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就業現狀及發展2013年度調查報告
高校畢業生是人才市場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源,近年,隨著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上升,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畢業生就業問題。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以來就是社會上關注的焦點問題,但作為吸收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主力軍:企業,則較受冷落,很少有把關注的焦點聚焦到企業,征詢企業對畢業生的看法或總結企業的聘人之道。事實上,在畢業生和企業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渠道,企業的用人標準、企業人才的選擇條件沒有在有效的時間的傳遞給大學生,大學生的培養缺乏市場導向,這方面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的主體,并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高校在指導大學生就業上遠遠滯后于大學生及企業的對其的要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畢業生順利就業。
"2013關注中國大學生就業"系列公益活動(以下簡稱"關注活動")是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主辦,人事部全國人才流動中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支持,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中人網)和《大學生就業》雜志社承辦的一項全國性的公益活動。作為本次活動的內容之一,調查了解最真實的大學生就業現狀,調查了解企業對畢業生的要求及需求,從而能夠有針對性地為大學畢業生、為高校、為企業提供相關有價值的信息是本次調查主要目的之一。
調查報告摘要
針對大學生
基本情況:畢業生
調查顯示13屆畢業生對就業形勢表現不樂觀,對找到合適的工作缺乏足夠的信心,僅有20.08%的受調查畢業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適的工作";而高達42.96%的畢業生表示"通過努力可以找到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畢業生對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就業態度的變化,能從一個方面反映市場上人才供給的情況。在當前,大學生就業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先就業再擇業"的態度成了多數畢業生的首選,有44.21%的06屆畢業生表示會先就業后擇業。這一方面表示畢業生就業的心態有了很大程度的轉變,另一方面對企業來說,在引進大學畢業生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業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調查顯示:外企仍然是畢業生心目中最青睞的就業單位,高達29.85%的畢業生表示會把外企作為自己就業時的首選;其次為國企,有25.80%的畢業生把國企作為自己的就業時的首選單位;政府機關排名第三,所占比例為15.20%.選擇前三類就業單位的畢業生比例接近70%。調查顯示,畢業生對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還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間,所占比例分別為40.45%,37.52%。畢業生選擇的就業地點仍集中在北京、廣東、上海及其他沿海發達地區,這些地區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而選擇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比例則非常小,人才的地區供需矛盾十分嚴重。
在校大學生
與13屆畢業生相比,在校大學生在就業看法上表現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業形勢堪憂,擔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應增加,這可能說明在校大學生對未來就業的預期更加不樂觀。
在校大學生由于還沒有被馬上推到就業的時間,所以還有很多可以選擇思考的時間,所以抱有"車到山前必有路"的學生比例增加較快,與06屆畢業生(13.11%)相比,比例上升為19.91%.而表示"信心十足、應對自如"的比例相應下降,與06屆畢業生(13.39%)相比,比例降為8.01%.外企仍是在校大學生中的最青睞的就業單位,與06屆畢業生(29.85%)相比,選擇比例有了一定提高,達到35.82%.政府機關的選擇比例(18.18%)超過了國企(15.69%),這預示著未來"公務員熱"可能繼續升溫。
