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茶產業調研報告

時間:2023-09-29 07:46:13 其他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茶產業調研報告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茶產業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茶產業調研報告

茶產業調研報告1

  根據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工作安排,我局及時抽調業務工作人員開展調研工作,現將調研情況匯報于后:

  一、俄色茶發展情況和效益

  我縣從20xx年開始建設和推廣俄色茶產業,到20xx年共發展俄色茶3000畝,其中20xx年發展20xx畝,20xx年發展1000畝,都屬于州級財政林業產業項目,還未產生效益。

  二、政策支持和幫助

  俄色茶發展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區、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順利的'進行了各項工序。

  三、今后的建設和產業發展打算

  俄色茶是一項增加農區農戶收入,提高農戶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穩定、改變農戶思想觀念的項目工程。我局要抓住上級部門重視的大好機會,做好基地建設和產業發展,爭取在5年內再發展5000畝以上的基地,并爭取資金建造1-2個原料加工廠。

  四、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俄色茶在我縣屬新造樹種,從驗收結果可以看出保存率不太理想。俄色茶推廣工作難度大:州級財政資金只對苗木、肥料和圍欄給予補助資金,沒有栽植補貼,老百姓積極性低、思想保守不愿做;工作人員能力水平低,缺乏專業培訓;受地形條件限制,項目方案上作業設計難度大。

  五、需上級支持和幫助

  希望上級部門給予更大的支持,并在州內搞業務培訓。

茶產業調研報告2

  一、基本情況

  內鄉縣位于南陽盆地西緣,伏牛山南麓,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屬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年無霜期225天,日照時數小時,10℃以上活動積溫4863℃,日平均氣溫15℃,降雨量800㎜左右,崗坡丘陵區土壤PH值在5—之間,適宜茶樹生長。上世紀六十年代未在南茶北移的影響下,內鄉曾經榮獲全國1000個植茶大縣榮譽稱號,“內鄉毛尖”也因含鋅元素而備受人們青睞。

  因此,近幾年,內鄉縣農業局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省、市、縣茶產業發展的相關文件精神,結合實際,理清思路,突出重點,緊緊圍繞基地建設、茶葉加工與銷售、企業及產業宣傳推介等方面全方位服務好茶產業發展工作。

  到20xx年12月,我縣已建成茶園面積畝,主要分布在南陽琴溪湖農業有限公司、民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南陽龍山茶業有限公司、南陽佳名茶葉有限公司、內鄉華慧茶業有限公司、河南菊潭茶業有限公司、內鄉縣宛西農綜開發有限公司、南陽市天隆茶業科技有限公司、內鄉縣浩林果業有限公司、河南葫蘆山農業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

  二、生產和銷售情況

  目前全縣擁有自動化生產線6條,標準化車間5000余平方米。其中南陽琴溪湖農業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完全按照QS標準建設,在產品包裝、銷售模式、經營理念等方面不斷進行改進提升,20xx年內鄉產茶達到噸,實現年產值500多萬元。

  三、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是請宣傳部、電視臺等新聞媒體的記者到茶園、到車間、到茶葉直營店進行現場采訪,然后分別以專題片、電視新聞、通訊報道的形式對我縣茶產業建設成效多次進行宣傳報道,以此宣傳內鄉的茶文化,挖掘縣衙文化,提高內鄉茶葉知名度。二是積極申報產品產地認證和商標品牌認證。目前,己注冊“天曼古衙”、“浩林”“菊潭浩林”“琴溪”“縣衙玉葉”“云露山”“琴溪湖”商標和“丹頂一品”“天曼綠芽”“琴溪翠眉”“伏牛劍毫”“天曼駝峰”“浩林綠茶”“內鄉紅”“云露山野茶”等品牌。生產的茶葉在省、市組織的茶葉評估活動中,多次榮獲金獎、銀獎和優質獎。內鄉縣宛西農綜開發有限公司、內鄉縣王氏綠色茶葉發展有限公司分別被河南省農業廳認定為河南省無公害茶葉基地。生產的茶葉分別被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定為無公害產品三是組織企業相關人員先后到信陽、桐柏、淅川等市縣參觀培訓與專家零距離探討交流加工技術和銷售經驗,極大地提高了自身實力。

  四、茶葉發展建議

  1、茶葉生產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目前基地面積已初具規模,而實際情況表現為管理水平較低,具體表現在:①中耕除草施肥不及時②節水澆灌面積小,僅占總面積的1/3,因此茶葉企業應把工作重點由不斷擴大面積轉移到已建茶園的水利配套、田間管理上,確保已建茶園快速提高產量和質量,從而產生經濟效益。

  2、目前茶葉企業的隊伍機構建設與企業發展的規模態勢不相適應之間的矛盾日漸突顯。表現在企業團隊要么是單兵獨干,要么是臨時拼揍,更談不上企業機構建設,特別是已面臨或馬上面臨的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這個關鍵環節,企業幾乎沒有自己的人才隊伍。因此,企業應逐步建立健全機構,配備、培養專業人才隊伍,確保企業長足發展。

  3、加大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建立完善科研、技術推廣機構;引進培養人才,加強茶企業和茶農培訓。

  4、標準化體系建設。建立完善茶葉生產、加工標準及技術規程,配套完善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及行業標準。以毛尖和扁形茶為主,改進加工工藝,工廠化加工。

  5、加工體系建設。加快現有茶葉生產加工企業升級,改造,綜合利用夏、秋葉原料資源,促進茶類結構由單一綠茶向綠茶、紅茶深加工類茶等多茶類發展。

  6、實施品牌戰略。挖掘歷史名茶資源,開發新的名優茶,建立健全名優茶生產、加工、包裝、貯運技術規程,確保產品質量,注重運用品牌塑造,維護品牌形象。

  7、產業化經營。加快茶葉龍頭企業建設,形成“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戶”的生產加工模式,鼓勵引導茶葉企業和茶農加入茶葉專業合作組織。

  8、營銷體系建設。建立茶葉產地和批發市場,精心培育內鄉茶葉品牌,舉辦各類茶葉評比,茶文化研究等大型節會,擴大市場宣傳。

  9、茶文化體系建設。普及茶文化,進行茶旅游綜合開發。

  10、質量安全體系建設。通過縣質量監測中心,建立基地認定、產品認證,初級產品準出,市場準入,質量可追塑等制度。

  11、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在內鄉建立一個良種母種場。

  12、生產基地建設。抓好示范性標準茶園建設,創建優質、安全、高效茶葉生產基地。

  五、存在的問題

  1、投入不足。在政策、經費、科技等方面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夠。

  2、品牌知名度不高。全縣沒有共用品牌,品牌宣傳力度小,影響力不大,茶葉優質不優價。

  3、茶園低產低效。地方群體占比30%,老化嚴重,無性茶園面積少,部分茶園單產不足20公斤。

  4、組織化程度低。茶葉龍頭企業少、小弱、企業、茶農參與合作組織不足20%。

茶產業調研報告3

  根據縣委政府的安排,近日,XX縣縣委副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總隊長)楊永發,西南林業大學教授(安樂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柏順文、XX縣農業局局長黃蓉、XX鎮副鎮長彭昌鴻、XX縣翠貢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清、云霧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呂忠榮等茶產業調研組一行深入XX鎮安樂村,實地對安樂村茶園的現狀、長勢、面積等情況進行考察、調研。

