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人重名最多的姓名排行榜
中國首份姓名報告出爐,下面是中國人才小編給大家整理關于中國人重名最多的姓名排行榜,快來閱讀看看吧。
中國人重名最多的姓名排行榜
附:中國人取名的偏好
據一份統計顯示,我國目前大約有4100多個主要姓氏,位列前三位的李、王、張分別占全國總人口的7.4%、7.2%和6.8%,而日常用的漢字不過2、3000個,重名的概率可想而知。
缺少姓氏,先天不足
復旦大學歷史系周振鶴教授認為,單姓多,以及姓氏數量少是造成中國人重名多的主要原因。那我們先來探究一下,為什么中國人的姓氏如此少?
姓氏和名字在古代其實是四個不同的東西,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氏中的姓是“別婚姻”,氏則是“明貴賤”。姓是源于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作為一個血緣家族的稱號。氏則隸屬于姓,是夏、商、周時貴族間區別不同血緣關系的一種制度。
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則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部落首領以及他們的兒子可以擁有姓,到春秋時期,發展出22個大姓。而氏則是姓的支脈,相比姓,氏的發展則自由得多,春秋時期實行宗法制,貴族可以以國名為氏,如晉重即晉文公重耳,魯申即魯僖公申;以職業名為氏,如巫氏、卜氏、匠氏、陶氏;住地之名為氏,魯莊公子遂住東門,稱東門遂。
到了戰國,宗法制度瓦解,姓氏的`具體內容也開始發生變化,氏逐漸轉變為姓。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田氏代齊”,本屬于姒姓的齊國田氏到戰國時就干脆以田為姓了。原本只有貴族才有姓氏,平民只有名,戰國之后,隨著封建制度的逐步形成,舊的貴族勢力衰弱下去,平民也開始有姓,也就有了百姓一說。
隨著中原政局的穩定,姓氏命名的隨意性就小了許多。西漢史游撰寫的《急就篇》列單姓127個,復姓3個,共130個姓氏。宋代邵思的《姓解》中收錄了2568個姓氏。明代《古今萬姓統譜》收姓氏3700個。
周振鶴告訴記者,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姓氏就多了,不過他們的名字主要來自圣經,存在重名不重姓的情況。而俄國人的名字有本名、復名和姓三段組成,比如列寧的本名是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重名的幾率就大大降低了。
也有一些國家過去也存在跟中國上古時一樣的情況,百姓是沒有姓的,比如緬甸過去也沒有姓只有名,為了表示家族的世系,兒子取名時會用父親名字的最后一個字做開頭,以此類推。日本是在進入戰國時代后平民才有姓的,當時為了建立戶籍制度,國家向民間征集姓氏,當時許多人跑到衙門后就隨便取了姓,比如田中就是在田里、松下就是松樹底下、犬養就是養犬的人。
我們周邊的近鄰中,韓國同樣也有嚴重的重名問題,因為韓國的大姓如金、宋、樸等都有相當大的人口數量,相比中國人,韓國人取名也十分不易。
文化趨同
除了姓名的“先天條件”不足外,中國人在取名時還存在文化趨同的問題。不久前曾有一份研究指出,北京女性多以“靜”為名,哈爾濱人女性多以“淑”為名,成都人則更加偏愛“勇”字,上海女性偏好“潔”字。
父母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有一份好的前程,將取名與之聯系在一起,希望孩子有一個叫得響的名字,于是便有了29萬個“張偉”。取名希望用好的字眼也是一種傳統,如王字旁表示玉或和玉有關的字如珮、玲等等也常常出現在人名中,但這些字在漢字中的數量畢竟有限,這也是造成重名的原因之一。
周振鶴指出,中國人取名有從眾心態,人們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留下時代的烙印,比如衛東、衛國、國慶、奧運這樣的名字,還有瓊瑤熱的時候,瓊瑤小說的人物也成了取名的參考。
另一個造成重名的原因則是家譜的限制,由于一些大姓共用家譜,比如孔姓,那么其標識輩份的那個字就會大量出現在這一年齡階段的人名中,等于把姓名的前兩個字都占了,可供選擇的只有第三個字,客觀上造成了重名概率增加。
周振鶴認為,名字既然是作為一個人的符號,就應該有個性,獨一無二。為了避免子女重名,周振鶴在給兒女取名時也花了一番功夫。周振鶴原本以為取自古籍上地名的兩個名字應該不會和別人重了,但后來還是發現有人和自己的子女重名。
如果依據新的《姓名登記條例(初稿)》規定,漢族姓名最長擬限6字以內,一些專家認為這為取名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但在周振鶴看來,中國人的姓名不宜超過3個字,因為中文是單音節的,除了姓氏外,超過兩個字不便記憶,又不可能把名字取成一句話,如果單姓取3字以上的名字并不合適
【關于中國人重名最多的姓名排行榜】相關文章:
關于中國人壽筆試的經驗11-24
提供獎學金最多的美國大學06-10
無故辭退員工最多賠償03-04
關于海外中國人離婚手續的辦理指南04-30
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有哪些09-09
戀愛中那個星座最多情03-03
超準-中國人的測試!!02-09
關于就業滿意度爆棚專業的排行榜12-18
美國大學獎學金最多的10所美國大學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