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物理實驗報告15篇
在生活中,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物理實驗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物理實驗報告1
預習報告:
1.試驗目的。(這個大學物理試驗書上抄,哪個試驗就抄哪個)。
2.實驗儀器。照著書上抄。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書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況下是抄結論性的公式。再對這個公式上的物理量進行分析,說明這些物理量都是什么東東。這是沒有充分預習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試驗,你就把整個試驗里涉及的物理量寫上,再分析。
4.試驗內容和步驟。抄書上。差不多抄半面多就可以了。
5.試驗數據。做完試驗后的記錄。這些數據最好用三線圖畫。注意標上表號和表名。EG:表1.紫銅環內外徑和高的試驗數據。
6.試驗現象.隨便寫點。
試驗報告:
1.試驗目的。方法同上。
2.試驗原理。把書上的歸納一下,抄!差不多半面紙。在原理的后面把試驗儀器寫上。
3.試驗數據及其處理。書上有模板。照著做。一般情況是求平均值,標準偏差那些。書上有。注意:小數點的位數一定要正確。
4.試驗結果:把上面處理好的數據處理的結果寫出來。
5.討論。如果那個試驗的后面有思考題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沒有就自己想,寫點總結性的話。或者書上抄一兩句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實驗報告大部分是抄的。建議你找你們學長學姐借他們當年的實驗報告。還有,如果試驗數據不好,就自己捏造。尤其是看到壞值,什么都別想,直接當沒有那個數據過,仿著其他的數據寫一個。
不知道。建議還是借學長學姐的比較好,網絡上的不一定可以得高分。每個老師對報告的要求不一樣,要照老師的習慣寫報告。我現在還記得我第一次做邁克爾遜干涉儀實驗時我雖然用心聽講,但是再我做時候卻極為不順利,因為我調節儀器時怎么也調不出干涉條紋,轉動微調手輪也不怎么會用,最后調出干涉條紋了卻掌握不了干涉條紋“涌出”或“陷入個數、速度與調節微調手輪的關系。測量鈉光雙線波長差時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實驗儀器用的非常不熟悉,這一切都給我做實驗帶來了極大的不方便,當我回去做實驗報告的時候又發現實驗的誤差偏大,可慶幸的是計算還順利。總而言之,第一個實驗我做的是不成功,但是我從中總結了實驗的不足之處,吸取了很大的教訓。因此我從做第二個實驗起,就在實驗前做了大量的實驗準備,比如說,上網做提前預習、認真寫好預習報告弄懂實驗原理等。因此我從做第二個實驗起就在各個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實驗儀器的使用也熟悉多了,實驗儀器的讀數也更加精確了,儀器的調節也更加的符合實驗的要求。就拿夫-赫實驗/雙光柵微振實驗來說,我能夠熟練調節ZKY-FH-2智能夫蘭克—赫茲實驗儀達到實驗的目的和測得所需的實驗數據,并且在實驗后順利地處理了數據和精確地畫出了實驗所要求的實驗曲線。在實驗后也做了很好的總結和個人體會,與此同時我也學會了列表法、圖解法、函數表示法等實驗數據處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實驗能力和獨立設計實驗以及創造性地改進實驗的能力等等。
下面我就談一下我在做實驗時的一些技巧與方法。
首先,做實驗要用科學認真的態度去對待實驗,認真提前預習,做好實驗預習報告;
第二,上課時認真聽老師做預習指導和講解,把老師特別提醒會出錯的`地方寫下來,做實驗時切勿出錯;
第三,做實驗時按步驟進行,切不可一步到位,太心急。并且一些小節之處要特別小心,若不會,可以跟其他同學一起探討一下,把問題解決。第四,實驗后數據處理一定要獨立完成,莫抄其他同學的,否則,做實驗就沒有什么意義了,也就不會有什么收獲。
總而言之,大學物理實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規律的發現依賴于物理實驗,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物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地位是由物理實驗予以確立的;其次,已有的物理定律、物理假說、物理理論必須接受實驗的檢驗,如果正確就予以確定,如果不正確就予以否定,如果不完全正確就予以修正。例如,愛因斯坦通過分析光電效應現象提出了光量子;伽利略用新發明的望遠鏡觀察到木星有四個衛星后,否定了地心說;楊氏雙縫干涉實驗證實了光的波動假說的正確性。可以說,物理學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實驗。這對我們大學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將來所從事的實際工作所需要具備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素質來講,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大學物理理論課不能做到,也不能取代的。
物理實驗報告2
器材
找一個底面很平的容器,讓一個蠟燭頭緊貼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蠟燭頭并不會浮起來;輕輕地把蠟燭頭撥倒,它立刻就會浮起來。
可見,當物體與容器底部緊密接觸時,兩個接觸面間就沒有液體滲入,物體的下表面不再受液體對它向上的壓強,液體對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當然隨之消失了。
現在,你能提出為潛艇擺脫困境的措施了嗎?
“浮力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對“浮力就是液體對物體向上的壓力和向下的壓力之差”這一結論是可以理解的,但卻難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實驗是攻克這一難點的關鍵,下面介紹兩種簡便方法。
[方法1]
器材:大小適當的玻璃漏斗(化學實驗室有)一個、乒乓球一只、紅水一杯。
步驟:
(1)將乒乓球有意撳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夾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將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將水倒入漏斗中,松開拇指,可見乒乓球不浮起,(這時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這是因為乒乓球與漏斗間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見漏斗柄中水面逐漸上升,當水面升至乒乓球時,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過快,可在乒乓球與漏斗接觸處墊一圈棉花,這樣可以從容地觀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況。)
[方法2]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徑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塊(如象棋子、積木、保溫瓶塞等)一個、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鐵扦在酒精燈上燒紅,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徑1cm左右,用砂紙將孔邊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驟:
(1)將木塊有意撳入水中,松手后木塊很快浮起。
(2)將木塊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塊,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見木塊不浮起。(這時小孔處有水向下滴,這是因為木塊與桶的接觸面之間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塊立即上浮。
上述兩例針對實際中物體的表面不可能絕對平滑這一事實,巧妙地利用“小孔滲漏”使水不在物體下面存留,從而使物體失去液體的向上的壓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結果本應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塊卻被牢牢地釘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學生嘆服。接著步驟(3)又魔術般地使浮力再現,更令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
組成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實驗報告
一、實驗目的: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連接方式。
二、實驗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步 驟: 1.組成串聯電路
A.按圖1-1的電路圖,先用鉛筆將圖1-2中的.電路元件,按電路圖中的順序連成實物 電路圖(要求元件位置不動,并且導線不能交叉)。
B.按圖1-1的電路圖接好電路,閉合和斷開開關,觀察開關是同時控制兩個燈泡,還 是只控制其中一個燈光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把開關改接在L1和L2之間,重做實驗B;再改接到L2和電池負極之間,再重做實驗B. 觀察開關的控制作用是否改變了,并分別畫出相應的電路圖.
