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設計報告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作業設計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作業設計報告1
一、課題說明
我們發現目前小學數學在作業設計與布置方面存在很多單一、守舊、呆板等問題,基于以上情況,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進行改革,所以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這一課題,因而本課題研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課題充分借鑒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本校實際,通過研究,試圖改變目前傳統的作業形式,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設計新型作業,以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研究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學生作業設計評價標準,以使教師布置作業更具科學性,也為教學管理者提供一個評價教師布置作業的標尺。這對改變目前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隨意性現象具有重要的意義。圍繞課題先期進行的工作與研究,如對國內外相關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掌握第一手資料,對當前課外作業設計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組織課題組學習等,既是課題得以立項的基礎,又是課題研究深入的保證。這使得本課題的研究有著較為堅實的基礎和保障。我們認為,本課題研究思路清晰、研究目標具體、研究方法適切,各項準備工作充分,具備了課題開題的條件,一致同意開題。同時課題組的全體成員緊扣課題研究目標、抓實研究過程,注重資料積累,豐富研究內涵,不斷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創新性,力爭在小學作業的設計與評價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通過這一課題主要想解決以下主要問題: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比如采用設置作業超市、數學圖畫、數學手抄報、數學小制作、數學日記、數學小游戲、數學童話、數學故事、數學實踐活動、數學成長記錄等方式,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發現、創造、游戲的樂園,使他們充分地張揚個性,實現學習的自主性,力求解決當前作業布置中存在的要求的“統一性”、形式的“單調性”、完成的“強迫性”、內容的“隨意性”、習題的“呆板性”問題,使作業突出體現多樣化,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該課題的研究目標是:
1.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順應小學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比如:書面作業、操作作業、實踐作業、數學圖畫、數學卡片、數學日記、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努力提高學生素質。
2.通過多樣化的作業設計和探索,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數學方法與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通過研究,提煉經驗,探索規律,為廣大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小學數學作業多樣化的設計。
二、具體工作
1.多次召開課題組會議,調查了解課題研究的實施情況,不斷討論研究的主要內容,總結課題研究中的得與失,討論下一步工作,制定下一步課題研究計劃,撰寫專題總結,完成課題階段性總結。
2.發動課題組成員搜集理論資料,進行理論培訓和學習,并寫出理論學習心得體會,為課題研究做好鋪墊。對研究方案進行分析與再修改,為后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3.根據教師個人的理論學習和學生的意愿,切實做好作業設計多樣化研究工作,多方位、多角度布置學生感興趣的作業,設計學生喜歡的超市型作業、操作型作業、實踐型作業、調查型作業、圖案型作業、日記型作業、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促使每位研究人員多思考、多總結,真正讓作業設計成為學生喜歡數學的理由。
三、取得的主要成績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該項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學生在學習興趣、主動性、自主性等指標上有明顯的提高。作業形式與內容的改革以后,學生自己主動做作業不讓家長督促的占80%,以前只有50%的學生做得到。
2.學生學習負擔有所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和絕對負擔都有一定程度的減輕。在作業改革以前,有58%的學生家長反映作業量對自己的孩子來說比較多,現在只有22%的學生家長反映學生作業量比較多。90%的家長反映學生做完作業后仍有時間自由支配。在這段時間里60%的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3.學生家長的支持率高。認為學生作業的改革有必要的占50%,很有必要的占37%。在對作業改革的建議中普遍反映,“自從作業形式和內容改變以來,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形式很好,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做作業,做到因材施教”;“有創意,有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如“應做的作業還是要布置做”;“教師布置的作業較少,應該再增加一些作業”;“學生自我設計作業的形式不錯,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但對能力較差的學生較難掌握,老師需給予建議和指導”;“除了語文學科以外,其他學科能否也進行作業改革,使學校教學工作整體向前推進,學生也便于把握”等等。還有一些家長對作業改革能否適應中考的要求表示了擔憂。