  一、 茶園現狀

 。ㄒ唬┓N植品種。安樂村茶樹主要以福頂大白茶為主,還有少量的當地品種、野生種,面積約400畝。

 。ǘ┓N植面積。茶園以自然村為單位相對連片,采用寬窄行種植模式。

 。ㄈ┎鑸@管理。茶園已多年疏于管理,進入茶園就像走入森林一樣,長勢好的茶樹約有5米高。部分茶園因失去經濟收入,茶樹已被農戶清理改種莊家。

  (四)種植時間。該茶園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建成,種植后多數管理了4年,因沒有專業的加工,經濟收入低,農戶放棄了茶園的持續管理,多年來,茶園自然生長。

  總體情況:面積相對連片,茶園種植時間長,部分已失去經濟價值,部分茶園具有改造價值,茶樹生長旺盛。

  二、茶園改造的思考

 。ㄒ唬└脑旆椒

  1清理茶園。將茶園內的雜草、叢林清理干凈,保證茶樹的生長環境。

  2.樹體改造。一是樹冠改造。茶園因多年沒有管理,茶樹高大,芽眼少,通過對茶樹樹冠的修剪,改善茶樹枝干頂端生長優勢,矮化茶樹,誘導新芽的生長。二是根系改造。茶樹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育關系,即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當地上部分枝向上或周圍增長時,地下部分枝也向下引伸并向四周擴展。吸收根系愈發達,茶葉產量也隨之逐步增高,根系改造立足通過深耕,切斷部分老根,誘發新根的生長。

  3.園土改造。茶園土壤是茶樹生長所需水分和礦物質營養的源泉。因多年茶園沒有管理,茶園土壤表現為土層淺薄、肥力低下、土性不良。園土改造要加強深耕,增施有機肥或農家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

  4.清除老茶樹改種新茶苗。茶園種植時間長,茶樹老化。調研組技術人員建議可以選擇改種新苗。

 。ǘ└脑靸r值。

  1.改造老茶樹。老茶園通過改造,可很快實現茶葉的采摘,能快速的實現經濟收益。面對曾經茶園建成后,經濟效益低讓農民失去種茶信心的狀況,能讓農民快速具有經濟收入,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加快茶產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但調研組技術組介紹茶園的豐產期是種植后5到20年,而安樂村茶園種植時間都超過了茶樹豐產生理年限,通過改造后,茶園的產量依然低,收益不及新植茶園。

  2.種植新茶苗。栽種新茶苗,要三年后進入豐產,才有經濟收入。但從長遠角度考慮,栽種新茶苗,農民的收益會更佳,也存在農民接受程度低,宣傳工作難度大,茶產業的推進工作困難。

  三、安樂村茶產業的思考

 。ㄒ唬┎铇涞倪m宜性。安樂村現有多個茶園,氣候條件好,以趙家蕓茶園(海拔1370m)最適宜茶樹的生長生理,具有較強的茶產業發展潛力。

 。ǘ┝⒆銓I合作社發展茶葉產業。以“云霧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依托,把茶農發展成合作社社員,由合作社負責管理和指導種植戶,統一管理模式及種植技術,實現標準化生產。

  (三)品牌建設。以XX縣翠貢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企業,牽頭培訓專業技術人員,開發研究,打造優質、安全、特色的高端茶葉品牌。

  (四)基地建設。以自然村為單位,農戶自愿原則,發展相對連片茶園。在一定面積片區建設初加工廠,對采摘的新鮮茶葉進行初加工,保證產品質量。

茶產業調研報告4

  20xx年,新昌縣人大工作研究會組織人員深入鄉鎮、村和茶葉、茶機生產企業開展調查研究,并在形成調研報告初稿后進行專題研討,最后形成調研報告《興一方茶業 富一方百姓》送縣領導參閱。新昌縣委書記樓建明、縣長馬永良(現任平陽縣委書記)、副縣長柴理明作了批示,對調研報告給予充分肯定。

  20xx年3月,新昌縣人大工作研究會組織會員以“興一方茶業,富一方百姓”為主題,對回山、雙彩茶葉產業的發展情況開展了先期調研,然后完善了調研方案,4—5月,7個組分別到其余的13個鄉鎮(街道)(新林鄉沒作實地調研)和中國茶市開展調研,召開了23個有鄉鎮(街道)領導,相關村主職干部,茶葉、茶苗生產大戶,茶葉生產合作社、茶商、茶葉企業代表,茶葉專家等共158人次參加的座談會,走訪了部分茶場、茶葉及茶機生產企業。各鄉鎮(街道)提供了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介紹材料。調研結束后,各組分別寫出了調研報告。形成總的調研報告初稿后,新昌縣人大工作研究會召開理事會進行專題討論研究,現將調研情況綜合如下:

  一、新昌縣茶葉產業發展歷史

  茶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樹葉,人們將其視為溝通天地的生命。

  新昌,東漢時已開始種茶制茶,六朝時高僧名人紛紛入剡,飲茶已成風尚,唐朝時越茶、剡茶等名茶聲譽雀起……從古至今,新昌人的命運已經與茶葉連接在一起,融會在一起。新昌的農民,因茶葉而殷實;新昌的文化,因茶葉而豐富;新昌的形象,因茶葉而增色。

  在茶葉培育上。建國初期,全縣共有茶地1.23萬畝,多為叢植,零星分散,糧茶間作。1953年,原遁山鄉大楓樹村首建20畝條播密植專用茶園,推廣后,茶葉培育由叢植變成了條植,間作茶地變成了專業茶園。1958年,毛主席號召“以后山坡上要多多開辟茶園”,新昌縣新茶園連年新增,1974年達到4.4萬畝,并逐步推廣新品種,在上個世紀60年代后,引入“福鼎大白”等品種,到80年代末,引進“烏牛早”、“龍井43”等無性系茶樹良種,良種茶園覆蓋率明顯提高。1999年開始實施首輪茶業扶持政策,縣政府每年撥出100萬元以上的專項基金,大力支持推廣無性系良種茶。鏡嶺鎮1999年建立的浙東良種茶樹繁育基地,引進培育、自繁自育優良品種,發揮了重要作用,F全縣無性系良種率達66.4%。茶葉品種的不斷更新換代,為確保茶葉品質提供了必要條件。