電路圖 電路圖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組成并聯電路
A.畫出由兩盞電燈L1和L2組成的并聯電路圖,要求開關S接在干路上,開關S1和S2分 別接在兩個支路上,并按電路圖用鉛筆連接1-3
的實物電路圖.
電路圖
B.按電路圖在實物上連接并聯電路,然后進行下述實驗和觀察:
a. 閉合S1和S2,再閉合或斷開干路開關S,觀察開關S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閉合S和S2,再閉合或斷開干路開關S1,觀察開關S1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閉合S和S1,再閉合或斷開干路開關S2,觀察開關S2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1.在串聯電路里開關控制____________用電器;如果開關的位置改變了,它的控制作 用_________.
2.在并聯電路干路里的開關控制__________________用電器;支路中的開關只能控制 _______________用電器.
物理實驗報告3
院系名稱: 紡織與材料學院
專業班級:輕化工程11級03班
姓 名:梁優
學 號:
魚洗
實驗描述:
魚洗是中國三大青銅器之一,在魚洗內注入清水后摩擦其兩耳,如果頻率恰當,就會出現水面產生波紋,發出嗡嗡的聲音并有水花躍出的現象。經驗表明,濕潤的雙手比干燥的雙手更容易引起水花飛躍。
實驗原理:
魚洗的原理應該是同時應用了波的疊加和共振。摩擦的雙手相當于兩個相干波源,他們產生的水波在盆中相互疊加,形成干涉圖樣。這與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相同。按照我的分析,如果振動的頻率接近于魚洗的固有頻率,才會產生共振現象。通過摩擦輸入的能量才會激起水花。
令人不解的是,事實上魚洗是否能產生水花與雙手的摩擦頻率并沒有關系。在場的同學試著摩擦的時候,無論是緩慢的摩擦還是快速的摩擦,都能引起水花四濺。通過查閱資料得知,魚洗的原理其實是摩擦引起的自激振動。(就像用槌敲鑼一樣,敲擊后鑼面的振動頻率并不等于敲擊頻率。)外界能量(雙手的摩擦)輸入魚洗時,就會引起其以自己的固有頻率震動。(正如在鑼面上敲一下。)
為什么濕潤的雙手更容易引起魚洗的振動呢?從實踐的角度,可能是因為濕潤的雙手有更小的摩擦系數,因為摩擦起來更流暢,不會出現干燥雙手可能會出現的“阻塞”情況,這只是我個人猜想,并沒有發現資料有關于這方面的討論。
離心力演示儀
實驗描述:
離心力演示儀是一個圓柱形儀器,中間有一個細柱,細柱穿過一段閉合的硬塑料帶上的兩個正對小孔。塑料帶的一段固定,靜止時,系統為一個豎直平面的圓,中間由細柱傳過。當摁下儀器上的按鈕時,細柱帶動塑料帶在水平面旋轉起來。當旋轉速度增大時,可以看到塑料帶的自由端延細柱向下運動,整個塑料帶變成旋轉的橢圓形狀。
實驗原理:
離心力是一個慣性力,實際上是并不存在的。繞旋轉中心轉動的.物體有脫離中心延半徑方向向外運動的趨勢,產生這種趨勢的力即稱為離心力。當啟動儀器時,塑料帶各部分均作水平方向的圓周運動,所需要的向心力由臨近部分的塑料小段的拉力的徑向分力提供。每一個塑料小段均收到來自前后兩個塑料小段的拉力。由于塑料帶下端是固定的,因此在塑料帶的下半部分,每個塑料小段的受力均可分解成提供向心力的徑向分力和豎直向下的分力。對其上半圓部分也有類似的結果,我個人認為,塑料帶一段固定是這個儀器最重要的條件,這樣塑料帶的下半部分的受力結果才能確定,進而上半部分每個塑料小段所受的兩個拉力的關系才能確定。在豎直向下的分力作用下,塑料帶被壓扁成為旋轉的橢圓。
輝光球
實驗描述:
輝光球是圓形球體,實驗室中還有一個為圓盤形狀。工作時會發出動感絢爛的五彩輝光,有一種魔幻效果。仔細觀察輝光球,可以看到其中的氣體,藍色的一個輝光球尤為明顯。當將手指放上去時,手指接觸球體的部分會被輝光點亮,同時球中會有一縷氣體與碰觸的位置連接,十分美麗。另外觀察得知,如果用筆、尺子等其他物體接觸輝光球,也會出現上述現象,但強度與用手指接觸相比小得多。
實驗原理:
輝光球的另一個名稱是電離子魔幻球,顧名思義,它的工作原理與電離有關。經查資料得知,稀薄的稀有氣體在高頻的強電場作用下會發生電離作用。而從生活中的霓虹燈得知,稀有氣體如果電離,則會發光,具體的顏色與氣體種類有關。根據查到的資料了解,在我們的實驗室的輝光球中,發出紅綠藍三色輝光的圓盤可能充有He,
Ne
和Xe,藍色的輝光球中可能充有Ar。在人手觸摸輝光球時,由于人體和大地相連,人觸摸的位置的電勢與大地的電勢相等,整個輝光球的電場分布不再均勻,手指碰觸的地方有更低的電勢,所以會更加明亮,同時,輝光球中央的電極與人手之間的電勢差會更大,因而形成的輝光弧線會一直跟隨人的手指。
物理實驗報告4
實驗:研究電磁鐵
初三( )班 姓名: 座號:
一、實驗目的:探討電流的通、斷、強弱對電磁鐵的影響;探討增加線圈匝數對電磁鐵磁性的影響。
二、實驗器材:電磁鐵、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電流表和一小堆大頭針。
三、實驗步驟:
1、 將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電流表與電磁鐵連成串聯電路。
2、 將開關合上或打開,觀察通電、斷電時,電磁鐵對大頭針的吸引情況,判斷電磁鐵磁性的有無。
3、 將開關合上,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流增大和減小(觀察電流表指針的示數),從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情況對比電磁鐵磁性強弱的變化。
4、 將開關合上,使電路中的電流不變(電流表的.示數不變)改變電磁鐵的接線,增加通電線圈的匝數,觀察電磁鐵磁性強弱的變化。
四、實驗記錄:
通電
斷電
電流增大
電流減小
線圈匝數增多
電磁鐵的
磁性強弱
五、實驗結論:
(1)電磁鐵通電時 磁性,斷電時 磁性。
(2)通入電磁鐵的電流越大,它的磁性越 。
(3)在電流一定時,外形相同的螺線管,線圈的匝數越多,它的磁性越 。
物理實驗報告5
實驗一 數字基帶信號實驗
一、實驗目的
1、了解單極性碼、雙極性碼、歸零碼、不歸零碼等基帶信號波形特點。
2、掌握AMI、HDB3碼的編碼規則。
3、了解HDB3 (AMI)編譯碼集成電路CD22103。
二、實驗儀器
l、雙蹤示波器一臺
2、通信原理Ⅵ型實驗箱一臺
3、M6信源模塊
三、實驗原理
AMI編碼規律是:信息代碼1變為帶有符號的1碼即+1或-1,1的符號反轉交替;信息代碼0為0碼。AMI碼對應的波形是占空比為0.5的雙極性歸零碼,即脈沖寬度是碼元寬度(碼元周期、碼元間隔)0.5倍。
