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合作機制是什么
11月的首個周末,中東歐16國首腦和中國總理李克強齊聚拉托維亞首都里加,出席在那里舉行的第五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共商在“16+1”領導人會晤機制下開展深入合作。那么16+1到底是什么?下面就隨小編一起閱讀了解吧。
16+1合作機制是什么
開進里加的“16+1合作”列車 在互利共贏軌道上繼續疾馳
‘16+1合作’好比一列高速列車,三年來,從華沙到布加勒斯特,從貝爾格萊德到蘇州,不斷加速。”去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蘇州曾如是說。如今,這輛列車又從蘇州開進波羅的海畔的里加,并在互利共贏的軌道上繼續疾馳。
瑞雪兆“雙贏”中拉互動為會晤成功開好頭
11月4日,雪后初霽的里加,銀裝素裹。當天上午,李克強抵達里加出席第五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并對拉脫維亞進行正式訪問。
在里加舉行的16+1會晤,是該會晤首次來到波羅的海畔,而李克強的到訪,也是中國總理首次訪問拉脫維亞。豐年好大雪,一如當天里加天氣,會晤前,作為上次會晤主辦國和本次會晤的東道主,中拉間的成功互動為本次會晤開了好頭。
“我們很高興看到,第一輛來自中國的貨運班列即將抵達里加。”在4日的會見中,拉脫維亞總理庫欽斯基斯向李克強表示,“拉方愿意成為中方可靠的合作伙伴,成為中國企業進入中東歐市場的門戶。”
李克強抵達當天,一列來自浙江義烏、裝滿中國小商品的貨物列車,經歷15天的旅程,即將抵達里加中央車站。
西鄰波羅的海的拉脫維亞,位于俄羅斯與西歐、北歐的“十字中心”,如何發揮其區位優勢,深化中拉合作,成為會談重點之一。李克強表示,中方愿把拉方作為中國同歐盟開展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向歐盟出口更多質優價廉的中國產品,同時進口歐盟更多有競爭力的產品,進一步推動市場平衡。
會談后,兩國總理共同見證經貿、交通等領域雙邊合作文件簽署。庫欽斯基斯向媒體透露,在兩國合作框架內,拉方可通過鐵路、港口和里加機場提供交通與物流服務,便利中國與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間的貨物雙向流通。
跨越1.13萬公里的距離,與李克強差不多同期抵達里加的'中歐班列(義烏—里加),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兩國合作互利雙贏的直接體現,也是利于“16+1合作”的多贏之舉。
李克強密集雙邊會晤確保各“車廂”為合作提速提供動力
李克強曾說,“16+1合作”列車能夠快速前行,關鍵在于每節車廂都能提供動力。在里加,李克強密集展開雙邊會晤,與中東歐十幾個國家分別就深化雙方各領域合作深入探討,確保每節車廂都能為“16+1合作”增速發力。
雙邊會晤安排十分緊湊,常常是上場會晤尚未結束,下一場會晤的人員已經候場。會見間隙,工作人員緊張更換國旗的忙碌,也成為一景,吸引媒體鏡頭。
在各場雙邊會晤中,記者注意到,李克強都根據雙方各自優勢,有針對性提出合作建議。
如在會見塞爾維亞總理武契奇時,李克強表示,中方愿同塞方共同努力,落實好業已達成的匈塞鐵路、高速公路等項目建設,推動務實領域合作不斷取得新成果。
在會見波黑部長會議主席茲維茲迪奇時,李克強表示,中方愿鼓勵本國企業參與波黑火電、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共同探討融資合作。中國農產品裝備制造具有優勢,愿同波黑開展農產品深加工合作。
這些立足互利雙贏,可操作性強的務實合作建議,確保“16+1合作”列車各節“車廂”持續產生強勁動力。
從“1+6”合作框架到四大倡議
一年前,在蘇州太湖國際會議中心,李克強提出中國—中東歐合作的“1+6”合作框架。11月5日,在里加第五次中國—中東歐領導人會晤上,李克強又就“16+1合作”提出深化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合作、更好發揮金融合作的依托作用、開拓綠色經濟合作新空間、進一步密切人文交流的四大倡議。
實際上,在這輛列車從蘇州駛進里加途中,李克強所提出“1+6”合作框架內的諸多構想正變成現實。例如,5日,李克強與庫欽斯基斯還共同為中國—中東歐金融公司揭牌,該公司致力于通過商業化運作支持成員國之間產能合作。該公司的成立正是李克強在“1+6”合作框架中,為解決機制合作短板問題,提出的應對舉措之一。
而此次會晤,李克強在四大倡議中所涵蓋的抓住金融合作的“金手指“、增加中歐班列數量等舉措無疑都是解決合作中現實問題的良策,著眼于“16+1合作”的提速增效、行穩致遠。
