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小學創建綠色學校自評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鄉村小學創建綠色學校自評報告
在現在社會,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鄉村小學創建綠色學校自評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鄉村小學創建綠色學校自評報告1
一、學校簡介:
柴桑區馬回嶺鎮中心小學位于九江市柴桑區馬回嶺集鎮,創建于1950年,下轄7所村小(其中完小6所、初小1所)、4所公辦幼兒園。
全鎮小學教師117人,其中,高級教師7人,一級教師13人,學歷合格率為100%。義務教育階段教學班44個,學生數1167人,學前教育階段11個教學班,學生數200人。教學樓、綜合樓、學生宿舍樓、教師周轉房、學生食堂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實驗室、電腦室、音樂室、科技室、舞蹈室、器樂室、圖書閱覽室、播放室等功能室裝備先進;籃球場、乒乓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塑膠跑道、足球場等體育活動區設施完善,能滿足學生學習活動的需要。
校內設有“馬回嶺鎮鄉村少年宮”,是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項目,于20xx年3月1日正式開放。目前已開設文體、科技技能培訓、經典誦讀、社會實踐等四大類共17個活動小組。
二、組織管理方面:
學校一直把環境教育作為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并把它與愛國主義教育、法制教育、國情教育等結合起來,互相滲透。學校成立以校長胡飛為組長的學校綠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各分管領導擔任成員。小組成員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定期研究落實制度,部署環境教育工作,切實抓好校園綠化工作的落實。積極按照學校工作要求,展開工作,按照學校綠化的總體要求,全面完成校園的綠化工作。學校設有分管領導,定期組織環境教育培訓;并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由分管領導主持組織開展環境教育的學習研究。每學期計劃、總結齊全。為搞好環境教育,學校提供足夠的經費保障。學校綠化、環保工作有布置、有檢查,并按時組織環保教案評比、教學觀摩活動等。
三、教育過程方面:
我校環境教育工作重過程、重實效,將環境教育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要求全體教師要增強環保意識,認真鉆研教材,切實掌握各科教材中有關環境保護的.內容。并將其作為業務考核的一項內容。結合校本課程,積極開展環保專題活動;充分利用主題班隊會開設環境教育專題課;組織征文和知識競賽活動。圖書室、閱覽室訂有環保內容的書刊,有固定的宣傳標語、宣傳欄、廣播站,大力宣傳環保教育。校內設有專門的環保科技活動小組,具體由分校領導負責,每學期有計劃、有措施,有活動記錄。
四、環保行為方面:
環保意識是在環保行為中不斷培養起來的。為使環保行為應落到實處,讓學生在切身體驗中受到深刻的環保教育,每年學校利用植樹節、世界環境日、地球日、臭氧日等組織了多種形式的校內、外宣傳活動。如,學生用廢舊紙張制成“再生紙”,在上面進行數學題的演算,走上街頭開展環境保護的宣傳及環境調查活動;植樹節時,通過校園之聲廣播,呼吁全校的人們積極行動起來,加入到植樹造林活動中去。為使學生懂得珍惜資源,我們開展了節約、回收資源活動,環保科技小組對縣城河水和城區空氣進行檢測活動。并在學生中開展“愛護環境綠色校園”的活動,向家長宣傳不用塑料袋購物、有亂扔廢舊電池等,學生在活動中受到環保教育,提高了環保意識。
五、環境建設方面:
校園布局合理,環境優美,可綠化地均能得到綠化,20xx年6月對辦公樓前時行硬化、綠化,使校更干凈、整潔,突出了景觀效果。學校擬在校園內開辟一處勞動實踐基地,重視勞動基礎建設。師生共同參與,讓班級充分利用各自的綠化區域結合班級文化實施綠化活動,并因時耕種部分植物,體現勞動基地的自身內涵,使其具有育人功能,又具景觀效果。學校衛生制度健全,校園整潔,自身污染能得到控制。
六、教育效果與成果:
學校長期抓實環境教育工作,從校領導到各任課教師及班主任,環境意識逐步增強,環保知識豐富。學生們在活動中加強了環境意識,增長了環保知識,養成了良好的環保文明習慣,如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樓道內不追逐打鬧,大聲喧嘩,自覺節約水資源,積極回收可再利用廢品。
環境教育促進了學校的發展,提升了師生的文明素質。先后有數十名教師積極撰寫環保論文,各個班級積極開展環保教育主題班會,全校學生參加了“綠色學校”征文活動,教育成果顯著。
我校重視環保教育,多形式的開展活動,使我校環保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績。達到了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的目的。
環境與教育是人類面向21世紀的重要課題。保護環境是全人類的責任,為進一步增強師生的環境意識,推動全社會環保事業的發展,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我們會克服一切困難,在學校環保、綠化方面作出更大的成績,使學校環保工作向更高標準邁進。敬請領導來我校指導、驗收。
鄉村小學創建綠色學校自評報告2
一、學院概況