HDB3碼的編碼規律是:4個連0信息碼用取代節000V或B00V代替,當兩個相鄰V碼中間有奇數個信息1碼時取代節為000V,有偶數個信息1碼(包括0個信息1碼)時取代節為B00V,其他信息0碼仍為0碼;信息碼的1碼變為帶有符號的1碼即+1或-1;HDB3碼中1、B的符號符合交替反轉原則,而V的符號破壞這種符號的交替反轉原則,但相鄰V碼的符號又是交替反轉的;HDB3碼是占空比為0.5的雙極性歸零碼。
四、實驗內容及步驟
1、熟悉信源模塊,AMI&HDB3編譯碼模塊(由可編程邏輯器件模塊實現)和HDB3編譯碼模塊的工作原理。
2、接通數字信號源模塊的電源。用示波器觀察數字信源模塊上的各種信號波形。
(1)示波器的兩個通道探頭分別接NRZ-OUT和BS-OUT,對照發光二極管的發光狀態, 判斷數字信源單元是否已正常工作(1碼對應的發光管亮,0碼對應的發光管熄);
(2)用K1產生代碼×1110010(X為任意碼,1110010為7位幀同步碼),K2,K3 產生任意信息代碼,觀察本實驗給定的集中插入幀同步碼時分復用信號幀結構,和NRZ 碼特點。
3、關閉數字信號源模塊的電源,按照下表連線,打開數字信號源模塊和AMI(HDB3) 編譯碼模塊電源。用示波器觀察AMI (HDB3)編譯單元的各種波形。
(1)示波器的預個探頭CH1和CH2分別接NRZ-OUT和(AMI) HDB3,將信源模塊K1
K2、K3的每一位都置l,觀察并記錄全l碼對應的AMI碼和HDB3碼;再將K1,K2,K3置為全O,觀察全0碼對應的AMI碼和HDB3碼。觀察AMI碼時將開關Kl置于A端,觀察HDB3碼時將K1置于H端,觀察時應注意編碼輸出(AMI) HDB3比輸入NRZ-out延遲了4個碼元。
(2)將K1,K2,K3置于01110010 00001100 00100000態,觀察并記錄相應的AMI碼和HDB3碼。
(3)將Kl、K2、K3置于任意狀態,K4(碼型選擇開關)先置A再置H端,CHI接NRz—out,
CH2分別接(AMI)HDB3-D,BS-R和NRZ,觀察這些信號波形。觀察時應注意: ·NRZ信號(譯碼輸出)遲后于N RZ-OUT信號(編碼輸入)8個碼元。
·AMI、HDB3碼是占空比等于0.5的雙極性歸零碼,AMI-D、HDB3-D是占空比等于0.5的單極性歸零碼。
·BS-OUT是一個周期基本恒定(等于一個碼元周期)的TTL電平信號。
·本實驗中若24位信源代碼中只有1個“l“碼,則無法從AMI碼中得到一個符合要求的位同步信號,因此不能完成正確的譯碼.。若24位信源代碼全為“0”碼,則更不可能從AMI信號(亦是全0信號)得到正確的.位同步信號。信源代碼連O個數越多,越難于從AMl碼中提取位同步信號(或者說要求帶通濾波的Q值越高,因而越難于實現),譯碼輸出NRZ越不穩定,而HDB3碼則不存在這種問題。
五、實驗結果及分析
實驗步驟2:K1:01110010;K2:00100100;K3=00100101
實驗現象如下圖所示:
實驗分析:(1)集中插入幀同步碼時分復用信號幀結構特點:集中插入法是將標志碼組開始位置的群同步碼插入于一個碼組的前面。接收端一旦檢測到這個特定的群同步碼組就馬上知道了這組信息碼元的“頭”。檢測到此特定碼組時可以利用鎖相環保持一定的時間的同步。為了長時間地保持同步,則需要周期性的將這個特定的碼組插入于每組信息碼元之前。
(2)NRZ碼特點:極性單一,脈沖寬度等于碼元寬度,有直流分量。
實驗步驟3(1)
HDB3全一碼:
HDB3全零碼:
AMI全一碼:
AMI全零碼:
實驗分析:由上圖可知,信息碼全一時,HDB3碼與AMI碼相同;信息碼全零時,AMI碼全零,在圖中顯示為一條直線,無法提取同步信息;而HDB3碼最大連零數不超過3,有信號電平的跳變,因此仍能提取定時信息。
實驗步驟3(2):將K1,K2,K3置于01110010 00001100 00100000態,此時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
AMI碼:
物理實驗報告6
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只),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并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后放上一只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后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么誤差,關鍵在于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3
光學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質中傳播時各種性質的學科。物理光學過去也稱“波動光學”,從光是一種波動出發,能說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現象。而在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麥克斯韋關于光是電磁波的假說以后,物理光學也能在這個基礎上解釋光在傳播過程中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時的部分現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獲得一定成功。但光的電磁理論不能解釋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現象,如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及各種原子和分子發射的特征光譜的規律等;在這些現象中,光表現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紀以來,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學的另一部門“量子光學”。
【楊氏干涉實驗】楊格于1801年設法穩定兩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見光之干涉實驗,并由此求出可見光波之波長。其方法是,使太陽光通過一擋板上之小孔使成單一光源,再使此單一光源射到另一擋板上,此板上有兩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與單光源等距離,則此兩同相位之兩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條紋。因為通過第二擋板上兩小孔之光因來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長相等,并且維持一定的相位關系(一般均維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變的干涉條紋。若X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條紋與中心點O的距離,D為雙孔所在面與屏幕之間的距離,2a為兩針孔S1,S2間之距離(通常小于1毫米),λ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發出的光之波長。