作業設計報告2
一、基本情況
、辶謭龌厩闆r
××市××區××××林場位于××市××區××街南部,與××街××社區××村、××村接壤。場內有一座××××水庫貫穿南北,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6.7℃,適合各類樹木生長。海拔最高94米,最低33.3米,地貌呈中間低平、四周山林環抱之勢。場內交通便利,有一條水泥路直通場部,距107國道僅10余公里,距京珠、滬蓉高速互通15公里左右,距××市和××區均不到30公里,與周圍各村均通有水泥路。
林場現有山林面積731畝,其中松雜類187.5畝,竹子34畝,杉木395畝,茶葉79.5畝,柑桔35畝。
、娴彤a林基本情況
根據《湖北省低產林改造工程建設管理辦法》對低產林界定的標準,將林分樹高、蓄積生長量較同類立地條件林水平均水平低30%以上;林分中同的樹種組成占比重4成以下以及品種退化、老化、已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經濟林列為此次低產林項目的改造對象。場內現有林地731畝,除187.5畝松雜樹為生態公益林不得砍伐,其余509.5畝都是需改造的低產林地,其中杉木395畝,茶葉79.5畝,柑桔35畝。
二、林場低產林原因分析
一是造林質量差。造林管理粗放存在造林前沒有規劃設計好,造林不按適地適地樹要求,再加上造林后管理粗放,只造少管,甚至不管,致使林地雜草叢生,環境惡化,林木生長緩慢,部分長成“小老頭樹”,有的甚至似灌木狀,同時缺乏科學的撫育管理,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林相衰敗,產量很低。
二是立地條件差。造林立地條件差也是××××林場低產林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絕大部分林地分布在立地條件差的山地上,高差大,坡度陡,地層薄,土質差。
三是缺乏管理和撫育。近年來由于各種原因,林場土地已流轉,自栽植后從未進行撫育管理,造成產量低而不穩,致使形成低產林。
三、低產林改造方式及內容
、诺彤a杉木林。場內均為杉木純林,為90年代初期栽植,蓄積生長量低于同類立地條件林木平均水平30%以上,為“小老頭林”,更新改造實行皆伐,營造速生豐產林;
⑵低效經濟林。主要樹種為茶、柑桔。這兩個樹種已徑嚴重退化和老化,產量低、品質差,林地清理后栽植高效經濟林。
由于場內四周環山的地貌,改造方式將對杉木林實行皆伐、對經濟林實行更新,在對這片山林統一完成全墾后,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和適地適樹的原則,重新區劃小班、分配樹種、分版塊栽植樹木。重新區劃后栽植茶葉50畝;柑桔80畝;苗圃100畝;杉木280畝。
四、林木采伐更新及林地清理
、帕帜静煞ィ翰煞ッ娣e395畝,均采用塊狀皆伐,采伐強度為100%,F場調查伐區面積,采伐蓄積量,采伐株數,初估出材量。
⑵伐后林地清理:現有114.5畝經濟林早已老化或荒蕪,要進行必要的林地清理;清理后,將留下的枝丫、樹皮、廢材等剩余物要及時清理運出利用。不要堆積在林地上,更不允許堆燒煉山。
五、造林技術設計
、帕址N、樹種選擇:在林種選擇上以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為主,并充分考慮經濟效益好,市場前景廣闊的高效經濟林;在樹種選擇上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立足本質以鄉土樹種為主。根據林場現有情況,對原有山林砍伐、全墾后重新區劃地塊,栽植茶葉50畝、柑桔80畝、苗圃100畝、杉木280畝。
、普兀翰捎萌珘、抽槽整地的方式。
、窃炝种晷芯啵荷寄2×1.5;柑桔2×4m;茶葉0.3×1.5m;苗圃具體根據各樹種實際決定。
、葥嵊O計:撫育時間為造林后前三年。第一年、第二年在夏、秋季各撫育一次,第三年在春季撫育一次;撫育內容為除草、松土、灌溉、除蘗、修枝、施肥、病蟲害防治及護林防火等。
、尚杳缌浚焊鶕鳂浞N的造林面積和造林設計密度,計算造林需的苗木總量為20.98萬株。其中:杉木6.16萬株,柑桔0.66萬株,茶葉7.5萬株,苗圃用苗6.66萬株。
六、資金預算
、挪煞ベM:采伐面積395畝,按2元/株,395畝×0.03萬株/畝×2元/株=23.7萬元;
、屏值厍謇碣M:低產林509.5畝,按0.02萬元/畝,509.5畝×0.02萬元/畝=10.19萬元;
、欠N苗費:36.7萬元。
杉木6.16萬株×0.2元/株=1.23萬元
柑桔0.66萬株×3元/株=1.99萬元
茶葉50畝×0.07萬元/畝=3.5萬元
苗圃100畝×0.3萬元=30萬元
、葼I造林費:38.25萬元
整地510畝×0.03萬元/畝=15.3萬元
栽植510畝×0.025萬元/畝=12.75萬元
撫育費:510畝×0.02萬元/畝=10.2萬元
⑸材料費:1.79萬元。
肥料0.051畝×30元/畝=1.53萬元
農藥0.051萬畝×5元/畝=0.26萬元
合計總投資110.63萬元。
作業設計報告3
一、調查概況
調查時間: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
調查對象:
調查目的:國家教育部頒布《關于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十項規定》之后,小學生課業負擔總體上已有所減輕。那么,我校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有了哪些改進,還存在著哪些問題?學生對語文家庭作業又有哪些新意見和建議呢?為了解上述情況,五月份,對我校各年級學生的家庭作業進行調查。
二、調查內容、結果及原因分析
(一)調查內容
調查問卷包括三個方面:
1、你想做作業嗎?作業值得做嗎?為什么要做呢?