是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準、國家教育部備案,面向全國招生的公辦全日制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現有在校生5300人。學院隸屬于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建校歷史五十余年,學科涉及文、管、農、工等應用領域,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素有“管理人才的搖籃,科技專家的沃土”之稱。
全院共有教職工363人,其中專任教師178人,含省級學術帶頭人7人,副教授以上職稱教師87人,雙師型”教師54人,具有注冊執業資格的教師8人。
學院占地1900畝,建筑面積20.3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7億元;辦公樓、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公寓樓、餐飲樓、俱樂部、產業化教學基地群、標準化田徑運動場、商業服務中心等設施一應俱全、功能齊備;各類實驗室、標本室55個。建有電視衛星接收站、外語小電臺和校園信息網。圖書館藏書21.8萬冊,電子讀物3.93萬種。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學院形成了人才培養基地化,合作辦學國際化,校企一體、雙元制教學,校農合作、產學研緊密結合,教科農工貿一體化,仿真模擬教學,多種形式辦學,與就業準入制度接軌,畢業生就業率高等特色和優勢。已跨入全國高校600強行列。
二、工作開展情況
我們的目標是:不但要成為環境保護、環境治理和綠色農業生態示范區,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而且還要成為環保知識教育宣傳基地,為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組織管理
學院領導十分重視綠色學校建設工作,從20xx年開始就制定了綠色學校創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院長為組長,教務處、專業系、學工團委、辦公室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并成立了宣傳教育、課內教育、課外教育、環境建設四個工作小組,分工負責組織綠色學校的創建工作。同時,為了保證創建工作的順利進行,通過培訓、派出學習等多種形式對員工進行培訓。20xx年10月份結合學院實際,進行了ISO14000環境管理國際標準認證工作,對相關人員進行了有關環境、環保等方面知識的學習,目前,此項工作已通過初審。
(二)課內教育
1、開設選修課
全院公共選修課中開設《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農業生態與環境保護》、《綠色食品管理與生產技術》等課程。
2、課內滲透
在全院各專業公共基礎課中滲透環境教育內容,在《思想品德修養》課第九章(追求高尚人格)的'第一節(道德品質的形成與作用)中滲透“保護環境”等內容;在《鄧小平理論》課中第三章(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的第五節(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滲透“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等內容。
在《經濟學原理與農村經濟》、《農村經濟》、《農業經營與管理》等課程中滲透“農業資源管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內容。
在《園林植物環境》、《園林綠化》、《旅游地理》、《農村政策法規》、《花卉學》、《作物栽培學總論》、《植物保護學通論》、《家畜環境衛生學》、《農業生物技術》、《藥用植物栽培學》等課程中滲透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環境教育的意義、作物生長與環境條件、農業自然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等內容。
3、班會課
各班級定期在班會課中專題或滲透環境教育內容,加強對學生的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
4、環保實驗操作技能培養
種植類專業在實驗中滲透環保內容,注重在相關實驗中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具體表現在噴霧器的使用、肥料鑒別實驗、作物病蟲害的防治、野生植物標本的采集、土壤剖面觀察等項實驗中。
(三)課外教育
1、成立課外活動小組。
學院團委組織成立了3個環保課外活動小組。分別組織了植樹、節約用水實踐周、保護環境主題教育會、環保知識競賽等活動。課外小組活動要求定期、定內容、定輔導教師、定地點。
2、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環保科普宣傳活動。
黨辦、團委、德育教研室共同進行組織,采用廣播、板報、征文、宣傳畫、講座等形式,開展環保主題教育活動。
3、環境教育與團隊活動相結合。
每年組織教師及學生參加牡丹江市、寧安市組織的春秋兩季植樹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精神,也使學生受到了熱愛環境、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
(四)環境建設
學院將環境育人納入學院的四育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方針之中,并已付諸實施。