兩光源發出的兩列光源必然在空間相迭加,在傳播中兩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當兩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為亮點。這些亮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為波長λ的整數倍。在兩列波的波峰與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為暗點,這些暗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為波長λ/2的整數倍。實驗結果的干涉條紋,它是以P0點為對稱點而明暗相間的條紋。P0點處的中央條紋是明條紋。當用不同的單色光源作實驗時,各明暗條紋的間距并不相同。波長較短的單色光如紫光,條紋較密;波長較長的單色光如紅光,條紋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實驗,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條紋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條紋的兩側,由于各單色光的明暗條紋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紅的彩色條紋。
物理實驗報告7
一、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實驗報告
班級:實驗人:試驗時間:審核:
實驗名稱: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實驗目的:
實驗器材:
實驗設計:
1、測量前“三觀”:
一觀:二觀:三觀:
2、測量時
一放、刻度尺要與被測對象;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零刻線與被測對象一端對齊二讀、視線要刻度尺刻線,不要斜視;讀數時要估讀到三記、記錄數據由數字和組成。進行試驗:
測作業本和物理課本的長、寬
評估交流:為使測量更精確,應選用分度值的刻度尺(填“大”“小”)
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觀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線是否磨損。
(2)用刻度尺測量時,尺要沿著被測長度,不利用磨損的刻度,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測量結果由數值和單位組成。
二、用停表測量時間
實驗報告
班級:實驗人:試驗時間:審核:
實驗名稱:用停表測量時間
實驗目的:
實驗器材:
實驗設計:
1、觀察停表
停表有個表盤,大表盤數字代表,小表盤數字代表;有根指針,長指針是,短指針是。停表秒針走一圈是分鐘。
2、停表時間等于分針指示能準確讀數部分加上秒針指示讀數部分。
進行試驗:
用停表測出你脈搏跳動10次所用時間s,1min內你的脈搏跳動了次。
評估交流:大家的測量結果是否相同。
三、測量同學們跑步的平均速度
實驗報告
班級:實驗人:試驗時間:審核:
實驗名稱:測量同學們跑步的平均速度
實驗目的:
實驗器材:
設計并進行試驗:
1、在操場上用測出奔跑的.路程s1=20米,s2=30米。
2、用測出自己跑20米所用的時間t1,跑30米所用的時間t2。s
3、根據公式v求出兩次奔跑的平均速度。t
評估交流:自己記時好還是請同學計時好。
物理實驗報告8
一、實驗目的:
掌握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密度的原理。
了解比重瓶法測密度的特點。
掌握比重瓶的用法。
掌握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實驗原理:
物體的密度,為物體質量,為物體體積。通常情況下,測量物體密度有以下三種方法:
1、對于形狀規則物體
根據,可通過物理天平直接測量出來,可用長度測量儀器測量相關長度,然后計算出體積。再將、帶入密度公式,求得密度。
2、對于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定密度。
測固體(銅環)密度
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要受到液體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為。如果將固體(銅環)分別放在空氣中和浸沒在水中稱衡,得到的質量分別為、,則
·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② 測液體(鹽水)的密度
將物體(銅環)分別放在空氣、水和待測液體(鹽水)中,測出其質量分別為、和,同理可得
③ 測石蠟的密度
石蠟密度
---------石蠟在空氣中的質量
--------石蠟和銅環都放在水中時稱得的二者質量
--------石蠟在空氣中,銅環放在水中時稱得二者質量
3、用比重瓶法測定液體和不溶于液體的固體小顆粒的.密度
①測液體的密度
。
--------空比重瓶的質量
---------盛滿待測液體時比重瓶的質量
---------盛滿與待測液體同溫度的純水的比重瓶的質量
.固體顆粒的密度為。
----------待測細小固體的質量
---------盛滿水后比重瓶及水的質量
---------比重瓶、水及待測固體的總質量
三、實驗用具:TW—05型物理天平、純水、吸水紙、細繩、塑料杯、比重瓶
待測物體:銅環和鹽水、石蠟
四、實驗步驟:
調整天平
⑴調水平 旋轉底腳螺絲,使水平儀的氣泡位于中心。
⑵調空載平衡 空載時,調節橫梁兩端的調節螺母,啟動制動旋鈕,使天平橫梁抬起后,天平指針指中間或擺動格數相等。
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量銅環和鹽水的密度
⑴先把物體用細線掛在天平左邊的秤鉤上,用天平稱出銅環在空氣中質量。
⑵然后在左邊的托盤上放上盛有純水的塑料杯。將銅環放入純水中,稱得銅環在水中的質量。
⑶將塑料杯中的水倒掉,換上鹽水重復上一步,稱出銅環在鹽水中的質量。
⑷將測得數據代入公式計算。
測石蠟的密度