2、你認為作業是根據你的興趣、特點、能力來安排的嗎?
3、你認為作業的數量和難度恰當嗎?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你想做作業嗎?作業值得做嗎?為什么要做?
2、你認為作業是根據你的興趣、特點、能力來安排的嗎?
這項的調查結果最令人擔憂,90%的同學認為,作業教師統一安排的,老師讓做什么就做什么,和我們愛不愛做沒有什么關系,只有10%的學生認為有時教師給特好的同學或特差的同學布置不同的作業。
3、你認為作業的數量和難度合適嗎?
80%的同學認為數量和難度比較適當,但也有20%的同學認為作業較多,而且重復機械的作業較多,而且這些作業都不能在課堂上完成,只有利用休息時間、晚上時間完成。
從調查情況看,小學生語文家庭作業在形式方面問題較多。主要表現為小學語文家庭作業形式單調,內容機械,應試色彩濃。具體表現為:
1、語文家庭作業現成內容多,實際編寫少。課文中的生字新詞、重點段落,課后的練習作業,以及教輔資料上的題目,構成了小學生語文家庭作業的主要內容。教師很少根據本班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編擬一些適合學生完成的家庭作業。在接受調查的班級中,只有三次作業屬于教師自編。
2、語文家庭作業知識鞏固多,應用實踐少。語文教師布置家庭作業時大多著眼于鞏固學過的知識,因此,要求學生大量抄寫生字新詞,進行形近字比較組詞,以及重復練習課文后面的作業題,甚至讓學生大量完成教學輔助資料上的題目。而要求學生將學過的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則相對較少。
3、語文家庭作業書面作業多,口頭作業少。教師習慣于讓學生書面完成家庭作業,因為這種作業便于教師、家長了解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也易于家長配合教師的教學,在人們的眼光中,口頭作業其實算不得作業,因此,要求學生完成的也就少了。
4、語文家庭作業統一任務多,自主選擇少。調查表明,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班級,在抄寫生字新詞一項,教師有時允許學生有選擇地抄寫,學生認為已經掌握的可以不抄。但其他作業,教師仍要求學生一樣地完成。
5、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與學生喜愛的作業不完全相同。教師日常教學工作中,考慮較多的是如何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成績,因而總是根據試卷上的題型布置學生的家庭作業,作業形式相對固定,靈活性少,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不高。據統計,抄寫、作文(日記)、課文后面的練習題、預習新課、教學輔助資料上的題目名列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前幾位。
三、思考與建議
針對這些現狀,我提出以下幾點思考,以期能盡早改變現狀。
1、把自主設計在家庭作業中。
現代教學以人的發展為最高準則,呼喚學習者主體性的張揚,積極性、創造性能量的釋放。要求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更強調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其自我教育能力,從而逐步實現由依賴性學習向獨立性學習、由他主學習向自主學習的過渡。自主應當成為小學生語文家庭作業設計的重要原則。
(1)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教師考慮家庭作業時,要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多梯級的作業,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
(2)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和完成方法。一刀切的作業往往導致好的學生吃不飽,差的學生吃不了,必然加重后進學生的課業負擔。如果讓學生自己選擇作業,就可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作業的針對性,把學業負擔停留在適當的位置上。
對于家庭作業,過去片面強調獨立思考,沒有把合作作為必要的素質來培養。自主性的作業應當允許學生選擇完成的方式,可以在與爸爸媽媽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
2、把生活設計在家庭作業中。
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語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向小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把家庭作業設計與社會生活相聯系,使學生在社會實踐、家庭生活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創新能力。
(1)用生活豐富家庭作業。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將生活充實到學生的家庭作業中,就為語文家庭作業注入了新的內涵,賦予作業新的生命。
(2)將學科知識與語文作業結合起來。用語文的手段,鞏固、深化學科知識,能夠更好地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3、把興趣設計在家庭作業中。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人的內心有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發現、研究、探索者。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一定要發現、鼓勵、發展學生的這種需求,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小學語文家庭作業要講究形式多樣化,既要有基礎知識練習,也要有延伸發展練習;要聽、說、讀、寫并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延伸,它的優化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負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由支配,豐富他們課余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
作業設計報告4
一、課題說明
