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上海大眾:讓團隊壓力取代個人壓力
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志鑫表示,人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和基石。“在人力資源方面,我們有一個非常好的發展體制。二十多年來,上海大眾培養了一支懂技術、會管理的中高層管理人才隊伍,培育了一批受過專業技術培訓的技術骨干人才,鍛煉了一大批具有熟練專業技能的技術工人。這些人才在上海大眾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源動力和基石的作用。”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志鑫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汽車合資公司的總經理,陳志鑫有底氣作出上述表示。事實上,上海大眾能在中國汽車業領跑20年,人才的確是關鍵的“原動力與基石”。
陳志鑫介紹說,創立初期,上海大眾便在全國范圍內招聘了一大批優秀的管理和技術人才,特別是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并獲得了一汽和二汽很大的支持。在此后的發展中,上海大眾更是在不斷地總結人力資源管理的經驗,借鑒全球先進的人力資源選拔和激勵的方法,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員工培養發展機制。
在上海大眾,人力資源部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門———它是作為一個戰略管理部門而存在,HR乃是CEO的戰略伙伴。對“一個好的CEO同時也應是一名好的人力資源專家”這句論斷,陳志鑫頗為贊同,他進一步強調:“你不能將人簡單地視為資源,他們不是機器,也不是原材料,他們是有思想的人;但同時,人的力量又是一種資源,而且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一旦人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那就是無窮無盡的資源。”而上海大眾人力資源部門的主要職能就是挖掘這種資源,對其作出清晰的規劃,把握、培養這一未來的核心資源。
陳志鑫深知,制造性企業與商業企業不同,尤其是中國的汽車行業,它既是一個發展中的工業,也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體現在人力資源上,就需要員工既要有積極的創新精神和扎實的工作作風,也要有長期的經驗積累和吃苦耐勞的拼搏精神,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與精心的扶持。為了培養自主開發人才,上海大眾曾選送40名員工到德國接受轎車開發的全過程培訓,而且為期3年,僅此一項的投入便高達1億元人民幣。
陳志鑫同時也強調,大型企業與一般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不盡相同。“在中小企業,你有可能成為一個領導,而在上海大眾,你在工作一年之后就會發現,你只是整個流程中的一環,就好像在一個精密的機器中,一個零件不能脫離其他零件一樣,團隊才是最重要的。換言之,不論你的工作是管理還是技術支持,只有整體正常運作,企業才能健康發展。”
“我們的用人標準首先就是要有非常強的團隊觀念,要有非常強的相互學習能力,要有一定的奉獻精神。與此同時,我們也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專家發展模式。在上海大眾,你不一定擔任領導職務,但是你的待遇可能會超過你的領導,因為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我們的員工正是在這樣一個環環相扣的環境中發揮著各自的能量。”
“我們不搞末位淘汰,那樣既不人性化又原始。”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黃玉寅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這位有著豐富管理經驗的人力資源專家認為,末位淘汰制雖然一度備受追捧,但它其實是用簡單、機械的方法令員工產生恐慌情緒與壓迫感,迫使他們前行,這種效果難以持續。企業完全可以采取更好的辦法,即用團隊壓力取代個人壓力。
“人的滿足感產生于與周圍人群的比較,人們未必在意收入的絕對數值,卻很在意和別人相比自己收入的高低以及發展空間的大小。我們激勵員工靠的是美好的企業愿景,如果員工認同該愿景,就會形成一支富有競爭力和持續動力的優秀團隊。”他表示,如果員工不認同企業愿景或不適合團隊合作,當然還是要出局,上海大眾并非“鐵飯碗”。