測量石蠟單獨在空氣中的質量,石蠟和銅環全部浸入水中對應的質量,石蠟吊入空中,銅環浸入水中時的質量。代入公式計算。
4、用比重瓶法測定鹽水和不溶于液體的細小鉛條的密度
⑴測空比重瓶的質量。
⑵測盛滿與待測鹽水同溫度的純水的比重瓶的質量。
⑶測盛滿鹽水時比重瓶的質量。
⑷測待測細小鉛條的質量。
⑸測比重瓶、水及待測固體的總質量。
5、記錄水溫、濕度及大氣壓強。
五、數據及數據處理:
(一)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定銅環、鹽水和石蠟的密度
水溫 水的密度 濕度
大氣壓強
136.32 120.55 119.76 49.24 118.74 170.25
銅塊密度
鹽水密度
石蠟密度
(二)用比重瓶法測密度
測定鹽水的密度
水溫 水的密度 濕度
大氣壓強
26.55 74.57 76.27 0.05
待測鹽水的密度
測定細小鉛條的密度
水溫 水的密度 濕度
大氣壓強
32.36 74.57 104.20 0.05
待測鉛條的密度
六、總結:
通過實驗掌握了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定固體、液體密度的方法。
掌握了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操作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掌握了采用比重瓶測密度的方法。但讓液流沿著瓶壁慢慢地流進瓶中,避免在瓶壁產生氣泡較難。
通過處理數據,進一步熟悉了有效數字、不確定度等基本物理概念,并掌握了其計算方法。
物理實驗報告9
引言:
大學物理課程中的實驗教學一直被認為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理論知識,并通過親自操作儀器和觀察現象來深化對物理規律的理解。在本次物理實驗中,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有趣的演示實驗,旨在展現各種物理現象和規律,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實驗一:聲音的傳播
首先,我們進行了有關聲音傳播的實驗。在實驗室中,我們設置了一個音響和一組遠離音響的聽音器。通過調節音響的音量和觀察聽音器的反應,我們成功展示了聲音隨著距離的增加而逐漸減弱的現象。這實驗生動地展示了聲音的傳播規律,并激發了同學們對聲音傳播機制的好奇心。
實驗二:光的折射
接下來,我們進行了關于光的折射實驗。我們使用一塊透明的玻璃棱鏡,將一束白光射入棱鏡,觀察并記錄了光的折射現象。通過調整入射角和觀察折射角的變化,我們驗證了光的折射定律。這個實驗讓同學們直觀地感受到了光的折射規律,增強了他們對光學知識的理解。
實驗三:牛頓環實驗
最后,我們進行了牛頓環實驗。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透明薄片與平面玻璃的接觸面附近的顏色條紋,我們成功呈現了牛頓環的現象。這不僅讓同學們感受到了光波長和介質折射率之間的'關系,也增強了他們對光干涉現象的認識。這個實驗引發了同學們對干涉現象背后物理原理的思考和討論。
結論:
通過以上實驗,我們成功演示了聲音傳播、光的折射和光干涉等多個物理現象和規律。這些實驗不僅讓同學們在實踐中鞏固了課堂學習的知識,也激發了他們對物理學的興趣。每一個實驗都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物理規律。通過親身操作和觀察,同學們不僅從書本知識中汲取了豐富的經驗,也培養了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的能力。因此,這次大學物理演示實驗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具有積極意義。
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將繼續加強實驗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和體驗物理實驗,以期更好地幫助他們掌握物理知識,培養科學研究精神,激發科學興趣。希望通過這樣的實驗教學,能夠培養出更多對物理學充滿熱情并具有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
通過這些實驗,同學們不僅從書本知識中汲取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也培養了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的能力。因此,這次大學物理演示實驗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具有積極意義。
物理實驗報告10
實驗一、長度的測量
(一)、游標卡尺的使用
【實驗器材】
游標卡尺、硬塑料管、帶凹槽的型材
【實驗內容】
1、測量硬塑料管的內徑D 1和外徑D 2。由于硬塑料管的粗細不可能絕對均勻,所以要在不同的橫截面處,以及每個橫截面的不同方向上多次測量,將測量數據記錄在表1—1中。最后分別求出內徑D 1和外徑D 2的平均值。
2、測量帶凹槽的型材上凹槽的深度:。 【實驗器材】
一塊兩面平行的玻璃磚,白紙,木板,大頭針(4枚),量角器(或圓規、三角板),刻度尺
【實驗內容】
1.把白紙鋪在木板上。在白紙上畫一直線aa ' 作為界面,過aa ' 上的一點O 畫出界面的法線NN' ,并畫一條線段A O 表示入射光線。
2.把長方形玻璃磚放在白紙上,并使其長邊與aa ' 重合,再用直尺畫出玻璃的另一邊bb' 。
3.在線段A O 上豎直地插上兩枚大頭針P 1、P 2,從玻璃磚bb' 一側透過玻璃磚觀察大頭針P 1、P 2的像,先后插上大頭針
P 3、P 4,使P 3能擋住P 1、P 2的像,P 4能擋住P 1、P 2的像及P 3本身。
4.移去玻璃磚,在拔掉P 1、P 2、P 3、P 4的同時分別記下它們的位置,過P 3、P 4作直線O 'B 交bb' 于O ' 。連接O 、O ' ,OO ' 就是玻璃磚內折射光線的方向。
5.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度數。查出它們的正弦值,并把這些數據填入記錄表14-1中。
6.用上述方法分別求出入射角是30°、45°、60°時的折射角,查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記錄在表14-1中。
7.算出不同入射角時的n 值,比較一下,看它們是否接近一個常數。求出幾次實
出玻璃的折射率,并求平均值。 表14-2
【問題與討論】
1.實驗過程中,玻璃磚在紙面上的位置不可移動,為什么?
