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北京青年大型調查報告
北京市現有中學生49.82萬人,年齡集中在13至19周歲之間,15歲的姜安琪是其中一個。
姜安琪是特殊的。她有一個夢想,是一個看似糾結、矛盾的夢想。一方面,這名初二學生希望每天開開心心地活著,把不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煩惱都拋在腦后,另一方面,她希望好好讀書,考上理想的大學,再找一個穩定的工作,但這樣也意味著,無休止的煩惱將紛至沓來。
姜安琪也是不特殊的。對她所處的這個將近50萬的群體來說,伴隨著課業壓力、青春期叛逆、技術的快速變革,“夢想”、“現實”、“青春”、
“糾結”等看似遙遠的詞匯早已成為他們的“痛點”,尤其在北京這一國際化大都市里,他們還時刻目睹著東方與西方、保守與開放、傳統與現代、城市與農村的碰
撞和交融,一些獨立思考和個人選擇的做出,已是不可避免。
那么,姜安琪們究竟是什么樣的?2014年前后,北京團市委成立北京青年1%抽樣調查課題組,針對北京市16個區縣初一至高三年級中學生,
采用定量與定性結合,即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研,來試著分析刻畫這一群體。按分層整群抽樣約2%的比例,該課題組共發放問卷9980份,
其中初中6110份、高中3870份。
從課外輔導轉戰課堂作業,近八成學生睡眠不足8小時
刻畫一個群體并不容易,但如果以某個具體維度為起點,勾勒起來則顯得清晰一些。比如以時間為單位,對于北京近50萬中學生而言,其中不少人
就可以如是描述:除去學校課堂上的時間,余下的是——40分鐘以上的上下學時間,1個小時以上做作業時間,1個小時以上的上網時間,當然,還要包括不足8小時的睡眠時間。
徐姿是北京東城區一名中學生,她的時間基本就是這樣劃分的,她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語文老師總告訴我們要學會‘思考’,尤其是要對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做抽絲剝繭式的分析和總結,但我們除了學習就是學習,哪有什么生活,即便是有,也沒那么多時間去思考。”
根據北京團市委有關中學生群體的調研結果,有80.4%的中學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時,有19.9%的受訪學生表示在6小時以下。
課業壓力成了充足睡眠的一大殺手。調研表明,39.2%的學生感到“壓力較大”和“壓力非常大”,80.4%的受訪學生表示壓力主要來源是學習方面,主要反映在時間的緊張程度上。
其中,有近九成受訪學生表示完成作業要在1小時以上,還有22.9%的學生完成作業需要3個小時以上。
不過,與小學生形成反差的是,中學生參加課外班較少,有45.2%的受訪學生表示不參加,48.2%的受訪學生表示參加1~3次,而小學階段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參加輔導班。
調研分析認為,中學生已經開始逐漸承受比較大的學習壓力,并且主要來自于校內的課業。
令人欣慰的是,調研數據顯示,中學生整體學習比較努力,有69.9%的受訪學生表示“非常努力”和“努力”,即使在努力的情況下,只有22.1%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感到“比較滿意”和“很滿意”。
這一數據也被課題組解讀為“中學生主動學習意愿強”。
使用QQ遠多于微信,上網時父母“基本不在身邊”
對于正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自主意愿的培養至關重要。調研結果顯示,北京市中學生已經基本“開始由自己做主”,這一點可以從他們接觸網絡的情況得到映證。
調研報告稱,北京中學生全方位地使用和接觸網絡,平均每天上網1小時以上的學生占到68.5%,只有1.4%的受訪學生表示從不上網。
究其目的,更多地是滿足自己娛樂和交往的需要,排在前三位的是玩游戲、看電影視頻,查找資料、學習,聊天、交朋友,分別占61.4%、56.5%和41.3%。
值得注意的是,在網絡交流工具的使用上,中學生與成人群體的使用喜好有一定差異,受訪學生表示使用最多的是QQ,占了73.2%,微信卻僅到了四分之一(25.1%)。
“他們更喜歡用微信。”徐姿口中的“他們”,指的是老師和家長。她告訴記者:“我們卻習慣了QQ,很難離開,老同學聯系都靠這個。”
更為重要的是,在她看來,微信這個渠道已經被“大人們”搶占,“我們和朋友聚個會,家長還讓(我們)通過微信傳照片、視頻給他們,一點隱私都沒有,有時候不得不把他們屏蔽掉。”
這一點和調研情況相符。調研顯示,對于每天上網1小時以上的中學生,上網時,父母“基本不在”遠高于“基本在”的比例。“誰也不愿當著自己父母的面,打開一位異性同學發來的信息,即便我們真的沒有早戀。”北京市懷柔區某中學學生張石楠告訴記者。
課題組分析認為,北京中學生有充分的機會使用網絡,接觸到紛繁蕪雜的網絡信息,但對社會現實缺乏全面客觀認識,對網絡生活的禁忌了解不夠,對網絡信息的真偽缺乏足夠的鑒別能力,而學校和父母的監護顯然沒有延伸到網絡空間,從而使中學生在網絡生活中缺少必要的引導和保護。