  在茶類變化上。清代前期,以烘青為主,道光后,盛行外銷,改制珠茶。1984年,新昌縣珠茶質量達到了頂級水平,被譽為“綠色珍珠”,生產的“天壇牌”3505特級珠茶榮獲第23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會”金獎,成為全國三大珠茶出口基地縣之一。隨著茶葉市場的放開,出口競爭加劇,傳統珠茶生產跌入低谷,茶農們紛紛嘗試尋找新的出路。1982年,全縣第一只卷曲型名茶“望海云霧”誕生;1986年,中國茶科所炒茶工人王長根師傅到紅旗茶場、雪溪村傳授龍井茶炒制技術,同年夏,杭州西湖區人事局干部丁明松邀請西湖區農業局領導和兩名茶葉科技人員,來到自己的家鄉安山村指導龍井茶的炒制。1987年安山村丁良法買了茶鍋,將炒制成功的茶葉帶至省農業廳評鑒,得到肯定。至此,茶葉成品完成了從圓到扁質的飛躍。當時,新昌炒制的龍井茶在杭州可賣100元左右1斤,而同期珠茶2元多1斤,價格翻了幾十倍。炒扁形龍井能賣高價的消息迅速傳遍全縣,茶農紛紛效仿?h政府順應形勢,果斷決策,提出了“圓改扁”的戰略舉措。從1991年起,全縣大力推廣龍井茶炒制技術,多次有組織、有計劃安排炒制龍井茶的技術培訓和“茶王賽”,為“大佛龍井”的發展打下了技術基礎。針對消費群體的多層次需求,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綠加紅”的發展戰略。20xx年縣農業局組織雪溪茶場、紅旗茶業等企業赴江蘇宜興、福建武夷山學習工夫紅茶制作技術,并根據當地實際,制定研發方案,試制成功了名優紅茶——天姥紅。20xx年7家紅茶廠投入批量生產。

  在茶葉銷售上。1992年,回山鎮雅里村建立了茶葉交易市場,隨后,回山、鏡嶺安山等5個茶葉交易市場相繼建立,方便了茶農就近投售,暢通了茶葉銷售渠道。然由于受地域、交通、設施等條件制約,輻射功能較小,無法適應茶葉產業的迅猛發展。1995年,浙東名茶市場應運而生,市場設有200多間營業房、200余個交易攤位。市場一開張,客商紛至沓來。20xx年,浙東名茶市場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評為全國最大的龍井茶交易市場。20xx年,交易量達6500多噸,交易額7億多元,成為全國著名的龍井茶集散地。隨著交易量的不斷攀升,原有市場已難以容納,縣委、縣政府決策新建茶葉市場。20xx年3 月,浙東名茶市場搬遷到中國茶市,第二期也在20xx年10月開業,一、二期有營業面積10萬平方米,商鋪800間,交易攤位500個,檢驗檢測,電子商務、管理服務等設施比較完備,功能較為齊全。20xx年交易額達到35.3億元。20xx年9月中國茶市電子商務平臺開通,網上交易額達到8000萬元。電子商務平臺的建立,實現了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的同步推進。隨著生產形勢的變化,青葉交易量逐年增加,儒岙儒一村、王渡口村及其它鄉鎮的一些地方青葉交易點已自發形成。

  在茶葉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一大批茶商在成長、成熟,在全國20多個省、市開出350多個直銷網點,有的已走出了國門。

  在品牌創建上。珠茶時期,品牌單一。圓改扁后,鏡嶺、回山、大市聚等地相繼創建了“安山碧玉”、“回山峰芽”、“西山碧芽”、“十九峰”等名茶品牌。因區域局限性較大,難以形成強大的影響力。隨著龍井茶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沒有統一的、響亮的品牌,弊端開始顯現,市場競爭顯得勢單力薄。縣委、縣政府決心通過運營區域品牌對全縣的茶葉產業進行管理經營。鑒于新昌境內有歷史悠久的“江南第一大佛”、茶與佛因緣深長,1995年,新昌名茶協會注冊了“大佛玉龍”商標,推出了具有文化內涵的“大佛龍井”作為全縣扁型綠茶的公用品牌,20xx年,“大佛”證明商標成功注冊,進入原產地域保護時代,20xx年開始入圍全國茶葉區域公共品牌十強之列,20xx年,品牌價值達到27.9億元。20xx年,紅茶打出了“天姥紅”品牌。

  在茶機開發上。茶葉制作歷來靠手工,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70年代中后期,全縣珠茶炒制基本實現機械化,并逐步改用電能制茶。圓改扁后,珠茶機械束之高閣。手工炒制一斤龍井干茶要4 個多小時。隨著龍井茶的迅速發展,炒制矛盾突出。在春茶采摘季節,茶農們采茶、炒茶、賣茶,幾乎24小時連軸轉。1996年,回山鎮柘前村木匠師傅丁水芳,動起了制造龍井炒茶機的腦筋,經過3年時間艱苦研發,1999年第一臺龍井炒茶機成功問世。20xx年,“天峰茶機”在此基礎上略有改進后正式投產,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因受產品需求的刺激,全縣茶機企業迅速發展到200多家,質量魚龍混雜,經過三年整治和規范,目前有農機推廣鑒定證書企業14家。一些茶機企業注重科技創新,質量在提高,產能在擴大,市場在拓展。如澄潭鎮的恒峰茶機廠研發智能流水線茶機,可年產8000臺炒干機;南明街道的德力凱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遠東牌”自動茶機,除國內市場外,還銷往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國家。茶機的發明與發展,在解放勞動力,提高茶葉生產標準化水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宣傳推介上!按蠓瘕埦笔切虏齾^域內的共享品牌,僅靠茶商單槍匹馬宣傳推介,很難形成氣候。為此,縣委、縣政府策劃了一系列重大公關宣傳推介活動。1995年9月,回山鎮在北京海淀區開設“綠茶世界”窗口,縣長、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等領導赴京參加開業儀式,多家媒體對“縣長帶領茶農進京城”作了宣傳報道,影響力很大。隨后,相繼組織了連戰主席在北京“老舍茶館”的“品大佛龍井”、禮贈俄羅斯總統普京等十多個國家元首、“大佛龍井”慰問北京鳥巢建設者、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濟南、蘭州、香港組織舉辦或參與了上百次的“大佛龍井”展示展銷或“萬人品茶”等活動。凡是在外舉辦的重大活動,縣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親臨現場,鼓勁造勢。1996年,舉辦了新昌首屆國際茶文化節,并先后舉辦了8屆茶文化節或茶葉大會,廣邀各地茶商考察了解新昌,品嘗認知大佛龍井,并邀請茶葉專家考察新昌,推介新昌,邀請新聞媒體采訪、采風,制作專題片,宣傳推介新昌的茶葉產業與茶文化。與世界茶王“天福集團”、北京“老舍茶館”、吳裕泰公司、霍氏茶業建立合作關系,提高知名度。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大佛龍井”品牌的影響力在傳播,在擴散,在滲透。

