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格式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格式【一】
隨著大學畢業生的增多,以及高學歷人數的增多,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而且受到各方面的壓力的影響,人才堆積,職業上崗比例失調,導致就業難上加難,真是應了一畢業就失業。校漂族越來越多。針對該問題我們隨機調查本院學生對就業問題準備得如何,對將來就業前景的態度,并且將數據總結處理,發現以下幾點:只有xx%的學生有一直關注就業前景,幾乎沒有人想要創業因為需要資金門路關系,xx%的人選擇要繼續深造,而且近乎百分百的大專生認為畢業實習需要關系人脈,專業成績倒是其次。少部分學生認為個人素質很重要,應該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能否充分的準備就業對當代大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它決定你是否能在將來的社會生存中勝出。對你將來發展做出正確的判斷。
一、問卷調查
(1)調查范圍:xxxxxxx
(2)調查目的:了解xxx對就業的準備情況,使他們能正確認識到未來的就業情勢。
(3)調查方式:網上問卷調查
鏈接地址
結果表明本院學生對就業的準備情況不是很好,大多數大學生都不能充分地準備就業,導致出現了一些問題,隨著各大高校連年擴招,每年畢業生人數也在逐年增長。雖然政府在不斷地增加就業機會,而面對不斷增加的就業人群,那只是一點皮毛而已,供不應求的現象依然存在。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仍然不容樂觀。
(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就業崗位與畢業生人數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學畢業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就業問題一直讓大家困擾呢。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供過于求。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的數量比社會上所需要的就業崗位數量多得多;而且,這個差距還在逐年的增大。然而,用人崗位增加的比例卻遠遠小于此。這也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一個直接原因。
2.熱門專業人才過剩
前些年,出現了幾個熱門專業,如計算機,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認,這些專業至今仍然是熱門專業,仍然是社會的焦點問題。致使眾多考生紛紛報考這些專業。大多數人都是這樣認為的:既然是熱門專業,那么社會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這話不假,可是,當所有的人都這么想的話,就會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雖然需求量大,但學習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經超過飽和。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扎堆現象。這也就是為什么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們找不到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
3.薪水與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學畢業生,尤其是名校的畢業生,剛剛畢業,剛剛踏入社會,就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會現實水準。從而對一些企業的相對較低的薪水不屑一顧。
4.各企業選人挑剔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的問題。好多企業雖明知其公司的棟梁和骨干是大學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生,但是,他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大學生。這將是應屆大學生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企業是不會無緣無故不要應屆生的。
(二)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現狀與分析
1、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隨著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畢業生人數驟增。從整個國家來看,正在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部分國有企業的大量職工下崗待就業,同時,農村富余勞動力正在向非農領域轉移,向城市流動的規模不斷擴大。這樣一來,給大學生就業帶來巨大的壓力,形勢越來越嚴峻。
2、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不合理
畢業生在就業中出現了結構性矛盾,包括地區結構、專業結構等。就業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地區,就業形勢好,人才非常多,就業渠道也比較暢通,而西部欠發達地區,就業情況比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經濟發展緩慢。
近年來,一種情況有的學校追求短時效應,不顧本校的實力,盲目開辦一些熱門專業,造成人才供求過剩;另一種情況是,有的高校市場靈敏性不夠,對一些冷門專業,社會需求少的專業,不作及時調整,沒有及時調整招生人數,改革課程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畢業未就業就先失業。
3、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不完善
目前我國的高校就業工作是由教育部門管理,戶口是由公安部門管理,而人才市場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勞動部門管理。而這些部門相互之間溝通不夠,再加上一些地區還有地方保護主義,對生源是本地的畢業生大開綠燈,而對一些外地畢業生則加上各種條件加以限制。一個真正公平、競爭、擇優、有序的就業市場尚未建立,服務保障體系還未健全,體制性障礙還未真正消除。
4、用人單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費
一些用人單位缺乏人才培養機制,希望進一個人才,就馬上發揮作用,創造價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經驗,認為應屆畢業生只是有書本上理論知識,動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應屆畢業生,不想把時間花在對畢業生的培訓上。
5、高校就業指導滯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業機制,就業指導體制不完善,許多高校的就業指導機構掛靠在學生管理部門,或者是剛從相關部門分離,其管理幅度相對較小,其工作人員業務能力欠缺,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質量不高,就業指導課形式單調,有的只是在學生大三大四階段開設,沒有將就業指導貫穿于大學全過程。
6、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問題