可見,從蘇州到里加,從“1+6”合作框架到四大倡議,李克強總理為走進第5個年頭的“16+1合作”機制繪就發展藍圖,不斷為列車提速向前注入動力。
由上可知,通過里加會晤,這列橫跨歐亞的“高速列車”,將以全新姿態、更高速度,繼續疾馳在互利共贏軌道上,從里加到布達佩斯再次開啟新征程。
16+1合作機制成了“香餑餑”
當李克強總理與中東歐16國領導人共商合作發展大計的時候,在11月24日蘇州太湖國際會議中心的會場,還上演了一場“爭奪戰”:不同國家領導人在發言中爭相表示,希望主辦中國—中東歐合作框架下的各領域會議論壇。
16+1合作機制成了“香餑餑”
11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蘇州太湖國際會議中心與中東歐16國領導人共同出席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李克強主持會晤。這是李克強同與會領導人合影。圖/新華社
當李克強總理與中東歐16國領導人共商合作發展大計的時候,在11月24日蘇州太湖國際會議中心的會場,還上演了一場“爭奪戰”:不同國家領導人在發言中爭相表示,希望主辦中國—中東歐合作框架下的各領域會議論壇。
波黑部長會議主席茲維茲迪奇提出,希望明年在薩拉熱窩舉辦“中國—中東歐國家經濟論壇”,關注基礎設施、旅游和產能合作;斯洛文尼亞總理采拉爾希望舉辦“中國—中東歐國家林業部長會議”;羅馬尼亞副總理博爾克計劃在2017年主辦“中國—中東歐國家青年政治領導人會晤”;克羅地亞議長萊科期待在薩格勒布舉行“中國—中東歐國家旅游部長會議”;拉脫維亞總理斯特勞尤馬則提出,希望將中國—中東歐國家物流中心的秘書處落戶在拉脫維亞。
她說:“非常感謝李克強總理在此次會晤中表現出的領導力和出色安排,我們愿意在首都里加主辦中國—中東歐國家物流部長會議。”
走入第四個年頭的中國—中東歐領導人合作機制,成了眾人爭搶的“香餑餑”。至少4國曾明確提出申辦下一屆領導人會晤,還有區域外國家伸出“橄欖枝”,希望加入這一合作機制。事實上,出席本次1+16領導人會晤的除了中國和中東歐16國領導人,還有來自歐盟、奧地利、希臘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觀察員”。
16+1合作機制成了“香餑餑”
夜航從馬來西亞返回國內,凌晨兩點多才到達蘇州賓館,24日上午李克強總理立刻又進入“16+1”模式,密集會見中東歐領導人。“克強節奏”以分鐘計,名不虛傳。圖為見下一場外賓途中,克強總理邊走邊看手表。
剛剛結束馬來西亞出訪之行的李克強總理24日凌晨兩點回國,在密集外事會見、出席經貿論壇并致辭后,主持召開了第四次16+1領導人會晤。他說,2010年以來,中國自中東歐國家進口額增長了77.4%。中方企業在中東歐國家累計完成工程承包營業額占中國在歐洲的40%。
“16+1合作好比一輛高速列車,從華沙到布加勒斯特,從貝爾格萊德到蘇州,正在不斷加速。”李克強說。
“不遠萬里”齊聚蘇州的中東歐16國領導人同樣對這一合作機制贊譽有加。波蘭總統杜達表示,很高興看到中國—中東歐合作模式在國際合作版圖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為地域交流的重要紐帶。
塞爾維亞總理武契奇說,當前國際環境出現越來越多不確定因素和挑戰。“進一步加強互信、維護世界和平穩定是發展的重要前提,希望通過16+1合作,加強整個中東歐地區的團結。”他說。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回憶道,2011年中國—中東歐領導人合作機制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首次成立時,有人覺得這只是中國的“權宜之計”,還有人擔心中東歐國家被迫“屈服”于中國的影響力。
“但現在我們知道,這些想法都是錯的。”歐爾班說,“我們和中國的合作建立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基礎上,中國是我們長期的朋友。中國和中東歐關系有悠久的歷史,未來也充滿更多發展機遇。”
斯洛文尼亞總理采拉爾則在發言中引用了中國的兩句古話。
“中國有句話叫‘眾人同心其利斷金’。16+1合作機制越來越具有現實意義,帶來豐碩成果,我們也愿意同所有其他機制中的國家加強互利共贏合作。”采拉爾說,“雖然我們相距遙遠,但中國還有句古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國是我們在東亞地區乃至整個世界最重要的伙伴。”
李克強總理在會晤中提出了“1+6”合作框架,包括共同致力于構建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新型伙伴關系的“一個目標”,和落實合作推進路線圖、對接發展戰推進互聯互通、打造產能合作新樣板、不斷創新投融資合作方式、促進貿易投資雙增長、擴大人文社會交流的“六大重點”。