2.在用方法二時,如果沒有圓規,能否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測出折射率?
3.插針P 1與P 2、P 3與P 4的間距要適當地大些,以減小確定光路方向時出現的誤差。請你說說其中的道理。
4.本實驗中如果采用的不是兩面平行玻璃磚,如采用三棱鏡,半圓形玻璃磚等,能否測出它們的折射率? 【鞏固練習】
1.在用兩面平行的玻璃磚測定玻璃折射率的實驗中,其實驗光路如圖14-3所示,對實驗中的一些具體問題,下列意見正確的是
A .為了減少作圖誤差,P 3和P 4的距離應適當取大些
B .為減少測量誤差,P 1、P 2的連線與玻璃磚界面的夾角應取大些 C .若P 1、P 2的距離較大時,通過玻璃磚會看不到P 1、P 2的像
D .若P 1、P 2連線與法線NN ' 夾角較大時,有可能在bb ' 面發生全反射,所以在bb ' 一側就看不到P 1、P 2的像
2.某同學做測定玻璃折射率實驗時,用他測得的多組入射角i 與折射角r 作出sin i -sin r 圖象如圖14-4所示,下列判斷中哪些是正確的
A .他做實驗時,研究的是光從空氣射入玻璃的折射現象 B .玻璃的折射率為0.67 C .玻璃的折射率為1.5
D .玻璃臨界角的正弦值為0.67
3.某同學由于沒有量角器,他在完成了光路圖以后,以O 點為圓心,10.00cm 長為半徑畫圓,分別交線段O A 于A 點,交O 、O ' 連線延長線于C 點。過A 點作法線NN ' 的垂線AB 交NN ' 于B 點,過C 點作法線NN' 的垂線C D 交于NN ' 于D 點,如圖圖14-5所示,用刻度尺量得OB =8.00cm,CD =4.00cm。由此可得出玻璃的折射率n =________。
實驗十七、練習使用示波器
【實驗目的原理】
利用示波器能夠直接觀察電信號隨時間變化的情況。振動、溫度、光等的變化,可以通過各種
傳感器轉化為電壓的變化,然后用示波器來研究,示波器已經成為檢測和修理各種電子儀器以及科學研究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本實驗就是初步學會使用示波器。
【實驗器材】
J2459型示波器,電池,滑動變阻器,信號發生器,導線若干,電鍵
【實驗內容】
一、熟悉示波器面板 圖示是J2459型示波器的面板,上面各個旋鈕和開關的名稱,作用如下: 1:輝度調節旋鈕 ——用來調節圖像亮度 2: 3:輔助聚集調節旋鈕 ——二者配合使用可以使電子束會聚成一細束,在屏上出現小亮斑,使圖像線條清晰 4:電源開頭 5:指示燈——電源接通時指示燈明亮 6:豎直位移旋鈕↑↓;7:水平位移旋鈕——分別用來調節圖像在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幅度。 8:Y 增益旋鈕;9:X 增益旋鈕——分別用來調節圖像在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幅度 10:衰減調節旋鈕——有1、10、100、1000四個擋,“1”擋不衰減,其余各擋分別可使加在豎直偏轉電極上的信號電壓按上述倍數衰減,使圖像在豎直方向的幅度依次減為前一擋的.十分之一。最右邊的正弦符號“ ”擋不是衰減,而是由機內自行提供豎直方向的按正弦規律變化的交流電壓。 11:掃描范圍旋鈕——用來改變掃描電壓的頻率范圍,有四個擋,左邊第一檔是10Hz~100Hz,向右旋轉每升高一擋,掃描頻率增大10倍。最右邊是“外X 擋”,使用這一擋時機內沒有加掃描電壓,水平方向的電壓可以從外部輸入。 12:掃描微調旋鈕——使掃描電壓的頻率在選定的范圍內連續變化 13:“Y 輸入”、“X 輸入”、“地”——分別是對應方向的信號輸入電壓的接線柱和公共接地的接線柱。 14:交直流選擇開關——置于“DC ”位置時,所加信號電壓是直接輸入的;置于“AC ”位置時,所加信號電壓是通過一個電容器輸入的,可以讓交流信號通過而隔斷直流成分。 15:同步極性選擇開關,其作用下面會講到。 二、示波器的使用
1.開啟示波器并且調節光點的聚集和位置 先把輝度調節旋鈕預置在輝度最位置,衰減調節旋鈕置于最 檔,掃描范圍開關置于 檔(即停止掃描)X 增益旋鈕置于增益最小的位置。然后接通電源開光,讓示波器 一兩分鐘。 增大輝度使屏上出現一個光點,亮度要適中,調節聚集旋鈕和,使光點變得 。再用兩個 旋鈕使光點移到坐標的原點上。 2.觀察示波器的掃描線 將掃描范圍旋鈕置于最低擋(即10—100Hz ),掃描微調旋鈕逆時針旋到底,此時掃描頻率最 。將X 增益旋鈕適當調大些(約三分之一處)就可以看到屏上光點從左向右移動,到右端后又立即回到左端。順時針旋轉掃描微調旋鈕以 掃描頻率,可以看到光點迅速移動而成為一條亮線,即掃描線。在掃描頻率不變的情況下,增大X 增益,可以改變掃描線的長度。 3.觀察示波器上光點的豎直偏移并用它測量直流電壓 ①把掃描范圍旋鈕置于“外X ”擋,使光點位于屏的中心,把“DC 、AC ”開關置于“DC ”位置。 ②按圖連接電路 ③逐漸減小衰減擋,觀察光點的向上偏移 ④調節Y 增益,使亮斑偏移一段適當的距離 ④調節滑動變阻器,可以看到光點的偏移隨著改變,改變電池的正負極,再重復上述實驗。 4.觀察按正弦規律變化的電壓的圖線 把掃描范圍旋鈕置于引一擋(10Hz~100Hz)。把衰減調節旋鈕置于“ ”擋,即由機內提供
的豎直方向的按正弦規律變化的電壓。調節掃描微調旋鈕,使屏上出現完整聽正統曲線。調節Y 增益和X 增益,使曲線形狀沿豎直或水平方向發生變化。 把同步極性選擇開關置于“+”位置,正弦曲線從正半周開始,置于“-”位置,正弦曲線從負半周開始。
【鞏固練習】
如圖為示波器面板,屏上顯示的是一亮度很低、線條較粗且模糊不清的波形。 (1)若要增大顯示波形的亮度,應調節旋鈕