在校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第一份薪酬的期望整體高于06屆畢業生,與06屆畢業生(11.30%)相比,3000-4000元的薪酬期望(比例:25.22%)大幅增加,另外4000元以上的比例也相應增加,說明在校大學生對自己薪酬的預期還是挺高的。
北京、上海、廣東及其他沿海發達地區仍是最吸引大學生的就業地區,其中北京(25.32%)對在校大學生的吸引力與06屆畢業生(24.69%)相比,略有升高。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吸引力有下降的趨勢,與06屆畢業生(9.62%、7.39%)相比有比較大的下滑,分別僅為5.63%、6.06%.。
就業需求描述
畢業生
數據統計顯示,06屆畢業生認為解決當前就業難的方法選擇最多的是"提高自己的技能"(41.28%),其次為"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31.94%),兩項選擇因素均與大學生自身有關。這說明畢業生對自己在高校所學知識和技能缺乏自信,對自己職業素質能否符合單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時也說明畢業生對高校的教育內容缺乏自信。
"對企業崗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45.47%)成為困擾畢業生求職中的首要因素,這說明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缺乏有效、實質溝通交流,供求之間沒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
"專業水平"(49.23%)成為06屆畢業生認為畢業生需要具備素質及能力最多的選擇,其次為"溝通能力"(43.24%)及"適應能力"(41.42%)。
在13屆畢業生眼中,用人單位最關心的是畢業生的"綜合能力"(61.23%),其遠遠領先于其他條件;其次是用人單位最關心畢業生的"社會經歷"(26.93%)。
"如何面試"(30.82%)、"如何了解一個企業"(30.13%)、"企業選人的標準"(29.15%)三項成為13屆畢業生求職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識。
在校大學生
與06屆大學畢業生相比,在校大學生更加注重"提高技能"(47.94%,06屆畢業生:41.28%)及"提高職業素質"(41.88%,06畢業生:31.94%)。
"對企業崗位專業知識的缺乏了解"成為困擾06屆畢業生(45.47%)和在校大學生(41.45%)求職中的首要因素,仍說明企業和學生之間溝通了解的機制存在很大不足。
在校大學生和06屆畢業生這方面看法比較一致,相比較而言,在校大學生更關注"專業水平"(56.60%,06屆畢業生:49.23%),對"適應能力"(35.71%)關注相對比06屆畢業生(41.42%)小一點。
與06屆畢業生相比,在校大學生認為用人單位關心招聘人員的"潛力"(第三位;06屆畢業生:第四位)更甚于關心招聘畢業生的"學校名氣"(第六位;06屆畢業生:第三位)。
在校大學生與06屆畢業生在這方面相當一致,沒有多少差別,前三項都為"企業選人標準"、"如何面試"、"如何了解一個企業"。
深度分析
不同籍貫學生分析
調查顯示:不同籍貫性質的大學生,均把外企作為畢業就業時的首選。其中來自大城市的大學生在就業選擇時,選擇外企的比例最高,來自中小城市、城鎮、農村的大學生選擇外企的比例依次下降。來自中小城市和城鎮的大學生選擇國有企業的比例高于來自大城市的大學生選擇國有企業的比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雖然不同籍貫大學生求職中最困擾的三項因素相同,但輕重有所不同。對于來自大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大學生生來說,首要困擾他們的因素和來自城鎮及農村的大學生一樣,均為"對企業崗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但第二項因素與來自城鎮及農村的大學生不同,他們更困擾于"對企業的用人標準不太了解",來自城鎮及農村的大學生,他們更困擾于"能力不足".從這一方面說明可能來自城鎮及農村的大學生比來自大城市或中小城市的大學生對自身能力更缺少自信。
調查顯示:來自大城市的大學生首先認為企業最看重畢業生的"溝通能力",而來自中小城市、城鎮、農村的大學生都首先認為企業最看重畢業生的"專業水平",而且對"專業水平"看重的程度從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鎮、農村選擇比例依次升高。對"溝通能力"的選擇上則相反,從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鎮、農村選擇比例依次降低。這個發現也很有意思。
不同區域學生分析
從統計分析來看,來自東部地區的大學生對就業難看法相對更積極、自信,擔憂程度相對最小,來自西部地區的大學生對就業難看法相對消極,更缺乏自信,對就業難的擔憂程度則大幅增加。
調查顯示,西部地區的大學生比東部地區的大學生更加注重"通過加強實習等多種方式更加了解企業"的解決就業難的方式。
與來自不同區域的大學生選擇相比,來自東部地區的大學生相對認為企業更看重畢業生的"溝通通力"及"心理素質",而。來自西部地區的大學生則相對認為企業更看重畢業生的"專業水平". c.北京、廣州兩地大學生分析從數據統計可以看出,北京大學生在對待06年就業形勢看法上比廣州的大學生更自信。北京大學生選擇"自信可找到合適工作"的比例明顯高于廣州大學生的選擇比例。