他說,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都致力于本地區和平穩定,經濟也有很強的互補性。雙方合作歷來注重務實,有利于歐洲一體化進程。
“中國的古代思想家孔子曾經說過‘三年有成’。”李克強說,“中國—中東歐機制3年來運行順暢、深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未來還將展示更加廣闊的前景。”
拓展 :兩國退出中方“16+1”合作,美國公開支持
目前中美兩國外交關系是相當惡劣的,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多次在國際外交場合上,對中國采取了針對性的對抗措施。目前兩國戰略合作已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響,而且美國還在拉攏一些歐洲國家加入到美國制裁中國,封鎖俄羅斯的陣營之中。而波羅的海三國,就是美國的主要拉攏對象。
在一年之前就因為美國的影響,立陶宛退出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所達成的“16+1”合作機制,而在最近同樣是受到了美國的操縱,另外兩個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也先后宣布要退出有中國參與的“16+1”合作機制。
“16+1”合作機制很重要,加快中東歐經濟發展
“16+1”合作機制,其實對于那些歐洲國家來說還是比較重要的。中東歐地區的國家都曾經是蘇聯的衛星國,它們在整體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上與德、法、英、意這樣的老牌歐洲強國要差得多。
而中國的參與,對于這些國家來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發展契機,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市場,如果中國向中東歐地區的國家開放自己的市場,有利于它們的對外貿易發展和經濟發展。所以當中國提出要與中東歐國家進行戰略合作的時候,有16個中東歐國家都對此表達出了積極的態度,其中也包括立陶宛。
但是隨著國際局勢的迅速轉變,以及中美兩國外交關系的惡化,美國開始利用自己在歐洲地區的戰略影響力,逼迫這些中東歐國家作出與中國搞戰略對抗的外交決策。立陶宛在一年之前曾經說過要在臺灣設立所謂的經濟代表處,與臺灣建立非法的官方聯系,這明擺著就是在挑戰中國大陸的底限。隨后我們降低了與立陶宛的外交關系,而立陶宛也退出了“16+1”合作機制,并且在后來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退出合作,美國表態支持
目前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政府都已經先后說要退出“16+1”合作機制,而美國方面對此的反應也非常快。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帕特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回應道,他們對此持有贊同態度,并且會為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
這足以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美國的戰略影響力還是相當大的,起碼在歐洲范圍內是這樣。雖然很多歐洲國家已經切實地感到了與中國合作,有利于它們的經濟發展,但是出于政治和外交層面上的因素,它們依舊和美國保持著特殊的合作機制。不過我們也希望歐洲國家可以在外交選擇方面保持理智,跟著美國一條路走到黑,不是什么好事。
【16+1合作機制是什么】相關文章:
“16+1”合作是什么意思01-21
什么是“16+1”合作01-20
“16+1合作”是指什么01-21
制度、體制、機制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05-18
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繳費機制介紹01-13
國際合作節的意義是什么06-21
設計公司合作協議的格式是什么04-06
國際合作節是什么時候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