我們發現目前小學數學在作業設計與布置方面存在很多單一、守舊、呆板等問題,基于以上情況,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進行改革,所以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這一課題,因而本課題研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課題充分借鑒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本校實際,通過研究,試圖改變目前傳統的作業形式,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設計新型作業,以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研究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學生作業設計評價標準,以使教師布置作業更具科學性,也為教學管理者提供一個評價教師布置作業的標尺。這對改變目前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隨意性現象具有重要的意義。圍繞課題先期進行的工作與研究,如對國內外相關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掌握第一手資料,對當前課外作業設計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組織課題組學習等,既是課題得以立項的基礎,又是課題研究深入的保證。這使得本課題的研究有著較為堅實的基礎和保障。我們認為,本課題研究思路清晰、研究目標具體、研究方法適切,各項準備工作充分,具備了課題開題的條件,一致同意開題。同時課題組的全體成員緊扣課題研究目標、抓實研究過程,注重資料積累,豐富研究內涵,不斷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創新性,力爭在小學作業的設計與評價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通過這一課題主要想解決以下主要問題: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比如采用設置作業超市、數學圖畫、數學手抄報、數學小制作、數學日記、數學小游戲、數學童話、數學故事、數學實踐活動、數學成長記錄等方式,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發現、創造、游戲的樂園,使他們充分地張揚個性,實現學習的自主性,力求解決當前作業布置中存在的要求的“統一性”、形式的“單調性”、完成的“強迫性”、內容的“隨意性”、習題的“呆板性”問題,使作業突出體現多樣化,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該課題的研究目標是:
1.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順應小學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比如:書面作業、操作作業、實踐作業、數學圖畫、數學卡片、數學日記、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努力提高學生素質。
2.通過多樣化的作業設計和探索,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數學方法與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通過研究,提煉經驗,探索規律,為廣大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小學數學作業多樣化的設計。
二、具體工作
1.多次召開課題組會議,調查了解課題研究的實施情況,不斷討論研究的主要內容,總結課題研究中的得與失,討論下一步工作,制定下一步課題研究計劃,撰寫專題總結,完成課題階段性總結。
2.發動課題組成員搜集理論資料,進行理論培訓和學習,并寫出理論學習心得體會,為課題研究做好鋪墊。對研究方案進行分析與再修改,為后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3.根據教師個人的理論學習和學生的意愿,切實做好作業設計多樣化研究工作,多方位、多角度布置學生感興趣的作業,設計學生喜歡的超市型作業、操作型作業、實踐型作業、調查型作業、圖案型作業、日記型作業、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促使每位研究人員多思考、多總結,真正讓作業設計成為學生喜歡數學的理由。
三、取得的主要成績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該項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學生在學習興趣、主動性、自主性等指標上有明顯的提高。作業形式與內容的改革以后,學生自己主動做作業不讓家長督促的占80%,以前只有50%的學生做得到。
2.學生學習負擔有所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和絕對負擔都有一定程度的減輕。在作業改革以前,有58%的學生家長反映作業量對自己的孩子來說比較多,現在只有22%的學生家長反映學生作業量比較多。90%的家長反映學生做完作業后仍有時間自由支配。在這段時間里60%的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3.學生家長的支持率高。認為學生作業的改革有必要的占50%,很有必要的占37%。在對作業改革的建議中普遍反映,“自從作業形式和內容改變以來,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形式很好,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做作業,做到因材施教”;“有創意,有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如“應做的作業還是要布置做”;“教師布置的作業較少,應該再增加一些作業”;“學生自我設計作業的形式不錯,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但對能力較差的學生較難掌握,老師需給予建議和指導”;“除了語文學科以外,其他學科能否也進行作業改革,使學校教學工作整體向前推進,學生也便于把握”等等。還有一些家長對作業改革能否適應中考的要求表示了擔憂。
學生家長的意見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業改革在操作過程中尚需完善和改進之處,這與我們嘗試改革以來暴露的一些問題相一致。
經過深入冷靜地分析,發現改革初期我們地關注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性的培養,放權給學生,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但對學生作業質量的內涵提高不夠。為此,我想在今后的研究中,除繼續發揚前一階段的優勢外,應針對暴露的問題進行調整。主要策略有:一教師加強指導,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合作;二強化學生學習匯報,讓學生表現自己,形成良好的合作和競爭學習氣氛;三加大學生自主發展的幅度,教師應加強作業開放性的研究,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四加強作業設計內容的應用性開發,形成作業設計的新概念——貼近生活,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學校所學知識的價值。
4.課題組成員不斷積極探討,經過研究,使我們了解了學生喜歡的作業類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我們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方向,更加有利于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
(1)以理論學習為起點,為作業設計多樣化打好基礎。
我們積極組織課題組研究成員進行理論學習與交流,構建新型作業設計模式,并不斷總結作業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研究的好做法,從而在不斷修正中前進。
。2)積極探索作業設計多樣化的有效途徑。
多樣化的作業設計,給學生創設了富有挑戰性,激勵性的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學習內容,提高了學習效率。