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就業期望值較高,理想與現實存在較大差距。對薪水、福利待遇要求過高,不顧自身的條件,導致用人單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發展;對單位選擇過高,看重國家機關、大單位等,對一些小企業不感興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7、大學生本身的素質問題
近年來的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學生的基礎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軟件和硬件設施都沒有跟上,隨之帶來了學生質量的下降,有的學生成績不錯,但動手能力差,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強,適應能力也強,但是學習成績差,與用人單位交之失臂。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非常復雜,而且還隱含著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在當前新形勢下,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也需要政府,學校及整個社會的努力,要解決這些問題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過全社會的努力,創新觀念,完善制度和改進工作方式,不斷深化改革來完成。
1、政府應不斷深化改革,完善就業市場
要解決高校就業問題,政府要加強經濟調控手段,對去西部地區和條件艱苦的一些重點單位和行業就業的大學生,在工資、待遇和生活條件上給予較大的優惠,采取措施鼓勵大學生去那些地方就業。在完善就業市場方面,政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掃除體制性障礙。各級政府要開放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種種政策限制,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與溝通,積極疏通就業渠道,不斷完善就業市場。另外,政府還應發揮自制優勢,主動為高校和學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務和就業指導。
2、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
各個用人單位改變自己的人才觀,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費,讓那些博士和碩士來裝點門面,而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置換冗員。總之,用人單位改變自己的人才觀念,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3、高校要強化內部改革
大學畢業生是高校產出的最終“產品”,其就業率與就業層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辦學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關系到學校的社會聲譽和生源,也影響著在校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學習情緒,因此學校要深化自己內部改革。
高校要主動適應市場,適時地調整專業結構,加強基礎學科、應用學科的建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重視教學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高素質的畢業生;同時還要根據市場需求,開設新專業,靈活地調整專業設置。
高校要建立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有效機制。理順就業指導工作的體制,建立相對獨立的`就業指導機構,并充實人員與配備,充分拓展機構職能。就業指導機構還應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在涉及到學校調整專業結構工作時,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最終促使學校培養的人才能充分就業。
4、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
就業指導工作的目的就是促進畢業生充分合理地就業。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加強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讓他們知道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要做好哪些準備。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在教材選擇上,要充分考慮到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形式上,要引入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同時不要把就業指導課拘泥于課堂,要采用多種形式,如請一些優秀企事業人士做報告,開設模擬招聘活動,還應注意網絡資源的利用,組建網上論壇,讓師生可以在網上進行探討。
5、大學生應提高自身素質,更新就業觀念
目前就業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實際上是能力與素質的競爭,大學生要把就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學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要充分利用高校這一平臺,不斷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
另外,大學生們要認清就業形勢,主動學習和掌握就業技巧,提高擇業能力,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合理地確定就業期望值。只有這樣,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在就業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
總之,能否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關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解決此問題,要在政府的指導下,積極應對市場,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拓寬就業渠道,更新就業觀念。同時,大學生也要及早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積極面對就業問題。
調查報告執筆人:xxx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格式【二】
調查結果:
大學生: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
“面對今年的就業形勢您打算怎么辦”,選擇“自己創業”的大學生僅有2.6%。近日,一份剛剛出爐的《2005年大學生擇業狀況及心態調查報告》顯示,創業仍不是大學生的主流選擇。
該調查是由廣東省高等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和華南師范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聯手進行的,調查對象是從2004年年底廣東省教育廳舉辦的9場招聘會現場隨機抽取的2659名大學生,該調查報告是迄今為止廣東最權威、最全面的一份關于大學生就業的報告文本。
創業:想的多做的少
仔細分析數據,記者發現,認為“創業可以嘗試”的大學生比率高達62.2%。但認為“可行”的只有28.2%,而認為“非常可行”的僅為5.8%。在“面對今年的就業形勢您打算怎么辦”的問題中,選擇自己創業的大學生僅為2.6%,表明大學生選擇創業較為審慎。
