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向無敵的成語典故
公元196年,曹操挾持漢獻帝建都許昌,然后以獻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削平了呂布等割據勢力,接著,他又威脅東吳的孫權把兒子送到許都當人質。
孫權不知道該怎么辦,便召集文武大臣商量對策。面對實力強大的曹操,許多官員拿不定主意,覺得左右為難。
孫權的.主將周瑜堅決反對向曹操送人質,并力勸孫權不要屈服于曹操。他說:現在孫將軍繼承了父兄開創的偉業,應該實現他們的遺愿。我們統轄這江東六部的廣大地區,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兵精糧足,交通便利,人心安定。只要我們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奮發圖強,那么力量所達到的地方,沒有任何力量可與之匹敵。如果送去人質,我們只能聽從曹操擺布要挾,這就等于向他稱臣了。
孫權的母親非常贊成周瑜的見解,囑咐孫權尊重周瑜的意見。孫權本來就不愿意把自己的兒子送給曹操做人質,以表示聽命于曹操。他聽了孫權的分析后,更見堅定了自己的決心,依然拒絕了曹操的要求。
【解釋】敵:抵擋。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誰也抵擋不住。形容力量強大,無往不勝。
【出于】三國·蜀·諸葛亮《心書》: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所向無敵的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長袖善舞的成語解釋及典故03-04
關于求職的經典故事04-27
關于典故的歇后語03-26
孫悟空求職的經典故事03-06
關于歷史典故的歇后語01-18
戰爭的成語03-04
關羽的成語03-04
寫景的成語03-04
骨的成語03-04
石的成語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