從數據統計來看,廣州大學生比北京大學生畢業時更青睞選擇外資企業,北京大學生比廣州大學生畢業時更青睞選擇國企。這可能和被北京廣州本地的企業性質比例有關系。
畢業生選擇就業區域的差異,是兩地大學生所能表現出來的最主要差異,從統計結果看,統計數據支持這樣的結論:大學生就業還是以本地區就業為主,跨地區就業還沒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動比較緩慢。大學生更青睞選擇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兩城市的大學生中,只有很少的大學生選擇去中部或西部就業,長此以往會形成區域性人才浪費及區域性人才緊缺并存的現象。
針對用人單位
現狀描述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企業都把招聘大學生作為充實自己企業人力資源的一個重要途徑。受調查者所在的企業中,大多數企業每年都招聘大學畢業生(71.17%),偶爾一兩年不招聘大學生企業比例為12.52%.調查顯示,企業對已經招聘的大學生的評級整體趨于保守,滿意度一般,表示對所招聘大學生感到"滿意"的比例為11.93%,表示"一般滿意"的比例為47.91%,表示"一般"的比例為29.93%.整體上看,06年企業招聘大學生人數有放大的趨勢,但是增幅并不明顯。調查顯示:35.39%的企業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學畢業生人數有所增加,28.03%的企業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學生人數有所減少,25.45%的企業表示06年招聘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基本不變。
在企業看來,大學生對企業薪酬福利的要求,仍處于偏高狀態,認為大學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適的比例僅僅約有50%.這說明大學畢業生在畢業時對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企業所能給與大學生的薪酬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企業招不到人,而大學生又就不了業的局面。
需求描述
對比一下大學生和企業人士在"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方法"上的選擇的話,發現有很大不同。在企業人士看來,最主要的是要"學生調整就業心態",而"學生提高職業素質"、"提高學生技能"反倒其次,而在學生看來"提高技能"及"提高職業素質"是最主要的,"調整就業心態"反而并不主要。
在困擾大學生求職因素上,企業人士和大學生有一定相同點,都認為"對企業崗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是困擾大學生求職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企業人士認為"對社會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擾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這與大學生的選擇有一定區別。大學生更傾向于"求職方法技巧欠缺"及"對企業的用人標準不太了解"是困擾他們的主要因素。
企業招聘大學畢業生時,最看重的是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其次為"潛力",第三為"品德"。而"專業技能"、"專業成績"、"社會經歷"等相對不重要。這個結果和大學生所認為的結果有很大不同。
企業對畢業生素質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畢業生的"適應能力",其次是畢業生的"專業水平",第三為畢業生的"品德".這與畢業生對自己素質及能力要求的最大不同在于企業對畢業生"品德"的要求遠遠高于畢業生自己對"品德"的要求。
在企業人士看來,首先大學生要提高"專業知識"以符合企業要求,其次是"實踐經驗",第三為"心理素質".在眾多hr給大學生的建議中,建議最多的是要畢業生調整就業心態。
在hr給大學生的建議中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一種是建議大學生"先就業,后擇業",一種是"先擇業,后就業",有代表性的建議前者是:先就業,再擇業。先生存,再發展;后者很有代表性的建議是:不要報著先就業再擇業的短期行為想法,高流動率使得用人單位望而卻步;同時加強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提高。
畢業生與企業人力資源供需之間現狀分析
從高校大學生和企業的調查結果的對比情況來看,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這種差異的存在會在畢業生和企業之間形成巨大的鴻溝,從而導致人力資源不能合理、有效配置,對整個社會來說會造成巨大的人力浪費,同時由于人力供需之間結構性的差異,資源內耗將會持續增加,對企業及畢業生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
具體差異之處可以從硬性和軟性條件兩方面來看
硬性方面