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電教室,微機室等多個功能室,形象、直觀甚至動畫式的課堂作業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3)以校本教研為先導,提升教師研究能力。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中,出現了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如果教師僅憑過去的教學經驗已經很難應付,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也越來越大。我們組織盡可能多的教師積極到外校學習,參與到教研活動當中去,取長補短。
5.初步構建多樣化設計作業的模式。
初步構建多樣化設計作業的模式,使學生興趣更加濃厚,與新課程教學理念相互融合,互為促進。
6.學生的作業形式逐漸豐富,探究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
教師不像原來那樣漫無目的地不知作業了,而地是給學生提供現實的活動場景和研究的空間,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體現了“活動性”。以前的實踐活動與綜合應用內容,都是老師當作自學內容一帶而過,甚至從來不去涉及的,通過課題研究老師們意識到了這類作業的重要性,不僅不去省略,反而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去探究、去思考、去總結,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自己的成就感。
7.教師對習題的處理能力及作業設計水平均有了一個較大的提高。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發現,教師有了自己的主導思想,照搬習題、按部就班的少了,隨之而來的是對習題的創造性運用和作業形式多樣化的設計。都能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改編或重組。有了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的支撐,教師設計作業心里有底了。
四、存在的突出問題
1.課題借鑒的理論書籍太少,學校只有一本,只有依靠上網搜集資料進行理論學習,影響了課題的深入開展。
2.缺乏指導力度。課題研究要想出成果,除了個體的努力外,還要靠指導。目前來說,我們還沒有很好的找到突破口,缺乏理論和專家的指導,沒有大的進展和突破。
3.課題管理不到位,教師精力投入不足。
部分成員課題研究的主動性不足,研究不夠深入,不夠重視平時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對課題研究的精力投入不足是研究的一大問題。在課題研究方面,思路不夠清晰,積極主動性不強。
4.過程研究材料的總結、整理不夠及時。
在作業設計上的一些行為顯得非常粗糙和隨意性,落實的力度就不夠。再加上不善于總結提煉,一學期下來,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徒勞的,沒有進行分析和反思,就難以在下一階段有意識地去改變。只有不斷地發揚成功的做法,修正不足和問題,我們的課題研究才能不斷深入,不斷獲得新成果。
雖然有時進行課題研究總結,可以說總結資料也十分豐富,但過程性的研究資料卻相對不足。雖然多次要求按時上報過程研究資料,但效果卻不很理想。即使能按時報來的資料,參考、推廣價值也不高,純粹為完成任務。
五、采取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將采取下列改進措施促使課題順利完成,在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1.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進一步明確分工,落實達成的措施,并定期匯報,保證課題順利有序開展,獲得預期成果。
2.投入資金購買有關課題方面的書籍,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
3.邀請有關專家對課題進行理論方面的輔導。進一步加大對課題的管理、指導力度。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為結題做準備。一是定期上報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材料。小論文、總結、經驗體會等均可。二是學期末課題組要進行專項總結,把一學期來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經驗、存在的問題,進行細致地分析、研究,形成書面材料。三是定期舉辦課題研究交流、展示活動,及時總結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廣經驗,以此促進本校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六、反思及展望
課題研究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在取得了一些可喜進步的同時,我們也深刻地反思著:課題研究堅決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要體現在行動上,需要每一位教師的積極參與,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有高水平的專業指導是保障,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大膽實踐是核心,領導群體的高度重視是關鍵。
對課題研究的展望:作為一所普通小學,我們的研究成果應該有著一定的輻射性,我們將對今后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更加規范化,合理化,更加充分地調動參與課題研究教師的積極性,推動教研課題研究逐步深化。我們也誠懇地希望得到各級領導、專家的大力支持,繼續深入進行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的實踐研究,爭取能夠取得較大的成果,順利完成這項研究工作。
回顧過去的工作,我們雖然取得了點滴成績,但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絕不會沉浸在暫時的喜悅之中,我們的全體研究成員將繼續努力拼搏,扎扎實實研究和推進課題的研究,去不斷迎接新的挑戰,力爭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成為學生喜歡數學的真正理由。
作業設計報告5
一、課題說明
我們發現目前小學數學在作業設計與布置方面存在很多單一、守舊、呆板等問題,基于以上情況,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進行改革,所以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這一課題,因而本課題研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課題充分借鑒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本校實際,通過研究,試圖改變目前傳統的作業形式,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設計新型作業,以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研究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學生作業設計評價標準,以使教師布置作業更具科學性,也為教學管理者提供一個評價教師布置作業的標尺。這對改變目前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隨意性現象具有重要的意義。