雖然有研究就業問題的學者認為,現在的創業大環境對大學畢業生愈來愈有利。從2002年起,鼓勵和幫助大學生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的相關政策不斷出臺;同時社會上也啟動了創業激勵機制和創業教育,各類創業大賽競相舉辦,也有不少大學生認為就業找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有創業的條件,當然會選擇出來“搏一搏”,但是從普遍意義上看,創業仍不是大學生的主流選擇。“這是因為大學生剛剛走出校園,創業資金缺乏,社會經驗不足。”一招聘單位的老總這樣分析,大學生創業的大環境仍不夠成熟,各種措施仍不能夠配套完善,啟動資金不足,注冊、稅收的繁雜,使一些創業者望而卻步。“現在的大學生都很精明,很實際。”有教育專家認為,每當他們作出重要選擇的時候,都會有意無意間進行“風險評估”,不會光憑一腔熱情,盲目行動。“富于冒險精神,但更注重腳踏實地的表現,讓人感覺在越發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大學生的心態也漸漸地成熟起來了。”
62.6%大學生認為:創業最缺乏資金
本次調查顯示,在“你認為大學生創業缺乏的因素”中,首選“經濟基礎”的占62.6%,首選實踐經驗的占25%,選擇政策支持和網絡關系的占11.6%。可見“經濟基礎”、“實踐經驗”、“政策支持”是困擾畢業生創業的三大難題。“這表明,大學的創業教育欠缺,創業教育還未納入大學教育體系,畢業生創業意識和基本功十分缺乏,政府對畢業生的創業行為的有效支持和幫助體系還未建立,鼓勵畢業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執行還不到位。”廣東省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一位研究人員認為,地方工商、稅務部門的優惠政策實施細則遲遲未能出臺,因此大學生雖然在心理上認同創業,但創業行為審慎。
同時,數據也顯示,打算自主創業的非應屆生比例達到13.3%,約是應屆生2.6%比例的5倍多,差異巨大。報告分析認為,這是由于缺乏實踐經驗、經濟基礎、人際網絡關系等因素,才使得應屆生選擇自己創業的比例遠遠低于非應屆生。
分析報告建議,在高校應該開展自主創業方面系統的教育、訓練,以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和素質。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創業,將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興趣結合,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為社會“創造飯碗”。
不管就業還是創業職業規劃才是關鍵
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對“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認同率高達80.9%。但是報告認為,大學生應該正確認識這種觀念,不是隨便找個單位倉促就業了事,而是應該通過在所在單位的實踐積累經驗,盡快調整自己的期望值,給自己的將來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識地積累經驗,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有專家建議,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應該側重于引導畢業生做好職業規劃工作。同時,職業規劃應該從大學低年級做起,使大學生可以在大學求學期間調整自己的學習和實踐。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近年來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現象,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需要政府、用人單位、學校和大學生共同做出努力才能得到解決。依我看,除了政府要想方設法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以外,從學校和學生方面考慮,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和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是必不可少的兩條。 高校必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高校應當及時捕捉社會需求信息,適時調整專業及專業方向,調整教學計劃,盡可能多地開設社會急需的課程,淘汰那些不適應當今社會需要的課程。為了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目前應當特別注意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大學生在為人處世、實踐操作、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近年來,用人單位越來越多地希望招聘有兩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應當說,這種用人要求是無可指責的。用人單位就是“用人”的單位,不是第二大學,培養人才不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盡管人才可以在這里得到鍛煉,獲得成長機會。因而,高校應當創造條件,讓大學生更多地得到工作實踐的鍛煉。這需要對長期以來實行的固定學制進行改革,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大學生延長大學修讀時間,鼓勵并創造大學生勤工助學、半工半讀,甚至工作一定時間以后繼續修讀學業。這種改革是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滿足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工作經歷要求的唯一辦法。
大學生自身必須轉變就業觀念,適當降低就業期望值。有了足夠的就業崗位并不能就可以說消滅了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就業崗位的增多,并不一定會帶來大學生就業率的相應提高。就目前情況看,并不是沒有足夠的崗位供大學生占據,而是大學生對就業崗位的期望值過高,不甘心于屈就于某些工作崗位。應當說,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最后找不到滿意的工作,這無論如何都是不能令人高興的。但是,大學生自己也必須意識到,今天的大學畢業生不能再像從前的畢業生那樣,把自己當作社會的精英了。2003年,我國高等學校招生人數已經達到380萬,2004年將突破420萬,而1998年全國高校招生人數只有108萬,20年幾年前恢復高考制度之初,全國每年僅招收20多萬大學生。按照國際通行標準,高等學校毛入學率達到15%即屬于大眾化高等教育,而我國高等學校毛入學率已經達到17%。這表明,中國今天已經進入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適逢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大學生,除了主動調整知識結構,學習和掌握必要的應聘技能技巧以外,很重要的一條是在努力尋找理想的就業崗位的同時,主動說服自己,適當降低就業崗位期望值。如果一時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不妨講些策略,來個“先就業,后擇業”。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格式】相關文章:
就業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02-24
大學生調查報告格式03-01
大學生的調查報告格式05-10
大學生的就業調查報告02-12
大學生的素質調查報告格式01-12
大學生調查報告寫作格式05-24
大學生消費調查報告格式01-29
大學生調查報告的格式范文01-26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