(2)若要屏上波形線條變細且邊緣清晰,應調節旋鈕 (3)若要將波形曲線調至屏中央,應調節旋鈕
物理實驗報告11
【實驗目的】
利用分光計測定玻璃三棱鏡的折射率;
【實驗儀器】
分光計,玻璃三棱鏡,鈉光燈。
【實驗原理】
最小偏向角法是測定三棱鏡折射率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圖10所示,三角形ABC表示玻璃三棱鏡的橫截面,AB和 AC是透光的光學表面,又稱折射面,其夾角a稱為三棱鏡的頂角;BC為毛玻璃面,稱為三棱鏡的底面。假設某一波長的光線LD入射到棱鏡的AB面上,經過兩次折射后沿ER方向射出,則入射線LD與出射線ER的夾角 稱為偏向角。
【實驗內容與步驟】
1.調節分光計
按實驗24一1中的要求與步驟調整好分光計。
2.調整平行光管
(1)去掉雙面反射鏡,打開鈉光燈光源。
(2)打開狹縫,松開狹縫鎖緊螺絲3。從望遠鏡中觀察,同時前后移動狹縫裝置2,直至狹縫成像清晰為止。然后調整狹縫寬度為1毫米左右(用狹縫寬度調節手輪1調節)。
(3)調節平行光管的傾斜度。將狹縫轉至水平,調節平行光管光軸仰角調節螺絲29,使狹縫像與望遠鏡分劃板的中心橫線重合。然后將狹縫轉至豎直方向,使之與分劃板十字刻度線的豎線重合,并無視差。最后鎖緊狹縫裝置鎖緊螺絲3。此時平行光管出射平行光,并且平行光管光軸與望遠鏡光軸重合。至此分光計調整完畢。
3.測三棱鏡的折射率
(1)將三棱鏡置于載物臺上,并使玻璃三棱鏡折射面的法線與平行光管軸線夾角約為60度。
(2)觀察偏向角的變化。用光源照亮狹縫,根據折射定律判斷折射光的出射方向。先用眼睛(不在望遠鏡內)在此方向觀察,可看到幾條平行的彩色譜線,然后慢慢轉動載物臺,同時注意譜線的移動情況,觀察偏向角的變化。順著偏向角減小的方向,緩慢轉動載物臺,使偏向角繼續減小,直至看到譜線移至某一位置后將反向移動。這說明偏向角存在一個最小值(逆轉點)。譜線移動方向發生逆轉時的偏向角就是最小偏向角。
1 用望遠鏡觀察譜線。在細心轉動載物臺時,使望遠鏡一直跟蹤譜線,并注意觀察某一波長譜線的移動情況(各波長譜線的逆轉點不同)。在該譜線逆轉移動時,擰緊游標盤制動螺絲27,調節游標盤微調螺絲26,準確找到最小偏向角的位置。
2 測量最小偏向角位置。轉動望遠鏡支架15,使譜線位于分劃板的.中央,旋緊望遠鏡支架制動螺絲21,調節望遠鏡微調螺絲18,使望遠鏡內的分劃板十字刻度線的中央豎線對準該譜線中央,從游標1和游標2讀出該譜線折射光線的角度 和 。
3 測定入射光方向。移去三棱鏡,松開望遠鏡制動螺絲21,移動望遠鏡支架15,將望遠鏡對準平行光管,微調望遠鏡,將狹縫像準確地位于分劃板的中央豎直刻度線上,從兩游標分別讀出入射光線的角度 和 。
4 按 計算最小偏向角 (取絕對值)。
5 重復步驟1~6,可分別測出汞燈光譜中各譜線的最小偏向角 。
6 按式(9)計算出三棱鏡對各波長譜線的折射率。計算折射率n的數據表格3。
物理實驗報告12
一、實驗目的
1、掌握氫氘光譜各譜線系的規律,即計算氫氘里德伯常數RH,RD的方法。
2、掌握獲得和測量氫氘光譜的實驗方法。
3、學習光柵攝譜儀的運行機理,并學會正確使用。
二、實驗儀器及其使用方法
WPS-1自動控制箱,光源:鐵電極。電弧發生器,光源:氫氘放電管。中間光闌,哈德曼光闌,攝譜窗口。
平面光柵攝譜儀是以平面衍射光柵作為色散元件的光譜儀器。它的光學系統用Ebert-Fastie裝置(垂直對稱式裝置),其光學系統如圖2所示。由光源B(鐵電極、氫氘放電管)發射的光,經過消色差的三透鏡照明系統L均勻照明狹縫S,再經反射鏡P折向球面反射鏡M下方的準光鏡O1上,經O1反射,以平行光束射到光柵G上,經光柵衍射后,不同方向的單色光束射到球面反射鏡的中央窗口暗箱物鏡O2處,最后按波長排列聚焦于感光板F上,旋轉光柵G,改變光柵的入射角,便可改變拍攝譜線的波段范圍和光譜級次。這種裝置的入射狹縫S和光譜感光板是垂直平面內對稱于光柵G放置的,由于光路結構的對稱性,彗差和像散可以矯正到理想的程度,使得在較長譜面范圍內,譜線清晰、均勻。同時由于使用球面鏡M同時作為準直物鏡和攝譜物鏡,因此不產生色差,且譜面平直。使用攝譜儀做光譜實驗時必須注意以下事項:
(1)攝譜儀為精密儀器,使用時要注意愛護。尤其是狹縫,非經教師允許,不可以隨意調節各旋鈕,手柄均應輕調慢調,旋到頭時不能再繼續用力,不要觸及儀器的各光學表面;
(2)燃電弧時,注意操作安全。電弧利用高頻高壓,點燃后不要用手觸及儀器外殼;更換電極時要切斷高壓電,用絕緣性能好的鉗子或手套來更換;電弧有強紫外線輻射,使用時要戴防護眼鏡;
(3)鐵弧電極上不能有氧化物,應經常磨光,呈圓錐形;調節兩電極頭之間的距離,注意電極頭成像不要進入中間光闌。
三、實驗原理
巴爾末總結出來的可見光區氫光譜的規律為:
(n=3,4,5……)
式中的B=364、56nm。此規律可改寫為:
式中的為波數,為氫的里德伯常數(109678cm)。
根據玻爾理論或量子力學中的相關理論,可得出對氫及類氫離子的光譜規律為:
其中,和為整數,z為該元素的核電荷數,相應元素的里德伯常數為:
其中,m和e為電子的質量和電荷,c是真空中的光速,h為普朗克常數,M為原子核的質量。顯然,隨元素的不同R應略有不同,但當認為M→∞時,便可得到里德伯常量為:
這與玻爾原子理論(即電子繞不動的`核運動)所推出的R值完全一樣。現在公認的
的值為:10973731m,這與理論值完全符合。有了這樣精密測定的里德伯常量,又可以反過來計算還沒有測定的某些元素的里德伯常數。即:比如應用到氫和氘為:
可見,氫和氘的里德伯常數是有差別的,其結果就是氘的譜線相對于氫的譜線會有微小的位移,叫同位素位移。和是能夠直接精確測量的量,測出它們,也就可以計算出氫和氘的里德伯常數。同時還可以計算出氫和氘的原子核質量比。