圍繞課題先期進行的工作與研究,如對國內外相關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掌握第一手資料,對當前課外作業設計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組織課題組學習等,既是課題得以立項的基礎,又是課題研究深入的保證。這使得本課題的研究有著較為堅實的基礎和保障。我們認為,本課題研究思路清晰、研究目標具體、研究方法適切,各項準備工作充分,具備了課題開題的條件,一致同意開題。同時課題組的全體成員緊扣課題研究目標、抓實研究過程,注重資料積累,豐富研究內涵,不斷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創新性,力爭在小學作業的設計與評價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通過這一課題主要想解決以下主要問題: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比如采用設置作業超市、數學圖畫、數學手抄報、數學小制作、數學日記、數學小游戲、數學童話、數學故事、數學實踐活動、數學成長記錄等方式,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發現、創造、游戲的樂園,使他們充分地張揚個性,實現學習的自主性,力求解決當前作業布置中存在的要求的“統一性”、形式的“單調性”、完成的“強迫性”、內容的“隨意性”、習題的“呆板性”問題,使作業突出體現多樣化,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該課題的研究目標是:
1.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順應小學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比如:書面作業、操作作業、實踐作業、數學圖畫、數學卡片、數學日記、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努力提高學生素質。
2.通過多樣化的作業設計和探索,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數學方法與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通過研究,提煉經驗,探索規律,為廣大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小學數學作業多樣化的設計。
二、具體工作
1.多次召開課題組會議,調查了解課題研究的實施情況,不斷討論研究的主要內容,總結課題研究中的得與失,討論下一步工作,制定下一步課題研究計劃,撰寫專題總結,完成課題階段性總結。
2.發動課題組成員搜集理論資料,進行理論培訓和學習,并寫出理論學習心得體會,為課題研究做好鋪墊。對研究方案進行分析與再修改,為后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3.根據教師個人的理論學習和學生的意愿,切實做好作業設計多樣化研究工作,多方位、多角度布置學生感興趣的作業,設計學生喜歡的超市型作業、操作型作業、實踐型作業、調查型作業、圖案型作業、日記型作業、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促使每位研究人員多思考、多總結,真正讓作業設計成為學生喜歡數學的理由。
三、取得的主要成績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該項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學生在學習興趣、主動性、自主性等指標上有明顯的提高。作業形式與內容的改革以后,學生自己主動做作業不讓家長督促的占80%,以前只有50%的學生做得到。
2.學生學習負擔有所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和絕對負擔都有一定程度的減輕。在作業改革以前,有58%的學生家長反映作業量對自己的孩子來說比較多,現在只有22%的學生家長反映學生作業量比較多。90%的家長反映學生做完作業后仍有時間自由支配。在這段時間里60%的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3.學生家長的支持率高。認為學生作業的改革有必要的占50%,很有必要的占37%。在對作業改革的建議中普遍反映,“自從作業形式和內容改變以來,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形式很好,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做作業,做到因材施教”;“有創意,有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如“應做的作業還是要布置做”;“教師布置的作業較少,應該再增加一些作業”;“學生自我設計作業的形式不錯,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但對能力較差的學生較難掌握,老師需給予建議和指導”;“除了語文學科以外,其他學科能否也進行作業改革,使學校教學工作整體向前推進,學生也便于把握”等等。還有一些家長對作業改革能否適應中考的要求表示了擔憂。學生家長的意見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業改革在操作過程中尚需完善和改進之處,這與我們嘗試改革以來暴露的一些問題相一致。
經過深入冷靜地分析,發現改革初期我們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性的培養,放權給學生,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但對學生作業質量的內涵提高不夠。為此,我想在今后的研究中,除繼續發揚前一階段的優勢外,應針對暴露的問題進行調整。主要策略有:一教師加強指導,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合作;二強化學生學習匯報,讓學生表現自己,形成良好的合作和競爭學習氣氛;三加大學生自主發展的幅度,教師應加強作業開放性的研究,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四加強作業設計內容的應用性開發,形成作業設計的新概念——貼近生活,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學校所學知識的價值。
4.課題組成員不斷積極探討,經過研究,使我們了解了學生喜歡的作業類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我們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方向,更加有利于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
(1)以理論學習為起點,為作業設計多樣化打好基礎。
我們積極組織課題組研究成員進行理論學習與交流,構建新型作業設計模式,并不斷總結作業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研究的好做法,從而在不斷修正中前進。
。2)積極探索作業設計多樣化的有效途徑。
多樣化的作業設計,給學生創設了富有挑戰性,激勵性的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學習內容,提高了學習效率。
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電教室,微機室等多個功能室,形象、直觀甚至動畫式的課堂作業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3)以校本教研為先導,提升教師研究能力。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中,出現了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如果教師僅憑過去的教學經驗已經很難應付,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也越來越大。我們組織盡可能多的教師積極到外校學習,參與到教研活動當中去,取長補短。
