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思鄉之情的成語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形容思鄉之情的成語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形容思鄉之情的成語 篇1
北風之戀——比喻對故土的懷念之情。
莼鱸之思——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
越鳥南棲——從南方飛來的鳥,筑巢時一定在南邊的樹枝上。比喻難忘故鄉情。
歸心似箭——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樣快。形容回家心切。
望穿秋水——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對遠地親友的殷切盼望。
歸心似箭——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樣快。形容回家心切。
莼羹鱸膾——莼:莼菜;膾:切得很細的肉。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
狐死首丘——首丘:頭向著狐穴所在的土丘。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章臺夜思——章臺夜思是一首思鄉詩。全詩描繪了一幅凄清的晚秋夜景圖:長夜蕭條,瑟聲憂怨,孤燈殘月,芳草遲暮,故人難見,鄉書不達,秋雁南飛。
近鄉情怯——指遠離家鄉多年,不通音信,一旦返回,離家鄉越近,心情越不平靜,惟恐家鄉發生了什么不幸的事。用以形容游子歸鄉時的復雜心情。
故土難離——故土:出生地,或過去住過的地方,這里指故鄉、祖國。難于離開故鄉的土地。形容對家鄉或祖國有無限的眷戀之情。
形容思鄉之情的成語 篇2
保境息民:保衛國家邊疆,使人民得以安寧。
出處:《周書·劉雄傳》:“先是,國家與齊通好,約言各保境息民,不相侵擾。”
沉烽靜柝:烽火熄滅,柝聲寂靜。比喻邊疆無戰事。
出處:唐·玄宗《明堂樂章·舒和》:“偃武修文九圍泰,沉烽靜柝八荒寧。”
烽火連年: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出處: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烽火相連: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指邊防常抓不懈,比喻戰火不斷。
出處:漢·荀悅《漢紀·宣帝紀三》:“部曲相保,塹壘木樵,便兵飾弩,烽火相連。”
懷土之情:懷:懷念;土:故土,家鄉。懷念故鄉的情感。
出處:漢·班彪《王命論》:“悟戍卒之言,斷懷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膚之愛。”
開疆辟土:開:開拓;疆:邊疆;辟:開辟;土:國土。開拓疆域,擴展領土。
出處:清·陳康祺《郎潛紀聞》第十卷:“高宗皇帝開疆辟土,仁育義征,決不以平定一隅遽形夸大。”
狼煙四起:狼煙: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騰起的煙。四處都是報警的煙火,指邊疆不平靜。
出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毛篇》:“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
連天烽火: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形容戰火燒遍各地。
出處:漢·蔡邕《蔡中郎集·外紀上·漢書十志疏》:“其時鮮卑連犯云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絕,埃塵連天。”
馬足龍沙:指馳騁邊疆,揚威域外。龍沙,塞北沙漠地方。
效死疆場:到邊疆拼死報效國家。
出處:明·張居正《再乞休致疏》:“雖執殳荷戈,效死疆場,亦所弗避。”
玉關人老:借指久戍思歸之情。
出處:《后漢書·班超傳》載:班超戍守西域,凡三十一年。年老思歸,上和帝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原生入玉門關。”《宋史·蔡挺傳》:“挺]在渭久,郁郁不自聊,寓意詞曲,有‘玉關人老’之嘆。”
月明千里:月光普照大地。后多用作友人或戀人相隔遙遠,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
出處:南朝宋·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
越鳥南棲:從南方飛來的鳥,筑巢時一定在南邊的樹枝上。比喻難忘故鄉情。
出處:南朝·梁·蕭統《古詩十九首》:“葫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形容思鄉之情的成語】相關文章:
形容虛心的成語09-05
形容憂愁的成語09-05
形容謙虛的成語09-04
形容女孩的成語09-04
形容付出的成語09-04
形容月亮的成語09-04
形容小孩的成語09-04
形容季節的成語09-04
形容景色的成語05-14
形容才華的成語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