害隱患較大。
第五、教育衛生發展嚴重滯后。村內沒有小學,村里孩子上學只能去鎮上,距柴關山、花豹岔等村組30多公里。村內也沒有衛生室,村民們小病“靠扛”,大病進醫院。在倡導教育醫療衛生事業服務均等化的今天,居住在這里的群眾很難實現均等化,只有實施整體搬遷,集中安居才能夠為教育衛生服務均等化奠定基礎。
二、當前我鎮在移民搬遷方面所做的工作
在移民搬遷方面,我們抓住省上提出的XX市率先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機遇,按照重點鎮建設聚集人口的要求,在移民搬遷工作中認真執行省、市、縣有關政策,結合實際創新工作,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效。
1.基本情況。2012年,在鎮區XX村征用土地50畝,建設移民安置房7棟六層240套房,按照移人不移地的原則,重點搬遷XX、XX、XX村群眾、鎮區產業開發戶,目前,已落實搬遷群眾213戶,787人,其中XX村106戶,402人,XX村37戶,144人,XX村17戶,61人,其他拐溝村53戶,180人,在搬遷群眾中從事大棚產業開發的62戶,經商的23戶,打工58戶,在原村務農70戶。
2.資金籌措及安置措施。鎮政府及縣農綜辦多次組織人員,深入到XX、XX、XX及其他拐溝村組,對群眾的生產生活現狀,存在困難、問題,今后發家致富的想法,是否愿意搬遷等,進行走訪了解,座談討論等,結合省、市移民搬遷有關政策,縣委、縣政府決定實施捆綁保障性住房、扶貧移民搬遷等資金,總計投資4000余萬元,集中建設移民搬遷小區,一期240套移民搬遷房已建成,每套面積90平方米,均為成品房,水、電、路、天然氣配套到位,移民搬遷戶按照樓層差價和地下室的區別,每套房交6萬元至9萬元即可入住。二期移民搬遷小區擬建設204套房,現正在建設之中。
3.配套產業建設。移民搬遷產業建設致關重要,縣農綜辦捆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示范園建設資金、整村推進
資金等,實施XX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建設100米“V”型大棚150棚,大棚土建、鋼架、立柱等每棚13萬元,農民每棚自籌費用3萬元,用于大棚膜、草簾、卷簾機、農機肥、籽種、農藥、化肥等,并由縣農綜辦負責配套建設工作房、包山墻、綠化、道路硬化、生產用水管網、生產用電線路架設,總計投資3000萬元。同時配套建設公辦幼兒園、凈化水廠、垃圾填埋場、擴建XX實驗小學,加強學校教育、醫療衛生工作,在抓好群眾收入的同時,做好孩子上學、飲水、就醫、居住環境等工作,為群眾安心搬遷,舒心生活奠定基礎。
4.搬遷后的變化。一是居住環境的變化。搬遷戶告別了居住土窯洞,告別高山、高坡居住,告別艱苦的條件,告別租房居住,住進移民小區,有了自己的房子,心里踏實,條件改善,實現電氣化生活。二是生產方式的變化,促進群眾收入的增加。原來在柴關山、新莊洼、甘溝河等村組廣種薄收,靠天吃飯,只靠種地年收入不足萬元,移民搬遷戶大多從事大棚蔬菜種植、經商做生意、以跑運輸、磚瓦工、粉刷工、修理工、裝卸、打工等為主,每戶年收入均在5萬元以上,多則在8萬元以上,通過走出去,開闊眼界,發展多種經營,走上富裕道路,過上辛福生活。三是能享受均等等教育醫療文化資源。搬遷后進入鎮區,孩子上學方便,父母在身邊,便于管理、便于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進入鎮區后,經常參與健身鍛煉,能享受廣場健身器材、文體娛樂設施的樂趣。同時,能經常性的接受各種身體預防性疾
篇二:移民搬遷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存在的問題:一是配套資金缺口大、籌措難,作文《大學生移民搬遷心得體會作文3000字》。按市、縣財政配套每戶建房補助資金1.5萬元,特困戶2.4萬元,石泉縣10年規劃期內共需縣級財政配套資金2.06億元,對于依靠財政轉移支付的秦巴貧困山區縣,縣級財政配套資金難以籌措。二是立地條件差、選址難。省上規定集中安置點必須安置30戶以上,石泉縣山大溝深,部分鎮村集中安置點受地形限制,選擇一次性集中安置30戶以上且適于居住的.地點十分困難,導致不能享受省上的集中安置基礎設施配套政策。三是審批程序多、開工難。啟動實施30戶以上規模集中安置點需規劃報批、土地審批及各類評估申報,涉及5部門11個審批環節,特別是市級有資質的地質災害評估專家人員較少,導致審批時間較長,影響建房進度。
對策及建議:一是整合項目資金。積極爭取中省項目扶持,整合生態移民、扶貧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等項目資金,集中用于陜南移民搬遷。二是因地分類施策。針對陜南山區的實際,以10戶集中建房為單元,分類制定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標準。三是簡化審批程序。實行部門聯合辦公,分期集中審批建房手續,并通過專家評估、委托評估等方式,加快審批進度,促進安置點早日開工建設。
【移民搬遷情況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移民工作的調研報告03-17
鄉村情況調研報告06-10
鄉村振興情況的調研報告02-18
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02-23
2022年移民搬遷工作總結02-05
關于鄉村振興情況的調研報告11-04
社會保障情況調研報告07-19
農村飲水安全情況的調研報告12-28
關于飲水安全情況的調研報告12-23
招商引資情況調研報告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