5.初步構建多樣化設計作業的模式。
初步構建多樣化設計作業的模式,使學生興趣更加濃厚,與新課程教學理念相互融合,互為促進。
6.學生的作業形式逐漸豐富,探究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
教師不像原來那樣漫無目的地不知作業了,而更多地是給學生提供現實的活動場景和研究的空間,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體現了“活動性”。以前的實踐活動與綜合應用內容,都是老師當作自學內容一帶而過,甚至從來不去涉及的,通過課題研究老師們意識到了這類作業的重要性,不僅不去省略,反而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去探究、去思考、去總結,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自己的成就感。
7.教師對習題的處理能力及作業設計水平均有了一個較大的提高。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發現,教師有了自己的主導思想,照搬習題、按部就班的少了,隨之而來的是對習題的創造性運用和作業形式多樣化的設計。都能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改編或重組。有了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的支撐,教師設計作業心里有底了。
四、存在的突出問題
1.課題借鑒的理論書籍太少,學校只有一本,只有依靠上網搜集資料進行理論學習,影響了課題的深入開展。
2.缺乏指導力度。課題研究要想出成果,除了個體的努力外,還要靠指導。目前來說,我們還沒有很好的找到突破口,缺乏理論和專家的指導,沒有大的進展和突破。
3.課題管理不到位,教師精力投入不足。
部分成員課題研究的主動性不足,研究不夠深入,不夠重視平時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對課題研究的精力投入不足是研究的一大問題。在課題研究方面,思路不夠清晰,積極主動性不強。
4.過程研究材料的總結、整理不夠及時。
在作業設計上的一些行為顯得非常粗糙和隨意性,落實的力度就不夠。再加上不善于總結提煉,一學期下來,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徒勞的,沒有進行分析和反思,就難以在下一階段有意識地去改變。只有不斷地發揚成功的做法,修正不足和問題,我們的課題研究才能不斷深入,不斷獲得新成果。
雖然有時進行課題研究總結,可以說總結資料也十分豐富,但過程性的研究資料卻相對不足。雖然多次要求按時上報過程研究資料,但效果卻不很理想。即使能按時報來的資料,參考、推廣價值也不高,純粹為完成任務。
五、采取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將采取下列改進措施促使課題順利完成,在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1.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進一步明確分工,落實達成的措施,并定期匯報,保證課題順利有序開展,獲得預期成果。
2.投入資金購買有關課題方面的書籍,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
3.邀請有關專家對課題進行理論方面的輔導。進一步加大對課題的管理、指導力度。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為結題做準備。一是定期上報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材料。小論文、總結、經驗體會等均可。二是學期末課題組要進行專項總結,把一學期來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經驗、存在的問題,進行細致地分析、研究,形成書面材料。三是定期舉辦課題研究交流、展示活動,及時總結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廣經驗,以此促進本校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六、反思及展望
課題研究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在取得了一些可喜進步的同時,我們也深刻地反思著:課題研究堅決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要體現在行動上,需要每一位教師的積極參與,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有高水平的專業指導是保障,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大膽實踐是核心,領導群體的高度重視是關鍵。
對課題研究的展望:作為一所普通小學,我們的研究成果應該有著一定的輻射性,我們將對今后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更加規范化,合理化,更加充分地調動參與課題研究教師的積極性,推動教研課題研究逐步深化。我們也誠懇地希望得到各級領導、專家的大力支持,繼續深入進行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的實踐研究,爭取能夠取得較大的成果,順利完成這項研究工作。
回顧過去的工作,我們雖然取得了點滴成績,但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絕不會沉浸在暫時的喜悅之中,我們的全體研究成員將繼續努力拼搏,扎扎實實研究和推進課題的研究,去不斷迎接新的挑戰,力爭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成為學生喜歡數學的真正理由。
作業設計報告6
一、調查的背景與目的
溫故可以知新,適當的作業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掌握新知識。中學生的作業量一直是困擾著老師和教育事業從事者的問題。教育部在從98年以來,一直提倡要給學生減負,其要求具體表現為減少作業量,給孩子們更多的活動空間與實踐機會。然而在我們單一的考試評價體制中,老師、家長怕孩子記不住,反復給孩子增加課外作業,孩子的負擔是越來越重。人教版新教材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課外作業是這個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教師必須更新觀念,重新認識和思考作業設計的意義和作用。
二、調查的時間、地點、方法、對象及范圍
20xx年11月我對七年級3、4班73名學生采用問卷方式進行了調查,主要通過調查想了解中學生對英語課外作業的一些看法。所回答的10個問題均以選擇題形式出現,不記名。絕大部分同學都認真完成了答卷,隨后我們進行了統計分析,結論應當非常客觀、真實。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從家長方面來看,大部分農村家長不能輔導孩子。教師的負擔很重,它需要教師科學的、有效率的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2.從作業態度上來看,相當一部分同學表現為消極應付。認為是給家長或老師作完了作業。做完作業只是完成任務。所以沒有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四、結論與反思