1、校園綠化美化
多年來,共植樹60多個品種36000多株,種植草坪1.2萬平方米,覆蓋13萬多平方米,占可綠化面積的100%,實現了多年來裸露地全部進行軟硬覆蓋的目標,另撥出3萬平方米土地作為環境保護和綠化美化的園林、風景林、豐產林苗基地,近幾年,每年用于環境建設方面的投資均在20萬元以上,為環境建設任務的落實提供了保證。
2、開展ISO9001國際質量標準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國際標準認證工作
為實現教學質量管理、環境管理工作與國際接軌,達到標準化的規范,也為滿足專業實訓的需要,學院與北京世標認證中心聯合,于20xx年10月份開始進行ISO9000國際質量標準和ISO14000環境管理國際標準認證的準備工作,并于今年5月末通過了ISO90001:20xx國際質量標準認證,通過了ISO14001:20xx的環境管理國際標準的初次審核。這標志著學院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及服務質量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環境建設也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2、制訂校區環境保護辦法
學院針對實際,制定了校區環境保護法,對產生的煙塵、異味、噪聲等污染行為及對衛生的不規范行為進行有效制止,并采取防污治污措施,多年來,共消滅小鍋灶200多個,集中鍋爐房,采用符合國家防污標準的鍋爐,保證了校園內空氣清新,取締校園內的游戲廳及不規范的經營行為,保證了校園環境的健康有序。
3、定期進行衛生清掃
對校園的衛生堅持經常清掃,保持校園干凈、教室整潔、食堂衛生符合標準、廁所清潔無味,并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能回收再利用的進行回收,不能回收利作的進行集中處理,保證了校園內的潔凈。
三、工作成果
多次獲得區、市級綠化先進單位稱號;城市園林綠化甲級單位、市級綠色學校、省級綠色學校、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精神文明單位、精神文明標兵單位,省級庭院綠化先進單位、省級甲級庭院綠化先進單位、省級花園式單位、省級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省級精神文明單位。
通過多年的努力,學院的環境建設逐步提檔升級、學生的文明程度逐漸提高,營造了優美、文明的育人環境,為學院更大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培養優秀人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但是,仍存在由于資金方面的限制使環境建設檔次不高,地處村鎮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學生環境意識還需進一步提高等不足和不利之處,我們今后還將進一步努力,加大育人環境的建設力度,加快學院的建設和發展,使學院早日成為環境一流、學風一流、師資一流、管理一流、質量一流、特色一流的職業學院。
鄉村小學創建綠色學校自評報告3
提高學生現代文明素質和環境意識,普及環境科學知識,發揮綠色環境熏陶人、教育人的作用,使學生自覺養成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的綠色行為是廣大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責任。開展環境教育,創建綠色學校,培養全校師生的環保素養,是一種契機,也是一種希望,它能有效地促進我校的校風、校容、校貌的轉變,是我校師生的一致愿望。
本學期,在培養學生環保觀念,創建綠色學校方面,我們學校腳踏實地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一、加強領導,建章立制,落實責任。
保持生態環境是利國利民的一件大事,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由此,我校領導高度重視環境教育工作,建立了創建“綠色學校”領導小組,制定了具體的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把環保教育納入全校整體工作中,根據xx省"綠色學校"標準把創建工作總體規劃,學科教育滲透,主題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校園環境建設,宣傳活動等工作,具體落實到各部門。制定了系列目標明確,內容清晰的文件、制度,并做到責任落實,工作有計劃步驟,互相配合,井然有序,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果。
二、精心設計,讓“創綠”工作蘊涵在各種實踐活動之中
1、我們采取了讓學生自己教育的原則,召開以環保教育為內容的主題班隊會,讓學生討論怎樣去做保護環境的'“衛士”。
2、召開“我們共同的家園”隊會,組織開展“環保”繪畫、小報、演講比賽,“我為環保獻一計”等活動。還利用學校廣播,板報宣傳主題內容,舉行書畫展和環保手抄報比賽;
3、各班級設立"綠化角",在自己分到綠化點上進行養護、盆景裝點。
4、在學校倡導下開展“彎彎腰、伸伸手,校園因我而美麗”的“丟一撿三”活動,師生們養成好習慣,學校環境保持整潔有序。
5、組織隊員們利用節假日,走出校門,走入社會,擦洗街道護欄,清掃衛生死角,澆澆路邊的花草樹木,做好保護花草的宣傳牌,給花草當保鏢;向社會人士發出環保倡議書,使人人行動起來,保護環境衛生。
6、發動學生,利用廢品搞小發明、小制作,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分類收集垃圾,變廢為寶。