  新昌茶葉產業的發展歷史,是奮斗的歷史,它融進了茶人的辛勞,流進了茶人的汗水,凝結了茶人的心血;是創新的歷史,它摒棄了落后,刷新了傳統,挑戰了權威,挖掘了文化,注入了科技,順應了潮流;是富民的歷史,它激活了農民致富的傳統思維,搭建了農民致富的綠色通道,踐行了黨和政府富民的根本宗旨。

  歷史積淀經驗,經驗啟迪未來。

  二、新昌縣茶葉產業的優勢與問題

  全縣現有茶園面積12萬畝,20xx年茶葉總產量4490噸,總產值6.78億元,其中名茶產量4055噸,產值6.73億元,珠茶產量435噸,產值500萬元。從調研情況來看,新昌縣茶葉產業優勢明顯,問題凸現。

  優勢明顯:

  獨特的地理環境。新昌地處天臺、四明、會稽山脈的環抱之中,這些連綿在新昌縣境內的山峰,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其他也以200—400米的丘陵臺地為主,形成了特有的地質條件。新昌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壤成分好,山區云霧多。好山好水長好茶。天姥山、安頂山、羅坑山、大湖山、望海崗、撥云尖、山雪崗、鰲峰等及周圍裙地都是茶葉的好產地。

  自然饋贈的是其它地方無法復制的,謂之得天獨厚。

  強勁的服務扶持。縣委、縣政府適時地確定發展戰略,作出重大決策,加強硬件投入,創造發展環境。尤其是充分發揮政策的杠桿與導向作用,從20xx年出臺《關于加快茶園良種化建設的通知》開始,先后出臺了六輪茶葉產業政策,產業扶持資金從最初的每年100萬元增加到目前的每年600萬元,扶持的項目從最初的茶園良種化改造、茶葉面積擴展到品牌建設、市場建設與開拓、質量管理、規模經營、標準化建設、新茶類開發等茶葉產業發展的各個領域和環節。相關部門各司其職,鄉鎮街道各盡其責,在創新經營模式,增進組織化程度,推進統防統治,設立茶園農藥專柜,規范茶園用藥,降低茶農的農藥、化肥支出,在提高茶葉質量和安全等方面加強指導,重視服務,創造條件,提供方便。這些措施和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茶農、茶商的積極性,有力地推進了茶葉產業的快速發展。

  屆屆有好政策,年年有新舉措,這是茶人們的一致反映。

  敬業的茶人隊伍。新昌縣有一大批茶人在為茶葉產業的發展出智出力,辛勤耕耘。程兆敏、凌光漢、孫利育等一批茶葉專家,畢生的精力都傾注在茶業的發展上;石夢千集茶農、茶商、茶葉專家于一身,終身結緣茶園,研究茶葉,奉獻茶業,功不可沒。林金仁帶領村民,咬住以茶富農目標不放松,使外婆坑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村。丁新桂在廣州,趙中槐在北京各成為銷售“大佛龍井”的大戶,以“南丁北趙”為代表的一大批茶商走南闖北,把“大佛龍井”專賣店開到了全國各地;厣芥偽鲙X村趙品球為了安頂山這個茶場,鏡嶺鎮安山村周財源為了山雪崗這片茶園,將肥料挑上山,把茶葉挑下山,不怕孤獨,與茶為伴,執著地堅守大山幾十年,這就是茶農辛勤勞作的縮影;俞曉剛長期堅持生產磚茶,供應新疆、西藏、內蒙等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效應在放大;歷屆茶王賽奪魁者,標桿作用明顯;還有第一個炒制龍井茶,第一家開辦茶葉市場……一個又一個的第一,意味著一次次的突破,一次次的跨越。

  敬業的茶人隊伍支撐著茶業的興旺。

  成熟的產業體系。全縣形成了綠茶以“大佛龍井”、紅茶以“天姥紅”為主打品牌,其它品牌眾星捧月的母子品牌體系;以中國茶市為龍頭,其它茶葉市場優勢互補,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融為一體,全國各地銷售網點為窗口的市場體系;以成品茶為主業,茶苗、茶花、茶籽、茶末加工,茶機、保鮮,包裝、運輸等為副的產業鏈體系;以農業、工商、質監等主管部門檢測、監督為主體,鄉鎮、街道等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質量監督體系;以“大佛龍井”為引領的龍井茶,“望海云霧”為特色的勾青,“天姥紅”為代表的紅茶及傳統珠茶并存的多茶類體系;以炒茶機為主,中耕機為輔,其它茶葉機械相互配套的茶葉機械體系;以每年的茶葉大會為宣傳推介的主要平臺,其它各種宣傳推介手段各顯神通的宣傳營銷體系;以茶佛結緣的文化為主流,茶詩文化為亮色,民間茶文化為根基,賞茶、品茶,茶道、茶藝表演等豐富多彩的休閑旅游文化為特色的.茶文化體系。

  成熟的茶葉產業體系是實踐磨礪,智慧凝聚而形成的,它蘊藏著發展的潛能和后勁。

  深厚的文化底蘊。茶佛結緣。高僧支遁,晚年在石城山建立了棲光寺。松林月夜,他常邀友煎茶品茗,暢談佛理,成為“佛茶”史上佳話;大佛寺開山祖師曇光,坐禪苦修,以茶證菩提,終成正果;智者大師,“嘗以茶供佛,參透茶禪一味”,譽稱茶為“佛天雨露,帝苑仙漿”。詩茶為伴。茶與詩同土而栽,同根而生。新昌是唐詩之路的精華地段,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溫庭筠等著名詩人多數到過新昌,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茶詩。李白在《淮海對雪贈孟浩然》詩中,對剡茶有“瑤草生階墀,玉塵散庭闕”的描寫;杜甫《重過何氏》中“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的詩句,表達了得意時喝茶的心態。白居易的“盡日一餐茶兩碗”,“不可一日無此君”,足見愛茶似命。元稹《一至七言詩》:“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金色,碗轉曲塵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如醉前豈堪夸”為茶詩典范;溫庭筠《宿一精舍》詩中“茶爐天姥客,棋席剡溪僧”更是將茶葉與僧佛融為一體……茶與文人為友!安枋ァ标懹鸲啻稳胴,采茶覓泉,評茶品水,以茶為友,品茶吟詩;朱熹也是一位茶人,曾四次來新昌,他認為“……苦者,吃過卻甘”?啾M甘來,即是對茶的詮釋。當代“茶圣”吳覺農,1936年、1961年兩次到新昌考察指導茶葉!恫刹栉枨纷骷抑艽箫L,早年任新昌中學音樂老師,經常深入農村,體驗茶農生活,為此曲創作奠定了基礎。茶文化節還在民間持續地傳承,廣泛地擴散,不斷地豐富。

  有產業的文化,雅俗共賞;有文化的產業,內慧外秀。

  問題凸現:

  產業分散,運作傳統。新昌縣茶葉產業的體系比較成熟,可是茶葉產業現代化的生產、經營體系尚不完善,低、小、散的生產、經營模式尚未突破,生產、經營體制的基本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一家一戶種茶、制茶、賣茶仍是主流,有業內人士稱之為“砂;癄顟B”。因分散生產、經營,對茶葉產量的增長、品質的提升、安全的保障、品牌的創建、市場的拓展、品種的優化,效益的增加等,都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新政發〔20xx〕28號、〔20xx〕19號文件分別提出:在期間建成10個核心基地面積500畝以上、輻射帶動3000畝以上的現代茶葉園區。從進展情況看,存在差距。雖然也有一批茶業企業、合作社、茶場,但多數規模不大,帶動力欠強,龍頭作用發揮欠明顯。對具有示范價值的先進典型總結、宣傳、推廣力度不夠。

  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與現代化生產、經營體系已不相適應,嚴重制約了茶葉產業的可持續、跨越式發展。

  產量下降,效益不高。20xx年,全縣茶葉面積11.65萬畝,產量5700噸,之后,面積在上升,產量卻下降。20xx年,面積達12萬畝,產量4490噸。20xx年春茶減產7.6%。中國茶市20xx年2月份至5月22日,交易額與交易量分別下降17.31%與15.44%。除了遇到倒春寒、夏季高溫干旱等災害性天氣影響造成減產外,主要原因是:分散經營,管理粗放,多數茶園不中耕,土地結成板塊,而技術輔導跟不上。全縣僅儒岙、城南、雙彩、羽林少數鄉鎮、街道還有茶科員,且這些茶科員也是以兼職為主。茶園道路、水渠、噴滴灌等基礎設施配套難,茶葉基本處于“靠天收”狀態。生產成本增加。勞動力價格每年輪番上漲,今年春茶采摘期間,雇傭一個婦女勞動力,一般是包吃包住120元一天,還很難雇到。如果干茶低于150元一斤,雇人采摘茶農無利可圖,寧愿讓茶葉瘋長。一臺全自動茶機扣除政府補貼,茶農自己掏錢5000元左右,使用三年后多數需要更換,對于茶葉總量不多的家庭而言,其支出占比不低,加之肥料農藥投入,炒制電費等,茶葉獲利的空間在縮小。茶農感嘆:養豬的不如賣肉的。為此,茶葉荒蕪面積增加,砍茶、毀茶改種花木、水果、蔬菜的現象已經出現。由于勞動力等諸多原因,一些地方采摘了春茶就讓其搖風。夏秋茶產值是春茶的40%左右,產量高于春茶,其資源浪費既影響產量,也影響效益。從效益看,20xx年,全縣按10.5萬畝生產茶園計算,畝產值6400多元。除大市聚、鏡嶺、城南畝產值8000元以上,其中大市聚超萬元外,多數鄉鎮、街道在5000元—6000元左右徘徊,最低的鄉只有2900元。

  產量下降與效益不高,釋放的是茶農積極性消減的信號。

  提質護牌,步履艱難。品牌是信譽的凝結。目前影響新昌縣茶葉質量的因素不可低估。外地茶源源不斷進入,一些茶農收購青葉炒制,一些茶商收購干茶,這些茶葉與“大佛龍井”產地不一,質量差異較大,應加大原產地保護。由于分散生產、經營為主,茶葉品種多種多樣,加工標準不統一,炒制風格五花八門,品質良莠不齊,加之少數茶農在炒制時偷減工序,干度不足,存放不久,就會霉變,存在隱患。值得關注的還有夏秋茶的質量安全問題,應加大質量安全檢測和監管。如果在銷售環節中,有一件茶葉被檢測出農藥殘留超標被媒體曝光,“大佛龍井”就會砸牌,砸牌子就是砸飯碗。保護品牌很重要,創建品牌更重要;厣芥偘岔斏讲鑸鲋两褚20xx年沒有使用過農藥,成品茶不使用化肥,其自然品質上乘,因為沒有品牌,春茶均價每斤130元—150元。而建在官塘村的東辰藥用植物有限公司,20xx年建立了嶺頭山茶葉專業合作社。當年春茶,注冊的“天盞金露”每斤3000元,“嶺頭綠霧”每斤2000元,“念塘清雨”每斤1000元。相比之下,價格天壤之別!拔魃奖萄俊、“望海云霧”、“撥云尖”等為何能持續高價,20xx年外婆坑茶葉每斤均價為何會達到280元,靠的就是品牌。至今,儒岙、城南、東茗等一些產茶的大鄉鎮,除享用“大佛龍井”的公共品牌外,自己無區域品牌,明顯影響經濟效益。而創建品牌不容易,制約因素較多。

  沒好品質,辛辛苦苦賺不了多少錢;沒好品牌,好茶葉賣不了好價錢。

  三、對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茶葉是新昌縣農業的主導產業,90%行政村產茶,18萬人從業,產業的興衰,涉及千家萬戶,與農民的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關,需要縣委、縣政府一如既往地重視和支持。

  動態研判形勢。茶葉很平常,凡人能享用,茶葉很珍貴,高人更喜愛。中國人喝茶成為習慣,亞洲人喝茶成為常態,歐美人喝茶群體也在增加。世界很大,茶葉市場很大,盡管政府采購縮水,高端消費減少,只要有品質,不愁沒市場。茶葉產業競爭日趨激烈,近年來,省內松陽、武義、磐安等縣市及云南、四川、貴州等省茶葉產業迅速擴張,20xx年,全國新增了一個浙江省的茶葉面積。然而有專家分析,20xx—20xx年這30年,是茶葉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新昌只要借勢提振,必能抓住機遇,再創輝煌。如等閑視之,則潛伏著出局危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茶葉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食品安全更為重視,茶葉產品安全責重如山,一刻也不能放松。出去的不愿回鄉,留守的逐漸老去,誰來種茶、采茶、制茶的問題已經出現,并將日益突出,農業后繼乏人問題嚴重,必須認真應對。經濟建設是中心,發展是硬道理。要防止因具體任務艱巨,社會工作繁重而出現小中心擠壓大中心傾向,強化中心意識再教育,使基層干部聚精會神抓經濟。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新昌縣不僅要毫不動搖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也要堅定不移地實施“茶葉富民”戰略,才能實現“美麗新昌,美好生活”的目標。針對新昌縣茶葉產業現狀,穩定茶葉面積,加快轉型升級,確保質量安全,推進提質增效,達到畝產萬元,實現“二次飛躍”,是亟待研究突破的重大問題。形勢在瞬息萬變,決策能與時俱進。