式中是已知量。注意:波長應為真空中的波長,同一光波,在不同介質中波長是不同的,唯有頻率及對應光子的能量是不變的,我們的測量往往是在空氣中進行的,所以為精確得到結果時應將空氣中的波長轉換為真空中的波長。
四、測量內容及數據處理
測量內容
1、拍攝氫氘和鐵的光譜。按實驗要求,擬好攝譜程序表格,調好光路后,按程序用哈特曼光欄的相應光孔,分別拍下氫氘和鐵的光譜。
2、顯示譜片。取下底片盒,到暗室進行顯影,定影、水洗等處理得到譜片。
3、觀察和測量氫氘光譜線的波長。在光譜投影儀上觀察譜片上的光譜,區分鐵光譜和氫氘光譜,基于在很小的波長范圍內可以認為線色散是個常數。如下圖所示、用線性內插法就可以算出待測的譜線的波長。在映譜儀上用直尺進行粗測,在阿貝比長儀上進行精確測量計算出氫氘譜線的波長。
4、數據處理。計算出氫氘的里德伯常數,確定其不確定度,給出實驗結果表達式。
物理實驗報告13
【實驗目的】
通過演示昆特管,反應來回兩個聲波在煤油介質中交錯從而形成的波峰和波谷的放大現象。
【實驗儀器】
電源,昆特管
【實驗原理】
兩束波的疊加原理,波峰與波峰相遇,波谷與谷相遇,平衡點與平衡點相遇,使震動的現象放大。 報告部分
【實驗內容】
一根玻璃長,管里面放一些沒有,在一段時致的封閉端,另一端連接一個接通電源的聲波發生器,打開電源,聲波產生,通過調節聲波的頻率大小,來找到合適的頻率,使波峰和波谷的'現象放大,從而發現有幾個地方、出現了劇烈的震動,有些地方看似十分平靜。
【實驗體會】
看到這個實驗,了解到波的疊加特性,也感受到物理的神奇。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著電磁波、聲波、光波的世界當中,了解一些基本的關于博得只是對于我們的健康生活是很有幫助的。
物理實驗報告14
實驗目的:通過演示來了解弧光放電的原理
實驗原理:給存在一定距離的兩電極之間加上高壓,若兩電極間的電場達到空氣的擊穿電場時,兩電極間的.空氣將被擊穿,并產生大規模的放電,形成氣體的弧光放電。
雅格布天梯的兩極構成一梯形,下端間距小,因而場強大(因)。其下端的空氣最先被擊穿而放電。由于電弧加熱(空氣的溫度升高,空氣就越易被電離, 擊穿場強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氣也被擊穿,形成不斷放電。結果弧光區逐漸上移,猶如爬梯子一般的壯觀。當升至一定的高度時,由于兩電極間距過大,使極間場強太小不足以擊穿空氣,弧光因而熄滅。
簡單操作:打開電源,觀察弧光產生。并觀察現象。(注意弧光的產生、移動、消失)。
實驗現象:
兩根電極之間的高電壓使極間最狹窄處的電場極度強。巨大的電場力使空氣電離而形成氣體離子導電,同時產生光和熱。熱空氣帶著電弧一起上升,就象圣經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夢中見到的天梯。
注意事項:演示器工作一段時間后,進入保護狀態,自動斷電,稍等一段時間,儀器恢復后可繼續演示,
實驗拓展:舉例說明電弧放電的應用
物理實驗報告15
1.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3.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只),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一,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二.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并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三.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后放上一只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后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四.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5.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么誤差,關鍵在于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6.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物理實驗報告】相關文章:
物理實驗報告09-28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10-29
物理實驗報告[薦]12-07
物理實驗報告心得01-21
物理實驗報告通用03-06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02-23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03-03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05-13
中學物理實驗報告04-18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范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