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制造2025什么時候提出來的?
《中國制造2025》是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批,由國務院于2015年5月印發的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的戰略文件,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制造2025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中國制造2025什么時候提出來的?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于2015年5月8日正式發布。
該行動綱領的目標是:
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中國制造2025》提出“三步走”戰略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版的“工業4.0”戰略,它設定了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入制造強國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彰顯了我國政府對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的堅定信心和政策承諾。
中國的人口紅利和勞動力優勢正在逐步喪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實現了2.1萬億美元的工業增加值,占全球工業增加值的20%,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國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制造業大國。數據顯示,中國有超過200多種工業品的產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有幾十種產品的出口占到全世界出口總量的70%以上。可以說,大到機車、輪船、工廠裝備,小到圓珠筆、紐扣、吸管,全世界人民都享受著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
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制造業相比,中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中國制造對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依賴極大,能耗高、污染嚴重,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氮、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霧霾、水污染、土壤重金屬超標已成為環境公害。產業結構不合理,出現了結構性、地區性生產過剩。許多重要產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關鍵零部件和關鍵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其中芯片進口率達80%、數控系統進口率達70%。基礎設計和制造技術薄弱,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弱,制造業的技術水平處于“低端過剩、高端不足”的狀態,多數產品集中在附加值較低的制造—加工—組裝環節。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世界經理人》雜志“2015中國制造業信息化管理現狀調研”顯示,中國制造業近九成的企業信息化處于初、中級水平,43%的企業信息化覆蓋的業務部門比較窄,各信息技術(IT)系統或處于割裂狀態,或集成程度不高。
長期以來,中國以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參與國際分工,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人口紅利和勞動力優勢正在逐步喪失。同時,外部市場需求的約束力顯著上升,以勞動密集型為依存的低檔產品、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社會各界對于赴日狂購“馬桶蓋”的激論,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制造”的困境。此外,在世界經濟持續疲軟的背景下,德美日等發達國家出臺了重振本國制造業的戰略,而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國家則利用優惠政策和更低廉的人工成本,吸引在中國外資企業的產業轉移。中國制造業面臨國內外工業生態環境的雙重挑戰。《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是中國制造業應對這些嚴峻挑戰的產物,是實現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重要推力。
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需要約30年
《中國制造2025》圍繞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人才為本等關鍵環節,以及先進制造、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提出了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大戰略任務和政策舉措,為中國實現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設定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中國建設制造強國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中國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由此可見,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大概需要三個十年,《中國制造2025》是“三步走”戰略的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中國制造2025》的基本內容可以用“一二三四五九十”來概括:“一”是“一個目標”,即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最終目標。“二”是“兩化”融合,以“互聯網+”為核心,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三”是“三步走”戰略,大體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時間逐步邁入或達到“制造強國行列”、“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制造強國前列”。“四”是“四項原則”:
一是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二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三是全面推進,重點突破;四是自主發展,合作共贏。“五”是“五大方針”(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和“五大工程”(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工業強基工程、綠色發展工程、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創新)。“九”是“九大戰略”:
(1)提高國家制造業的創新能力;
(2)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3)強化工業基礎能力;
(4)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5)全面推行綠色制造;
(6)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
(7)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
(8)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
(9)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十”是扶持十大重點行業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發展數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制造技術
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既要遵循世界工業革命浪潮的普遍規律,也要考慮中國自己的發展特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瞄準全球制造業創新制高點,以構建產業生態為基礎,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積極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第一,改善管理體制。產業變革是全面變革,包括產業、企業、行業、制度的變革。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轉變政府職能,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搭建產業升級服務平臺,增強產業資本運作能力。加強專業協作,改革行業指導制度,統籌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建立規模、速度、效益相適應的產業發展綜合評價體系。
第二,優化產業結構。系統梳理制造業發展現狀,盡快淘汰污染大、能耗高的生產企業和制造環節。依靠高新技術和高端裝備的競爭優勢,努力發展高端制造業,通過科技增加制造附加值,以高技術知識密集取代勞動力密集和資金密集。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積極推動生產方式從大規模流水線生產向定制化規模生產轉變,實現產業形態從生產型制造向生產服務型制造的轉變。
第三,構建創新體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金融創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構建更高效的科研體系,創新培養、使用和吸引人才的機制,積極構建和完善國家和企業自主創新體系。
第四,推動智能制造。發展數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制造技術,依托這些技術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系統。滿足輕量化、精密化、綠色化的制造需求,實現產品服務模式的創新。管理各類產品數據,建立服務于企業實現創新設計的云服務平臺,促使制造系統最終向智慧工廠轉變。
第五,促進綠色發展。實施綠色制造技術改造行動,制定重點產業技術改造投資指南,組織一批能效提升、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等的技術改造項目。嚴格規劃化學品、重污染產品區域。在保證產品的功能、質量、成本的前提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推動企業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方向發展。
時間年表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在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宏大計劃。
2015年3月25日,李克強組織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也正是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制造2025》。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
2015年6月15日,李克強先后考察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在考察中,李克強說,中國制造在國家綜合國力提升中功不可沒,但要看到,我們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總體還處于中低端水平。新形勢下,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不僅在一般消費品領域,更要在技術含量高的重大裝備等先進制造領域勇于爭先。
2015年4月、7月和11月,李克強總理先后就經濟形勢召開了三次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在這三次座談會上,鋼鐵、裝備制造、物流等諸多傳統制造業領域的企業負責人參會,“中國制造2025”成為李克強在每次座談會上必提的話題。他反復強調,中國經濟升級發展根本靠改革創新。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創新主體,要繼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抓住國家推出“中國制造2025”等,面向市場,貼近需求,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塑造能力。
2016年8月24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部署促進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增加“中國制造”有效供給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2021年11月4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4日對外發布《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設一批技術水平高、示范作用顯著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基本方針
——創新驅動。堅持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促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質量為先。堅持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加強質量技術攻關、自主品牌培育。建設法規標準體系、質量監管體系、先進質量文化,營造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
——綠色發展。堅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推廣應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回收利用效率,構建綠色制造體系,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結構優化。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企業群體,走提質增效的發展道路。
——人才為本。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
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引導,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針對制約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加快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切實提高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加強戰略謀劃和前瞻部署,扎扎實實打基礎,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制高點。
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堅持制造業發展全國一盤棋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明確創新發展方向,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推動制造業整體水平提升。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需求,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實施若干重大工程,實現率先突破。
自主發展,開放合作。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安全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領域,著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鏈條,形成自主發展能力。繼續擴大開放,積極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加強產業全球布局和國際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較優勢,提升制造業開放發展水平。
重要性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了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了綜合國力,支撐我國世界大國地位。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單薄,走向輝煌的保障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到2012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 08萬億美元,占全球制造業的20%,與美國相當,卻大而不強。主要制約因素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和關鍵元器件受制于人;產品質量問題突出;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產業結構不合理,大多數產業尚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實施制造業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制造2025什么時候提出來的?】相關文章:
中國母親節是什么時候05-16
中國七夕情人節是什么時候08-17
制造工作計劃03-11
制造工作總結01-25
汽車制造實習報告02-16
美人制造經典臺詞12-28
機械制造的就業方向09-23
企業制造工作總結01-19
環保裝備制造行業口號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