三、環保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學校要求各學科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寓環境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在課堂上教學中見縫插針,有意識地進行環境教育滲透,加強對學生進行節水、植樹、防污染等環境教育。在課外,團隊組織有計劃地對環境教育工作進行研討,學校把環保滲透作為教研組評優的指標之一,要求教師每學期針對學科特點寫出環保滲透論文,使師生滿懷激情地用心用筆去談環保這個人類永恒的話題。
四、加強環保行為教育,提倡綠色生活時尚。
環保是一場綠色變革,環保是一種自然回歸,環保更是一種生活時尚。學校把綠色環保教育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要求結合起來,如教育學生在家中種花種草綠化家園,水的重復利用節約水資源,回收廢紙,多使用再生紙,拒用一次性餐具,建議媽媽用無磷洗衣粉等等。在校園,教育學生爭當綠色衛士,課間不追趕打鬧,減少噪音。愛護學校一草一木,文明禮貌,也是一種綠色行為。為創造良好的班風校風,為創建綠色學校營造良好的氛圍。課堂有機滲透,活動豐富多彩,使學生所接受的環境教育,從表層開始深入到了內心,再轉化為自覺的行為。
五、今后的設想:
1、發揮省級文明村優勢,配備校外環保輔導員,及邀請有關環保專家到校講座。
2、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及時了解當前環境教育的現狀及趨勢。
3、多讓學生參加各種環保實踐活動,進一步激發興趣,提高環保意識。
4、開設環保興趣小組。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一年來,我校在創建“綠色學校”活動中花了大氣力,下了大功夫,相應地獲得了可喜的收獲。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了培養,環保意識大大加強,他們的素質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鄉村小學創建綠色學校自評報告4
20xx年,我校開展了一次以“創建綠色校園,從我做起;打造花樣校園,人人有責”為主題的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滲透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進一步促進良好校風的形成。在短短的時間之中,我們作出了以下努力:
一、開展“創建綠色校園從我做起”主題班會
各班通過召開主題班隊會,號召全體學生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建設“綠色班級”的重要性,“班級綠化”的特色創建不是哪個人的事,而是集體的事情;同時發動學生從家中帶一些小盆的花,裝飾校園小花圃,努力使校園成為“綠的海洋,花的世界”,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場所充滿生機;根據“誰的花誰負責”的原則,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增強了他們的愛心。
二、出一次主題黑板報
班級特色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也是優化育人環境的需要;班級是校園里的有機個體,班級的'班風、學風、教風,直接影響著校園整體文化建設的進度和高度。宣傳板報的使用,豐富了學生們的綠色思想,升華了學生的綠色理念。
三、每周開展一次校園全面清潔活動
各班除了做好校園的日常保潔,還利用周五大掃除的時間,在班主任的帶領下開展對班級全面清潔活動,包括對清潔區、辦公室、教室、電腦室、實驗器材室的全面清理,從而為為學校創建一個干凈、整潔的學習活動場所。
四、具體活動措施
(一)珍惜紙張。
紙張是由植物而來,浪費紙張等于是多砍樹木。因此,學校各班級每日開展節約紙張的行動,比如不用白紙折飛機,不亂撕本子,用寫過的紙做手工。同時把學生用過的廢紙收集起來,每月銷售一次,費用用來增加班級綠色的投入。
(二)建立綠化角。
校園里栽種了許多樹木。根據班級清潔區的地域位置,各班積極領養了教學樓前的兩棵樹,還做到了按時澆水、除草,還成立了護樹小組,制止踩踏、攀折等不良行為的發生。此外,班級里設立綠化角,號召學生從家中帶花,擺放在校園花圃以及教室的每個角落,美化校園、教室;分小隊展開比賽,進行種植記錄,體會種植的不容易和快樂,以此促進學生們的護綠意識的加強。同時成立“班級護綠”小組,從而實現了我們的目標期望:每天按時澆花,窗臺每天要擦拭,及時更換變黃、枯萎的花,努力使學校成為“綠色海洋、花的世界”。
通過以上活動,凝聚各班級的的力量使校園環境朝著富有人文色彩的綠化、美化方向發展,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每一棵樹木都能育人,每一個學生都能領悟文明綠色和諧的文化內涵,發揮環境熏陶人、造就人、培養人、改造人的功能,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
【鄉村小學創建綠色學校自評報告】相關文章:
小學創建綠色學校的自評報告11-26
小學綠色學校創建自評報告01-20
創建綠色學校自評報告01-20
綠色學校創建自評報告01-20
小學創建綠色學校的自評報告13篇11-26
小學創建綠色學校的自評報告(精選6篇)11-29
小學綠色學校創建自評報告11篇01-20
小學綠色學校創建自評報告(11篇)01-20
小學創建綠色學校的自評報告7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