“這一問題需要引起關注。”課題組在報告中如此描述對這個問題的判斷。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中學生處在思想塑造定型的叛逆期,情緒容易沖動并受到外界影響,家長、老師如何介入也值得思考。
超八成學生認為“民主對我來說太重要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學生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朋友圈”,遺憾的是,這個朋友圈里并沒有將父母、老師等納入核心位置。
根據調研結果,對于有了心事最想和誰說這一問題,有52.7%的受訪學生表示是同學和朋友,22.3%的受訪學生表示不和任何人說,只有23.0%的受訪學生表示是爸媽和家人。
至于黨團組織,調研顯示,中學生具有一定的組織認同感,也是“積極向往”。但對于為什么要加入共青團,調研的結果值得關注:有58.8%的受訪學生認為團組織是先進青年、優秀青年的組織,爭取早日加入,追求進步;26.6%的受訪學生認為加入團組織意味著“我是一名優秀的中學生,會感到自豪”。另有69.6%的受訪學生表示向往加入黨組織,18.0%的受訪學生表示無所謂,12.4%的受訪學生表示沒有意愿。
相應的,中學生也開始熟悉社會的公共規則,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民主的體驗和認識。調研顯示,對于“民主對我來說太重要了”的說法,83%的受訪學生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
在中學時代,民主參與的主要形式是中學生的班級和團支部活動。調研表明,對班上民主投票推選班長的態度,有79.9%的受訪學生表示推選出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優秀的同學,7.8%的受訪學生表示投自己一票,6.6%的受訪學生表示推選與自己關系好的同學,只有5.6%的受訪學生表示無所謂。
課題組分析認為,這說明中學生已經開始在乎民主的權利,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理性地運用這一權利。
強調自我,在矛盾中尋找集體與個人之間的平衡
“個性”成了中學生最渴望為自己貼上的標簽。調研顯示,他們喜歡有個性的同學和老師,對社會上出現的新事物甚至怪現象接受程度高,有36.1%的受訪學生表示歡迎、擁護或可以接受,60.3%的受訪學生表示辨別后再表態接納。
這一點容易理解,畢竟中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逐漸定型的青春期階段,開始獨立思考并有了初步的理性認識。但值得注意的是,隨之而來的是追求個性的特立獨行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叛逆。
課題組稱,雖然大多數的學生會將集體放在個人之前,但他們對于個人需求和個人自我利益、個人權利的重視程度,明顯高于上一代人。
這一點通過另一項調研數據也能看出來。在對“什么是責任”的理解上,受訪學生均不同程度地與個人聯系在一起,排在第一位的是,自己做的事自
己承擔,自己對自己負責,占到36.4%;其次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占到32.1%;也有學生認為是愛校愛班,盡自己所能做貢獻以及個人、集體、社會責任相統一等。
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他們會作出怎樣的選擇呢?36.2%的受訪學生表示會放棄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46.4%的受訪學生表示會放棄部分個人利益,盡量保證集體利益的實現;其余的學生表示會保證個人利益,放棄集體利益或是采取措施將集體損失降到最低。
無獨有偶,在回答“班級需要自己參加一項重要任務,而恰好又與同學約好一塊出去玩時會怎樣選擇”這一問題時,80.0%的受訪學生表示會服從班級需要,認真參加并努力做好,但也有12.0%的受訪學生表示會以自己有事情為由推掉班級任務,8.0%的受訪學生表示會不情愿地參加班級任務,應付了事。
課題組分析認為,這反映出中學生整體上尊重集體的利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尋找二者之間的平衡,慎重考慮自己利益的得失。
當然,具體到與他人交往時,中學生也會考慮到個人利益,例如有一本很好的學習材料是否會與好朋友分享,有27.5%的受訪學生表示如果他也有好的書籍,可以互相交換學習,12.0%的受訪學生表示看心情。
【北京青年大型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北京青年臺詞03-21
北京青年經典臺詞09-28
北京青年丁香經典語錄07-16
北京青年王越經典臺詞02-27
青年調查報告01-20
青年就業調查報告04-17
農村青年創業調查報告07-20
中國青年公益創業調查報告02-10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構建創業教育體系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