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勞務產業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XX市230萬農村勞動力,輸出總量即達147萬,單純依靠量的增長已難支撐勞務產業持續發展;在風云變幻的經濟大潮中,助推勞務產業提質轉型,實現“內涵式”發展取代“外延式”擴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已迫在眉睫。帶著問題和思考,近日,專題調研了全市勞務產業發展情況。隨著調研的深入,逐步形成了“輸出回引并舉,就業創業并重”發展勞務產業的共識。
一、總體判斷:我市勞務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發揮優勢揚長避短的過程
XX市人口多、耕地資源少、生產條件脆弱,順應潮流發展勞務產業,既是理性選擇,也是務實舉措。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堅持把發展勞務產業,作為富民增收的惠民工程來推進,統籌城鄉的攻堅工程來突破,區域振興的人才工程來加強,在做大輸出總量和增加勞務收入等方面,成效非常明顯。
(一)竭力做大輸出總量,放大勞動力資源優勢,工資性收入成為富民增收的主渠道。今年1—6月,全市共輸出和轉移農村勞動力147.3萬人,同比增長3.4%;實現勞務收入46.3億元,同比增長7.5%,占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加額的69.6%。
(二)竭力保持勞動力競爭優勢,因勢利導抓服務,勞務輸出形勢保持了總體穩定。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通過深化政策、維權、創優就業環境、打造勞務品牌等多項服務措施,搭建信息交流、合資合作、化解矛盾糾紛和社會救助平臺,保持了我市勞動力的整體競爭優勢,取得了流入企業、外出民工、留守家屬“三滿意”的社會效果,確保了在經濟危機迫使社會勞動用工銳減的大趨勢下,我市勞務輸出形勢的總體穩定。截止6月底,全市輸出和轉移農村勞動力僅比2008年底減少0.3萬人。
(三)竭力服務外出人員回鄉創業,“筑巢引鳳”固根基,返鄉創業人員成為助推資陽跨越發展的“生力軍”。發展勞務產業,不僅帶回了大量資金反哺新農村建設,更重要的是鍛煉了隊伍,培養了人才,推動了內地和發達地區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市場要素的整合。截止6月底,全市共有5753名返鄉人員回鄉創業,共創辦企業4081戶。其中,特麗達集團董事長戴青松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十佳創業之星”。
二、客觀審視:我市勞務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直面問題自我完善的過程
發展勞務產業,具有時代性、階段性、地域性等特征,在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發展取向、突破重點和方法措施,用發展的眼光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因時因地加以動態調整。
(一)注重輸出總量的增長,提高勞動力素質有待加強。改革開放30年來,我市勞務輸出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自發輸出到有組織輸出等一系列轉變,“數量型”增長特征突出。隨著全國經濟結構“提質轉型”的加速,“數量型”增長的勞務輸出模式既具有不可持續性,也與經濟結構調整的趨勢不相適應。從目前勞務輸出的結構看,“技術型”、“知識型”、“復合型”勞動者總量較小,“灰領”多“白領”少“金領”更少,使我市勞務輸出在經濟結構轉型中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因素。同時,各類培訓資源“零散雜亂”,缺乏連續性,亟待統籌整合。
(二)注重就業輸出服務,維權服務有待加強。近年來,我市通過加強與勞務輸入地、勞動用工重點企業的對接合作,開展民工維權法律援助、組建農民工工會開展互濟互助、組建協會開展行業自律等系列服務活動,勞務輸出基地建設成效突出,輸出通道比較暢通,維權服務有了明顯進展。但從總體情況看,拖欠民工工資、工傷糾紛等方面的勞動侵權事件仍時有發生,面向農民工的醫療、養老、工傷、教育等保障制度建設仍然滯后,針對“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社會關愛行動還比較薄弱,需要從機制建設著手尋求突破。