據統計2008年至201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分別是107萬、115萬、145萬、212萬、280萬、338萬、13年各類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將高達610萬,13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已經是5年前的三倍,而從我們調查的企業06年招聘大學生的人數來看,并沒有和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增長同步,在調查的企業中,只有35.39%的企業表示13年招聘的大學畢業生人數有所增加,而且還有28.03%的企業表示13年招聘的大學生人數有所減少,所以從用人單位來看,13年招聘大學生人數只是有小幅增長,遠遠落后大學生人數的增長。
不論從13屆畢業生的對就業區域的選擇來看,還是從在校大學生對預期的就業區域的選擇來看,都呈現相同的趨勢:大學生對北京、上海、廣東等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青睞,直接導致了東部地區人力供給的相對過剩;而對于廣大中部、西部地區來說,人力資源供給相對較少,對人力的需求相對不足,區域性人力供給矛盾顯著。
從本次調查中可以看出,無論在校大學生還是06屆畢業生都對三類用人單位感興趣:外企、國企、政府機關,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 ,可見大學生就業選擇上"扎堆"現象突出,可預見的未來是"公務員熱"將繼續升溫。
從對大學生的調查看,大部分畢業生對自己的薪酬期望已經調到1001-2000元,在校大學生對薪酬期望略高,大部分也集中在1001-3000元之間。但這樣的預期在企業看來如何呢?從企業的調查數據看,仍然存在很大差別。仍然有近40%的企業hr認為畢業生對企業薪酬要求偏高。
軟性方面
從調查數據看,無論是06畢業生還是在校大學生,"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已經成為主流,然而即使這樣,這樣的觀念就一定適合嗎?我們從企業hr者給大學生的建議中還是能聽到另外一種聲音的:"不要報著先就業再擇業的短期行為想法,高流動率使得用人單位望而卻步;同時加強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提高。"整體的來看,在解決大學生就難上,大學生和企業的看法存在很大差異。大學生更關注于從知識層面提高自己,從而擁有更大競爭力,在就業競爭中勝出,而企業則把關注的重點放到了"學生調整就業心態"上,認為更多地應該從從認知上解決。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和企業在困擾畢業生求職因素選擇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對企業專業崗位知識缺乏了解"成為畢業生、在校大學生、企業一致性都選擇的困擾畢業生求職的首要因素。可見學生和企業都認識到了彼此缺乏有效的相互接觸、了解的途徑。
整體對比一下大學生和企業二者對"畢業生應具備哪些素質及能力"的選擇,在對"品德"的選擇成為二者最大的差異。不論是13畢業生還是在校大學生,品德都被他們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06畢業生選擇中,"品德"排在最后一位,在校大學生中,"品德"排在倒數第二位,而對企業來說對"品德"的選擇僅次于"專業水平"及"溝通能力".這種差異的形成值得我們思考:到底大學生"成才"的價值取向該如何選擇呢?
對比一下大學生和企業的選擇可以發現,除了"綜合能力"上,企業和大學生看法一致外,其他方面沒有一致的。二者之間差異的選擇上,如果大學生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可能對大學生在校學習時培養自己的方向上產生一定的歪曲,最后使自己不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有兩個方面:其一是企業在選擇畢業生時,選擇看重畢業生學歷學校名氣的比很小,可現實中的情況似乎是企業對畢業生這方面的條件非常看重。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矛盾。其二,企業對畢業生"品德"的重視程度遠遠比畢業生對自身"品德"的重視程度高的多。從中看出,企業選人的標準其實很簡單:德才兼備;而畢業生更傾向于表現"才"的方面,而對"德"的方面重視不足。
http://www.shddsc.com/【大學生就業現狀及發展度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財務管理專業就業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10-18
大學生的就業調查報告03-29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2-31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06-10
大學生畢業就業調查報告03-26
大學生創業就業調查報告03-01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2-11
大學生對學校滿意度調查報告10-30
大學生對食堂滿意度的調查報告03-19
關于大學生滿意度調查報告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