  強化發展措施。根據新情況,推出新舉措。

  完善扶持政策。對已出臺的扶持茶葉產業發展的政策作一次疏理總結,分析政策效應,揚長避短,興利除弊。對力求突破的,加大扶持分量。以突破“低小散”問題為著力點,扶持茶葉產業化、規;⒓s化、標準化生產與經營,對輻射范圍廣,帶動作用強的現代茶葉園區和龍頭企業重點傾斜;合理規劃、支持、指導建設青葉市場;鼓勵炒茶能手收購青葉,規;粗;鼓勵紅茶企業擴張升級,充分利用夏秋茶資源;對有一定規模的連片茶園,除縣政府的專項資金外,協調交通、水利、林業等部門,支持其加強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茶產品深加工,擴大茶品系列;加大對品牌創建的鼓勵力度,提高茶葉的附加值等。同時,加強政策宣傳,使之公開透明;加強指導服務,使之落地生根;加強執行監督,使之合理使用。

  推廣先進典型。省茶樹良種繁育示范基地繁育推廣新品種,實施覆蓋周邊5個村1000多戶茶農的標準化管理、標準化采摘、標準化炒制,其示范、帶動、輻射作用顯而易見。雙彩鄉大安村丁國統,1991年背著茶鍋走出大山到臨安等地闖蕩,經多年打拼,現在寧波開設了茶葉銷售部和茶樓,建立了批發市場。20xx年,在鄉黨委、政府重視下回老家創辦國昊茶廠,注冊了“國昊”、“煙山紅”商標。當年投產,春季以生產綠茶為主,產量達1.2萬斤,夏秋季以生產紅茶為主,產量為3000多斤。茶商回歸,興辦茶業,一舉多得,須予倡導。20xx年,東茗鄉東巖頭、下巖貝村率先成立無公害管理銷售協會,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噴藥、統一采摘”,引起了茶葉界的關注。各地還有不少好的做法。對好的經驗和典型,能實事求是認真總結,因地制宜大力推廣。

  關切茶葉質量。抓好茶葉品質提升工作。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指導茶葉品種的更新換代,提高名優良種茶的比重,擴展有機茶基地;加強對茶葉產品包裝業的管理,抑制“大佛龍井”品牌的濫用,堅決打擊侵權行為;做深做透茶文化與茶產業融合的文章,增添新昌茶葉的神韻;加強市場監管,防止以次充好,以劣充優,損害聲譽。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鼓勵茶機企業創造發明采茶機,注重創新,改進工藝,升級茶葉加工設備,提高茶葉加工的科技含量。抓好茶葉質量安全工作。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茶葉質量安全。大力推廣誘蟲燈、色板、植(礦)物源農藥等新型茶園安全生產技術;嚴格茶葉質量標準認證制度,推行QS標準認證;加強農藥使用的宣傳、教育和管理,提倡統防統治,嚴格質量檢測體系,配套檢測檢驗設備,擴大農藥殘留檢測范圍等。多管齊下,使安全網疏而不漏。

  推進規劃實施。抓緊實施《新昌縣茶葉產業發展規劃(20xx—20xx)》,抓緊調研,為制定新一輪發展規劃打好基礎。要加強領導,重視協調,整合力量,集聚要素,明確具體任務,細化操作規程,以現代茶葉園區建設為重點,一項一項抓落實。如通過努力,達到重點鄉鎮至少有一個現代茶葉園區,有一家龍頭企業,新昌縣的茶葉產業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解決具體問題。在調研中,茶農、茶商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意見建議:如茶機補貼,現實情況是茶機企業、稅收及費用、茶農各得三分之一,認為改作家電下鄉補貼方式,茶農才真正得實惠;茶農認為在本縣銷售茶葉,無論數量多少,質量好差,全部打九折的潛規則不合理,希望政府干預引導,促進公平交易;每年劃出一定的用地指標,支持茶業重點企業和現代茶葉園區生產用房建設;電力部門服務茶農認可度高,然對茶農剛性實行“一戶一表”制,認為需要改進,因為民用電與制茶用電價格有區別,茶農有需求的,一戶能安裝兩表,對茶葉炒制大戶,更能提供方便;中國茶市停車難矛盾突出,雖然規劃有1000只停車位,但大部分在三期,離一期較遠,一、二期的停車位有的功能已作變更,茶葉交易高峰期間,外地茶商只能把車停在茶市周邊的道路上,因違章停車又要處罰,長此以往,對茶市交易將帶來較大沖擊,希望完善功能配套,促進持續繁榮;鄉鎮的茶葉市場多數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設施設備差,交易攤位少,停車場地小,安全隱患多,對升級改造的,能予補助;鏡嶺鎮安山片是茶葉的重要產區,現肥料、農藥要到澄潭鎮棠村購買,非常不方便,能增設肥料、農藥銷售網點;在茶葉產業的重點鄉鎮配備專業茶科員、建立茶葉行業協會;在職業技術學校開設茶技專業班,為新昌縣茶葉產業的發展培養新一代茶人等。對上述意見建議,能加強協調,及時解決或創造條件逐步解決。

  “看似尋常最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興一方茶業,富一方百姓,夢在前方,路在腳下。

茶產業調研報告5

  一、基本情況

  (一)本縣茶產業情況

  1、茶園分布:全縣現在茶園面積3.1萬畝。主要分布在4個鄉鎮:止馬0.82萬畝,李坊0.56萬畝,華橋0.4萬畝,司前1.32萬畝(干坑一帶面積0.4萬畝左右,陳家排、崩山、官塘、蓮花際等村有成片較大面積,岱坪村的高山茶近0.2萬畝,西口、清溪、墩上、云際、長庭等村均有零星的茶樹部落分布),其它鄉鎮 0.6萬畝左右。

  2、茶葉品種:我縣茶葉品種以菜茶(小種)為主,有1.4萬畝,占總面積的36.8%,;上世紀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種植的“福云6號”“福云7號”有0.8萬畝,占21.1%。干坑小種有1.2萬畝,占31.58%。九龍大白、龍井43、烏牛早、肉桂、大紅袍等品種合計約0.4萬畝,占10.53%。

  3、發展條件:我縣種茶、制茶的歷史較為久遠,早在清代乾隆之前就有栽茶制茶,乾隆24年(1759)XX縣志卷物產篇有記載。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在武夷紅茶和司前紅茶暢銷的促動下,茶商對茶產業的投資熱情逐年高漲,一些被荒廢的茶園被重新開發。我縣高海拔適合種茶的山地資源豐富,現有茶園都在海拔300-1600米之間,良好的生態資源環境,為茶葉向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發展奠定基礎。隨著從事茶產業的人群不斷增多,省內外對我縣茶葉的認知度也不斷提高,銷售渠道逐漸拓展。20xx年成立了縣茶業協會后,主推“光澤紅茶”與“光澤天源”品牌,加強對野生優質茶種的保護、挖掘開發,有力地帶動和促進了我縣茶產業的發展。

