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木舌成語
金口木舌成語1
【成語釋義】以木為舌的銅鈴,即木鐸,古代施行政教傳布命令時所用。指宣揚教化的人。
【成語出處】漢 揚雄《法言 學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如將復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
【感情色彩】中性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賓語;指宣揚圣人教化的話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例句
南朝·梁·何遜《七召·儒學》:“方領圓冠,金口木舌!
相關成語
家常茶飯 如登春臺 水遠山遙 傾巢出動 飛書走檄 神搖意奪 飛鳥依人 枯形灰心 璞玉渾金
英語釋義
a bell with a wooden clapper -- used figuratively for education
金口木舌成語2
【成語】: 金口木舌
【拼音】: jīn kǒu mù shé
【解釋】: 以木為舌的銅鈴,即木鐸,古代施行政教傳布命令時所用。指宣揚教化的人。
【成語故事】:
夜久月高風鐸響
在銅鐘的家族中有一種稱為“鐸”的。它的式樣象鐘,但個頭很小,上有孔,裝上木柄,可以執在手中。鐸里裝有鐸舌,搖動時鐸舌撞擊鐸壁而發出清脆的聲音。有以銅為舌的',稱為“金鐸”;有以木為舌的,稱為“木鐸”。按今天的叫法,它是一種大鈴鐺。
鐸還有一個重要用途是用于軍中發令。按古代軍法: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兩的長官稱“司馬”,司馬執鐸。發布軍令:“必奮鐸以警眾,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彼运抉R又叫“振鐸”、“鳴鐸”。軍中以鼓聲為進軍之令,以金聲為退軍之令。鐸為銅鑄,為金聲,司馬以鐸聲指揮鼓手。
“鐸”與“度”同音,有號令限度之意。古時發布政令時須用鐸聲召集民眾。朱熹曰:“木鐸,金口木舌,施教時所振,以警眾者平。”后世常以“金口木舌”(即鐸)代指傳教布道之人。故爾,《論語.八修》篇云:“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夫子自喻為天的代言人了。
商代時,在岐王宮中竹林內,曾用絲繞懸若干個很細小的玉片,每當風起,玉片互相碰撞發出聲音,宮中人聽見響聲便知外面起風了。因玉片聲弱,后來便在宮殿檐角懸掛若干裝有鈴舌的小銅鐘,風起而鈴響,被稱為“占風鐸”或“風鐸”。后代高大建筑尤其是塔,每層檐角上都懸有風鐸。微風乍起,一陣叮當之聲,別有一番情趣,引人發思古之幽情,或借景抒情懷。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游悟真寺》詩中寫道:“前對多寶塔,風鐸鳴四端!绷硪晃辉娙藦堮缫灿小耙咕迷赂唢L鐸響,木魚呼覺五更寒”的傳世詩句。
【金口木舌成語】相關文章:
成語解釋04-27
成語偃革為軒解釋04-06
案無留牘成語解釋04-05
牢甲利兵成語解釋04-05
簡賢附勢成語解釋04-05
番窠倒臼成語解釋04-05
日異月更成語解釋04-05
暮翠朝紅成語解釋04-05
輕繇薄賦成語解釋04-05
姑置勿論成語解釋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