(三)注重勞務輸出的順向流動,引導回引創業的逆向流動有待加強。我市作為全省勞務輸出的重要基地市,推動勞務輸出的順向流動,擴大輸出總量一直是各級政府的主攻方向,且成績斐然,但在積極引導民工回鄉創業方面還比較滯后,突出地表現在關注個別成功人士多關心“白領”階層人士少,尤其是面向有一定積累、有一技之長、有回鄉創業意愿的中小投資者的針對性服務不夠,實現由“勞務輸出大市”向“自主創業大市”轉變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三、前景展望:我市勞務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加長短板提質轉型的過程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迫使勞動用工結構提質轉型。當前,勞動用工市場正處于由“生存型就業”向“創業型發展”、由“體力勞動型”向“知識技能型”變化的拐點,順應這一發展變化,當堅持“輸出回引并舉,就業創業并重”,積極推進“三個轉變”,確保我市勞務產業在新一輪競爭發展中搶占先機。
(一)著力提升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推進由“勞務輸出大市”向“勞務輸出強市”轉變。我市勞務輸出總量大、比例高,通過數量型擴張增加勞務收入的空間越來越小,推動勞務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切實增加勞務收入,關鍵在于整合培訓資源,注重實用技能培訓,著力提升勞動力素質,切實增強競爭實力。具體應做到“三個前移”:一是培訓對象前移。在做好現有農民工培訓的同時,加大中職學校建設力度,從在校學生抓起,加強新增勞動力培訓,為儲備高素質勞動力資源奠定基礎。二是培訓地點前移。開展政企合作,利用現有企業,開展農民工崗位技能培訓,既整合集約利用資源,又注重崗位實戰練兵。三是培訓工作前移。在完成上級下達培訓任務的同時,加強對勞動力資源市場的前瞻分析,適時對培訓內容、方式、重點等作出相應調整,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培訓政策的激勵導向作用。
(二)著力扶助返鄉人員自主創業,推進由“勞務輸出大市”向“自主創業大市”轉變。落葉歸根,故土難離。對于絕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來說,通過外出務工學經驗、長見識和實現原始積累后,返鄉創業仍然是他們的最終選擇。事實上,這一群體正日益壯大,并日漸成為一種潮流,是激活內資必須正視的有生力量。切實做好扶助返鄉人員自主創業工作,首要的是應完善“兩個體系”:一是政策扶助體系。出臺針對中小投資者的.土地、稅收、金融等激勵政策,興建回鄉人員創業園區,激發自主創業,推動“全民創業”,培育孵化產業發展的新生力量。二是創業指導體系。加強對產業發展規劃的戰略研究,明晰各主導產業和各推進階段的重點,引導中小投資者有目的、有選擇地進入相關領域拾遺補缺,與主導產業發展相配套。
(三)著力加強維權服務基礎工作,推進由“勞務輸出大市”向“勞務服務強市”轉變。勞務輸出由最初的自發性流動,逐步向有組織、有引導的有序流動轉變,突出地展現了各級政府在推進勞務產業發展中的重要組織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勞動用工方式日趨多樣化,多渠道、多門類的就業方式,既滿足了不同群體的就業選擇,也將會更多地暴露出政府在管理服務中的缺位,必須未雨綢繆,有所為有所不為,切實完善“三項職能”:一是勞務管理職能。充分發揮政府勞務辦公室牽頭抓總的作用,有效整合勞動就業、教育培訓等方面的資源,加強對勞動力市場的監管,變多頭管理、分散管理為集中管理、統一管理。二是勞務服務職能。探索構建政府引導、行業推動、中介機構或企業運作的“一體化”勞務產業服務體系,通過運用政府力量,市場運作方法,體現寓管理于服務,在服務中實現管理。尤其應注重專業化農民工季節性輸出服務引導工作,加強輸出地與輸入地的工作對接。三是維權救助職能。建立完善民工維權救助機制,加強駐外勞務機構建設,建立面向農民工的醫療、養老、工傷、教育等社會保障制度,啟動針對“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社會關愛行動,讓外出民工安心就業、積極創業、勇于立業,促進勞務產業的健康發展。
http://www.shddsc.com/【有關勞務產業發展情況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肉羊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范文01-29
工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2-24
生豬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4-05
中藥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12-24
關于牛奶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11-29
中國藥妝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3-16
民宿產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02-01
縣鄉村旅游發展情況調研報告10-26
電子商務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1-13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