從對該問卷調查的結果與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現在的初中生作業存在著量大、偏難、形式單一等問題;
2、教師在對作業的設計、布置等教學環節上,需作出很多調整;
3、很多學生對作業抱著應付的態度。
作業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本次調查的結果說明要改變目前這種現狀,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該追求創新,多布置實踐性強、趣味性強的作業。在布置作業時充分考慮到整合課本知識,摒棄機械的訓練,真正讓學生在輕松的作業中得到樂趣,從而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業設計報告7
一、課題說明
我們發現目前小學數學在作業設計與布置方面存在很多單一、守舊、呆板等問題,基于以上情況,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進行改革,所以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這一課題,因而本課題研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課題充分借鑒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本校實際,通過研究,試圖改變目前傳統的作業形式,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設計新型作業,以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研究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學生作業設計評價標準,以使教師布置作業更具科學性,也為教學管理者提供一個評價教師布置作業的標尺。這對改變目前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隨意性現象具有重要的意義。圍繞課題先期進行的工作與研究,如對國內外相關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掌握第一手資料,對當前課外作業設計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組織課題組學習等,既是課題得以立項的基礎,又是課題研究深入的保證。這使得本課題的研究有著較為堅實的基礎和保障。我們認為,本課題研究思路清晰、研究目標具體、研究方法適切,各項準備工作充分,具備了課題開題的條件,一致同意開題。同時課題組的全體成員緊扣課題研究目標、抓實研究過程,注重資料積累,豐富研究內涵,不斷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創新性,力爭在小學作業的設計與評價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通過這一課題主要想解決以下主要問題: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比如采用設置作業超市、數學圖畫、數學手抄報、數學小制作、數學日記、數學小游戲、數學童話、數學故事、數學實踐活動、數學成長記錄等方式,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發現、創造、游戲的樂園,使他們充分地張揚個性,實現學習的自主性,力求解決當前作業布置中存在的要求的“統一性”、形式的“單調性”、完成的“強迫性”、內容的“隨意性”、習題的“呆板性”問題,使作業突出體現多樣化,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該課題的研究目標是:
1.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順應小學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比如:書面作業、操作作業、實踐作業、數學圖畫、數學卡片、數學日記、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努力提高學生素質。
2.通過多樣化的作業設計和探索,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數學方法與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通過研究,提煉經驗,探索規律,為廣大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小學數學作業多樣化的設計。
二、具體工作
1.多次召開課題組會議,調查了解課題研究的實施情況,不斷討論研究的主要內容,總結課題研究中的得與失,討論下一步工作,制定下一步課題研究計劃,撰寫專題總結,完成課題階段性總結。
2.發動課題組成員搜集理論資料,進行理論培訓和學習,并寫出理論學習心得體會,為課題研究做好鋪墊。對研究方案進行分析與再修改,為后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3.根據教師個人的理論學習和學生的意愿,切實做好作業設計多樣化研究工作,多方位、多角度布置學生感興趣的作業,設計學生喜歡的超市型作業、操作型作業、實踐型作業、調查型作業、圖案型作業、日記型作業、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促使每位研究人員多思考、多總結,真正讓作業設計成為學生喜歡數學的理由。
三、取得的主要成績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該項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學生在學習興趣、主動性、自主性等指標上有明顯的提高。作業形式與內容的改革以后,學生自己主動做作業不讓家長督促的占80%,以前只有50%的學生做得到。
2.學生學習負擔有所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和絕對負擔都有一定程度的減輕。在作業改革以前,有58%的學生家長反映作業量對自己的孩子來說比較多,現在只有22%的學生家長反映學生作業量比較多。90%的家長反映學生做完作業后仍有時間自由支配。在這段時間里60%的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3.學生家長的支持率高。認為學生作業的改革有必要的占50%,很有必要的占37%。在對作業改革的建議中普遍反映,“自從作業形式和內容改變以來,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形式很好,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做作業,做到因材施教”;“有創意,有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如“應做的作業還是要布置做”;“教師布置的作業較少,應該再增加一些作業”;“學生自我設計作業的形式不錯,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但對能力較差的學生較難掌握,老師需給予建議和指導”;“除了語文學科以外,其他學科能否也進行作業改革,使學校教學工作整體向前推進,學生也便于把握”等等。還有一些家長對作業改革能否適應中考的要求表示了擔憂。
【作業設計報告】相關文章:
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開題報告08-18
《特別的作業》教學設計03-13
特別的作業教學設計03-13
《特別的作業》教學設計范文04-01
《特別的作業》的教學設計范文03-13
金工實習報告作業01-12
作業優化設計心得體會08-22
獨立完成作業小學教學設計流程03-13