  4、茶企加工與流通:近年來紅茶暢銷,市場前景趨好,許多小茶企逐漸走出家庭作坊生產模式,更新改進生產設備,引進了茶葉生產加工線,新建或改(擴)建廠房,提高生產技術,建立生態茶園茶地,積極謀求組建各種形式的茶企合作組織。截止20xx年11月,全縣有茶企16家,其中工商注冊的茶企有限公司8家,茶葉合作社8家,獲得qs認證的茶企4家,已申報待批4家,未注冊的茶廠10多家,城區茶葉銷售門店40多家。在第七屆茶博會民間斗茶賽上,我縣覺農干坑紅茶、華韻武夷紅茶獲金獎,歧緣紅茶獲優質獎。

  5、產量效益:長期以來我縣以生產綠茶為主,紅茶生產僅局限于司前干坑一帶,生產產品“正山小種”歷史相當悠久。近年來紅茶的市場看好,現茶葉開始以紅茶為主,綠茶為輔。20xx年全縣年產毛茶3000多擔,茶葉總產值5000多萬元,銷售收入3600多萬元。干坑紅茶價格每公斤在300-600元左右,其它產區普通紅茶每公斤150-300元不等,少量精選特級、優質、高檔茶價格每公斤在2000元左右,綠茶價格每公斤120元以上。

  (二)全市茶產業情況

  閩北是福建省的主要茶產區,茶類繁多,有綠茶、烏龍茶、紅茶、白茶、花茶五大茶類,其樹種有野茶、占梅、小種、福云6號、福云7號、大紅袍、福安大白、九龍大白、白牡丹、水仙、肉桂等,是全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平全市茶葉種植面積59萬畝,其中:延平1.1萬畝,邵武5.1萬畝、武夷山14.8萬畝,政和10萬畝,建歐10萬畝,建陽7萬畝,浦城0.6萬畝,光澤3.1萬畝,松溪7萬畝,順昌0.3萬畝。其中綠茶12.64萬畝,紅茶16.10萬畝,青茶21.18萬畝,白茶9.28萬畝,其它茶0.5萬畝。茶葉總產量55852噸,其中紅茶8878噸,綠茶 20xx噸,青茶21869噸,白茶3557噸,其它茶721噸。

  (三)江西毗鄰縣(市)茶產業情況

  (1)XX縣:該縣茶產業以生產綠茶為主,近幾年市場需求,生產一些白茶、紅茶、烏龍茶。茶葉種植面積4萬多畝,年產毛茶在700噸左右,產值約1.1億元。綠茶價格在每公斤200元左右,高檔包裝綠茶、白茶每公斤2000元左右。

  (2)貴溪縣:該縣以產白茶、紅茶、綠茶為主,全縣茶葉種植面積1.5萬畝。其中:白茶10000畝,紅茶20xx畝,綠茶3000畝,年產量在380噸,產值9100萬元左右。年均毛茶價格每公斤120元左右。

  (3)XX縣:該縣生產綠茶、紅茶兩大類茶葉,以高檔精品包裝茶為主。全縣茶葉面積2.9萬畝,年產量385噸,產值約8900萬元。

  (4)XX縣:該縣近幾年來以種植白茶為主,白茶面積約6000多畝,綠茶面積20xx多畝,20xx年已引進浙江合作商投資種植以紅茶為主,面積約1萬畝,年產毛茶約6萬斤,毛茶價格在每公斤80-120元左右,高檔精品白茶價格每公斤在2000元左右。

  (5)XX縣:該縣以生產白茶為主,全縣茶葉面積3.2萬畝,產量10萬公斤,產值1.2億元,優質白茶面積占總面積80%,有標準示范基地3個。

  二、我縣茶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規模小、效益低。全縣實際茶葉種植面積約3.1萬畝,茶園分布相對較分散,面積較大較集中連片茶園較少,除個別品牌外,大部分茶企生產規模小,品牌知名度、標準化生產程度低,缺乏市場認可度,單體實力普遍不強,缺少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產業示范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多數茶企產品結構類同,效益低。

  2、品種雜、樹種老、更新慢。品種以有性繁殖的本地品種為主,在發展過程中陸續引進了一些品種,品種較雜,有的一塊茶園有多個品種,近幾年來雖然引進“金觀音”“烏牛早”等品種,老品種沒有徹底的更新與改良,品種更新慢,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3、茶技低、管理亂。茶園生產管理相對落后,標準不高,茶農生產理念較封閉落后,對生態茶園建設的認識不到位,標準化、清潔化生產的意識不強,制茶技術人員少,茶葉品質五花八門,沒有基本的標準,茶企缺乏強大的資本實力,導致茶企自身實施更新改造時顯得捉襟見肘,投入嚴重不足。

  4、品牌缺、宣傳少。企業品牌意識薄弱,宣傳不到位,與外界溝通交流相對少,各種新興媒體的宣傳少,硬性廣告和軟文宣傳欠缺,企業的各種營銷活動貧泛,品牌建設嚴重滯后,缺乏整體的品牌和企業的自主品牌,宣傳投入不到位。

  5、營銷網絡薄弱,市場化程度較低。受自身能力所限,除部分茶企在本縣范圍內有營銷網點外,大多數茶企還是以“人情茶”“禮品茶”“扶貧茶”為主,解決茶葉銷售問題,基本拘于本地市場,少有銷往周邊地區,難以輻射到全國各大消費市場,品牌對銷售的帶動效應不明顯。

  6、資金緊、科技含量低,發展后勁不足。茶葉屬于第一產業,其生產加工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不高等情況,符合銀行授信條件的'企業為數很少,且授信規格明顯偏小。由于現金支付份額大,且貸款回籠通過個人賬戶比例大,銀行監控較難,因此省中行未將該行業授信列入小企業行列。同時,由于茶葉專業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專業技術人員少,工作經費缺乏,茶農渴望指導而得不到技術的及時支持,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茶產業的發展。

  三、茶產業發展壯大的幾點建議

  1、強化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扶持。推進茶產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把茶產業作為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的重要內容來抓,加快組織機構建設,強化組織領導,制定茶產業發展規劃和推進茶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運作,促進產業快速發展。

  2、加大資金投入,爭取項目支持。據了解江西毗鄰縣對茶產業發展,投入較大。XX縣每年財政拿出300萬元支持茶產業發展,重點用于新植茶園建設,新品種品牌創建、市場拓展、茶葉參展、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等方面。我縣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快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機制,推動我縣茶產業穩步發展。同時,要加大茶產業的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爭取項目。要吃透國家產業扶持政策,做好產業項目的對接,積極向上申報茶產業建設項目。要加強對外合作,吸引工商資本、民營資本進入茶葉加工領域,進一步深化茶產業的深精加工,提高產業的附加值。