三條員工發展路
上海大眾的待遇很好———網站上曾經有人貼出上海大眾的工資條為佐證。但在黃玉寅看來,上海大眾留住人才并不只是靠待遇,更重要的是能為員工們提供發展空間,讓他們看到發展的希望。
在很多企業,員工發展都是‘自古華山一條道’;但上海大眾針對不同特點的崗位、不同風格的員工,設計了三條發展之道,即管理道路、專家道路與技能道路。這樣可以確保員工能根據自己的特長充分發展,而不必都去擠升官的“獨木橋”,這正是上海大眾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一個重要特色。上海大眾還專門制定了“人力資源八項原則”等制度,確保這一理念的貫徹執行。
黃玉寅認為,廣義的員工利益概念不應只停留在員工的安全、待遇、福利等基礎層面,而應該包括更完整、更高層面的“員工個人發展通道”體系。他介紹說,在上海大眾,一線工人只要把活干得漂亮,其收入完全可以達到管理層的水平;又比如專家,作為一個制造型企業,上海大眾的專家地位特別突出,他們擁有良好的研發環境,可以安心工作。總之,不同特點的員工可以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每條道路也設置了很多臺階,利于員工循序漸進地發展。
每位員工都有機會
上海大眾的三條發展道路始終是暢通的,每年約有20%的人可以躍上一個新臺階。
“公司對員工發展的大門一直敞開著,每個人都有機會。我們允許員工不停地跳,直到自己跳累了為止。”黃玉寅說,每個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比如跳高,如果面對1.5米的高度,有的人怎么也跳不過去,可能會就此止步;有些人則仍愿意繼續挑戰極限、重塑自我。
對于那些永不服輸的員工,上海大眾表示敬佩,愿意一直為其提供“試跳”的機會;對于那些知道自己極限所在,不強求“百尺竿頭再進一步”而愿享受目前工作的人,公司對他們同樣充滿敬意。
為了在制度上予以保障并合理引導,上海大眾針對安于現狀的員工,還專門設置了一個專項考核準則———愛崗敬業。
“比如有的員工就只適合做技術,擔任一位嚴謹的工程師,我們就著重培養其愛崗敬業精神。不論是知足常樂型的人,還是勇攀高峰者,都能在上海大眾找到‘快樂工作’的機會。”黃玉寅自豪地說。
不讓后衛當前鋒
為了讓員工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各自的價值,上海大眾特別強調內部流動,用黃玉寅的話來說,這就是“按市場經濟規則辦事,即從微觀上合理配置企業資源”。在公司,員工只要符合崗位標準,在雙向選擇的前提下,可以在三個月內到其他更適合自己發揮的部門報到,而不必呆在原部門混日子。
人才后備隊伍的培養歷來是上海大眾人力資源工作的重頭戲。由于應屆大學畢業生是其招聘的主要對象,上海大眾為此下了大力氣,建立起一個大學生人才庫。
黃玉寅詳細介紹了這一措施:首先是選拔優秀的大學生到公司實習,讓他們有機會了解企業的實際運作,也給各個部門了解這些大學生的機會;第二步,在公司專門設立的人才評價中心里,幫助大學生進行雙向選擇,同時將有關信息輸入人才數據庫;最后,遵循內部流動原則,給新進大學生1至3年的時間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
“我們不會倉促作出決定———比如讓一個后衛去充當前鋒,受損失的肯定是球隊。上海大眾希望招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人才,也希望人才能找到真正適合他們的崗位。總之,一切要按市場規則辦事。”黃玉寅總結道。
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簡介
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是中德合資的企業,成立于1985年3月,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家轎車合資企業,目前注冊資本已達100億元人民幣。公司是目前國內生產規模最大的現代化轎車生產基地,產品包括五大平臺六大系列幾十個品種。2005年7月,累計生產的第300萬輛轎車在汽車三廠下線。至此,經過20年的發展,上海大眾成為國內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累計生產達到300萬輛的轎車企業。
http://www.shddsc.com/
【上海大眾:讓團隊壓力取代個人壓力】相關文章:
男人的壓力經典語句11-05
生活的壓力說說11-18
壓力失眠的說說05-12
各種壓力的說說04-28
心情壓力說說05-31
壓力太大的說說04-21
壓力好大的說說05-19
釋放壓力的句子10-20
生活壓力的說說11-03
壓力很大的說說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