  3、廣泛宣傳推介,發揮品牌帶動作用。根據我縣茶產業的特點,積極做好光澤茶產業的宣傳,由政府引導、茶企參與、部門支持、市場運作,充分運用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圍繞“好山好水出好茶”為主題,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傳推介,以茶會友、以茶引資,積極組織茶企參加各種茶博會、展銷會。加強在對外交流,擴大知名度,精心打造“中國食品城有好茶”、“光澤紅茶”,使之成為一個著名品牌,帶動全縣茶產業發展。

  4、加快流通體系建設,提高茶產業化、市場化程度鼓勵茶企、經銷商到全國各地開設銷售網點,布設銷售我縣“光澤紅茶”品牌的專賣店、直營店、加盟店。在條件成熟時,在我縣建設茶葉交易市場,將專業市場、營銷隊伍、駐外窗口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銷售整體。要大力培植龍頭企業,引導鼓勵企業之間、企業與農戶之間通過聯營、合作參股、控股、茶園經營權流轉、組建合作社等形式,組建龍頭企業或經營集團,發揮龍頭企業聯系農戶與市場的紐帶作用,使茶葉生產經營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努力營造“特色在茶、優勢在茶、希望在茶”的發展氛圍,形成一個品牌、一家企業、一個集團運作的局面,實現“建好一個基地,扶強龍頭企業,打響一個品牌,建設一個市場,形成一大產業”目標。分頁閱讀第1頁:一、基本情況第2頁:三、茶產業發展壯大的幾點建議

茶產業調研報告6

  一、茶葉基地建設現狀

  茶葉在我縣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發展茶葉經濟在我縣具有生態立縣的獨特自然優勢。目前茶葉基地在我縣已初具規模。全縣8個鄉鎮,104個村,有88個村產茶,種茶農戶達3.5萬戶,從事茶葉生產人員12萬人。年來,茶園面積達到17.8萬畝,年茶葉產量達到1587噸,其中名優茶占42%,實現茶葉產值4億元。茶葉是我縣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

  一是主要經濟指標與1975年比較。種植面積增加118353畝,增長2.7倍,產量增加12769噸,增長23.3倍。農民收入增加16000萬元,增長16倍,茶葉產值增加30617萬元,增長10.2倍。

  二是科技含量提升,促進了品牌優勢形成。通過多年來茶葉科技人員、企業、茶農的努力培育創新,以“采茶毛尖”為代表的一大批名優茶出爐,創品牌競爭拼搏。xx年“采茶毛尖”榮獲名茶第一品牌。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成為名茶的知名品牌。

  三是茶葉龍頭企業產業化逐步提升。采花茶業有限公司現已提升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投資3億元建設采花毛尖科技園。

  四是茶農生產方式的轉變。主產茶區茶園管理由傳統手工向半機械化轉變,茶樹修剪機、鮮味采摘機、茶園耕作機、名優茶制作機械化得到廣泛應用,茶葉加工環境改善,設備更新配套,符合國家食品標準。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茶葉基地發展速度和質量的矛盾,近年來,我縣每年新建茶園都在萬畝以上,年和年在2萬畝以上,由于農民投工投肥能力有限,建園質量無法達到技術標準,加上后期管理不到位,難達到高標準建園的預期經濟目標,5-7年后,必將形成未老先衰的低產茶園。

  二是科技興茶與科技推廣體系的矛盾。從年以來,鄉、村農業科技網絡遭重創。對茶葉基地建設和加工初制研究推廣人員減少和從事推廣人員的生活保障等問題。造成指導服務人員不能及時準確到位,難以深入田間、車間,嚴重制約著生產水平的提高和資源深度開發。

  三是基地規模和農村勞動力的矛盾。全縣規劃基地規模達到20萬畝,按農村人口人平擁有1畝多茶園。因土壤、海拔等自然因素限制,部分地區不宜種茶,主產區每人茶園面積在2畝以上,多達4畝左右。加之大量年青人外出務工,在家都是老弱病殘,茶園荒廢嚴重,老茶現象多,資源浪費。

  四是茶葉初制廠布局與茶農賣茶的矛盾。茶葉納入食品管理,對加工條件和經營資質提高了要求,在整頓工作中,取締關閉了一批小茶廠,邊緣地區茶農賣茶難。

  三、對策的研究

  根據縣委、縣政府茶葉發展總體思路,提出生態立縣。精制茶葉旅游“兩張”名片,堅持打民族牌,走特色路,靠綠色富,以茶葉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向縱深推進。實施“三大一特”發展戰略。即建設大基地,打造大品牌,發展大企業,弘揚土家特色茶文化。

  一是按照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茶的標準,提升茶葉基地質量,堅持建園質量標準,加強管理所有茶園達到無公害標準。無公害、有機茶面積達到15萬畝,其中符合有機茶、綠色食品標準的茶園面積達到10萬畝,茶樹良種普及率達到95%以上,無性系良種面積達到50%以上。

  二是培育壯大茶葉加工企業,合理布局。加大企業資本運營力度,加速企業擴張步伐,建設服務好采花茶業科技園,對外聯接好市場,對內聯接好茶農和中小茶廠,實現茶樹良種引進推廣良種茶園種植與示范,現代茶葉初、精加工,茶葉深度加工開發等多功能于體,技術含量高,能耗少,污染小的茶葉生態園區。成為集生產、科研、銷售于一體,融包裝、質檢、儲運、旅游觀光于一身,全省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茶業初、深加工企業。

  三是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發展觀。建立建全茶葉技術縣、鄉、村網絡推廣體系,加強隊伍建設,培養引進科技人才,提高技術服務功能,在充分發揮現有人才作用基礎上,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定向培養一批,高薪聘請一批,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四是加大茶園機械化的推廣力度,改善茶園的硬件設施,降低勞動強度,減少茶葉資源浪費,提高生產效率,增加茶農收入。

  五是用現代的營銷理念和手段,面向國際國內市場,組建營銷公司,提高營銷決策應變能力,建成同行業一流的企業形象設計,一流的產品形象設計。

  六是融入文化旅游內涵,豐富歷史文化底蘊。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徑廣邀文人加工挖掘整理宣傳,開展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旅游活動。把人文茶盡快推出去,實現茶業的新跨越!

【茶產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產業調研報告02-02

農村產業調研報告10-15

肉羊產業調研報告12-24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01-03

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08-09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2-28

產業調研報告范文03-06

產業調研報告15篇02-06

產業調研報告(15篇)02-06

(必備)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7-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鄄城县| 荥经县| 准格尔旗| 韶关市| 筠连县| 涟源市| 哈巴河县| 县级市| 临邑县| 平定县| 漳浦县| 尉氏县| 荔波县| 凯里市| 教育| 玉环县| 霞浦县| 伊宁市| 漠河县| 十堰市| 祁阳县| 桃园县| 阆中市| 上蔡县| 双峰县| 高密市| 西峡县| 策勒县| 虹口区| 广安市| 桐城市| 温宿县| 岚皋县| 敦化市| 万盛区| 丹东市| 凤阳县| 龙州县| 乐都县| 青冈县| 屯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